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冬虫夏草和中国被毛孢形态学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自甘肃省冬虫夏草主产区的冬虫夏草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少教具有2-4个子座,个别子座叉状分枝.通过移栽培养,对冬虫夏草Ophiocordyceps sinensis子座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并对子囊孢子的萌发及中国被毛孢Hirsutella sinensis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再研究.观察到:在子囊孢子弹射期,子座可...  相似文献   

2.
冬虫夏草培养子实体ITS,5.8S的分析及系统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野生冬虫夏草的人工培养子实体的ITS1,ITS2和5.8S间区序列进行了克隆,并结合已有的序列对ITS1,ITS2和5.8S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人工培养子实体与中华被毛孢(Hirsutella sinensis L95DBM-1)具有96%的同源性,在NJ邻接树上形成明显的一支,与虫草属其它类群种间具有明显差异,表明分离培养的虫草子实体为中华被毛孢。遗传距离分析结果显示,培养虫草序列与已知虫草在种内也存在一定差异,可能暗示虫草种群在不同区域具有一定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3.
冬虫夏草的微循环产孢及其无性型的分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采自云南德钦白马雪山的冬虫夏草子实体上,利用改进的子囊孢子弹射法获得其无性型中国被毛孢,并利用冬虫夏草子囊孢子的微循环产孢和无性型菌丝的载片培养,证明我们获得纯培养是冬虫夏草的无性型。  相似文献   

4.
从采自云南德钦白马雪山的冬虫夏草子实体上,利用改进的子囊孢子弹射法获得其无性型中国被毛孢,并利用冬虫夏草子囊孢子的微循环产孢和无性型菌丝的载片培养,证明我们获得纯培养是冬虫夏草的无性型。  相似文献   

5.
肺纤维化、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哮喘是人类主要的呼吸系统疾病,它们均以肺部或呼吸道的慢性炎症为特征,当前的治疗方法尚不理想并伴随着很多的副作用,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更安全的替代疗法。冬虫夏草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药用真菌,被广泛用来治疗多种肺部疾病。近年来,冬虫夏草对肺部疾病治疗作用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综述了冬虫夏草、其无性型中国被毛孢(Hirsutella sinensis或Ophicordyceps sinensis)和其他相关虫草及其提取物对肺纤维化、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等肺部疾病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被毛孢(Hirsutella sinensis)是天然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Berk)Sacc.]的真正无性型,其生长温度低(低于20℃),生长缓慢(发酵周期长达20~30d),对人工发酵的技术条件要求很高,因而大大增加了工业化发酵生产的成本和技术难度。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实验中从天然冬虫夏草子座中分离到中国被毛孢菌株BS-1,并对其进行了原生质体紫外诱变处理。经过粗筛和精筛,从中选出一株可常温下(25~28℃)发酵、生长迅速(发酵周期4~5 d)、有效成分(甘露醇和腺苷)含量显著高于原始菌株的诱变株BS-5962。通过连续10代PDA斜面继代培养和摇瓶试验,以及连续3批的1t罐的中试试验,检查结果表明所得诱变株性状优异而稳定。可为降低中国被毛孢的液体深层发酵成本和技术难度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文献报道从冬虫夏草中分离得到蝙蝠蛾拟青霉和中国被毛孢,本研究检测了蝙蝠蛾拟青霉和中国被毛孢真菌及其DNA在冬虫夏草中的共存,同时检测了2个真菌在冬虫夏草成熟过程中的竞争增殖力。应用色谱法和质谱法检测了冬虫夏草及中国被毛孢和蝙蝠蛾拟青霉菌丝体的化学成分指纹谱。在冬虫夏草中检测到蝙蝠蛾拟青霉和中国被毛孢活菌,在虫体和子座中检测到这两个真菌的DNA。从子座露出地表后,冬虫夏草的成熟伴有蛋白质和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指纹谱的动态变化,中国被毛孢竞争增殖力下降(P<0.001)。中国被毛孢和蝙蝠蛾拟青霉菌丝体的化学成分指纹谱均不能与冬虫夏草的成分完全重叠,与中国被毛孢相比,蝙蝠蛾拟青霉菌丝体与冬虫夏草的指纹谱更相似。结论:中药冬虫夏草的成熟伴有蝙蝠蛾拟青霉和中国被毛孢真菌共存于它的虫体和子座,也伴有冬虫夏草化学成分的变化和中国被毛孢竞争增殖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8.
冬虫夏草是有名的中药材,作为滋补药物已有数百年历史。它主要分布于亚洲高纬度草甸地带,寄主为蝙蝠蛾幼虫。目前有许多证据尤其是在rDNA-ITS水平上支持中国被毛孢Hirsutella sinensis是冬虫夏草的唯一无性型。然而,除了那些属于明显的错误注册的序列以外,从NCBI数据库检索得到的多个已注册为"冬虫夏草"的序列彼此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基于这些有差异的GenBank序列,有些作者提出了冬虫夏草种复合群体及其包含的三个隐存种的假设。为检验该假设,我们以单株冬虫夏草子实体为材料,开展了rDNA-ITS序列分析研究。冬虫夏草样品分别采自中国的四川和青海两省。结果显示只有‘冬虫夏草A组’应为真正的冬虫夏草,而B组和C组很有可能属于其他真菌,而非冬虫夏草的隐存种。  相似文献   

9.
不同培养条件对中国被毛孢胞内核苷类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无性型——中国被毛孢Hirsutella sinensis液体摇瓶培养时胞内核苷类组分的形成积累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丝体中核苷类成分形成积累的最适摇瓶培养条件是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酵母浸出粉:微量元素为MgSO_4·7H_2O和KH_2PO_4;起始pH值6.5:摇瓶装液量100mL/500mL:摇床转数180r/min:接种量10%。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2%,酵母浸出粉3%,奶粉1%,MgSO_4·7H_2O 0.1%,KH_2PO_40.2%。培养条件优化后,菌丝体中总核苷的含量可达6.5748mg/g,比优化前提高了33.6%。  相似文献   

10.
西藏冬虫夏草无性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西藏采集的冬虫夏草子实体中分离出 3个菌株C3、C4、C5,通过培养特征的研究以及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 ,以rDNAITS区为分子指标 ,与冬虫夏草 [Cordycepssinensis(Berk .)Sacc.) ]的有性世代及中国被毛孢 (HirsutellasinensisLiu ,Guo,Yu&Zeng)进行比较分析 ,发现C4的培养特征与C3、C5 完全不同 ,其序列与冬虫夏草的相似率为 93 %,与中国被毛孢的相似率为 94%,而C3、C5 与冬虫夏草的相似率很低 (分别为 5 5 %和 6 9%) ,从而证明C4是西藏冬虫夏草的无性型 ,为中国被毛孢。  相似文献   

11.
从采自四川理县米亚洛的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Serk.)Sacc.)内菌核中分离得一金孢霉新种,中国金孢霉(Chrysosporium sinense Liang)。此菌与本属已知种的鉴别特征是:形成较多孢梗束,生长最适温低于20℃且大量形成壁光滑的间生分生孢子。本文还对虫草无性型的确定作了扼要地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中国拟青霉新种及其与虫草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虫草[Cordyceps sinenisis(Berk.),Sacc.]上分离到中国拟青霉新种(Paecilomyces isnenisisp.nov.),对它进行了培养和形态学研究。中国拟青霉与蛹草[cordyceps militaris(L·)Liak]的无性阶段形态非常类似,但在分生孢子形态,分生孢子和瓶梗的量度上有所不同,且两者的寄主及生境不同,故定为新种。不仅可从长子座的殭虫获得其纯培养物,也可从不长子座而长孢梗束的虫草纯化培养获得。纯培养物的形态和天然虫体的孢梗束完全相同,故认为它可能是虫草的无性阶段。  相似文献   

13.
座隔孢属(Toxosporiopsis Sutton & Sellar)为腔孢纲(Coelomycetes)之一小属,已描述2种。本文报道了该属产自中国的一个新种:中国座隔孢(Toxosporiopsis sinensisW.P.Wu)。新种生于胡桃(Juglans regia L.)枯枝上,它与已知种尖顶座隔孢(Toxosporio-psis capitata Sutton & Sellar)和大孢座隔孢(Toxosporiopsis macrosperma(Cavara)Sutton& Dyko)在子座大小,产孢细胞长度,分生孢子形态、大小,侧丝长度及其外围胶质鞘的有无等特征上差别极大,故另立新种。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乌海市以南约25km的桌子山地区中奥陶世(earlylateArenig)三道坎组底部产一种原始的扭月贝类腕足动物,经笔者鉴定,为中华西方贝(新种)(Hesperiniasinensissp.nov.),系统切片研究证实其为迄今所知最古老的一种扭月贝类,其双叶型主突起略突伸于铰合缘的后方、低而较弱的铰窝脊向侧后方延伸靠近铰合缘等特征都表明该种属于扭月贝科(Strophomenidae)。实现从褶脊贝类向扭月贝类的演化需要在背壳内部建立这样一些形态上的演化新质:双叶型主突起,一对朝后侧方略弯曲的铰窝脊,横肌脊,以及侧隔板,所有这些构造特征,Hesperiniasinensissp.nov.均已具备,因此,这表明了扭月贝类与褶脊贝类的分化要早于晚Arenig。除H.sinensis外,世界其它地区也有早期扭月贝类的报道,但多产于Llanvirn或更新的一些地层中,如发现于挪威Whiterock组的TrotlandelalokiNeuman(NeumanandBruton,1974),英国威尔士中部Llanvirn地层中的Murinelasp.,‘Macrocoelia’landeiloensiselon  相似文献   

15.
茶树(Camelliasinensis(Linn.)Kuntze)枝上小双梭孢盘菌属一新种,即茶小双梭孢盘菌(Bifusella camelliae).该属在阔叶树寄主上为首次报道。模式标本保藏在安徽农业大学森林保护教研室。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产于中国的花耳科Dacrymycetaceae的五个新种:小胶杯菌Femsjonia minor Liu et Fan sp.nov.,中国胶杯菌F.sinensis Liu et K.Tao sp.nov.,叶状假花耳Dacryopinax foliacea Liu et Fan sp.nov.,大孢假花耳D.macrospora Lin,Fan et Y.M.Li sp.nov.,以及湖南胶角菌Calocera hunanensis Liu et K.Tao sp.nov.。小胶杯菌与该属其它种的区别在于子实体小型、孢子分隔处缢缩且常具纵隔、不孕面光滑以及皮层菌丝多分枝且顶端膨大;中国胶杯菌与该属其它种的区别在于菌丝无锁状连合;叶状假花耳及大孢假花耳与本属其它种的区别主要在于多隔的孢子(3个隔以上)。假花耳属这两个新种在宏观形态上非常相似,但大孢假花耳的孢子为35—40×10—12.5μm,具7—15隔;叶状假花耳的孢子为15—22.5×4.5—6.5μm,具3—7隔;湖南胶角菌的主要特征是担子果呈羊肚菌状,偶裂成分叶状,孢子具1薄壁的横隔。所有新种的主模式标本均保藏于山西大学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牛舌菌科(Fistulinaceae)的一个新种:中国假牛舌菌 Pseudofistulina sine-nsis G.Y.Zheng et Bi sp.nov.,和齿菌科(Hydnaceae)一新变种:大孢橙亚齿菌 Hydnellumaurantiacum(Alb.& Schw.)Karst.var.macrosporus G.Y.Zheng et Bi var.nov.。以及三个国内新纪录种:月桔韧革菌 Stereum murrayi(Berk.& Curt.)Burr.;毛栓齿菌 Phellodontomentosus(L.)Banker;白丝薄皮菌 Ischnoderma albotextus(Lloyd)Reid。  相似文献   

18.
冬虫夏草无性型研究概况*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蒋毅  姚一建 《菌物学报》2003,22(1):161-176
文献调查结果表明与冬虫夏草有关的无性型菌种已报道有22个学名,涉及13个属。针对这些名称上存在的命名问题本文展开了讨论,并评述了不同名称与冬虫夏草的关系及其有关菌种的研究进展。在已报道的分离菌种中,作为新种正式描述的名称有8个,其中6个为合格发表,其余2个未能满足名称合格发表的条件;还有4个名称在文献中作为新种提到,但没有合格发表的出处,也有一例只提到名称而无其他要素;另有5个名称则只有属名,尚未鉴定到种的水平。中国被毛孢为多个独立的研究证明为冬虫夏草的无性型,还有3个无性型名称已被证明不可能是冬虫夏草的无性型。其他无性型名称与冬虫夏草的关系有待进一步验证。文中对与冬虫夏草有关的菌种定名、无性型分离和验证方法、复无性型现象,以及有关学名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寄生在一种双叶甲科(Biphyllidae)昆虫上的虫囊菌,聚雄菌属(Synandromyces)一新种,命名为“中国聚雄菌”(Synandromyces sinensis Y.H.Shen)。有拉丁文及中文描述。模式标本保存在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