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二、三……”当我第四遍数过“三”时,终于下定决心,拿开了蒙在眼睛上的两只手。爸爸用小木棍正挑着他刚刚打死的那个怪东西。“快扔掉它!”我惊恐地喊道。那是一条蛇。爸爸告诉我,“不能扔,好吃哩!”我顿时被吓坏了。那年我才五岁。真没想到,这一吓竟吓走了二十多个春秋,倘若今日父亲能够亲眼目睹我这副坐在餐馆里品尝蛇肉的滋滋乐样,肯定会笑话我的(最终,我还是象他一样被蛇诱惑了)。这个餐馆就是广西人至少是南宁人十分熟悉而又青睐的“蛇餐馆”。虽然中华民族食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明朝清朝还颇为普及,但由于种种因素,中国的老百姓真正能够经常食蛇或者曾经食过蛇的,人数并不十分可观。在广西、在南宁,自1981年蛇餐馆建立之后,这才给许许多多食蛇爱好者和对食蛇深感好奇的朋友带来了方便和乐趣。不信,您试一试,到距离南宁市中心六公里处的“蛇餐馆”  相似文献   

2.
蛇图腾与三月三歌节苏子原始时代,人类祖先曾将蛇视作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所在。这是因为当时对蛇的无足而行,蛇伤致人死于非命感到十分神秘和畏惧。从而产生崇敬心态,不少氏族遂将蛇作为图腾顶礼膜拜,祈求它的保护。《圣经》中蛇诱使亚当偷吃禁果的故事,我国相传汉族祖...  相似文献   

3.
金蛇狂舞     
《金蛇狂舞》是中国音乐家聂耳创作的一首民族乐曲,它旋律昂扬、锣鼓铿锵,宛如一群金蛇热烈起舞,气氛欢腾。在毗邻中国的南亚地区,不少国家也有着上千年的舞蛇传统,身姿曼妙的蛇随着笛子发出的乐声翩翩起舞,给人以极大的美感。然而,蛇的美,却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蛇是一种神秘难测、令人  相似文献   

4.
<正>为何我们天生怕蛇?为什么我们受不了指甲刮黑板的声音?科学家认为我们怕蛇是因为远古时期,蛇对我们的祖先造成过致命的伤害;而我们怕刮黑板的声音则与某类猴子在察觉到危险情况时发出的声音相仿。可见这两种恐惧都是祖先遗传给我们的,也属于遗痕行为。"艾森导演,这个计划我觉得……"托尼我一边说着一边推门而入,紧接着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十分诡异的画面——只见艾森导演站在桌子旁,歪着脖子,扭着身体,一只手扶着桌子,另一只手反背在身后,拿着一支笔,正在背上蹭。  相似文献   

5.
张亮 《植物杂志》2010,(12):16-19
从古埃及、印度、玛雅、非洲,再到中国,蛇都具有极其神秘的色彩,它象征着智慧、健康、重生;同时也是邪恶、阴险的化身。从畏蛇、崇蛇、怕蛇,发展到养蛇,人类文明和蛇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或许这就是蛇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见蛇不打三分罪,人们将蛇列入害虫黑榜,把蛇视为凶恶、狠毒的象征,这是由于蛇本身的怪模样所然。然而,与此相反,蛇与人亲善、友好,甚至相爱的故事随处可得。春秋时,和周天子同是姬姓的隋侯,一次出使齐国,路上遇见一条在水沟边奄奄一息的小蛇,隋侯便下马救护了它。  相似文献   

7.
蛇与人亲善的故事苏况俗话说,见蛇不打三分罪,人们将蛇列入害虫黑榜,把蛇视为凶恶、狠毒的象征,这是由于蛇本身的怪模样所使然。然而,与此相反,蛇与人亲善、友好,甚至相爱的故事则俯拾即是。春秋时,和周天子同是姬姓的随候,一次出使齐国,路上遇见一条水沟边淹淹...  相似文献   

8.
《生命世界》2007,(8):108-108
一处岛屿,一个国家,一座城市,新加坡的摩天大楼比高耸的树木更出名。而正是在这钢筋混凝土建成的世界里,生活着一种会飞的蛇——天堂金花蛇。这是一种像弯曲丝带般的爬行动物,没有一般蛇类圆柱状的身体。当它需要逃离天敌或迅速下到地面  相似文献   

9.
刘娟 《化石》2007,(3):2-6
胭脂鱼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如诗如画中引人浮想联翩,让人不禁想到莲步轻移的古代女子,想到童话故事中的人鱼姑娘,正如旧时女子腮间唇畔的一抹余香,娇羞中自有一番魅惑.这是它名字的魅力,也是胭脂鱼本身的魅力所在.这个千万年前游来的鱼儿有着怎样的故事怎样的神秘,我们还是一起探询一二吧.  相似文献   

10.
蛇缘     
蛇缘方士杰(一)想起来我总有点后怕,真的,我实在不该闹那场恶作剧。当时只图快乐,搏一阵好笑,设想到后果竟那么严重,差点下不了台。唉!都怪我妈。我妈生我是个女儿身,却赋予我脸皮厚、胆子大、调皮捣蛋哥们的性格。在我们乡供销社,大家似乎都忘了我“李美莲”这...  相似文献   

11.
一提起蛇,许多人怕它,且不说人被毒蛇咬伤后会致命,光是它的形态就够令人生畏的啦.而我,却喜欢它.我把它当作一种虫.可不是嘛,古人就称虎为大虫,蛇为长虫.孩提时,我不知捉过多少次蛇.小伙伴对我又喜又怕.喜欢我捉蛇给他们看,可又怕我把蛇弄到他们身上.捉蛇,是我的一种乐趣.捉蛇并不容易.发现了蛇,不一定能捉住它.蛇行动利索,横行或上坡有时可追捕,下坡滑行速度很快,你想捉它很不易,就是打它也难.它善于利用地形地物,一旦发现人追,它会拼命就近进洞或利用隐蔽物掩蔽.有一次,我发现一条三尺多长的花蛇,当我追上抓住尾部时,它的头部已进洞,怎么拉也拉不出来,反而给它拉进  相似文献   

12.
去年我应中国蛇协的邀请,在风景秀丽的江西鹰潭龙虎山庄有幸参加了中国蛇协讲习班并见到了久闻大名的蛇协会长舒普荣同志和副会长林可干同志.我亲耳听到记者问他们蛇协今后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时,他们坚定地问答:“在全国普及蛇伤防治知识.”多么普通的语言,多么崇高的理想,多么可敬的赤子心。是呀,多少年来,由于我们对蛇伤的防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不少人死于毒牙之下,蛇,它至今显得那么神秘,那么可怕.普及蛇伤防治知识对于保障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建设四化,有着极其  相似文献   

13.
蛇有脚吗?     
有一次,我碰到两个人围绕着蛇有没有脚?进行争论。甲说:“蛇有脚。”乙说:“蛇没有脚。”甲又说:“没有脚怎么走路呢?”乙说:“怎么走路我就不清楚了,不过我看过几百条,几千条蛇,除了四脚蛇(蜴蜥)外,从没有看到有脚蛇”。甲振振有词的说:“你没有看到,不等于没有。  相似文献   

14.
蛇没有脚,怎样运动?这大概是自古以来就吸引人们思考的一个问题。我国古代用“蜿蜒”一词来形容蛇的运动,可说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蜿蜒运动是所有蛇都可以进行的一种运动方式,由于蛇在粗糙地面上作一连串的波状  相似文献   

15.
蛇,这一中国人称之为“小龙”的物,在地球上生活的时间比人类还长呢,人类还未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它已经是繁荣昌盛的家族了。蛇帮助人类的产生曾有过美丽的传说,也给人类带来了一定的灾害。我在一次下乡时险些丧生于蛇口,今天回忆起来还是毛骨发寒。尽管我很怕蛇,作为新闻记者对上级交给采访有关蛇年蛇事的任务还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走南串北,结识了不少有关蛇毒蛇伤方面的研究专家,真是大开眼界。然而,使我感到意外的是一位目前与蛇无关的肿瘤专家,却是敲开我国蛇伤现代急救大门的人,他就是广西肿瘤研究所所长、广西医学院教授刘启福。经过几番周折,在朋友的引导下,我终于找到了刘教授的家,这位曾留学美国的肿瘤专家正在为明天参加省里的科研工作会议作准备呢。我来后,  相似文献   

16.
你见过一蛇挡洞、众蛇莫出吗?你见过两蛇狼吞虎食同一只老鼠,最后竟连对方也想吞下肚的情景吗?你知道蛇食鼠是从哪里先夹起的吗?这些既惊心动魄,又似斯斯文文的场面,我是在百色市阳圩乡阳圩一组养蛇专业户刘甘军家里一饱眼福的。那天清早,老刘把装到的老鼠一个个打死后扔进食坑里,一条一米多长的吹风蛇(公蛇)便闻味而出,这家伙伸着闪电般的舌头探索前进,当它找到一只死鼠后,先是四周闻遍,后把鼠头夹进自己的三角嘴、断而逐步吞噬。一只直径比它大近一倍的老鼠、吞了足有15分钟。看着它慢条斯里的模样,我简直无法想象蛇类是如何捕食行动迅速的活鼠。这时,其他比它粗大、修长的蛇也懒洋  相似文献   

17.
怪蛇歪传     
正蛇,是一个足以令一般人抖抖索索的字眼,更别说是多头怪蛇。在《山海经》中,就有这么一条超级可怕的九头怪蛇。它叫相柳,是知名凶神,细长的蛇身上架着九个脑袋,嗜好吃人、吐水,而且毒性颇强,据说一滴血就能令方圆数里寸草不生。像这种强烈反社会反人类的行为,正义之士肯定看不过眼,于是大禹(没错,就是因治水闻名的那位)出手,灭了相柳。  相似文献   

18.
我与《化石》有一种不解之缘。以前 ,我本是一个画家 ,创作、发表、出售、自娱 ,状况不错。但后来一念之差 ,就此误入文坛 ,做起了煮字生涯 ,成了一个文学美术双兼的“两栖动物”。促成了这一转变的 ,恰恰就是《化石》。1978年 ,在英国的尼斯湖发现了一种不明水怪的消息被世界各地的媒体报刊炒得沸沸扬扬 ,有的报纸上还登了大幅的照片 ,虽然大多模糊难辨 ,但无人不信。又有日本的渔民出来作证 ,言之凿凿地说他们也曾经从海中捕获到一只奇怪的水怪 ,像是灭绝已久的蛇颈龙。一时间 ,世界各地都有此类消息传来 ,越说越玄 ,弄得人们满头雾水…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个初步涉足养蛇行列的养蛇人。看了《蛇志》多期,心中很是激动,因此我要用自己的这枝笔,写了这首不成诗的诗,望编辑部刊登,以表对《蛇志》周岁时的良好祝愿! 我亲爱而尊敬的老师: 在蛇年诞生的《蛇志》您是养蛇人, 黑夜中的一盏明灯。您是蛇医人, 展献才华的桥梁。您是蛇伤者, 再生父母,  相似文献   

20.
高原遇险霍梅斯这条恶棍,使我们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次日,我们真增长不少见识,然而我碰上的第一件事,就使我对这个高原没有什么好感。破晓时我才入睡,刚一醒来,只见腿肚上有个大红葡萄粒似的怪东西。我用手一抓,它立即在我的指间爆破了,溅得到处是血。“妙极了!”萨默里弯腰看了看说。“巨硬(?),据我所知,还没进行过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