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水稻(Oryza sativa L.)IR36及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培矮64S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间微管骨架的变化的研究显示,微管在小孢子母细胞正常发育的情况下,每一个发育阶段(即造孢细胞时期、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中期Ⅰ、后期Ⅰ)都出现不同的组织结构形态和分布。在IR36中,还发现了一些新的和特殊的 管组织结构和分布。主要包括:(1)在细线期,从核膜向胞质射的微管呈螺旋状,显示核具旋转功能;(2)在偶线期,微管的分布呈极性分布现象;(3)在终变期,核被一组微管形成的宽带围绕着(perinuclear broad band)。而培矮64S小孢子母细胞分裂期间,各发育阶段的细胞内的;管管骨架结构呈现许多不正常现象。如:(1)在偶线期具极性分布的微管分布不存在;(2)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间的细胞内出现许多特别粗的微管束;(3)在终变期围绕核的微管宽带结构松散及内含微管密度低。由于微管骨架的分布变化可以使人们较早地在雄性不育细胞内看到败育现象,故此微管的分布和构型变化应可作为一个早期确立雄性不育现象的视觉标记(visual marker)或形态指标予以利用。  相似文献   

2.
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培矮64S的抽穗期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抽穗期感光性近等基因系EG0—EG7、ER—LR及T65-T65m对培矮64S抽穗期基因型进行分析表明,培矮64S在E1、E、E3位点分别带有E1、e2、E3基因,在Se-1位点带无感光功能的Se-1^e基因,在Ef位点带有显性早熟基因Ef-1。进一步用抽穗期QTL近等基因系NIL(Hd1)和NIL(Hd4)进行的研究证实,培矮64S带有显性感光基因E1和无感光功能的Se-1^e基因。同时,用QTL近等基因系日本晴和NIL(Hd2)-NIL(Hd8)研究表明培矮64S带有能抑制E1基因表达的隐性感光抑制基因i-Se-1。文中对培矮64S广适性的遗传基础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温敏雄性不育水稻培矮64S花药发育过程中钙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焦锑酸钾沉淀法研究了温敏雄性不育水稻(Oryza sativa L.)培矮64S在高温引起雄性不育与正常可育花药发育过种中Ca2+的分布变化.结果表明,当培矮64S生长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引起雄性不育,与可育花药相比,不育花粉母细胞中有较多的液泡、较多的Ca2+沉积和较少的线粒体,并且有较多的Ca2+沉积在不育花药的中间层、表皮层和绒毡层中.到四分体与单细胞花粉时期,不育花药的木质部细胞的次生加厚壁上有较多的Ca2+沉淀,连接组织中的Ca2+沉淀也大大增加,所有不育花粉外壁较厚而发育都不正常.在单核细胞早期,不育花粉的四分体细胞中有较明显的大液泡出现.不育花药中的Ca2+在花药发育的各时期均比可育花药要多.这些结果说明在高温生长条件下,花粉母细胞发育的异常、花药中Ca2+沉积的增加、绒毡层与花粉外壁发育的异常可能与培矮64S花粉败育相关.  相似文献   

4.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成像技术观察洋葱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微管分布变化。减数分裂之前,小孢子母细胞中的微管较短,呈辐射状,由细胞核表面向四周扩散。减数分裂开始后,细胞质中的一部分微管蛋白聚集成纺锤体微管,控制染色体的分布。进入减数分裂I后期,纺锤体微管变为牵引染色体移向两极的着丝粒微管和连接纺锤体两极的极丝微管。之后,所有微管集中在两个核之间,构成成膜体。然后,微管解聚成微管蛋白弥散在细胞质中。减数分裂I完成后,二分体2个子细胞中的微管蛋白又聚集成2个纺锤体微管,开始减数分裂II过程。经过减数分裂II中期,2个二分体细胞中的微管再次集中在2个细胞核之间形成成膜体,隔离2个细胞核。此后,微管蛋白解聚,弥散分布在小孢子细胞质中。  相似文献   

5.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成像技术观察了烟草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微管的分布变化。在减数分裂前期,小孢子母细胞中的微管较短,随机分散在细胞质中。在减数分裂中期,细胞质中微管形成纺锤体,控制染色体的分布。进入减数分裂I后期,部分纺锤体微管将两组染色体拉向两级。在减数分裂Ⅱ中期,细胞中的微管又形成两个纺锤体。在减数分裂Ⅱ后期,纺锤体微管解聚为微管蛋白分散在细胞质中。胞质分裂发生在四个细胞核形成之后,通过细胞核之间的质膜向内缢缩分隔四个细胞核,产生四个小孢子。  相似文献   

6.
要以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BS366为材料,采用卡宝品红压片法研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细胞学变化。结果表明:不育环境下的BS366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细胞形态异常现象较多。染色体异常主要表现为:染色体落后,染色体桥、染色体散乱排列,微核、染色体分离不同步。细胞形态异常表现为:二分体时期细胞质不完全分裂,细胞板不平整;四分体时期子细胞大小不一。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异常四分体的比例为62.88%;成熟花粉粒中败育率为89.5%。推测减数分裂期间异常的染色体行为以及细胞形态可能是影响花粉育性降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水稻雄性不育系珍汕97A小孢子发育过程中的微管骨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Oryza sativaL.)雄性不育系珍汕97A,保持系珍汕97B和恢复系测64三系小孢子发生过程的研究表明;恢复系测64小孢子母细胞细胞质浓,有明显的微管荧光围绕着细胞核。小孢子母细胞经两次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四分体和小孢子的微管从细胞核表面向胞质周缘延伸,形成放射性排列格局,花粉发育正常。细胞质中有少量点状微管荧光,保持系珍汕97B小孢子发生过程的细胞形态和微管结构与恢复系测64相似。但细胞质中的点状微管荧光多一些。雄性不育系珍汕97A小孢子发生早期,小孢子母细胞内出现液泡,核中染色质凝集,微管荧光很弱,没有清晰的微管丝结构。细胞质中有许多点状微管荧光等不正常现象。小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也没有清晰的丝状微管结构。随后,所有的小孢子迅速败育,雄性不育系珍汕97A在小孢子母细胞发生的很早时期,微管结构就明显不正常。  相似文献   

8.
水稻(Oryza sativa L.)雄性不育系珍汕97A、保持系珍汕97B和恢复系测64三系小孢子发生过程的研究表明:恢复系测64小孢子母细胞细胞质浓,有明显的微管荧光围绕着细胞核.小孢子母细胞经两次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四分体和小孢子的微管从细胞核表面向胞质周缘延伸,形成放射性排列格局,花粉发育正常.细胞质中有少量点状微管荧光.保持系珍汕97B小孢子发生过程的细胞形态和微管结构与恢复系测64相似,但细胞质中的点状微管荧光多一些.雄性不育系珍汕97A小孢子发生早期,小孢子母细胞内出现液泡,核中染色质凝集,微管荧光很弱,没有清晰的微管丝结构,细胞质中有许多点状微管荧光等不正常现象.小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也没有清晰的丝状微管结构.随后,所有的小孢子迅速败育.雄性不育系珍汕97A在小孢子母细胞发生的很早时期,微管结构就明显不正常.  相似文献   

9.
矮牡丹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现象的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矮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subsp. spontanea)(永济居群)存在多种结构杂合现象,减数分裂存在一些异常:如单价体、异形二价体、互锁四价体、六价体、后期I倒位桥、落后单价体、不均等分离、后期Ⅱ桥和微核等。统计了这些异常现象出现的频率,并对其形成的机制和对正常小孢子形成的影响进行了讨论。从细胞学水平上探讨了矮牡丹可能的濒危机制。同时结合前人的研究,对芍药属内3个组的结构杂合程度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11.
水稻小孢子发育过程中微管骨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稻(OryzasativaL.)小孢子发育过程中微管变化的研究表明,微管在小孢子不同发育阶段呈现多样性。在花粉母细胞内,微管形成许多粗束和分支,围绕着核分布形成一个网络。花粉母细胞经第一次减数分裂形成二分体。在每一个二分体细胞内,有许多微管束,从核周辐射至细胞质各部位;在细胞质存在一个疏松的微管束网络。二分体经第二次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在每一个四分体细胞内,微管束呈辐射状,从核膜辐射入细胞质内。四分体形成后不久,四分体的四个细胞便分开,每一个细胞变成一个独立的小孢子。在早期的小孢子细胞内,微管束呈疏松网状分布。其中有些微管束朝向胞质一个小突起聚集。当小孢子进入中期发育阶段,在胞质的小突起部位微管束密度增大。小突起最终形成为萌发孔。当小孢子发育至成熟期,细胞内的微管束变得纤细,而网络则变得紧密。之后的发育阶段(即花粉发育不同阶段)因荧光标记难以进入细胞,无法获得清晰的图像。  相似文献   

12.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培矮64S花药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水稻培矮64S花药培养的几个条件,认为低温预处理天数以7~8d为宜,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宜采用N6或SK3.  相似文献   

13.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是二系法杂交小麦应用技术体系的核心与基础,其育性严格受光周期和温度控制.了解光温敏雄性不育机理将促进二系法杂交小麦育种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而筛选控制不育的关键基因是揭示光温敏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的前提.由于小麦基因组信息有限,根据小麦与水稻有较高同源性,尝试利用水稻基因组芯片筛选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BS366冷胁迫响应基因.得到9个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基因参与基因表达调控、胁迫应答、信号转导、代谢等重要生命过程,为解析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机理提供了有益信息.利用雄蕊cDNA半定量PCR法验证表明,NADH(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hydrate)脱氢酶亚基4L、锌指富含DHHC(deaf/hard of hearing connection)结构、线粒体物质运输蛋白、外被体蛋白COPⅠδ(coat proteinⅠδ)亚基和ABC(ATP-binding cassette)转运蛋白5个基因,在低温和对照温度下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可作为育性相关候选基因开展下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多个抗虫基因转化水稻两用系培矮-64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基因枪法对水稻两用系培矮-64S进行了转化。质粒载体pKC-3串联了三个抗虫基因,将其转化成熟胚诱导形成的愈伤组织,共获得33株转基因植株。分别对R_0代植株不同的基因进行PCR及Southern blot分析,并对R_1代植株进行了PCR分析。结果表明,三个抗虫基因均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组并获得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15.
多个抗虫基因转化水稻两用系培矮—64S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基因枪法对水稻两用系培矮-64S进行了转化。质粒载体pKC-3串联了三个抗虫基因,将其转化成熟胚诱导形成的愈伤组织,共获得33株转基因植株。分别对R0代植株不同的基因进行PCR及Southern blot分析,并对R1代植株进行了PCR分析。结果表明,三个抗虫基因均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组并获得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16.
一定剂量的CoCl2,IAA和2,4-D以及与GA3配合叶面喷施或根部水施后,水稻培矮64S的育性在不育条件下得到部分恢复,其中以浓度各为50mg/L的,2,4-D和GA3配合进行根部水施效果最好,自交结实率提高达7.9%。  相似文献   

17.
以籼稻两用雄性核不育系(简称两用系)培矮64S为供体,通过花药培养,获得了26个愈伤系共1969株花粉植株。根据花粉一代(H1)的倍性和育性,可把它们分为三种类型,即a)单倍体:有1个愈伤系41株全为单倍体植株;b)不分离型:有19个愈伤系的群体育性不分离,全部植株均在不育期表现败育,其它性状有差异但不显著;c)分离型:其余6个愈伤系表现分离,其中3个各有2-7株单倍体植株出现,并且这些愈伤系中均  相似文献   

18.
采用醋酸洋红压片法对响叶杨(Populus adenopoda)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进程中的染色体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响叶杨小孢子发生发育过程与其雄花芽/花序的外部特征和花药颜色有着密切关系;住其减数分裂进程中染色体行为正常,表明响叶杨同源染色体间表现出了较高的同源性,在中期Ⅱ平行纺锤体的出现与天然花粉中大花粉的存在可能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减数分裂过程中核仁数目存在若动态变化,这种现象叮能与杨属植物占多倍性起源有关。同一花芽的不同部位,减数分裂进程较不同步,这种小同步性是响叶杨适应环境的一种进化表现。  相似文献   

19.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混合遗传模型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1290S与1990杂交的F_1、F_2、B_1、B_2和P_1、P_2多世代群体进行联合分析,结果表明:光温敏核不育性遗传符合E-1模型,为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两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均为-0.059,而两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分别为0.153和-0.263,多基因的显性效应更大,为-0.404.其中上位性效应比较明显,以显性.显性互作最大,达0.435.B_1、B_2和F_2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6.03%,44.44%,83.0 7%,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2.24%,33.33%,15.23%,表明1290S的不育性主要由两对主基因 多基因相互配合控制遗传的,环境虽有一定影响,但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为从蛋白质表达水平了解长穗颈温敏核不育水稻(Oryza sativa)最上节间伸长机理,采用双向凝胶电泳方法对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及其eui突变体长选3S抽穗前2 d的最上节间蛋白质进行了分离,并获得了分辨率和重复性较好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选取50个差异蛋白质点进行MALDI-TOF-TOF-MS肽质谱指纹图谱分析,从中鉴定出31个已知蛋白质,相对于培矮64S,在长选3S中上调表达的11个蛋白质和下调表达的20个蛋白质。这些差异蛋白质按照其功能可分为7类。这些差异蛋白质可能与长选3S抽穗期最上节间剧烈伸长生长有关,水稻eui基因可能是通过调节抽穗期最上节间这些蛋白质的表达,从而控制最上节间细胞分裂,尤其是细胞的伸长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