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洞庭湖区社鼠的繁殖生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美文  黄璜  王勇  李波 《生态学报》2006,26(3):884-894
在洞庭湖区域,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种群主要栖息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的林地内.总体而言,其种群雌性比基本维持在50%左右,但在季节间和年龄组间有一定的差别,雌性比在冬、春季较低,夏、秋季的雌性比都超过50%.年龄组间,雌性比最高的为幼年组66.7%,亚成年和成年组的雌性比接近50%,而老年组的雌性比为最低,为33.3%.所有雌鼠全年的怀孕率为31.1%,平均胎仔数为3.7只,繁殖指数为0.58.春、夏季怀孕率较高,冬季没有捕获到怀孕的雌鼠,仅捕获到有怀孕经历(有宫斑)的雌鼠.繁殖指数在夏、秋季维持高峰水平.雌性社鼠总的参产率为53.3%,各季间呈现从春、夏到秋逐渐增加的趋势,冬季停止怀孕.可见夏、秋季为雌鼠的繁殖高峰期.随着年龄组增长,平均胎仔数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老年组胎仔数最高,而繁殖指数以成年组最高,说明成年组是种群中繁殖的主体.雄性社鼠的睾丸下位率全年总计为75.6%,分四季平均为86.0%,夏、秋季维持在较高水平,冬、春季稍低,低谷在春季.下位睾丸的重量与大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呈现春、夏、秋、冬逐渐下降的规律,春季与冬季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开春后,雄性社鼠在生殖潜能上已有明显变化.这些特征与雌鼠的繁殖高峰基本吻合.说明社鼠主要在春、夏、秋季繁殖,繁殖盛期在夏秋季.从不同年龄组看,幼年组个体不参与繁殖,亚成年组个体开始参与繁殖,繁殖主体是成年组个体.  相似文献   

2.
社鼠种群年龄结构的回归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淯  胡锦矗  谌利民 《四川动物》2003,22(3):159-162
本文利用社鼠(Nivitverter confucianus)头骨度量的8项指标(单位:mm):颅全长X1、颅基长X2、基底长X3、颧宽X4、眶间宽X5、齿隙长X6、上裂齿长X7、门齿孔长X8,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其种群年龄结构的判别函数为:Y=0.3577X2-0.4599X7 0.3364X8—8.4267将头骨度量X2、X7、X8带入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如INT(Y 0.5)=G1,则该个体属于G1年龄组。回归方程表明,社鼠的年龄仅与头骨的颅基长X2、上裂齿长X7、门齿孔长X8有关,而颧宽X4、眶间宽X5、齿隙长X6在各年龄组相对较稳定,可以作为分类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赤麻鸭种群的繁殖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志伟  满亚伟 《生态学报》1994,14(2):201-204
1989年3-11月笔者在卡莎湖对赤麻鸭种群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赤麻鸭有专门的婚配场,在婚配场,其种群行为可分为追逐期,小群期,成对期。巢址的选择有一定条件,其巢区面积为0.24-0.56hm^2,繁殖力为4.4,孵化率为94.6%。雏鸟成活率为90%。枪杀是破坏种群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千岛湖秋季社鼠种群年龄结构及繁殖状况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 年9 ~11 月,对千岛湖不同类型岛屿捕获的123 只社鼠的年龄结构及繁殖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9 ~ 10 月为千岛湖区社鼠种群的繁殖高峰期,较同纬度其他地区早。雌鼠从亚成年组出现怀孕个体,雄鼠较雌鼠性成熟早,幼年组已出现睾丸下降个体。大、中、小型岛屿年龄结构不同,分别为稳定型、衰退型及增长型。岛屿大小能够对社鼠种群繁殖指标产生影响,大型岛屿雌鼠繁殖指数(1. 96) 与平均胎仔数(4.9 ± 0.35 只)及雄性个体睾丸下降率(50.0%)均较高,社鼠种群稳定;中型岛屿雌鼠的繁殖指数(3.45) 与平均胎仔数(5.17 ± 0.42 只)为3 种类型岛屿中最高,并且雄鼠的睾丸下降率(64.7% )也相对较高,有利于社鼠种群数量增加;小型岛屿雄鼠的睾丸下降率虽然最高(68.4% ),但雌鼠繁殖指数(0.75)与平均胎仔数(4.00 ±1.53只)均较低,且参与繁殖的主体成年组性比(10∶ 5)失调,种群易出现波动。另外,社鼠的繁殖情况与植被类型和人为干扰也有较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社鼠种群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社鼠为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小兽群落的优势种,其种群的空间格局为典型的聚集分布.集群分布为均匀分布,其聚集的强度与密度呈负相关,但不典型.  相似文献   

6.
中国两栖类种群生态研究概述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两栖类种群生态学研究从深度和广度上看,均无法与哺乳类和鸟类的相比。然而与哺乳类和鸟类一样,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空间的减少,两栖类各物种种群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甚至濒临灭绝;因此,广泛深入地开展两栖类种群生态学研究,探讨两栖类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对环境监测和对两栖类种群的保护与利用均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为此,重点从两栖类的种群结构与动态规律,摄食行为与食性,怕分析与通讯联系,繁殖过程和繁殖习性,越冬准备和冬眠适应,以及两栖类种群数量下降等方面,对中国研究者的工作进行综述,试图阐述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并分析了尚待加强研究的方面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大苇莺种群繁殖生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欣  郭东龙 《生态学报》1990,10(2):150-154
  相似文献   

8.
张旭  鲍毅新  刘军  沈良良  章书声  方平福 《生态学报》2013,33(15):4665-4673
2009年7月至11月以及2010年3月至11月在千岛湖地区2个岛屿上对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种群进行标志重捕,通过对社鼠种群数量变动、更新率、居留时间以及气候对种群数量影响的研究,探讨在陆桥岛屿环境下社鼠种群数量动态的规律.结果显示:两岛种群数量均是上半年数量处于高峰,而下半年数量较低,超过环境承载力可能是种群下降的主要原因,岛屿环境对社鼠数量季节消长的影响与陆地环境有所不同;两岛社鼠的种群更新率均较低,这也说明在缺乏迁入和迁出的陆桥岛屿上,仅仅依靠出生和死亡来完成种群的更新,其种群更新率是较低的.根据对社鼠居留时间的研究,两岛上社鼠的生态寿命有可能只有一年左右,这比以往研究认为社鼠的生态寿命约一年半或更长一些明显缩短,这可能与陆桥岛屿较特殊的生存环境有关;月平均气温处于10-22℃对于社鼠种群的维持和增长是有利的,当月平均气温超过22℃时,似乎对社鼠种群是不利的.高温而少雨,可能是导致夏季社鼠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北京地区大仓鼠种群繁殖生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张洁 《兽类学报》1987,7(3):224
1983-1985年,作者在北京农田区研究了大仓鼠的种群生态。获得标本1101号(♀497,604),解剖、观察、测量、记录雌雄生殖系统的变化及繁殖特征。对大仓鼠的雌雄性比、平均胎仔数、怀孕率等作了分析。结果:春季出生的雌鼠,两个月左右即达性成熟,并参加繁殖,在7月以后出生的雌鼠当年不参加繁殖。越冬鼠一年可繁殖2-3次。在数量较高的1983年,性比(/♀)为1.33,平均胎仔数为9.24;数量次高的1984年,性比为1.20,平均胎仔数为9.29;数量较低的1985年,性比为0.95,平均胎仔数为9.94。在数量较低的年份,大仓鼠种群的各项繁殖指标均优于数量较高的年份。  相似文献   

10.
通过维普中文期刊网和英文ScienceDirect数据库有关种群、种群生态和种群行为文献的查询,发现文献的发表量很不平衡,种群研究文献的年增长率远大于种群生态和种群行为。英文文献中关于种群行为研究的文献增长率高于种群生态,而中文文献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1.
高原鼠兔种群繁殖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1988年,在青海湖黑马河地区以耳标法对高原鼠兔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在繁殖群体中主要是来自上年出生的第1、2胎的鼠兔(82.85%),第3胎和老体占少数。成年雌鼠兔100%参加繁殖,通常年产3胎,有的年份可产4胎或5胎。产仔数1—8只(平均为4.52±0.12),1只雌鼠兔终生可产2—29只。妊娠期为22.2±0.13天。洞内哺乳期为11.65±0.01天。有的年份当年出生的少数雌鼠兔到36.8+3.05日龄可达到性成熟并参加繁殖,生1—2胎。雄鼠兔性成熟较晚。  相似文献   

12.
棕色田鼠种群年龄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王廷正  张越 《兽类学报》1995,15(4):302-308
1991年2月至1992年4月,在河南省灵宝市、卢氏县捕获棕色田鼠1116只(雄515.雌601),应用洞体重作指标,参考繁殖状况及毛色,将种群划分为5个年龄组:Ⅰ.幼体组,≤11.5g;Ⅱ.亚成体组,11.6一20.5g;Ⅲ;成体Ⅰ组,20.6一26.0g;Ⅳ。成体Ⅱ组,26.1一30.5g;Ⅴ老体组,>30.6g。对比体重、体长及头骨量度,胴体重法较能客观反映年龄状况。随季节变化,春季Ⅰ、Ⅱ组占优势,夏季Ⅱ、Ⅲ组占优势,秋季、冬季Ⅴ组数量增加,而其它各组的数量比较均匀。  相似文献   

13.
京津地区大仓鼠种群年龄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张洁 《兽类学报》1986,6(2):131
大仓鼠(Cricetulus triton)主要分布于我国季风温带的一些地区,为京津及华北地区农田的主要害鼠之一。以往虽有一些报道(刘焕金,1982;寿振黄,1962;B-,1952),但对种群生态的系统研究报道尚未见到。 种群年龄结构中各年龄组的比例,是研究种群繁殖、分析种群数量发展和变化的基础,是种群生态研究中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甘肃鼢鼠种群年龄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李晓晨  王廷正 《兽类学报》1992,12(3):193-199
本文根据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头骨无机盐含量与其已知年龄大小存在的正相关系, 采用头骨干重作为划分该种年龄的指标,并选择体重、体长、头骨颅全长及额宽检验头骨干重鉴定年龄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头干重是鉴定甘肃鼢鼠年龄的较为准确的可行指标。  相似文献   

15.
呼和浩特地区黑线仓鼠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984—1989年,每年3—11月中旬在呼和浩特郊区定点调查,共捕获黑线仓鼠2920只,本文分析了该鼠每年的种群数量变动和年龄结构,用臼齿咀嚼面磨损程度划分年龄组,研究种群年龄结构。种群数量年际变化较大,季节变化也较明显,一般年有两个繁殖高峰和数量高峰(后峰8—10月,前峰5—6月)。每年3—10月为繁殖期,平均每胎产仔6.2±0.1只,各年间繁殖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6.
布氏田鼠种群生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武晓东 《兽类学报》1990,10(1):54-59
1985年5-l0月用标志重捕法对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的种群年龄组成、幼鼠生长率和季节迁移等进行研究,共标志2786只,重捕576只,822只次。发现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幼鼠体重的日平均生长率随年龄增加而减慢。布氏田鼠还有季节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17.
达乌尔黄鼠种群年龄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加坤  邹波 《兽类学报》1993,13(4):277-282
1987—1989年,作者捕获达乌尔黄鼠2487只,用晶体干重法,将其中的1885只划分为5个年龄组,分析不同年龄阶段臼齿的生长、更换、磨损特点以及体重、体长、胴体重及头骨生长的年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年龄增长,臼齿磨损明显,而体重、体长等5项指标趋于恒定。达乌尔黄鼠种群年龄结构的季节变化非常显著,不同地区间亦有差别,但年间变动较小,种群增长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8.
北京大兴地区黑线仓鼠种群繁殖生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是我国华北地区广泛分布的农田主要害鼠之一。1982年9月到1985年3月,作者在北京、天津及河北省一些地区,调查了它的分布和群落结构并研究其种群生态,本文仅就北京郊区大兴县黑线仓鼠的种群繁殖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大熊猫的系统地位与种群生态学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大熊猫分类的争论已持续了130年。自1984~1985年O’Brien进行蛋白质分子与DNA系列的研究后,到90年代,多数西方学者都同意大熊猫隶属于熊科的特点。但在中国,多数学者从生物学的不同学科和水平,尤其在从古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结果,坚持把大熊猫独立为一科。1989年邱占祥等研究了云南中新世大熊猫的祖先化石以后,1993年黄万波又研究了大熊猫的颅骨、下颌骨及牙齿,进一步论证早在中新世晚期,始熊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