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花生(Arachis hypogaea)种子萌发过程中胚轴多胺氧化酶(PAO)的活性变化及其与种子萌发的关系表明:胚轴中的PAO活性是在种子萌发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黑暗条件更有利于该酶的活性形成;放线菌素D(10mg/L)、环己酰亚胺(10mg/L)处理对种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26.3%和87.3%,对胚轴PAO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41.1%和94.0%,显示胚轴中的PAO很可能参与花生种子的萌发过程,且其mRNA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已合成并贮存于种子中,萌发时PAO活性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这些mRNA转译合成了PAO。  相似文献   

2.
多胺和赤霉素在莴苣种子萌发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非感光性莴苣(挂丝红品种)种子于22℃下萌发率在80%左右,而28℃下不萌发。22℃下外源亚精胺显著促进种子萌发,多胺生物合成抑制剂DFMA和DCHA明显抑制种子萌发,而DFMO无效。22℃诱导种子萌发过程中内源腐胺和亚精含量显著高于28℃下它们的含量。GA3处理能诱导28℃下种子的萌发,单独外源亚精胺处理效果不大,而外源亚精胺对GA3诱导效应有促进作用。DF-MA和DCHA能抑制GA3诱导28℃  相似文献   

3.
4.
以百合小鳞茎离体发生为实验系统,研究了鳞片(外植体)内多胺和多胺氧化酶活性的变化与小鳞茎发生之间的相关性。随着细胞脱分化、愈伤组织形成、小鳞茎发生等过程,内源腐胺、亚精胺和精胺的含量均失上升后下降,变化曲线为“钟形”,其含量达最高峰的时间为肉眼可见小鳞茎出现之前。多胺氧化酶活性在小鳞茎发生初期逐渐下降,6d后开始上升,并在小鳞茎突起时达最大值。由于内源多胺水平和多胺氧化酶活性的变化与小鳞茎发生有密切关系,可作为这一形态发生过程的生化指示。  相似文献   

5.
离体发育和萌发中花生种子不同部份内源ABA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离体发育和萌发中花生种子不同部份的内源ABA含量变化存在明显的差异.种皮和子叶内存在ABA的C(40)生物合成途径,胚轴内恻为C(15)生物合成途径.种子内源ABA含量变化和种子活力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花生种子萌发早期胚轴细胞DNA合成的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7.
小麦种子成熟和萌发过程中的假萌发素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SDS-PAGE方法研究了假萌发素(ψG)在小麦种子成熟和萌发过程中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种子成熟过程中只有ψG表达,扬花后10 d,在颖壳、内外桴、种皮和果皮中皆可检测到ψG的草酸氧化酶活性,随着发育进程的推进,ψG的活性增大.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在小麦品种中育5号的维管束过渡区中除了萌发素G和G'外,还可检测到ψG的草酸氧化酶活性.由于ψG在种子成熟过程中主要存在于颖壳、内外桴、果皮及种皮这些保护组织中,且开始大量表达的时间正是生长接近停止时,于是推测ψG很可能通过降解草酸产生H2O2而推动这些组织细胞壁的木质化.  相似文献   

8.
再谈禾谷类种子萌发过程中胚轴的伸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刊1985年第7期上曾刊登过“种子萌发过程中胚轴的伸长”一文,其中对禾谷类作物种子萌发时胚轴的伸长情况谈得很简单。其后又陆续进行了一些与此有关的试验和观察,现将结果整理介绍如下,作为对前文的一点补充。 (一)禾答类作物胚轴的伸长类型  相似文献   

9.
 以抗旱性不同的两个小麦品种(‘晋麦33’和‘温麦8’)(Triticum aestivum cv. Jinmai 33 and Wenmai 8)为材料,研究了干旱胁迫下多胺含量和多胺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旱过程中,幼苗根、叶中腐胺(Put)、亚精胺(Spd)、精胺(Spm)3种多胺含量和多胺氧化酶(PAO)活性先迅速升高,而后下降。与抗旱性弱的‘晋麦33’相比,抗旱性强的品种‘温麦8’幼苗根、叶中Spd、Spm 含量初期升高幅度大,之后下降速率减慢;PAO活性的变化与之相反,‘晋麦33’的PAO活性提高的幅度大于‘温麦8号’。多胺含量和PAO活性在小麦幼苗的根与叶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干旱初期,小麦根、叶中多胺迅速积累可能是干旱胁迫反应的一个信号,随后较高的Spd、Spm 水平有利于增强小麦幼苗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0.
聚乙二醇模拟的干旱胁迫下,2个品种番茄幼苗根和叶中脱落酸(ABA)和茉莉酸(JA)含量均迅速积累,叶中ABA累积比根中滞后;游离态亚精胺(fSpd)、精胺(fspm)、腐胺(fPut)含量和多胺氧化酶(PAO)活性均先上升,12 h时达到峰值后下降,耐旱性强的品种'毛粉802'幼苗根和叶中积累ABA、JA和spd、Spm的能力明显强于耐旱性弱的品种'皇冠'.'皇冠'的PAO活性提高程度大于'毛粉802'.番茄根和叶中多胺含量和PAO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内源多胺的积累诱导ABA和JA含量的升高,从而导致番茄幼苗的耐旱性增强.  相似文献   

11.
甲基茉莉酸酯对花生种子萌发和贮藏物质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甲基茉莉酸酯(Me-Ja)对花生种子萌发基本没有影响,但对下胚轴和根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且与浓度正相关.低浓度Meja促进子叶淀粉酶活性和淀粉降解,高浓度作用相反。Me-Ja部分抑制脂肪降解、贮藏蛋白降解和内肽酶活性,明显抑制脂肪酶活性.文中还讨论了Me-a抑制种子萌发与ABA作用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白色种皮花生皮色及农艺性状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育成白色种皮的高产花生品种,了解白色种皮的遗传规律,用自育的白皮1号品种与在福建省生产上推广的红皮良种粤油116、汕油对和泉花10号进行杂交,杂种F1植株的种皮全为红色.F2红皮植株与白皮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15:1的分离规律,红皮F2代的F3代株系中,有4/15株系符合红:白为3:1的分离比例。由此推断白皮性状是两对隐性基因控制,白皮性状与产量性状没有连锁。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力顺序为:单株结果数>单株饱果重和生物产量>单株饱果数。经F3代、F4和F5代的株系鉴定,选出稳定、综合性状优良的重组类型;再经过产量鉴定和多点比较试验,选出了丰产性较好的二个品种参加福建省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13.
氯酸钾对花生生长的毒害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氯酸盐是一类毒性强的氧化剂,曾被作为非选择性除草剂和脱叶剂大量施用,近年来,氯酸钾作为产期调控剂也在龙眼(Dimocarpus longan)反季节生产中大量应用。然而,氯酸根离子强氧化性对生物体有明显的毒害效应,其残留及次生污染物对水体和土壤环境也存在较强的污染效应。龙眼园通常间种花生(Arachis hypogaea),该文实验研究了氯酸钾和氯化钠对花生生长的毒害效应。结果表明,当浸种溶液的KClO3浓度高于50 mg·L-1时,花生种子的发芽率和胚根长度大大降低,幼芽的电解质渗漏率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升高;当土壤中KClO3浓度高于50 mg·kg-1时,会使花生幼苗叶片质膜透性增大,而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显著降低,氯酸钾的毒害效应远远超过氯化钠的盐害效应,高于50 mg·kg-1的KClO3还能使花生荚果期植株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生物量合成和根瘤菌的数量显著降低。结论是,土壤中的KClO3浓度高于50 mg·kg-1时,即会显著影响花生植株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4.
不同活力玉米种子胚萌发过程中蛋白质的变化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从不同人工老化处理中筛选出3组分别代表不同活力的玉米种子。萌发期间,中、低活力种子胚蛋白的降解比高活力对照种子慢,萌发前期胚蛋白合成能力也较低。吸胀24h,不同活力胚的蛋白合成能力差异显著,可以作为衡量种子活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两种不同蛋白质组成类型花生的子叶总蛋白3个主要组分及高甲硫氨酸类型花生的60.5、41、38.5、18和17.5kDa多肽的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它们均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天冬氨酸、谷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最高,而甲硫氨酸含量和半胱氨酸水平都极低。高甲硫氨酸类型品种的各组分的甲硫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低甲硫氨酸类型品种的对应组分的甲硫氨酸含量,在这两种类型花生中伴花生球蛋白Ⅱ都是甲硫氨酸含量最高的组分  相似文献   

16.
花生种子发育过程中活力的形成在时间上是不均衡的,果针入土后40d内活力水平很低,40d之后活力水平才急剧上升,这和贮藏蛋白迅速合成的时期吻合.随着贮藏蛋白质的合成和累积,由发育转向萌发时其被降解的速度加快,花生球蛋白被优先降解.和贮藏蛋白质其它组分相比较,花生球蛋白和种子活力有更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伊贝母种子萌发和籽苗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子叶出土萌发的植物类型中,伊贝母种子萌发过程是罕见的。萌发初期,子叶优先生长。首先伸长而突破种皮,接着长出地面,此后,胚根才开始生长并产生不定根。种子萌发后形成特殊籽苗。在地上部分,子叶变绿,成为第一生长季唯一的同化叶;在地下部分,上胚轴扁平化,芽鳞肉质化,于是形成小鳞茎。籽苗形态属于最简化的类型。伊贝母的籽苗与其营养更新苗相比,是很弱小的。  相似文献   

18.
真菌在兰科植物种子萌发生长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从真菌在兰科种子萌发中的应用、真菌侵染的过程、种子和根系消化真菌的途径及共生真菌的分布等方面,综述了真菌与兰科植物种子萌发及菌根关系的研究进展,讨论了该研究的有关问题及真菌在兰科种子萌发中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