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命科学》2005,17(6):560-562
项目名称申请者姓名依托单位大肠杆菌特殊形式O抗原的遗传与进化的研究王磊南开大学宿主细胞抗病毒因子ZAP作用机理研究高光侠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水稻矮缩病毒(RDV)编码RNA沉默抑制因子作用机制研究李毅北京大学用持续表达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模型研究病毒-细胞作用的新机制闻玉梅复旦大学中国华北地区晚新生代植物演化与环境变迁李承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花药和雄配子体发育的细胞与分子机制叶德中国农业大学端粒在植物同源染色体联会中的作用程祝宽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松节藻科海洋红藻若干重要属、种的化学、…  相似文献   

2.
《生命科学》2001,13(6)
项 目 名 称 申请者姓名 单 位 名 称1微生物洋学科(54项)冷适应微生物资源分类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 周培瑾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掷孢酵母及相关类群的物种多样性和分子系统学研究 白逢彦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膜盘菌属Hymenoscyphus分类及分子系统学研究 庄文颖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利用Brnl基因序列分析研究突脐孢属真菌的系统关系 孙广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曲霉产生的可恢复植物成熟细胞壁扩张性的水解酶研究 袁 生 南京师范大学圈卷产色链霉菌尼可霉素生物合成调控基因──sanG的研究 田宇清 …  相似文献   

3.
禺毛茛多倍体复合体及其近缘种系统进化关系复杂,杂交与多倍化现象同时存在。该复合体内高倍性植物的形成及扩散过程仍需进一步研究。首次克隆了毛茛属植物低拷贝核基因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 I (GBBSI )基因,并利用其构建禺毛茛多倍体复合体及其近缘种的系统进化树和网状进化关系,进而证明其适合于研究毛茛属植物种下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表明:匍枝毛茛与多倍体复合体关系密切,参与了该多倍体复合体的起源和进化;禺毛茛起源于茴茴蒜和卷喙毛茛,扬子毛茛起源于茴茴蒜和匍枝毛茛;在该类群中茴茴蒜是个关键种,它在多倍体复合体中可能起着枢纽基因组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编委推荐     
《遗传》2023,(6):459-460
<正>Science|杂交物种形成导致金丝猴属的物种与表型多样性演化关于物种与表型多样性演化的分子机制一直都是进化生物学领域的核心命题。杂交物种形成,即两个近缘物种通过杂交而导致一个或多个新物种和新表型快速产生的过程,已被认为是植物、昆虫、鱼类以及鸟类中适应性辐射类群快速形成的重要机制。然而哺乳动物中的杂交物形成事件及其分子机制却鲜有报道。  相似文献   

5.
杂交(hybridization)与多倍化(polyploidization)普遍存在于现存植物类群中,并对物种形成(speciation)与多样化(diversification)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以往的研究中,已有众多的学者分别从生态学、生理学与遗传学等角度对植物杂交与多倍化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本综述侧重于从进化生物学的角度探讨表观遗传变异在植物杂交与多倍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并基于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水稻(Oryza sativa)和芸薹属物种(Brassica spp.)中已有的实例探讨表观遗传变异与表型革新(phenotypic novelty)的相关性。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总结与展望,我们建议将进化表观遗传学研究扩展到自然群体和多个近缘物种间比较的水平,并同时需要改进从全基因组水平鉴定关键表观遗传变异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次生物质在植物与昆虫协同进化中的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次生物质是植物次级低谢的产物,它在植物与昆虫协同进化中起着主导作用。本文通过介绍次生物质在植物化学防御中的作用,昆虫对次生物质的适应及其利用等内容,阐述了次生物质在植物与昆虫协同进化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千金藤属植物化学分类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各结构类型的异喹啉类生物碱在千金藤属植物中的分布规律及千金藤属植物的亲缘关系,在较原始的类群中,生物碱的结构类型和数量均较少,而在较进化的类群中内,其结构类型得到较大的发展,化合物的数量也相对增多,显示异喹啉类生物碱的结构类型及数量与属内植物群的进化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一些结构类型特化的生物碱和在植物界中分布极为狭窄的化学成分对亚属下各植物组的划分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项 目 名 称 申请者姓名 单 位 名 称野油菜黄单胞菌致病性的功能基因组学 唐纪良 广西大学低毒病毒的宿主因子基因和靶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研究 陈保善 广西大学被子植物基部类群的结构、分化和系统学关系 路安民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现生六足动物高级阶元系统演化与分类地位的研究 尹文英 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转“全鱼”生长激素基因鲤鱼的生态安全研究 汪亚平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受损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退化机制的研究 宋永昌 华东师范大学朊蛋白(PrP)糖基化和糖脂化修饰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 董小平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  相似文献   

9.
32种杜鹃花属植物亚属间杂交的可育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平 《广西植物》2018,38(12):1566-1580
为探索杜鹃花属植物亚属间杂交的可育性规律,该文对常绿杜鹃亚属(subgen. Hymenanthes)、杜鹃亚属(subgen. Rhododendron)及马银花亚属(subgen. Azaleastrum)、映山红亚属(subgen. Tsutsusi)和羊踯躅亚属(subgen. Pentanthera)的亚属间杂交进行了研究,共涉及杜鹃花属植物5亚属15亚组32种,杂交组合118个。结果表明:(1)杜鹃花属植物的亚属间杂交存在明显的生殖障碍,其可育性水平与亚属及其类群组合有关,高、中、低与不育比例为2∶16∶8∶92,可育比例仅20.0%,杜鹃亚属与马银花亚属等4个亚属级组合杂交未显现可育性。(2)亲本杂交组合方式对亚属间杂交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类群组合有明显的向性。以杜鹃亚属做母本与常绿杜鹃亚属的云锦杜鹃亚组杂交的可育组合比高于反交,且在有关大王杜鹃、粘毛杜鹃、露珠杜鹃和马缨花的杂交中也是如此,但与银叶杜鹃亚组杂交正好相反;另外,12对单向可育组合,分布于常绿杜鹃亚属与杜鹃亚属等4类亚属级杂交组合中。(3)杜鹃花属的亚属间杂交不亲和与败育现象明显,不可育组合百分率占80%,不能坐果是败育的主要表征,所有可育组合的绿苗率比值和单位种子数比值无一例达到相应母本的自然授粉水平。(4)双亲系统分类上的关系对亚属间可交配性具有重要影响并与可育程度一致,染色体倍性也有一定的作用。(5)有关研究为探索和认识杜鹃花属植物亚属间进化遗传联系提供了新的证据和思考,银叶杜鹃亚组可能是解释常绿杜鹃亚属与杜鹃亚属进化遗传联系的重要类群,杜鹃亚属的多鳞杜鹃可能与常绿杜鹃亚属具有广泛的血亲关系,其中多鳞杜鹃与岷江杜鹃彼此为生态相邻种并有可能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有遗传渗透,百合花杜鹃和毛肋杜鹃分别与映山红亚属、腺果杜鹃与马银花亚属,越峰杜鹃和繁花杜鹃分别与映山红亚属,大白杜鹃与羊踯躅亚属间的联系均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会议消息     
中国植物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定于1991年10月在武汉联合召开“第二届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青年研讨会”。此次会议将着重讨论现代植物系统与分类学研究方法论及各种有关的学术思想和技  相似文献   

11.
植物CO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CO(constans)是植物开花时间光周期调控途径中的一个重要基因.目前从拟南芥、水稻、油菜、马铃薯等多个物种中都已经克隆到CO同源基因.CO基因在不同物种中具有保守的锌指结构和核定位区域,但是不同植物中的作用机理并不完全相同.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在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之间、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之间以及不同科、属的植物之间均有明显分化,说明CO基因可能在植物进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植物CO基因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在物种中的进化进行分析,为CO基因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植物学通报》2007,24(1):I0001-I0001
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历史可追溯到1928年在北平成立的静生生物调查研究所植物部和1929年成立的国立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1987年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正式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开放研究实验室,2001年更名为“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重点实验室”。2005年3月国家科技部正式发文批准成立“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实验室的总体定位和研究方向是利用多学科研究手段,开展植物物种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系统发育重建以及进化机制等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取得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培养该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植物分类、区系和生物地理学,植物的起源和系统发育重建,居群生物学和保护遗传学,进化发育和进化基因组学。  相似文献   

13.
招聘启事     
<正>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植物分类学研究组科研助理(组长:马金双)招聘公告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植物分类学研究组(研究组长:马金双)研究领域:中国乃至东亚的种子植物分类学,特别是东亚植物分类学文献、中国外来入侵植物、上海都市植物志、卫矛属和马兜铃属植物系统与进化、东亚和南亚大戟属修订、水杉的自然历史、东亚和南亚马兜铃属的修订、中国植物分类学历史等。具体参见:http://www.scpsrc.ac.cn/yjdw_02.asp,或www.metasequoia.org,  相似文献   

14.
水生被子植物的繁育系统与进化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对植物繁育系统的多样化及其作用模式和机制的研究,是理解植物各类群进化的一个重要基础。这一观点,已被从事植物进化生物学研究的国内外学者普遍接受。本世纪三十年代基因流概念的引人,促使人们在进化研究中,对植物繁育系统的重要性进行了重新评价。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植物进化生物学也因之而面貌一新,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时至今日,对植物进化过程中与繁育系统密切相关的一些重要机制,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如有性过程中的遗传重组与植物的变异、进而与居群进化之间的关系等)。遗憾的是,这些认识几乎都是建立在对陆生植物研究…  相似文献   

15.
<正> 本卷共ⅹⅱ+550页,收入23篇文章,依次为:杂交细胞瘤库(hybridoma libraries)在研究果蝇遗传及发育中的作用;IPM实施过程的估价;昆虫机械感受器的传导机制;蛾类的听觉、防卫及通讯;食针叶树的卷叶蛾属 Choristoneura昆虫的性外激素及行为学;蓟类植物昆虫区系的进化和生态;虎甲的生物学;神经毒剂对昆虫行为的亚致死影响;医学病毒属 Phlebrovirus的病毒及其传毒者;大气结构和运动对昆虫迁飞的影响;半翅目昆虫的化学生态学;温室害虫的生物防  相似文献   

16.
自然杂交在植物中广泛存在,对植物进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自然杂交现象,除了传粉、形态等传统手段,还需要分子水平的证据.本研究利用HAT-RAPD技术,对姜科象牙参属植物的自然杂交现象进行分析,运用主坐标分析和杂交指数分析对疑似杂交个体进行鉴定,探讨HAT-RAPD技术在分析和鉴定杂交个体方面的可行性.结果显示,HAT-RAPD方法比传统RAPD扩增的条带更稳定、清楚、容易统计,同时主坐标分析和杂交指数分析的结果表明,形态介于大花象牙参(Roscoea humeana)和早花象牙参(R.cautleoides)的个体是两者的杂交后代,且与大花象牙参的亲缘关系更近.以上的结果表明HAT-RAPD技术可以用于自然杂交的分析,并且由于其简单、易操作等特点,将成为一种非常适合分析和鉴定杂交个体的分子手段.  相似文献   

17.
2011年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讨会暨第十届青年研讨会定于2011年10月26–31日在春城昆明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植物学会系统与进化植物学专业委员会和云南省植物学会联合主办,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协办。本次会议主题是后植物志时代的系统与进化植物学,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讨:(1)植物分类、标本馆和数据库;(2)植物生命之树重建;(3)生物地  相似文献   

18.
卢宝荣  夏辉  汪魏  杨箫 《生物多样性》2010,18(6):577-1158
生物入侵给全球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都带来了严重危害, 对其入侵机制的研究非常重要。生物入侵是一个适应性进化的过程, 天然杂交与遗传渐渗可以改变外来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并提高其入侵能力, 使其进化成为入侵种。因此了解杂交-渐渗在促进生物入侵过程中的遗传作用, 将有助于我们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生物入侵及其危害。本文从杂交-渐渗对生物适应性进化和物种形成影响的角度, 阐明外来种如何通过杂交-渐渗在新的生境中改变其适应性、生存竞争能力和入侵能力。杂交-渐渗可以导致物种发生多倍体水平和同倍体水平的进化, 虽然二者的进化过程不尽相同, 但均能使杂种群体在遗传上产生较大变化, 进而影响杂种群体的适合度, 这一过程可能促使外来种在新的生境中的成功入侵进而转变为入侵种。随着转基因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 大量转基因作物进入环境释放和商品化种植, 具有特定功能的转基因可能通过杂交-渐渗进入野生近缘种群体, 也可能使之成为入侵性强的农田杂草, 带来难以预测的生态后果。总之, 生物入侵是一个复杂的进化和生态过程, 利用杂交-渐渗的理论来解释植物的入侵性, 仅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入侵生物学的研究, 杂交-渐渗与其他理论的结合, 将从更深的层次来解释外来种的入侵机制。  相似文献   

19.
《生命科学》2000,12(6)
项 目 名 称 负责人 单 位 名 称极端环境微生物的遗传基础 黄 力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合成途径研究 陈晓亚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水土流失的生态学规律及监控 王兆骞 浙江大学感觉神经元脉冲序列的非线性特性与时间编码 胡三觉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STAT信号通路在系统性风湿性自身免疫病中的作用 傅新元 清华大学MAPK对炎症反应的信号调控及机制研究 姜 勇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胚胎干细胞系的建立及定向诱导 卢光 湖南医科大学利用模式生物鉴定人类新基因的生物…  相似文献   

20.
 榕树-传粉者共生体系是目前植物与昆虫协同进化研究中的典型模式之一。国内外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从不同方面探讨了其特殊的一一对应的共生关系。榕树-传粉者的专一性互惠共生关系中蕴含了与系统发育有关的多因子协同进化的机理,因此,进行系统发育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揭示榕树-传粉者的协同进化历史和理解二者的专一性互惠共生关系。本文简单地介绍了目前榕树及其传粉者共生体系的研究状况之后,论述了榕树-传粉者协同进化的系统发育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同时针对国际上在榕属植物的传统的系统与分类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分歧及榕树传粉者亚科分类不匹配等问题,回顾了榕属的分类研究进展及其与传粉者的关系。最后,结合我国榕树与传粉者共生体系的研究状况对我国榕属的重新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