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针对非计划再次手术管理需求设计了一种管理方法。为医院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管理以及医疗质量改进提供参考。方法 参考国家对非计划再次手术管理的相关规范及标准文件,遵循 PDCA 循环的思想,结合信息技术,最终建立一个“非计划再次手术”专用的管理方法。结果 方法实施前后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率有了显著的下降,发生率从方法实施前(2014年下半年)的1.02%降低到方法实施后(2015年7—12月)的0.71%。结论 方法有效降低了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符合医疗管理的需求,有利于提升手术质量,以实现医疗质量的持续性改进。

  相似文献   

2.
??????? 目的 降低肝胆二科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方法 综合运用品管圈的管理方法,分析影响非计划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制定针对性措施实施过程改进。结果 实施改进措施后,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由1.12%降低至0.21%,达到目标值<0.5%(P=0.045),月平均住院日由14.32天缩短至10.52天(P<0.001)。结论 品管圈管理方法的应用显著降低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有利于提升手术质量,减少不良事件发生,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原因,为提高医院手术病人的医疗质量、降低非计划再手术的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 对42例非计划再次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平均住院日、医疗费用与前一年度院平均值比较差异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医务人员应加强手术责任心,预防再手术的发生,同时医院应加强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监管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率、科室来源、发生原因进行统计分析,探讨非计划再次手术的防范措施,提高全院的手术质量。方法 对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4年度所有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回顾性分析62 179份手术患者的资料,其中发生重返手术室的有2411人次,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的有435人次,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为6.94‰,非计划再次手术主要发生在男性、40~59岁年龄组患者中,非计划再次手术主要科室来源为神经外科(143例)、心胸外科(39例)及口腔颌面外科(27例),术后出血/血肿、未达到效果手术再调整、术后漏、切口问题及手术部位感染为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的主要原因,占总原因的78.85%。结论 加强围手术期质量管理,严格执行非计划再次手术的上报制度,对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高的重点科室、重点手术进行监管,是降低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有效降低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的管理方法。方法 对2012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并进行手术的患者进行主动监测,加强管理,发现非计划再次手术病例,统计发生率及引发原因。结果 225 944例手术共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914例,平均发生率为0.40%且五年呈显著下降趋势。引发原因以手术部位感染、切口裂开、切口疝或愈合不良,术后出血,出现漏或瘘为主,共占73.9%。结论 完善主动监测与报告系统、加强院科两级管理、注重原因分析与改进可有效降低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提高手术质量、保障医疗质量提供管理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三甲肿瘤专科医院2008—2013年442例非计划再次手术病例,对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肿瘤手术患者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为1.0%,发生的主要原因为术后出血、吻合口瘘、手术切口问题。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与手术难度、手术者专业水平及患者病情因素等因素有关。结论 作为手术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医院应将非计划再次手术监管作为提高质量管理的抓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手术并发症、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和改进围术期安全质量管理对其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对可能引发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元性分析和多元性回归分析,并对实施新的管理制度和改进管理模式前、后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作对照分析。结果 单元性与多元性回归分析显示,肥胖、吸烟史、麻醉风险评估≥2级、切口类型≥Ⅱ和手术时间>3 h与发生术后并发症及死亡有显著相关性(P在0.000~0.019以内),而且均为诱发的高危因素(OR在2.860~9.710以内)。改进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下降1.40% ( P=0.002)、1.30%( P=0.000)、1.62%(P=0.000),实施手术安全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之后手术死亡率降低了0.16%(P=0.002)。结论 加强和改进围术期安全质量管理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术后并发症及死亡,对持续改进手术质量、保障病人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PDCA循环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中的应用

?????? ——以Ⅰ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为例

    

????? 目的 探讨 PDCA 循环模式在医院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合理性持续改进中的应用及可行性,促进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法 利用医院软件系统对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现状调查,然后运用 PDCA 循环理论对不合理现象进行原因分析、制订干预计划、检查、总结,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加强监督检查、反馈及责任追究。结果 运用PDCA循环后,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持续改进达到预期目标。结论 PDCA 循环用于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持续改进效果显著,可在医院抗菌药物管理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某三甲综合医院2012年18类重点疾病非计划重返住院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样本院2012年18类重点疾病7 406例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其出院后15天、31天非计划重返住院的原因。 结果 9类疾病33名患者出现了非计划再次入院情况,慢性病和60岁以上老年人更有可能非计划重返住院,患者出院时疾病状态、出院主张、病情加重或病情复发、住院天数等是影响非计划重返住院的主要因素。 结论 要从熟练掌握相关疾病的临床治愈好转标准,加强医患沟通,加强健康宣教,加强出院随访等方面来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影响临床路径完成率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临床路径完成率。方法 采用鱼骨图,分析影响临床路径完成率的根本原因,针对原因依据PDCA循环持续改进,不断提高临床路径完成率。结果 临床路径完成率与医务人员对临床路径的认识、临床路径系统的设置、临床路径质控方法等因素有关,采取相应改进措施后,临床路径完成率由29.4%增加到80.0%。结论 正确认识临床路径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能够提高临床路径完成率,从而保证临床路径实施质量,为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打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