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为四川省条鳅亚科鱼类分类研究的第一部分,对分布于四川省的副鳅属(Paracobitis)、条鳅属(Nemacheilus)和山鳅属(Oreias)鱼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这3个属分布在四川共有5种和亚种,其中乌江副鳅(Paracobitis wujiangensis sp.nov.)为新种。  相似文献   

2.
杨立  张洁  宋波龙  赵俊  庆宁 《生态学报》2014,34(16):4580-4587
针对拟平鳅(Liniparhomaloptera disparis)的两个亚种(L.disparis disparis和L.disparis qiongzhongensis)现有形态分类特征的含糊,通过观察标本室保存的15条水系441尾标本,首次提出利用下唇结构类型作为拟平鳅亚种的补充形态鉴别依据,结合头背部斑纹特征,能有效地鉴别拟平鳅各地理种群和亚种,为拟平鳅的分类和鉴定提供参考依据。依据头背部斑纹差异归纳出4种类型,分别为小斑块型(云开山脉以东的7条水系及海南岛万泉河),虫蚀纹型(云开山脉以西的5条水系),混合斑纹型(海南岛的万泉河、南渡江、昌化江共3条水系),大斑块型(海南岛的昌化江)。依据下唇结构变化情况总结出3种下唇类型,分别是半圆型(云开山脉以西的5条水系),几字型(云开山脉以东的7条水系),马蹄型(海南岛的3条水系)。依据头背部斑纹特征结合下唇结构特征,对照模式标本的描述,重新定义了拟平鳅原有的两个亚种,将分布于云开山脉以东水系的种群鉴定为指名亚种,拟平鳅L.disparis disparis,其鉴别特征为:头背部斑纹为小斑块型并且下唇类型为几字型;将海南岛种群鉴定为琼中拟平鳅L.disparis qiongzhongensis,它们都具有独特的马蹄型下唇类结构,且头背部斑纹以混合斑纹型为主。重要的发现是,分布于云开山脉以西的种群与已命名的2个亚种在形态上有明显的差异,其头背部斑纹为独特的虫蚀纹型且下唇类型为半圆型。这可能是一个新亚种。分子生物学方法也许能证明云开山脉以西的种群在遗传上的独特性以及形成新亚种的可能性。云开山脉东、西两侧以及海南岛不同水系的拟平鳅的种群分化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条鳅亚科鱼类的研究:Ⅱ.高原鳅属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丁端华 《四川动物》1990,9(2):15-18
本文系四川地区条鳅亚科高原鳅属鱼类的分类研究。根据过去的记录结合标本比较分析了分布于四川的高原鳅属鱼类,整理出13种和亚种,对部分种类作了校订和补充。其中粗壮高原鳅TriplophysarobustaKessler和黑体高原鳅TriplophysaobscuraWang为省的新纪录。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河西走廊鱼类新种及新亚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河西走廊长约一千公里,其河流都是内陆水系,迄今有关此处鱼类的文献很少。为了能较详细了解此处鱼类情况,我们于1965年5月曾到敦煌、安西、酒泉、张掖及武威作了鱼类调查,共得鱼类3科6属9种。其中祁连山裸鲤 Gymnocypris chiliancensis、武威条鳅 Nemachilus wuweiensis 为2新种,叶尔羌条鳅甘北亚种 N.yarkandensis nordkansuensis 为一新业种。三鳔条鳅 N.(Triplophysa)hutjertjuensis Rendalh 在武威采得8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条鳅亚科鱼类两新种和一新亚种(鲤形目:鳅科)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编著我国的鱼类志,作者在整理六十年代采自云南的鳅科(Cobitidac)条鳅亚科(Noemacheilinae)鱼类标本时,发现有两个新种,另一个新亚种是云南省农业学校郭启治同志采得。新种和新亚种的模式标本分别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在前两篇论文(1978,1979)中,作者对分布于中国的平鳍鳅科鱼类进行了系统的分类整理,共记载了15属49种和亚种。本文基于对其中的12属16种的颅骨、肩带骨、腹鳍鳍基骨、鳔囊和韦氏器官的结构等有关性状的比较观察,并参考了Ramaswami(1952)对另一部分平鳍鳅类颅骨的描述,着重讨论了平鳍鳅科的分类系统位置、亚科划分及其系  相似文献   

7.
澜沧江-湄公河作为一条国际河流,是全世界鱼类物种多样性最高的流域之一,其中中国境内澜沧江流域的条鳅科鱼类共记录37种,由于该类群分类鉴定较为困难,流域内仍存在未被发现、描述或准确鉴定的物种。2015至2019年,通过对云南省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的澜沧江流域进行多次鱼类生物多样性调查,共发现3种未曾记录的条鳅科鱼类。对所采集到鱼类标本的重要性状进行测量,并与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形态特征比较,分别鉴定为长带条鳅(Nemacheilus longistriatus)、裸背南鳅(Schistura nudidorsum)和宽齿南鳅(S. latidens),均为中国物种新记录;其中,由于以前在中国记录的条鳅属鱼类均已移入南鳅属(Schistura),长带条鳅是目前中国分布的唯一条鳅属物种。本文对这3种新记录的条鳅科鱼类进行描述,对今后澜沧江条鳅科鱼类物种鉴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为澜沧江鱼类资源的调查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云南石林盲高原鳅的发现及其分类地位的讨论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石林盲高原鳅Triplophysa shilinensis Chen et Yang,sp.nov.是在我国发现的第四种洞穴条鳅鱼类。其鉴别特征为:眼睛完全退化;体半透明;须发达,鼻瓣延长成须状;体裸露无鳞;背鳍、尾鳍分枝鳍条分别为7和14根;体和尾柄较细长。在摒弃趋同演化特征后,综合形态性状并结合地理分布资料分析的结果表明,类似于南盘江高原鳅的祖先曾广泛分布于滇东南一带,后来随着地下河的发育分别进入个旧卡房笆蕉箐溶洞和石林尾博邑溶洞。在溶洞间的地理隔离作用下,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各自形态特点,最终分别演化成为目前的石林盲高原鳅和个旧盲高原鳅。本文还依据朱松泉的条鳅分类系统,订正了如下2个种:个旧盲高原鳅Triplophysa gejiuensis (Chu et Chen)、湘西盲高原鳅Triplophysa xiangxiensis (Yang et al.)。  相似文献   

9.
本文为中国平鳍鳅科鱼类系统分类的研究的第二部分,对分布于我国的腹吸鳅亚科鱼类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整理,共记载了8属34种(包括亚种),其中有5个新种,1个新亚种以及1个国内新记录的属。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为中国平鳍鳅科鱼类系统分类的研究的第二部分,对分布于我国的腹吸鳅亚科鱼类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整理,共记载了8属34种(包括亚种),其中有5个新种,1个新亚种以及1个国内新记录的属。  相似文献   

11.
鳅科鱼类亚科的划分及其宗系发生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鳅科 Cobitidae 是鲤亚目现生鱼类中第二大类群,约有23个属200个种和亚种。广泛分布于华来氏线以北的亚洲、欧洲和北非。中国是鳅科种类最丰富的国家,有18个属约100个种和亚种,有些属种是我国特有的。关于鳅科在鲤亚目中的分类位置及与其他科间宗系发生的相互关系,伍献文等(1981)已作了详述。本文通过骨骼和形态特征的比较分析来探讨鳅科的亚科划分及亚科之间的宗系发生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讨论它们的起源、分布及演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高原鳅属6个群体共82尾个体的线粒体DNA D-loop高变区为标记,采用分子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在570 bp的mtDNA D-loop中共检测到149个多态位点,由此界定了 39个单倍型.在6个群体中,单倍型多样度(Hd)由高到低依次为细尾高原鳅(T.stenura)(0.899)>东方高原鳅(T.orientalis)>似鲶高原鳅(T.siluroides)>达里湖高原鳅(T.dalaica)/黄河高原鳅(T.pap-penheimi)>湘西盲高原鳅(T.xiangxiensis)(0.286);核苷酸多样度(Pi)由高到低依次为似鲶高原鳅(0.042 59)>黄河高原鳅>细尾高原鳅>东方高原鳅>达里湖高原鳅>湘西盲高原鳅(0.000 5);细尾高原鳅与湘西盲高原鳅群体间遗传距离(0.186)最大,达里湖高原鳅与东方高原鳅群体间遗传距离(0.027)最小;细尾高原鳅与达里湖高原鳅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0.989)最大,似鲶高原鳅与东方高原鳅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0.222)最小.其中仅有一个单倍型(Hap29)为达里湖高原鳅与似鲶高原鳅群体所共有,其余均为特有单倍型.进化树显示6个高原鳅群体分为三大支,其中细尾高原鳅自成一支;湘西盲高原鳅与黄河高原鳅聚成一支;其余东方高原鳅、达里湖高原鳅和似鲶高原鳅聚成一支.Network与系统发育树结果基本一致.就单倍型丰富度和核苷酸多样性而言,似鲶高原鳅遗传多样性较高,湘西盲高原鳅遗传多样性较低.就系统发育而言,群体间的分化程度支持了其分类地位;似鲶高原鳅、东方高原鳅和达里湖高原鳅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不同的聚类推测高原鳅可能至少经历了 3次驯化事件.本研究结果为高原鳅鱼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评价提供遗传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鱼类主要分布于亚洲高原地区的江河上游,在我国分布有10属,54种和亚种。鳅鮀亚科(Gobiobotitaae)仅有1属3亚属,已知有16种和亚种,在我国分布构就有13种。我们考察的3种鳅鮀亚科鱼类即分属3个不同的亚属。  相似文献   

14.
副沙鳅属的多变量形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采用多变量分析方法对副沙鳅属Parabotia的外部形态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在27个测量性状的第1、第2主成分散布图上显示,副沙鳅属的外部形态存在着3个具有明显差异的种组:即点面副沙鳅,双斑副沙鳅、武昌副沙鳅和花斑副沙鳅,漓江副沙鳅和小副沙鳅3个种组.主成分负荷值还进一步表明,6种副沙鳅属外部度量性状的差异有多元化的倾向.结合定性特征的观察确定了副沙鳅属6个种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四川鱼类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丁瑞华 《四川动物》1992,11(3):16-19
根据作者多年实地调查和近代有关报道进行整理,四川鱼类有241种和亚种。本文对其在四川的分布特点作了初步分析,认为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鱼类分布具有明妊的区域性。东部主要分布有锂科鱼类的东亚地理类群和南亚类群以较多的平鳍鳅科、鲿科等;西部为裂腹鱼类和高原鳅等类群。还对鱼类垂直分布特点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猪尾鼠的分类,分布与分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猪尾鼠(Typhlompscinereus)的亚种分化、分布和亚种间的相互关系作了研究。它被划分为5个亚种.其中,分布于长江流域中上游一带的猪尾鼠为一新亚种(大娄山亚种,T.c.daloushanensis),以脑颅较隆突、眶间较窄、鼻骨后缘止于颌额缝之前为其特征;广西珠江以南的猪尾鼠为另一新亚种(广西亚种,T.c.guangxiensis),以腹面污黄色,脑颅高隆而宽阔为其特征。通过对22个可数性状和测量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个亚种可分为两组,其中,越南北部的沙巴亚种和广西南部的广西亚种为一组,性状相对特化;长江流域的大娄山亚种、云南的景东亚种和华东地区的指名亚种为另一组,性状相对原始。后一亚种组小,大娄山亚种和景东亚种有较多的相似性,关系比较密切,指名亚种保有较多的原始特征。猪尾鼠起源于更新世早期,起源地可能是华南大陆。现今的猪尾鼠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分布几乎是连续的,向北可分布到秦岭南坡和甘肃南部,向酉到滇中哀牢山。江河的阻隔和地带性环境气候的差异和变化可能是导致猪尾鼠亚种分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中国沙鳅亚科鱼类系统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总结过去将近一百年来有关中国的沙鳅亚科(Botiinae)鱼类的分类学资料,并根据我所多年来所采集的标本,进行分析研究,对中国沙鳅亚科鱼类的系统分类做了比较完整的综述。 本文将付沙鳅属(Parabotia)恢复为一个有效的属,因此沙鳅亚科在我国现有Botia,Parabotia和Leptobotia三个属,Botia属又分为Hymenophysa,Botias.str.,Sinibotia三个亚属。 本文简述了我国所产的22个种和2个亚种,其中云南沙鳅Botia(Hymenophysa) yunnanensis,漓江付沙鳅Parabotia lijiangensis,双斑付沙鳅Parabotia bimaculata,小付沙鳅Parabotia parva和桂林薄鳅Leptobotia guilinensis为第一次描述。付沙鳅属(Parabotia),薄鳅属(Leptobotia)及中华沙鳅亚属(Sinibotia),均为我国特有的类型。  相似文献   

18.
独特、复杂的地形地貌使西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动植物区系。西藏的鱼类也以其独具的特征世世代代在这奇特而又年青的高原生栖繁衍。1西藏鱼类区系组成及其特点对西藏地区鱼类实地调查,现知西藏地区有鱼类58个种和13个亚种,分隶于3目5科和4亚科,22个属,约占我国整个青藏高原鱼类92个种和20个亚种的63%以上。西藏地区鱼类区系基本由3大类群组成: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的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鳅科(Coitidae)的条鳅亚科(Nemacheilinae)和鲶形目(Siluri-formes)的科(Sisoridae),其中裂腹鱼亚…  相似文献   

19.
陕西汉水扁尾薄鳅的一新亚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9年6月在陕西省岚皋县滔河(汉水支流),采得扁尾薄鳅10尾,经鉴定认为是一新亚种。现描述如下: 扁尾薄鳅汉水亚种Leptobotia tientaiensis hansuiensis,新亚种(图1)  相似文献   

20.
根据头部骨骼的比较,进一步证实将平鳍鳅科分为两个亚科是正确的。对分布于中国的平鳍鳅亚科鱼类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整理,共记载了7属15种(或亚种),其中有1个新种——云南原爬鳅Balitoropsis yunnanensis,sp.nov.和1个新记录——越南华吸鳅Sinogastromyzon tonkinensis Pell.et Che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