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TCR基因重排在T淋巴细胞浸润亲表皮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具有亲表皮现象的疾病T细胞受体γ链基因重排的情况.方法:用免疫组化标记筛选17例T细胞淋巴瘤、30例可疑为T细胞淋巴瘤和10例副银屑病,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方法检测T细胞受体γ链基因重排.结果:17例T细胞淋巴瘤中12例出现T细胞受体γ链基因重排,30例可疑为T细胞淋巴瘤和10例副银屑病均无T细胞受体γ链基因重排.结论:T细胞受体γ链基因重排检测是区分T淋巴细胞浸润的亲表皮疾病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且对T细胞淋巴瘤的确诊有重要参考价值与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2.
TCR基因修饰T细胞的过继性免疫治疗是指将识别肿瘤抗原的特异性TCR基因转导至外周血T细胞,经大量扩增后回输给患者,从而发挥抗肿瘤效应的一种治疗技术。目前TCR基因治疗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如何改造修饰转TCR基因使得转TCR α链和β链在T细胞表面优先配对以提高转T细胞的功能,并避免off-target反应毒性的产生。最近,各种基因修饰策略被用于优化转TCR基因配对和减少错配。介绍了近年来针对TCR基因进行修饰改造的各种策略及TCR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D28分子在蕈样肉芽肿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15例蕈样肉芽肿病人,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方法检测皮损组织,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上的CD28分子表达水平。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蕈样肉芽肿组皮损中CD28表达明显增多,与正常人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t=4.53,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MF外周血淋巴细胞上CD28 T淋巴细胞低于正常对照组(t=16.12,P<0.001)。MF外周血CD8 -CD28 T淋巴细胞低于正常对照组(t=4.925,P<0.001)。结论CD28分子在蕈样肉芽肿发病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蕈样肉芽肿、湿疹、正常皮肤中Survivin、Bcl-xL蛋白的表达差异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0例蕈样肉芽肿、20例湿疹及15例正常人皮肤组织中Survivin、Bcl-xL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蕈样肉芽肿表皮中及真皮中Survivin、Bcl-xL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湿疹及正常皮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期蕈样肉芽肿表皮、真皮中Survivin、Bcl-xL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rvivin和Bcl-xL在蕈样肉芽肿中高表达其表达异常在蕈样肉芽肿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Survivin、Bcl-xL可能作为鉴别诊断蕈样肉芽肿、皮肤炎症性疾病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蕈样肉芽肿、湿疹、正常皮肤中p53、Cox-2蛋白的表达差异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0例蕈样肉芽肿、20例湿疹及15例正常人皮肤组织中p53、Cox-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蕈样肉芽肿表皮中及真皮中p53、Cox-2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湿疹及正常皮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期蕈样肉芽肿表皮、真皮中p53、Cox-2的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53、Cox-2在蕈样肉芽肿和湿疹、正常皮肤的表达有显著差异,提示p53和Cox-2的表达异常在蕈样肉芽肿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p53、Cox-2可能作为鉴别诊断MF、皮肤炎症性疾病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N-甲基亚硝基脲(MNU)诱导的小鼠胸腺淋巴瘤的单克隆起源。方法采用巢式PCR方法,对8例MNU诱导的胸腺淋巴瘤组织进行T细胞受体β链(TCRβ)和γ链(TCRγ)克隆性基因重排分析,并对TCRγ基因重排的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 8例胸腺淋巴瘤检测TCRβ和TCRγ均呈克隆性基因重排。DNA序列测定证实TCRγ基因PCR扩增产物为基因重排产物。结论巢式PCR TCR基因重排检测及DNA序列分析证实,MNU诱导的小鼠胸腺淋巴瘤是来源于T细胞的肿瘤。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T细胞的TCR在外周血,小肠,自身免疫性疾病,TIL中的V基因谱构成作了系统的概述,V基因谱的偏移是客观存在的,以推测共同抗原决定族或TAA存在的可能,这种偏移在不同个体背景下与MHC的表型表达无相关性,然而,V基因亚家族片段与CDR3的构成之间的关系待阐明,更加科学,全面的V基因谱(或直接对CDR3)结构分析方法有待建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免疫表型对蕈样肉芽肿与扁平苔藓、慢性皮炎湿疹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本研究应用ABC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5例蕈样肉芽肿,17例慢性皮炎湿疹,17例扁平苔藓,6例正常皮肤的CD1a、CD8、ICAM-1和CD7的表达情况。结果1.蕈样肉芽肿表皮CD1a,CD8,ICAM-1的阳性细胞密度明显高于扁平苔藓、皮炎湿疹和正常皮肤。2.蕈样肉芽肿真皮中CD1a阳性细胞的线性密度高于扁平苔藓、慢性皮炎湿疹和正常皮肤,蕈样肉芽肿真皮内CD8阳性细胞百分比较慢性皮炎湿疹增多,蕈样肉芽肿真皮表达ICAM-1抗原的细胞百分比高于扁平苔癣和慢性皮炎湿疹。3.慢性皮炎湿疹、扁平苔藓真皮内CD7阳性细胞百分比高于蕈样肉芽肿和正常皮肤。结论CD1a、CD8、ICAM-1、CD7免疫表型的研究可能为蕈样肉芽肿和扁平苔藓、慢性皮炎湿疹等一些炎症性皮肤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线索。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分析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C-myc基因重排对预后影响.方法 收集40例套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以40例反应性淋巴结炎作为对照,对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及基因检测.结果 40例MCL中C-myc表达水平≥20%有5例,其中3例伴有C-myc基因重排.3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克隆猪T细胞受体γ链(pTCR-γ)基因,用以研究猪T细胞受体分子结构与功能。方法与结果:以GenBank上登载的pTCR-γ基因为参考序列,用RT-PCR法从猪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克隆pTCR-γ基因。序列分析表明,pTCR-γ基因开放读框为1026bp,编码341个氨基酸残基,含有由23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信号肽序列;与参考序列相比,在核苷酸和推导氨基酸序列上的同源性分别为95.6%和88.8%;系统进化分析发现,该基因与绵羊、恒河猴、人、马、牛的同源性相对较高,与褐鼠、家犬、家鼠、家猫的同源性次之,而与禽类、鱼类的同源性最低;生物信息学结构预测表明猪T细胞受体γ链含2个结构域,其中1个为IG_LIKE1结构域(IGv结构域),由第14~114位共10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另一个为IG_LIKE2结构域(IGc结构域),由第143~238位共9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结论:克隆并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了猪T细胞受体γ链基因序列及编码蛋白的结构特征,为进一步研究γ链的结构与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T细胞抗原受体(T ceIl receptor,TCR)是T细胞表面关键的受体分子。TCR特异性地识别各种多肽抗原并通过胞内区ITAM磷酸化传递抗原刺激信号,进而引发T细胞的免疫效应。TCR的活性异常将会导致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的发生。对于TCR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免疫反应的分子机理,从而为相关免疫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该文对TCR的分类、基因重排机制、受体组装方式及其结构基础、TCR对抗原的识别以及活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综述了近几年来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脊椎动物线粒体DNA的基因重排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将GenBank上已公布的321种脊椎动物mtDNA全序列,按纲整理归类,绘制基因排布图并进行比对。比对结果表明:81个物种的mtDNA中观察到基因重排现象,涉及脊椎动物各纲,其中9个物种同时存在基因顺序变化和基因倒置现象,所有的基因重排都涉及tRNA的变化。脊椎动物mtDNA基因顺序变化可分为3类:1)邻接的基因或片段的位置交换;2)接近于控制序列或轻链起始位点的基因或片段的位置变化,有时还伴随着控制序列的倍增;3)I-Q-M区域的变化。所有鸟类、蛇类、鳄类和有袋类的mtDNA具有各自独特的基因排列顺序。基因倒置现象常见于鱼类和哺乳类,且多表现为tRNA从轻链往重链上迁移。本文就这些基因重排现象、发生重排的机制和mtDNA基因重排在系统发生研究中的应用做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4.
精原干细胞(SSCs)介导的转基因技术很可能成为制作转基因动物及治疗雄性不育的一条新途径。为了研究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法转染体外培养SSCs的可行性,用脂质体介导法将携带LacZ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LNCL导入包装细胞PA317,用含G418的培养液筛选得到5株稳定转染的产毒细胞。收集这些克隆的产毒上清,过滤后进行倍比稀释,用NIH-3T3细胞通过X-gal染色测定其浓缩前病毒滴度。结果显示,PA3173培养上清中病毒的浓缩前滴度最高,达1.1×103CFU/mL。再将筛选到的稳定转染的NIH-3T3细胞培养至单层,进行X-gal染色检测β-半乳糖苷酶的表达。结果显示,大多数稳定转染的NIH-3T3细胞均为X-gal ,表明这些细胞成功表达了目的基因LacZ。本研究结果为后期工作中用该载体感染体外培养SSCs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HLCX Nflag3/小窝蛋白-1,并在293T细胞中表达.用PCR的方法扩增cDNA文库中的人小窝蛋白-1基因,连接在真核表达栽体PHLCX Nflag3的短肽标签flag的下游,用限制性酶切和泖l序的方法鉴定;将重组质粒以脂质体法转染293T细胞,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蛋白质的表达.结果显示,双酶切出现两个片段,分别与空栽体和人小窝蛋白-1的cDNA分子质量大小相符,测序结果符合人小窝蛋白-1的cDNA序列;Western blotting显示构建的新栽体能够在293T细胞中表达小窝蛋白-1/flag融合蛋白,表明已成功构建了能在293T细胞中高效表达小窝蛋白-1/flag融合蛋白的真核表达栽体PLHCX Nflag3/小窝蛋白-1.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稳定表达外源EphA3基因的小鼠成纤维细胞株模型,初步探讨EphA3基因表达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通过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EphA3转染NIH3T3细胞,用Western印迹确定外源EphA3基因表达;通过MTT实验、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观察EphA3基因表达对NIH3T3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建立了稳定转染EphA3基因的NIH3T3细胞株;EphA3基因表达的小鼠成纤维NIH3T3细胞生长速度没有明显变化,但在软琼脂上锚着非依赖生长的能力加强。结论:建立了稳定表达外源EphA3基因的NIH3T3细胞株,EphA3基因稳定表达具有诱导正常NIH3T3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重要生物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为阐明免疫球蛋白(Ig)和T细胞受体(TCR)在抗体多样性产生机理上的异同,作者比较了Ig重链可变段(Ig V_H)和TCR可变段(TCR V)的密码子替代率和协同进化,并分析异同的原因。共搜集8种鼠和3种人的TCR α链可变段(V_α),11种鼠和1种人的TCRβ链可变段(V_β),以及2种鼠和4种人的T细胞γ链可变段;同时搜集11种鼠、3种人、3种南美鳄鱼和1种鲨鱼的Ig V_(H_(o))研究结果揭示:(1)对编码蛋白质的密码子来说,TCR V(包括V_α和V_β)的核苷酸替代率为Ig V_H的2.4倍,说明前者有更高的替代率。(2)以协同进化而言,TCR V和Ig V_H的基因重复率分别为1.7×10~(-6)和1.6×10~(-6)/基因年。两者几乎相同,均系低速保持者。TCR V的数目(V_α为100,V_β为30)远少于Ig V_H(数目为300),原因是前者受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制约,即受到负选择,这与中性学说观点相一致。文章还讨论了体细胞突变和DNA重排对两类抗体多样性产生上的作用,并探讨了IgV_H和TCR V的假基因问题。 相似文献
18.
19.
B细胞在骨髓中,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熟是一复杂、分阶段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受到高度调控的。PU.1、E2A、EBF和Pax5等转录因子分级控制B细胞系基因的表达,决定了B细胞的定型和进入B细胞发育途径。而重链重排完成后形成的前B细胞受体,传递分化信号,促进B细胞进一步的发育。未完成重链重排的前B细胞不能组成前B细胞受体,通过凋亡被清除,保证了成熟B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人干细胞因子(human stem cell factor,hSCF)是一个多功能细胞生长因子,调节某些哺乳动物干细胞如原始胚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移居。为研究hSCF基因的转录调控机理,对hSCF基因5’旁侧序列不同长度片段进行亚克隆,构建系列重组pGL2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转染人乳腺癌细胞株MCF并检测luc基因一过性表达活性。然后应用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技术,鉴定活性片段与MCF细胞核抽提蛋白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