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硅是最新确认的植物必需元素,但硅在高等植物中的沉积机理尚未揭示.以新鲜水稻茎、叶为材料,分别采用传统湿法灰化和低温粉碎自然沉降法分离出植硅石,HF溶液溶解、离心后用NaOH等溶液对沉淀物逐级分离、提取,得到一系列碱性有机物质,上清液层析脱盐后得到酸性蛋白质;将各组分分别与硅溶液进行反应.结果表明传统湿法灰化提取水稻植硅石不含有能够沉淀硅的物质,低温粉碎自然沉降法提取的植硅石含有两种组分能够诱导形成硅沉淀.这两种物质分别为来自HF提取液中的酸性蛋白和来自NaOH提取液的碱性多肽与酚类混合物.酸性提取液中含有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4.4 kD的蛋白质,与硅藻沉淀硅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近似.不同酸碱度下酸性蛋白对硅的沉积量不同,以pH 5左右诱导量最大.  相似文献   

2.
苏州草鞋山遗址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植硅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次对苏州草鞋山遗址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植硅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马家浜文化时期气候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距今约6275a以前)气候温暖湿润,禾本科植物以芦竹亚科、竹亚科和水稻为主;第二阶段(距今约6275-6200a间)气候温凉略干,黍亚科大量出现;第三阶段(距今约6200-5985a间)气温回升。菘泽文化至宋代,气温继续变暖,此阶段,禾本科各亚科植物均有生长。本遗址马家浜文化时期发现典型水稻扇型及亚铃型硅酸体,反映该地自马家浜文化时期以来,水稻栽培已有一定规模  相似文献   

3.
河南贾湖遗址植硅石组合及其在环境考古学上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取自河南贾硝新顺时代遗址的9块考古样品进行了植硅石分析,结合孢粉分析资料,恢复了该遗址的古生态环境,进而较好地解释了枯息于淮河流域的贾湖先民较早开始和妥耕农业的生态学原因。  相似文献   

4.
江西星子县第四纪红土层的植硅石和孢粉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本文报道江西星子县第四纪红土层中的植硅石和孢粉,共划分出4个植硅石带,代表不同的气候特征。研究表明:植硅石作为我国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其与孢粉具有很好的互补性;在我国南方红土中化石缺乏的地层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植硅石除了其本身所蕴含的植物学意义外,还可以较好地用于反映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5.
香港壕涌遗址孢粉、植硅石组合及其环境考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香港壕涌遗址孢粉、植硅石组合表明:自新石器时期以来该遗址周围植被以热带-亚热带蕨类植物为主;草本植物以禾本科、莎草、藜科等主为;在遗址附近的高地及山坡上生长了常绿阔叶林,其成分包括:阿丁枫香属(Altingia)、栲属(Castanopsis )、常绿栎(evergrenn Quercus)、棕榈(Palmae)等;植被面貌是人类活动干扰的结果。新石期时期,遗址受海水影响,人类活动以采集、捕捞为主;唐宋时期,禾本科花粉及典型水稻硅酸体的大量出现,反映了稻作农业的发展及人类生存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一种获取灰岩中弱硅化腕足类化石的酸处理方法。以四川省布拖县浪珠乡万吨山剖面上奥陶统铁足菲克组近顶部的生屑灰岩为实验对象,通过准备样品、悬吊样品、配酸解液、酸解样品等实验流程,配合遮盖液(如二乙酸纤维素丙酮溶液)的使用,可获得保存精美的、弱硅化的腕足类实体化石,且该化石保存有主突起、铰齿和匙形台等重要的细小结构。相较于传统方法,该方法可获取硅化程度更低的壳相化石。该方法为灰岩中其他多门类弱硅化保存的化石之酸解分析提供了新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整体化石植物复原方法介绍李中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44)ANINTRODUCTIONTOTHEMETHODSOFRECON-STRUCTIONOFWHOLEFOSSILPLANTS¥LiZhong-ming(InstituteofBo...  相似文献   

8.
中国湖北秭归县庙河村早寒武世天竺山段的硅化微体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描述了湖北秭归县庙河村寒武系最底部(天竺山段)硅化微体化石13属16种,并论述了其地层意义.所有微体化石皆见于燧石切片中,此组合含大量小个体的具刺凝源类,以Micrhystridium ampliatum Wang为主,并与Paracymatiosphaera spp.,其它球形分子Lelosphaeridia,Favososphaeridium,Eoaperturilites及丝状体Obruchevella 和Megathrix共生,此地真正的陡山沱组是以含大量的和形态复杂的疑源类及简单的丝状体和球状化石为特征,这两个可靠的微体化石组合的发现和区分对本区及邻区震旦系-寒武系过渡层的划分和地层对比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赤峰杏园组植物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11.
文中介绍一种处理具弱硅化化石的碳酸盐岩的酸处理方法。以湖北松滋市刘家场洈水镇响水洞剖面下奥陶统南津关组底部生屑灰岩为实验对象,通过对醋酸浓度(1%)、酸泡与清洗流程(静水条件下早晚两次/天)等实验条件的优化与控制,可从碳酸盐岩中得到保存非常精美的、弱硅化的苔虫化石。这种新方法的应用可为深入探索苔藓动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提供重要的实证材料。  相似文献   

12.
植物的生殖结构及其本质,在植物(特别是高等维管植物)的系统演化和分类的研究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以至常被当作系统分类的主要依据。然而对化石植物而言,生殖结构的发现是相当困难的事,要准确地了解其生殖本质则更困难。不过由于古植物学家们的努力,关于化石植物生殖本质的秘密正被逐渐揭示,工作也  相似文献   

13.
金建华 《生态学报》2005,25(4):676-681
红树科植物化石种类有红树属Rhizophora、秋茄属K andelia、角果木属Ceriops和木榄属Bruguiera等4属,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古新世至全新世地层中。红树科植物化石记录显示:该科植物很可能于古新世至始新世早期起源于环特提斯海沿岸,中始新世开始从这一起源中心迅速向世界其它地方包括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等地扩散;渐新世在上述地区继续这一扩散历程,但在欧洲的化石记录消失;中新世时在亚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达到了极盛期;上新世开始分布范围有所缩小,更新世则进一步缩小;一直到全新世才又重新繁盛起来。红树科植物的这一分布格局和地史演变是与地质时期大陆漂移、洋底扩张、第四纪冰川活动、古气候和古地理的变迁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14.
华夏植物群中的掌叶类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姚兆奇 《古生物学报》1989,28(2):171-191,001,T002
掌叶类(psygmophylloids)一词这里用来表示广义的掌叶属(Psygmophyllum s.1.)和一些与之类似的叶部化石。根据 O.A.Hoeg(1942,1967)的意见,这类化石可分别归于Psygmophyllum Schimper emend.Saporta,1878,Ginkgophytopsis Hoeg,1967和 Gink-gophyllum Saporta,1878。华夏植物群中经正式描述发表的掌叶类化石有:Psygmophyllum multipartitum Halle,(Halle,1927;冯少南等,1977;杨关秀等,1979;肖素珍等,1985;梅美棠等,1987);Psygmophyllum komalarjunii Asama(Asama,  相似文献   

15.
"植硅体"含义和禾本科植硅体的分类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针对国内文献中对英文“Phytolith”等词语的中文译名呈多样化现象,建议统一用“植硅体”来涵盖之,其含义包括“Opal phytolith”和“Silica bodies”等,代表一门新兴学科,即植硅体学,已有的禾本科植硅体分类中,不同学者采用了各自不同的分类规则和术语,本文通过分析,对比现有禾本科植硅体不同的分类方案,以期对其分类系统的研究现状和所存在问题提出看法,有利于今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古植物学是研究古代植物和它们生活的科学。重现植物界历史的方法之一是研究岩层中的化石植物。植物以各种形式保存在地壳之中,在保存期间发生了各种物理、化学变化。不同的环境和沉积过程也会导致化石出现种种不同的保存形式。针对不同的类型,必须采用不同的技术处理,以便从中提取信息,找出同一植物各分散器官之间的联系,从整体进行研究和重建。1 角质层的处理方法化石角质层为地质史上真正生活过的植物活体上的原物,它与植物生活的环境有一定的联系,可作为探讨属种间的自然亲缘关系的依据。化石角质层有几种处理方法(叶美娜,1…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纳缪尔期植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兆奇 《古生物学报》1991,30(6):662-678
本文首次描述了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石炭纪植物9属、13种(包括6未定种),其中以Mcsocalamites属的标本数量最多,这是欧美区纳缪尔期植物群的一个重要特征。对植物群成分的分析表明,其时代应属纳缪尔期,最大可能为纳缪尔A期。纳缪尔期植物群在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的发现,不但在古植物学和地层学上,而且在古植物地理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一个典型的欧美型植物群,如Calamostachys,Alloiopteris等特征的欧美型植物是安加拉型纳缪尔期植物群所没有的,而安加拉植物群特有的Angarodendron、Chacasropteris和Angaropteridium在塔里木盆地纳缪尔期植物群中也未见踪迹。显然,塔里木盆地在早石炭世隶属于欧美植物区,从而更正了以往有的植物分区图中将早石炭世安加拉植物区与欧美植物区之间的界线置于塔里木盆地以南的划法。根据现有资料,作者将此界线划在塔里木盆地以北,这条界线与晚古生代显示岩相差异的地质构造线一致,这就使天山南北纳缪尔期地质发展史的解释有了可靠的古植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18.
淮北地区新元古代后生植物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淮北元古界金山寨组最近发现了一批毫米-厘米级宏体碳质压膜化石,这些带状化石具有明显的固着器和营养体的分化,部分标本保存了紧密排列的横纹构造。根据这些特点,可以确定这些碳质压膜是后生植物化石,它们是新元古代早期生命多细胞化的可靠证据。  相似文献   

19.
一些东亚特有种子植物的化石历史及其植物地理学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特有植物在植物区系地理的研究中有重要意义,不同等级的特有植物往往成为不同等级植物区系分区的重要依据。查明东亚特有植物的地史渊源对于揭示东亚植物区的特征与性质,理解中国植物区系及东亚植物发生和演变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东亚植物区系中有化石记录的银杏科、杜仲科、连香树科、大血藤科和昆栏树科等5个特有科,水杉等21个特有属的化石历史。从这些特有植物化石历史的分析可以发现,东亚植物的特有植物从来源上可以分为北极-第三纪,北热带,和就地起源等3种类型,特有植物的来源表明东亚植物区系是一个来源复杂的植物区系。尽管各种特有类群的地质历史各不相同,但是都经历了从广布到分布区逐步缩小,最后形成特有的过程。大部分特有类群形成特有的时间是在上新世末到第四纪初。根据特有类群划分区系等级的原则,东亚现代植物区系最终形成的时间应该是上新世末到第四纪初。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有关早三叠世植物化石的正式报道还是近十年的事,本文是新疆早三叠世植物化石的首次报道,也是继山西沁水盆地(王立新、解志民和王自强,1978)及海南岛九曲江(周志炎、厉宝贤,1979)之后有关我国早三叠世植物化石的又一个记录。标本发现于西部边陲,由于地理位置及生态环境的差异,组成成分与前两个产地均不相同,植物种类丰富,有苔藓类?、有节类、真蕨类、种子蕨类、苏铁类、银杏类及松柏类等。既包括冈瓦那达穆达和潘切特植物群的分子,也含有与中亚马迪根植物群相同或相似的属种,西欧斑砂统和壳灰统及粘土煤层和芦草砂岩的一些属种,在这里也有产出。另外,在这个植物群中还见到我国南北晚三叠世植物群的一些属种。因此,新疆南部植物化石的发现,不仅为我国早三叠世植物群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