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城群高于庄组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北地区,地质年龄约在14-16亿年。主要描述了华北太行山北段灵邱县境内高于组白云岩中的层状和扁豆状透镜体燧石及穹隆式叠层石的黑色燧石中的颤藻、念珠藻和色球藻植物的8个新种和3个未定种,其中还有两个新修订属。这些新的促群再加上前人在高于庄组地层中已报道的汇成了近100个种生物组合,进一步证明高于庄组地地球上中元代微化石类群最丰富的产地之一。以下是该 新发现和新修订的分类类群:颤藻科(Oscillatoriaceae): Eophormkidium orculiformis sp. nov., E. sp., Siphonophycus caudataceous sp. nov., Palaeolyngbya complanata sp. nov., P. capitata sp. nvo., P. sp., Oscilaltoriopsis sp.;念珠藻科(Nosto-caceae):Veteronostiocale vaginata sp.nov.;色球藻科(Chroococcaceae):Maculosphaera giganta sp.nov.,Gloeotheceopsis grandis sp.nov.;分类位置未定的类群:Myxococcoides limpida sp.nov.。  相似文献   

2.
燕山西段长城系高于庄组微体植物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华北燕山西段的范围指北京以西到河北张家口地区西部边缘,大致位于东经114°—116°,北纬40°—40°50′之间的地区。区内元古界基本上是一套未经变质或轻微变质的沉积岩层,经杜汝霖、李培菊(1980)研究,其层序大致可与蓟县剖面对比。 1983年夏,我们对张家口市西南五十公里的庞家堡碾盘山长城系剖面进行了详细观  相似文献   

3.
华北二叠纪大型古植物事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王自强 《古生物学报》1989,28(3):314-343
十九世纪灾变论(catastrophism)由于蒙上了宗教色彩,随着进化论兴起而迅速被弃置不顾。然而近卅年来,以研究突变事件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灾变论却迅速发展,进入了地质学、古生物学、地震学、天文学(方励之,1988)、生物学、物理学和数学(Thom,1974;Saunders,1980),甚至社会科学的领域中。  相似文献   

4.
华北高于庄组硅化微体化石组合的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华北中元古代高于庄组 ( 1 4- 1 5亿年 )的硅质叠层石中保存了完好的多种微生物化石。从这些叠层石的微细构造分析 ,成岩早期硅质矿物的交代作用为微体化石的原位保存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除部分居住者和浮游的分子外 ,两种丝状蓝藻 ( Siphonophycus inornatum和Eoschizothric composita)和两种球状蓝藻 ( Coccostratusdispergens和 Eoentophysalisbelcherensis)是这些藻席的主要建造者。以球状蓝藻 Eoentophysalis为主的藻席可能发育于潮下高能环境中 ;而以多种丝状蓝藻为主的藻席可能反映了当时的沉积环境为中—高潮间带的局部静止小水体  相似文献   

5.
新发现的植物细胞壁蛋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从矮牵牛和菜豆基因文库中分离到的一种基因都编码富含甘氨酸的蛋白质(GRP),经免疫学方法证实,GRP为细胞壁蛋白。从玉米悬浮培养细胞中分离到富含苏氨酸与羟脯氨酸的糖蛋白(THRGP)和富含组氨酸与羟脯氨酸的糖蛋白(HHRGP)。氨基酸及中性糖的组成、分子形状、免疫特性等生化特点都表明THRGP和HHRGP是单子叶植物类型的细胞壁蛋白。  相似文献   

6.
 植物和昆虫在长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防御体系。近年来, 人们发现植物在受到外界伤害后, 它们邻近的健康植物能够感受到威胁来临, 并积极表达抗性基因和产生防御物质。这种现象被称为“植物-植物相互交流”。一系列的相关研究表明: 绿叶挥发物和萜烯类物质是受伤害植物对邻近健康植物发送的主要信号, 邻近的健康植物在接收到这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信号后, 直接防御和间接防御能力都能够迅速提升。人们猜测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启动”了邻近健康植物的多种防御反应, 使它们在面临真正威胁时迅速做出防御反应。然而, 植物-植物交流的分子机制至今尚不清楚。我们运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全基因组芯片技术和突变体材料, 对植物-植物交流的分子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 有效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并不限于绿叶挥发物和萜烯类物质, 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种类和节律能够相互配合, 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邻近健康植物的乙烯信号途径在植物-植物交流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 茉莉酸信号起到了辅助和信号放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韦发南   《广西植物》1995,15(3):209-211
广西樟科植物新发现韦发南(广西植物研究所,桂林541006)关键词新种;广西;樟科;卵果琼楠;小果厚壳桂;斑果厚壳桂NEWMATERIALFORLAURACEAEFROMGUANGXIWeiFanan(GuangxiinstituteofBotany...  相似文献   

8.
最近,研究植物物种遗传的研究人员发现,某些植物物种基因组间极其相似。这是参加加州圣地亚哥的第一届植物基因组学术讨论会的学者们所报告的研究成果。会议由美国农业部及农业试验站主办的。无疑这一成果将加快植物基因组遗传图谱分析,丰富该项研究内容,因为现有遗传学知识可用于相近物种的遗传图谱分析。 同传统的植物育种不同,遗传的植物育种还刚刚开始。常规育种学家可在观察十万多个个体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华北鸵鸟蛋化石的新发现及其显微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鸵鸟蛋化石,除其碎片分布地点多至难以统计外,较完整或完整的蛋化石也陆续有所报导,截至1960年至少有71个。此后有所发现,但尚无正式记载。P.R.鲁维(Lowe)1931年将黄土和红色土中发现的鸵鸟蛋化石归为安氏鸵鸟(Struthio anderssoni)。1959年杨钟健教授等系统地讨论了我国舵鸟蛋化石的埋藏条件和地理分布,这对研究黄土的形成及其地层有重要的意义。据目前所知,以往研究的舵鸟蛋化石地层层位多不清楚,极少附有地质剖面。至于蛋化石的显微结构研究则更为缺乏。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第四纪研究室曾在山西省五寨县收购到一个当地农民发现的  相似文献   

10.
灌丛是太行山地区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 灌丛群落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选择太行山最具代表性的两种灌木群落——荆条(Vitex negundo var. heterophylla)灌丛和三裂绣线菊(Spiraea trilobata)灌丛为研究对象, 利用净亲缘关系指数(net relatedness index, NRI)和多元回归等方法探究了两种灌丛群落构建机制的异同及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 同时还利用谱系结构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s of phylogenetic structure, PCPS)对决定群落谱系结构的关键系统发育节点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 两种灌丛群落内灌木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没有显著差异, 但谱系结构差异显著。三裂绣线菊群落表现出显著的谱系发散趋势, 而荆条群落谱系聚集程度高于三裂绣线菊群落, 但未表现出显著的谱系结构。三裂绣线菊灌丛群落构建的驱动机制是生态位分化, 荆条灌丛中生境过滤作用有所增加, 与生态位分化共同驱动其群落构建过程。与干旱胁迫相关的生境过滤因素增加是荆条灌丛群落谱系聚集程度增加的重要原因。PCPS二维排序结果表明: 荆条灌丛群落谱系趋向聚集与其群落内缺乏蔷薇目、壳斗目等亲缘关系较远的类群有关, 而三裂绣线菊灌丛群落内物种则包含较多的演化分支。总体而言, 环境过滤不是决定太行山地区灌丛群落构建的主要驱动因素, 但水分条件仍然是影响区域群落谱系结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张太奎  苑兆和 《遗传》2018,40(1):44-56
植物古基因组学是基因组学一个新兴分支,从现存物种中重建其祖先基因组,推断在古历史中导致形成现存物种的进化或物种形成事件。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革新使测序读长更长、更准确,加快了植物参考基因组序列的组装进程,为古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大批量可靠的现存物种的基因组序列资源。全基因组复制(whole-genome duplication, WGD)亦称古多倍化,使植物基因组快速重组,丢失大量基因,增加结构变异,对植物进化极其重要。本文综述了植物基因组测序与组装研究进展、植物古基因组学的原理、植物基因组WGD事件以及植物祖先基因组进化场景,并对未来植物古基因组学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化石》2000,(3):11-11
中国古植物馆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的一个分馆 ,于1996年落成 ,1998年经中国科学院正式批准成立 ,由中国科学院前任院长 ,现人大副委员长周光召题写了馆名。该馆位于北京香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内 ,是该所古植物学研究室的化石标本保存之处。它集植物化石采集、保藏、陈列、国际交换和科学研究为一体 ,已收藏中国各地质时期珍贵植物化石标本7万余号 ,并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典、波兰及俄罗斯等国家开展了国际交流与合作。该馆是我国古植物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为我国古植物学家提供了研究生命起源、陆地植…  相似文献   

13.
记述了安徽省潜山盆地早~中古新世望虎墩组中发现的2属3种假古猬类化石,其中包括一个新种──望虎墩非猬(Anictops wanghudunensis sp. nov.)。新种不同于属型种大别非猬(Anictops tabiepedis)在于下颊齿下前尖更衰退且更靠近下后尖,下次小尖不发育,m3跟座呈圆形。上颊齿单面高冠现象较显著,相对横宽。  相似文献   

14.
记述了安徽省潜山盆地早-中古新世望虎墩组中发现的2属3种假古猥类化石,其中,包括一个新种-望虎墩非猥。  相似文献   

15.
华北蜜粉源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调查、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初步筛选出蜜粉源植物 1 176 种及变种,隶属于 106 科 426 属,以刺槐、枣树、荆条、油菜等植物组成主要蜜源。华北是我国重要商品蜜生产基地。最后对华北地区蜜粉源植物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野  黄石 《人类学学报》2019,38(4):491-498
1983年,科学家们根据线粒体DNA(mtDNA)系统发育树构建了首个现代人起源的分子模型,认为现代人起源于亚洲,但1987年非洲起源说的提出取代了这一亚洲起源说。非洲起源说所依赖的无限多位点假说以及分子钟假说后来被普遍认为是错误的且不切实际的。我们近几年提出了一个新的分子进化模式,即遗传多样性上限理论,重新构建了一个新的人类起源模型。这一模型与多地区起源说基本吻合, 重新把现代人类起源地定位在了东亚。非洲说与东亚说在线粒体进化树上的主要区别是单倍型N和R的关系,非洲起源说认为N是R的祖先,东亚说则反之。本研究引用了已发表的古代人群mtDNA数据,重点分析了线粒体单倍群N和R的关系。结果显示,三个最古老的人类(一个距今45000年,其他两个约40000年)都属于单倍群R;在距今39500到30000年前的人类样本中,绝大部分属于单倍群R下游的亚单倍群U,只有两例为单倍群N(Oase1距今39500年,Salkhit距今34425年)。这两例所属单倍型位于单倍群N下游最基本的未分化亚型,不属于今天存在的任何N下游单倍型,所以可能靠近单倍群N的根部。这些古DNA数据揭示单倍群R比单倍群N古老大约5000年,进一步证实了亚洲起源说的正确性,非洲说的依据不足。  相似文献   

17.
几种古维管植物李维德(北京教育学院100044)古维管植物是指已灭绝的化石维管植物。最古老的维管植物是什么?几种有代表性的古维管植物的研究近年来有何进展或新的看法?它们的进化地位如何?这些问题是生物学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光蕨(顶囊蕨)属Ccokson...  相似文献   

18.
在高黎贡山北段沿海拔梯度设置17个样地,采用数量分类,对高黎贡山北段植物群落类型、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垂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的升高,森林群落类型由常绿阔叶林(2 000~2 300 m)依次过渡为以阔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2 300~2 600 m)、以针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2 600~3 000 m)和针叶林(3 000~3 100 m);(2)木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显著下降,而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则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先下降,然后在林线以上显著上升;(3)木本植物β多样性随着海拔的上升呈单调下降趋势,而草本植物β多样性在中海拔附近区域较低;(4)在植物区系方面,热带亚热带成分所占比例随海拔上升而下降,温带成分、世界分布成分则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中国特有分布成分所占比重较小,主要分布在中海拔区域.总体上,温带成分占主导地位.区系平衡点在海拔2100~2200 m.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五台山滹沱群豆村亚群(约24亿年)微古植物新发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五台山元古代滹沱群豆村亚群的大石岭组和青石村组发现微古植物19属31种。其中大直径的球形个体和形态呈三角形、多角形及船形藻类化石很可能属于单细胞的真核浮游生物,如果事实如此,那么真核生物的演化应始于约2400Ma,这无疑使人类深化了对地球上生命演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鄢本厚  尹祖棠 《植物研究》1996,16(2):185-189
本文对华北地区蓟属CirsiumAdans.16种植物的甲醇提取液紫外吸收光谱(UV)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蓟属植物的叶较其它部位的UV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代表性,其光谱的特征可以作为属下分类的重要依据,其化学分类结果与形态分类基本一致。根据光谱特征,结合形态学及有关的细胞学和同工酶方面的资料,重新确立了Sect.Pseudo-Eriolepis(Nakai)Kitam.和C.segetumBge.的组级和种级地位,最后,作者进一步讨论了光谱特征在化学分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