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系统描述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乾县好畤河、耀县桃曲坡、淳化县铁瓦殿等几个奥陶纪生物礁中的珊瑚化石,包括床板珊瑚6目8属14种,8属分别为Lichenaria, Amsassia, Rhabdotetradium, Syringoporella, Cateni-pora,Yaoxianopora,Plasmoporella,Parastelliporella;皱纹珊瑚1目3属4种,3属分别为Dinophyllum,Ning-nanophyllum,Favistella。其中,Lichenaria,Amsassia和Syringoporella是乾县好畤河中奥陶统生物礁的主要造礁生物;Catenipora,Plasmoporella,Favistella是淳化县铁瓦殿上奥陶统生物礁的主要造礁生物;耀县桃曲坡中奥陶统生物礁只产少数珊瑚。  相似文献   

2.
南海西沙群岛西科1井上新世有孔虫及沉积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西沙群岛西科1井上新世有孔虫较发育,其中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spp.,Orbulina universa,Globorotalia menardii和Globorotalia sp.等较丰富;Dentoglobigerina altispira,Globigerinoides quadrilobatus和Gs.trilobus等丰度较低。底栖有孔虫以大型底栖类占绝对优势,其中Amphistegina lessonii,Amphistegina madagascariensis和A.radiata等含量较高;Calcarina hispida,Cycloclypeus pillaria,Operculina bartschi和Operculina sp.等较常见;Amphistegina sp.,Anomalinoides globulosus,Cycloclypeus carpenteri,Cycloclypeus sp.,Heterostegina(Vlerkina) sp.,Homotrema sp.,Marginopora vertebralis和Planorbulinella larvata等稀少出现。小底栖类型出现少量小粟虫类和串珠虫类。根据有孔虫丰度、分异度、浮游有孔虫与底栖有孔虫比例以及环境指示类型的丰度变化,结合珊瑚、钙藻和钙质超微等化石分布特征,对上新世沉积环境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可分为3个演化阶段:374.95~304.25 m为礁前斜坡,303.14~288.91 m为礁顶,287.47~231.86 m为礁前斜坡。通过对结壳状有孔虫形态的分析,探讨了此类有孔虫在生物礁建造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专辑是第 7届国际化石藻类学术讨论会的产物。该次会议于 1 999年 1 0月 1 3 - 1 7日在南京召开。前 6届学术讨论会相继在德国爱尔兰根 (1 975 ) ,法国巴黎 (1 979) ,美国丹佛 (1 983 ) ,英国卡的夫(1 987) ,意大利卡普里 (1 991 )和土耳其安卡拉(1 995 )召开。本次会议除了学术报告会以外 ,还安排了会前会后地质旅行 ,会前旅行参观山东济南崮山中寒武统张夏组标准剖面的钙质微生物礁 ,会后参观广西桂林泥盆纪生物礁及藻类和微生物组合。本专辑收录了 1 2篇论文。虽然大部分论文著者都在会议上作了学术报告 ,但后来著者在本专辑中发表的论…  相似文献   

4.
西科1井0.10—1267.80m岩芯中钙质超微化石丰度低,属种比较单调。分析831个样品,仅在48个样品中发现钙质超微化石,共鉴定10属17种及1个未定种,主要化石种为Calcidiscus leptoporus,C.macintyrei,Coccolithus pelagicus,Cyclicargolithus floridanus,Gephyrocapsa caribbeanica,G.oceanica,Helicosphaera carteri,H.euphratis,Pontosphaera multipora,Pseudoemiliania lacunosa,Reticulofenestra minuta,R.minutula,Sphenolithus abies,S.moriformis和S.neoabies等。根据钙质超微化石生物事件及组合特征,结合有孔虫和大型底栖钙藻等研究结果,对西科1井0.10—1267.80m地层进行了划分,大致可划分为5段:1)0.10—212.20m地层属于第四系NN21—NN19带;2)214.29—328.69m归属于更新统NN18带至上新统;3)330.97—598.12m属于上新统NN15带至上中新统;4)599.53—1231.62m归属于中中新统至下中新统;5)1233.62—1267.80m为下中新统。由于化石丰度和分异度均较低,未建立完整的钙质超微化石带序列。根据钙质超微化石标志种及组合特征,确定研究井段的地层时代为早中新世至第四纪。西科1井生物礁地层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对该井生物地层的划分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名词解释     
《化石》2001,(1)
假化石pseudofossil指成因与生物无关而易被误认为化石的某些物体或构造,如龟甲石(septariannodule)、燧石结核(chertnodule)、迭锥(coneincone)、僵结人(黄土结核loess-doll)、树枝石(dendrite)、贝壳断口(conchoidalfracture)及石灰华(travertine)等。假化石是由于与生物作用无关的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岩浆活动、构造运动或其他机械作用或化学作用所造成的古猿泛指除人科以外的各种化石猿类。自1856年第一次发现森林古猿化石…  相似文献   

6.
最早带壳动物化石外壳的矿物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采自我国上扬子地层区内研究较细的若干条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的带壳化石进行综合性矿物学研究。借鉴化石钙质骨骼研究方法和成果,运用电镜微区研究及能谱分析资料,就术语的运用、磷质壳与钙质壳之间形成机理的相似性、化石结构的原生及次生性质,以及小壳化石壳壁显微结构分类、演化序列提出一些看法。认为;小壳化石外壳壳质成分大部分为胶磷矿,少量为显微纤状磷灰石,部分为成岩后生作用交代成因的碳酸盐及硅质壳,偶而有原生方解石壳。本文提出此类化石外壳可分原生和次生两大类,其演化序列可简括为:胶粒→层纤、柱状→层纹(片状)。  相似文献   

7.
前寒武纪是地球演化历史上的重要时期,随着早期生命起源、构造演化、油气勘探等研究的不断深入,前寒武纪越来越受到关注。微体化石是研究前寒武纪生命演化和地层对比的重要窗口,尤其是在新元古代大冰期之前的地层中,主要保存的是体型较小、类型多样的微体化石,而宏体化石则凤毛麟角,仅有为数不多的类型。在许多前寒武纪碎屑岩地层中,以布尔吉斯页岩型方式保存的有机质壁微体化石,是其中保存的唯一的化石类型。但因这些有机质壁微体化石在围岩中遭受了长时间地成岩、变质、风化和剥蚀等作用,在化石处理过程中非常容易破碎,导致获取保存完整的微体化石较为困难,给属种鉴定、生物多样性评估和生物地层对比等研究带来诸多不便。本文主要介绍一种从粉砂岩-泥岩中获取有机质壁微体化石的处理方法,包括样品的碎样、酸处理、富集、挑选、制片和拍照等各流程的详细步骤,以及在分析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8.
通过昆明海口马房村同一个采坑的化石连续采集和统计,对澄江化石库中两种埋藏相(以事件层泥岩和背景层泥岩所代表)内化石保存和组合特征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事件层内化石量并不随单一事件层厚度变化而变化。物种在剖面上不同层位的事件层内分布不均匀,表现为单层富集现象;而背景层内的化石含量与背景层的沉积厚度有关,背景层的沉积厚度越厚,化石数量就越多。(2)事件层与背景层内化石组合和结构存在很大差异。事件层内化石组合与背景层内化石组合相比具有更多的物种组成和更复杂的古群落结构;而背景层内化石组合面貌单调,在剖面上保持稳定。(3)事件层内化石生物体腐烂发生在埋藏之后,绝大多数化石生物是被活埋后保存下来的;而背景层内化石主要表现为外壳和弱矿化有机质生物表皮在海床表面长时间停滞而堆积形成,明显受到时间均衡作用(time-average)的影响。(4)事件层内化石在埋藏前无搬运作用,或发生近原栖息地的快速搬运,埋藏后无生物扰动。背景层内大量壳体相连的双瓣壳节肢动物化石和完整海绵体化石的存在则表明,背景层代表一个低氧、低能并具有有限生物扰动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9.
华南板块古生代生物礁及其古地理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南板块在古生代处于中、低纬度,碳酸盐岩类型多样并形成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多种生物礁建造,生物礁发展序列基本吻合于全球古生代生物礁的宏演化趋势,寒武纪生物群和古生代动物群演化过程中重要造礁生物门类的起源、辐射、灭绝与复苏事件是塑造礁群落基本生态结构的历史因素。寒武纪早期的古杯-藻礁和继之的微生物礁生长区域相当局限;早—中奥陶世的苔藓虫礁、藻礁以及瓶筐石-硬海绵礁群落分异明显;晚奥陶世珊瑚-层孔虫礁以及藻丘建造见于浙赣局限台地及台缘带,而扬子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生物礁的生长频繁受陆源碎屑岩覆盖;中泥盆世的珊瑚-层孔虫-藻礁群落结构相对稳定,晚泥盆世法门期—密西西比亚纪的微生物礁、苔藓虫-珊瑚礁、宾夕法尼亚亚纪—早二叠世的苔藓虫-海绵-藻礁、中—晚二叠世的珊瑚-苔藓虫-海绵-藻礁可诠释为与生物灭绝事件相关的幕式群落演替。区域构造活动导致的岩相分异和海平面变化显著制约生物礁的时空分布。中—晚奥陶世的偏深水环境、志留纪兰多维列世—早泥盆世早期扬子区整体抬升的古地理格局造成适宜于生物礁生长海域的缩减;泥盆纪较长的温室期促进了生物礁发展,而宾夕法尼亚亚纪—早二叠世偏凉的海洋水体对生物礁的规模影响力度明显。从华南板块古生界整体的视角看,海相碳酸盐岩具有量值优势,海水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展布上多维持较高的清澈度,陆源碎屑岩沉积在特定的时间段可视为生物礁生长的主控因素;海平面变化因其幅度有限可在单剖面或区域上控制生物礁群落的纵横迁移,碳酸盐岩沉积区多见基底沉降与沉积补偿速率基本均衡,具备不同规模的浅海相沉积空间,因此水深变化并非起到决定性作用。特定时段碳酸盐岩台地海水的盐度异常可造成大规模白云岩沉积可排除生物礁发育。  相似文献   

10.
赵凌霞 《人类学学报》2003,22(3):200-200
亚洲的广大地区是许多现生灵长类 (包括猩猩、长臂猿、猕猴、疣猴、眼镜猴、瘦猴等 )和化石灵长类的主要栖息地。近年来在亚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 (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泰国等 )不断地发现第三纪灵长类化石新材料。为了促进亚洲地区第三纪灵长类演化的系统研究 ,及时了解亚洲地区灵长类化石的最新发现和研究动态 ,并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 ,2 0 0 3年 1月 2 0 - 2 2日 ,由日本科技文教部主办、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组织的“亚洲第三纪灵长类演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日本爱知县犬山市召开 ,应邀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 40余位 ,分别来…  相似文献   

11.
洪友崇 《昆虫学报》1975,(2):235-241
本文昆虫化石产于河北围场县西约18公里的奶子山沟(图1)。地层剖面仅出露砂页岩层。总厚167.8米。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油页岩:灰黑色、灰色油页岩与灰黑色泥岩互层,自下而上包含3个化石层[见剖面中第1层之(1)、(2)、(3)],第1、2化石层均产叶肢介、鱼化石;第3化石层产昆虫、鱼化石;昆虫化石为本文描述的属种,即大型中国树蜂Sinosirex gigantea(新属,新种)。厚度53.3米。 2.灰白色凝灰质砂岩。含植物碎片。厚70米。 3.黑色灰黑色含油性页岩,黄绿色页岩和灰色泥岩互层。厚15.7米。 4.灰色、灰黑色油页岩与薄层凝灰质砂岩互层。厚7.6米。 5.灰白色薄层至中层凝灰质砂岩。含植物碎片。厚21.2米。 地层剖面和时代的确定,牵涉到东亚大陆(包括中国、蒙古、苏联、朝鲜等)侏罗——白垩纪界限的划分问题,问题比较复杂,说法不一。地层的时代究竟是晚侏罗世或早白垩世,目前还肯定不了。本文的化石时代暂列晚侏罗(J_3)或早白垩世(K_1)。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中央隆起区中2井位于塔中南坡台缘带,上奥陶统凯迪阶良里塔格组频繁出现浅水粒屑滩沉积,以及由蓝藻、钙藻兼以少量珊瑚、苔藓虫等造礁生物以不等含量分别构成生物障积或粘结型礁灰岩,棘皮类、腕足类和三叶虫等壳相生物碎屑丰富。可分出数层典型的生物礁、滩组合序列,总体显示为原地生长和近源搬运的生物礁滩复合体建造。环境的动能条件略有变化,但皆属浪基面之上的沉积深度。礁、滩储层形成模式主要受于沉积相带、成岩改造的控制,储层以生屑灰岩、藻粘结灰岩、障积灰岩及砂屑灰岩为主,储集空间类型包括次生溶蚀孔隙、晶洞与裂缝,同时伴随少量的白云岩化作用,且孔隙以深埋藏溶蚀成因为主,次生胶结作用也十分强烈,礁相储层潜力好于滩相。  相似文献   

13.
第 1 4届摇蚊科国际学术会议 (ⅩⅣInternationalSymposiumonChironomidae)于 2 0 0 0年 8月 2 9日至 9月 2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著名的热带医学研究中心OswaldoCruz研究所举行 ,与会期间正值该所的百年庆典。与会者来自世界 2 0个国家 ,计 60余人 ,会议交流的研究领域包括 :生理学、系统学、生态和行为学、生物地理学、古湖沼学和生物监测。会上共有 1 8个口头报告和 4 5个墙报展示。爱尔兰Dublin大学Murray教授作了题为“海岛摇蚊研究”的主题报告 ,德国慕尼黑大学Fittka…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生物学会珊瑚学科组于1985年11月7日至12日在广西桂林举行了古代生物礁现场讨论会。这是该学科组继1984年初在海南岛举行了现代珊瑚礁现场讨论会之后,又一次召开的有关古代生物礁的现场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正式代表37人,他们分别来自全国的生产、教学和科研的各条战线。应邀参加开幕式的有桂林冶金地质学院院长以及地矿部岩溶地质研究所的党委书记和所长等。中国古生物学会常务理事、珊瑚学科组组长王鸿祯教授和研究珊瑚化石的老前辈曾鼎乾高级工程师来电祝贺。在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范嘉松同志作了“我国二叠系生物礁的类型、生物群落和古生态特  相似文献   

15.
首次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中2井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礁岩中发现保存精美的牙形刺化石,包括6属13种和未定种,含一个新亚种Belodina longxianensis minor subsp.nov.。根据牙形刺化石确定,良里塔格组上部属于上奥陶统中部的Belodina confluens带。中2井良里塔格组第2—4层生物礁发育的精确时代是Belodina confluens带。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PY30井早中新世―更新世地层中的钙质超微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490-690m和1 040-1 170m井段化石丰度和分异度均较高,700-1 035m和1 179-1 809m化石丰度中等,井段下部1 818-3 478m化石稀少,种类单调。根据钙质超微化石标志种的存在,对该井的生物地层进行了划分。在490—3 478m地层中识别出12个钙质超微化石带或联合化石带,地层时代为早中新世―更新世,据此建立了该井的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框架,探讨了下中新统与中中新统、中中新统与上中新统、上中新统与上新统以及上新统与更新统界线划分的钙质超微化石标志。根据钙质超微化石总丰度、分异度及特征性环境指示种丰度的变化,划分了8个沉积环境演化阶段,从而讨论了早中新世至更新世沉积环境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国际现生和化石轮藻会议于1989年7月4日至8日在法国蒙彼利埃市举行,这是世界各国轮藻研究工作者的首次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17个国家的65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黄仁金和地矿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刘俊英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57篇论文摘要,其中有关现代轮藻的24篇,化石轮藻的33篇,内容涉及到轮藻的发育、演化、分类、微细构造、生化、生态、环境、生物地理区  相似文献   

18.
黔东北石阡志留系兰多维列统埃隆阶上部的雷家屯组属灰岩和碎屑岩混合相,其分布限于滇黔桂古陆以北离岸几十千米范围内的浅海区。出露于枫香铺子沟、雷家屯、白沙龙口—筷子山、白沙均田和本庄岩门的5个剖面存在生物-沉积相的差异性。铺沟村粉砂岩—泥岩含量高于灰岩,达到4∶1,壳相化石丰度最低且无生物礁滩灰岩沉积;其它4个剖面的碎屑岩—灰岩比例约1∶1,雷家屯壳相化石最丰富,上部出现米级厚度的珊瑚-层孔虫点礁;筷子山剖面的雷家屯组下部开始出现雏形礁,之上的礁核灰岩现已被剥蚀掉,但从礁基的菲利普构造和礁翼塌积岩推测,点礁的正向隆起规模是很明显的;均田剖面仅出露雷家屯组上部约7m的地层,多为粉砂岩和生屑灰岩薄层;岩门剖面多为薄层细颗粒生屑滩相灰岩,近顶部出现钙质微生物形成的叠层石。偏西剖面的雷家屯组顶部展现侵蚀面、泥裂等现象,是桐梓上升期海底暴露的证据,唯有最靠东的铺沟村雷家屯组顶部未见暴露标志,与之上马脚冲组呈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以蜡状芽孢杆菌与金矿化作用及有机质、流体矿化系统协同演化作用机制,认为生物矿化作用是随着其他地质作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演化的过程.阐述生物-蜡状芽孢杆菌、有机质、流体矿化及生物矿化作用演化机制,从而把构造演化与生物矿化作用结合起来研究.主要介绍有机流体的主要来源,着重探讨生物矿化作用子系统,其中包括活生物体的作用,有机质的作用及有机流体的相互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华南地区中泥盆世晚期发生了一次大海侵,而块状群体的内板珊瑚(Endophyllum)则是这次大海侵开始时的标志性化石,Endophyllum往往与其它的群体造礁珊瑚(如Argutastrea,Alveolites等)和层孔虫(如Stromatopora,Clathrostroma等)形成生物层或生物岩礁.华南地区E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