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研究某三甲综合医院2012年18类重点疾病非计划重返住院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样本院2012年18类重点疾病7 406例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其出院后15天、31天非计划重返住院的原因。 结果 9类疾病33名患者出现了非计划再次入院情况,慢性病和60岁以上老年人更有可能非计划重返住院,患者出院时疾病状态、出院主张、病情加重或病情复发、住院天数等是影响非计划重返住院的主要因素。 结论 要从熟练掌握相关疾病的临床治愈好转标准,加强医患沟通,加强健康宣教,加强出院随访等方面来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北京市某三甲综合性医院住院患者出院31天内非计划再入院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北京市某三甲综合性医院2008年1月1日—12月31日之间出院后31天内非计划性再入院的患者进行描述性分析,通过t 检验和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用向后逐步回归法进行非条件Logistic分析。结果 患者性别、患者年龄、出院—再入院的间隔天数、前次入院时入院状况和前次入院疾病是否治愈是31天内非计划性再入院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患者特征和医院相关因素均与患者出院31天内非计划性再入院相关。  相似文献   

3.
?????? 目的 通过对高额住院费用病例的费用构成及基本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探询高额费用发生的主要原因,为控制成本、遏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1年单个病人1次住院费用10万元以上的病例297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97例高额住院费用病例主要以损伤类疾病为主;药品、材料构成主要费用;不同住院天数对医疗费用具有明显影响。结论 对常见高额住院费用病例实施重点监控,控制药品、高值耗材及高新技术准入,缩短平均住院日是控制高额医疗费用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运用德尔菲法和TOPSIS法筛选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医疗风险管理关键技术,提高其医疗风险管理水平方法 在文献研究和现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关键技术清单,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及TOPSIS法筛选医疗风险管理关键技术。结果 筛选并确定了18种关于三级甲等公立医院的医疗风险管理关键技术,其中医疗风险识别关键技术5种、风险评估关键技术2种、风险处理关键技术8种、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关键技术3种。结论 针对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加强医疗风险管理技术的培训,同时建立系统性医疗风险管理体系以及加强医疗风险预警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寻总额预付制度对于三级综合医院医保管理工作的影响,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方法 采用访谈法、比较法等收集信息资料,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实施效果分析。结果 医院对管理策略的合理调整,有助于多种角度控制医疗费用增长,临床医务人员在诊疗行为方面趋于规范化,不合理用药现象减少。结论 总额预付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医院医疗费用的控制,医保的管理意识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三级医院“家庭护士”服务模式对慢性病延续医疗服务的作用与影响。 方法 三级医院成立家庭护士服务部及顾问医生团队,与出院慢性病患者签定延续医疗服务约定,并借助信息化平台,建立以签约对象为中心,以家庭、社区、医院为一体的无缝医疗服务链。统计2016年1—9月“家庭护士”服务模式应用的相关指标。 结果 “家庭护士”服务模式应用后,2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三级医院签约并成立医疗联合体,262例慢性病出院患者与家庭护士服务部签定延续医疗服务约定;慢性病签约患者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满意度分别为99.8%和90.0%等。结论 “家庭护士”服务模式构建与应用,引导了慢性病患者科学合理就医秩序,增强了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的上下联动,提高了慢性病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调查2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5种慢性疾病医保患者住院费用中的个人支付和统筹支付费用构成情况,分析影响医保患者住院费用的因素,探究控制医保患者住院费用增长的途径和方法。关注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和慢性病年轻化趋势,对影响医保患者的住院医疗费用和个人、统筹支付费用的可控因素加以严格管理, 积极促进非可控因素的转化, 减少或杜绝低效或无效性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某三级综合医院专病门诊的诊疗工作现状,分析专病门诊患者需求及管理模式的特点。方法 对2008—2011年某三级综合医院专病门诊量进行描述性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加强专病门诊管理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水平,简化门诊流程,实施疾病全程式规范化管理与治疗,提高门诊医疗服务效率。结论 近年来专病门诊已逐渐成为门诊工作的增长点,为适应学科发展及患者需求,需不断规范对专病门诊的管理与建设。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率、科室来源、发生原因进行统计分析,探讨非计划再次手术的防范措施,提高全院的手术质量。方法 对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4年度所有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回顾性分析62 179份手术患者的资料,其中发生重返手术室的有2411人次,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的有435人次,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为6.94‰,非计划再次手术主要发生在男性、40~59岁年龄组患者中,非计划再次手术主要科室来源为神经外科(143例)、心胸外科(39例)及口腔颌面外科(27例),术后出血/血肿、未达到效果手术再调整、术后漏、切口问题及手术部位感染为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的主要原因,占总原因的78.85%。结论 加强围手术期质量管理,严格执行非计划再次手术的上报制度,对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高的重点科室、重点手术进行监管,是降低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进一步了解山西省三级综合医院中高层管理者职业化现状,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与专家咨询访谈法对山西省19家三级综合医院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当前管理人才队伍中普遍存在着以传统的经验型管理为主,职业化管理缺乏、培训机制与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等问题。结论 山西省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医院管理队伍职业化建设及培训,以进一步提高医院管理者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不同抗生素用于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成本-效果。方法:选择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3例肺癌患者,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三组,每组31例,三组患者实施不同的抗生素预防方案,对比三组患者的一般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7 d最高体温、术后住院时间)、抗生素应用效果(术后呼吸道感染率、术后7 d平均体温、术后7 d平均白细胞计数)以及不同抗生素预防方案成本-效果。结果:(1)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7 d最高体温、住院时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术后呼吸道感染率、术后7 d平均体温、术后7 d平均白细胞计数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A组患者具有最高的成本-效果比值,单位效果所花费的成本显著低于B、C两组(P0.05)。结论:术前预防及术后短疗程应用头孢唑林钠能够显著降低肺癌患者术后感染率,减少抗生素用量及花费,提高患者围手术期成本-效果。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对比腹腔镜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的疗效,并分析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0年4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空港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5例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胰腺外科收治的65例共计80例胰头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开腹组和微创组,例数分别为32例和48例,对比两组围术期相关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期间的肿瘤早期复发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微创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住院费用多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开始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头癌患者术后肿瘤早期复发与年龄、肿瘤最大直径、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脉管癌栓、有无神经侵犯、术前白蛋白、术前糖类抗原125(CA125)、术前癌胚抗原(CEA)水平、术后有无放化疗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神经侵犯、术后未放化疗以及术前CA125水平较高是胰头癌患者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可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但两者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早期复发率无显著差异。胰头癌术后肿瘤早期复发受到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神经侵犯、术后放化疗、术前CA125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对脑卒中患者应用连续性护理的效果。方法 构建连续性护理模式,从入院开始进行连续性护理干预,通过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再入院率、护理服务满意度、BI指数等指标评价应用效果。结果 连续性护理干预减少了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再入院率(P<0.01,P<0.01,P<0.05),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及BI指数(P<0.05)。结论 连续性护理是脑卒中患者护理的有效途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TI-RADS)分类鉴别良恶性甲状腺结节(TN)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82例T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完成超声检查和TI-RADS分类,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良恶性结节超声征象及TI-RADS分布情况,并采用ROC曲线分析TI-RADS分类对TN良恶性的鉴别价值。结果:182例患者247个甲状腺结节中,良性172个,占比69.64%,恶性75个,占比30.36%;良性TN中实性结节、极低回声、边界模糊、微钙化和纵横比<1发生率以及结节直径均低于恶性T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TN的TI-RADS分类主要为1类(59.30%)和2类(31.40%),恶性TN主要为3类(42.67%)和4类(46.67%),两组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I-RADS分类鉴别良恶性TN的AUC=0.939(95%CI:0.904~0.973,P<0.05),以TI-RADS 2类和3类为良性,4类和5类为恶性进行诊断,其灵敏度为0.893,特异度为0.907,准确率为0.903,一致性Kappa值为0.777。结论:TI-RADS分类鉴别良恶性甲状腺结节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也还存在一定误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Multistage mathematical models of carcinogenesis (when applied to tumor incidence data) have historically assumed that the growth kinetics of cells in the malignant state are disregarded and the formation of a single malignant cell is equated with the emergence of a detectable tumor. The justification of this simplification is, from a mathematical point of view, to make the estimation of tumor incidence rates tractable. However, analytical forms are not mandatory in the estimation of tumor incidence rates. Portier et al. (1996b, Math. Biosci. 135, 129–146) have demonstrated the utility of the Kolmogorov backward equations in numerically calculating tumor incidence. By extending their results, the cumulative distribution function of the time to a small observable tumor may be numerically obtained.  相似文献   

16.
?????? 目的 明确公立医院药品价格规制的失效环节,分析公立医院药价居高不下的原因,为政府应对规制失效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公立医院药品价格规制关键环节进行评价,并针对特定问题运用目的抽样方法对专家进行定性访谈。 结果 公立医院药品价格规制关键环节中,失效程度排序为药品流通规制、药品定价规制、药品价格加成规制、公立医院补偿规制、医疗服务低价规制和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规制。结论 需要对公立医院药品价格规制体系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31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发生的院内感染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发生院内感染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及持续时间有关,感染的部位以呼吸道为主,主要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及抗生素治疗。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所致院内感染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及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合理使用G—CSF及抗生素是预防和控制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sIdentifying patients at risk of a 30-day readmission can help providers design interventions, and provide targeted care to improv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This study developed a risk model to predict a 30-day inpatient hospital readmission for patients in Maine, across all payers, all diseases and all demographic groups.MethodsOur objective was to develop a model to determine the risk for inpatient hospital readmission within 30 days post discharge. All patients within the Maine Health Information Exchange (HIE) system were included. The model was retrospectively developed on inpatient encounters between January 1, 2012 to December 31, 2012 from 24 randomly chosen hospitals, and then prospectively validated on inpatient encounters from January 1, 2013 to December 31, 2013 using all HIE patients.ResultsA risk assessment tool partitioned the entire HIE population into subgroups that corresponded to probability of hospital readmission as determined by a corresponding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PPV). An overall model c-statistic of 0.72 was achieved. The total 30-day readmission rates in low (score of 0–30), intermediate (score of 30–70) and high (score of 70–100) risk groupings were 8.67%, 24.10% and 74.10%, respectively. A time to event analysis revealed the higher risk groups readmitted to a hospital earlier than the lower risk groups. Six high-risk patient subgroup patterns were revealed through unsupervised clustering. Our model was successfully integrated into the statewide HIE to identify patient readmission risk upon admission and daily during hospitalization or for 30 days subsequently, providing daily risk score updates.ConclusionsThe risk model was validated as an effective tool for predicting 30-day readmissions for patients across all payer, disease and demographic groups within the Maine HIE. Exposing the key clinical, demographic and utilization profiles driving each patient’s risk of readmission score may be useful to providers in developing individualized post discharge care pla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