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萌发前后燕麦种子内酸性磷酸酶的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组织化学定位显示,在燕麦盾片和糊粉层细胞内,酸性磷酸酶是普遍地存在着的。种子萌发0,1,2天时,酶活性基本局限在细胞质内;细胞核和壁内则无酶活性。但当种子萌发至3—4天时,酶活性在胞质内增加,显示细胞内开始有新的酶产生。这些新产生出来的酶,还被分泌出细胞,进入胞壁。用组织等电点聚焦,基本上反映了与盾片和糊粉层的组织定位一致的酶变化情形。但从这两种组织所得到的同工酶带谱则并不一样。因为从糊粉层可以得到10条清晰的同工酶带(其中6条在糊粉层不清晰)。其次,胚乳的同工酶带谱,与盾片和糊粉层的同工酶带谱也是不完全一样的。  相似文献   

2.
用组织化学定位显示,非特异性酯酶是普遍地存在小麦干种子的胚、糊粉层和胚乳内的。当种子萌发1—2天时,酯酶在各组织内的活性有所增加。但当种子萌发3—5天时,酯酶活性在糊粉层和胚乳内开始减少,而存在胚内的酯酶活性则保持不变。用组织等电点聚焦,也可以测得酯酶活性在各组织内的变化情形。用这一方法在小麦胚内可以得到10条(位在PI6.2—5.4范围内)同工酶带。这些酶带在种子的5天萌发期间保持不变。在0—2天,从糊粉层和胚乳释出ⅠI(PI 7.2—6.4)和Ⅱ(PI6.2—5.4)两组共17条同工酶带;但当种子萌发3天后,第1组(PI7.2—6.4)同工酶开始消失(第Ⅰ组同工酶在胚内不存在)。第Ⅱ组(PI6.2—6.4)同工酶中,除PI6.1逐渐消失和PI6逐渐形成的酶带外,其它的酶带与胚释出的同工酶变得一致。  相似文献   

3.
天麻幼苗菌根细胞内酸性磷酸酶的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紫萁小茹侵入天麻幼苗以后,在根的皮层细胞内形成两类不同的染菌细胞:外部1-2层是包含紧密缠绕的菌丝团的细胞,简称为菌丝结细胞;内部一层细胞形态较大,只含少量菌丝,称为真菌消化细胞。酸性磷酸酶的细胞化学研究表明,菌丝结细胞内酶活性很低,只在少数老的菌丝内部具有酸性磷酸酶活性,未见植物细胞释放水解酶,因而菌丝结细胞内少量菌丝的溶解应属于自溶。真菌消化细胞内大量的小颗粒和小液泡中具有很高的酸性磷酸酶活性  相似文献   

4.
禾谷类种子萌发时,种子内的盾片和糊粉层细胞会形成和释出大量的水解酶,如酸性磷酸酶、酯酶等。水解酶对消化种子内的贮藏物质极其重要。有关这些水解酶在种子内消化贮藏物质的过程和机制,在小麦和大麦中已有很多报道,但在燕麦上还没有人报道过。燕麦和大、小麦所积聚的贮藏物质有些不同。譬如大、小麦积聚醇溶谷蛋白为主,而燕麦则积聚球蛋白为主。我们设想:既然大、小麦和燕麦种子内的贮藏蛋白不一  相似文献   

5.
6.
小麦受精过程中酸性磷酸酶的超微细胞化学定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受精前成熟胚囊,除胚囊中央细胞的合点端细胞质中有酸性磷酸酶外,其余部位均未发现酸性磷酸酶。受精时期,以下部位存在酸性磷酸酶活性:卵细胞的细胞核内一部分染色质和细胞质中大部分线粒体;精、卵核融合时两核的核周腔内;退化助细胞合点端细胞质和一些液泡内;进入雌性细胞中的两个精核;胚囊各成员细胞的细胞壁及胚囊周围珠心细胞的细胞壁。二细胞原胚中未见有酸性磷酸酶。早期胚乳游离核染色质上有酸性磷酸酶。小麦受精过程酸性磷酸酶的分布特点可能与卵细胞生理状态的变化和细胞质中线粒体的改组、助细胞的退化、精核的生理状态以及精核与卵核的核膜融合等有关。  相似文献   

7.
小麦珠心细胞衰退过程细胞化学研究Ⅱ.酸性磷酸酶超微结构定位田国伟,申家恒(哈尔滨师范大学生物系,哈尔滨150080)采用修改的Gomori法对小麦(Triticumaestivum)珠心细胞衰退过程中的酸性磷酸酶(AcP酶)作了超微细胞化学定位研究。...  相似文献   

8.
采用磷酸铅盐溶液技术对小麦珠心细胞衰退过程进行了酸性磷酸酶的超微细胞化学定位研究。结果显示,在未有明显衰退迹象的一些珠心细胞中,酸性磷酸酶只出现在细胞核轻微凝聚的染色质上,随珠心细胞衰退程度的逐渐增大,其衰退特征越来越明显,酸性磷酸酶依次在细胞质中较小液泡、细胞壁、线粒体、质体以及内质网等结构上出现活性反应。紧连胚囊的珠心细胞衰退细胞程度最大,细胞严重变形,酸性磷酸酶定位于细胞绝大部分结构中,但此  相似文献   

9.
10.
采用磷酸铅盐沉淀技术对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 珠心细胞衰退过程进行了酸性磷酸酶的超微细胞化学定位研究。结果显示,在未有明显衰退迹象的一些珠心细胞中,酸性磷酸酶只出现在细胞核轻微凝聚的染色质上。随珠心细胞衰退程度的逐渐增大,其衰退特征越来越明显,酸性磷酸酶依次在细胞质中较小液泡、细胞壁、线粒体、质体以及内质网等结构上出现活性反应。紧连胚囊的珠心细胞衰退程度最大,细胞严重变形,酸性磷酸酶定位于细胞绝大部分结构中,但此时变形的细胞核则无酸性磷酸酶活性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珠心细胞的衰退过程中,酸性磷酸酶存在一个有规律的变化,支持珠心细胞的衰退是属于细胞程序性死亡类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薏苡种子糊粉层和亚糊粉层细胞的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席湘媛,冷梅,叶宝兴(山东农业大学,泰安271018)薏苡种子的糊粉层为1层细胞,个别处为2层,外切向壁比其它方向的壁厚,径向壁上观察到胞间连丝,细胞核明显。冰箱内浸泡的材料,在细胞质内,未见到细胞器。...  相似文献   

12.
对燕麦糊粉细胞在种子萌发0,1,2,3,4,5,6,7天的亚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重点观察了有关燕麦糊粉细胞内的蛋白体和糊粉细胞的胞壁在萌发过程中的变化情形。种子未萌发时,糊粉细胞内的蛋白体含有浓密的蛋白质基质和植酸钙镁以及蛋白-糖复合体两种内含体。种子萌发时,蛋白体内的蛋白质基质和植酸钙镁逐渐消失,而蛋白-糖复合体的消失则稍为缓慢。到萌发7天时,蛋白体都基本转化为液泡。糊粉细胞的胞壁在种子未萌发时具有内外两层壁结构。但在种子萌发时,外壁逐渐被水解而消失;但内壁则保持不变。文中还描述和讨论了有关糊粉细胞内壁和外壁的一些特性和功能。  相似文献   

13.
14.
薏苡种子的糊粉层及亚糊粉层细胞的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薏苡(Coixlacryma-jobi)种子的糊粉层为1层细胞,径向细胞壁内含有胞间连丝,有细胞核,冰箱内浸泡的材料,未见细胞器,室温浸泡的,则观察到很多核糖体及一些嵴不明显的线粒体。细胞内充 了大量糊粉粒及脂体,糊粉粒含蛋白质,不溶性多糖,可被TBOpH4.4染成绿色,基质内通常有1个球状体,球状体含有脂肪,但不被ABB和PAS及TBOpH4.4染色。脂体大小悬殊,随机分布。亚糊粉层细胞含有许多复合淀粉粒及小形蛋白质体。蛋白质体呈弱的PAS正反应,亦可被TBOpH4.4染成绿色,并具有同心圆坏结构,中央具核心或不具,边缘具裂隙或否。内部胚乳具很多大的简单淀粉粒,蛋白质体同心圆环结构不甚明显。对薏苡与其他禾本科植物的糊粉层细胞,糊粉粒及胚乳蛋白质体的结构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对大尾柱虫(Urostylagrandis)、冠突伪尾柱虫(Pseudourostylacristata)、魏氏拟尾柱虫(Paraurostylaweissei)三种纤毛虫细胞内的酸性磷酸酶(ACPase)进行了定位观察。发现在它们体内ACPase的阳性反应颗粒除分布在消化腔隙内独立的泡状结构上和被消化的食物组织中外,在细胞质中的小圆泡内也有分布。所得结果证实了消化腔隙和小圆泡都具有消化功能。作者推测消化腔隙主要消化食物,小圆泡则可能与自身物质(如衰老胞器等)的消化有关;并推测这种消化腔隙与小圆泡共存是纤毛虫消化胞器由食物泡演化为消化腔隙系统的中间形式。此外,在大尾柱虫纤毛内部观察到非溶酶体性的ACPase。  相似文献   

16.
17.
利用酶电镜技术,观察了薏苡种子萌发过程中其盾片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及酸性磷酸酶的动态分布。发现蛋白质体的降解发生在萌发旱期,接着发生了超微结构的明显变化包括:(1)脂肪体的大量降解;(2)各种细胞器如内质网、核糖体、线粒体、质体等的形成、发育及增殖。萌发早期,酸性磷酸酶主要是在种子形成时业已合成的,被贮存在蛋白质体中、细胞核内及内壁上。后期,酸性磷酸酶主要是由内质网新合成的。所有这些存在于细胞内的酸性磷酸酶可能是通过质膜或胞间连丝进入胞间进而释放入胚乳细胞内。  相似文献   

18.
蜜环菌侵染天麻皮层过程中酸性磷酸酶的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贺  徐锦堂 《真菌学报》1993,12(2):152-157
  相似文献   

19.
被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侵染的天麻(Gastrodia elata B1.)皮层中,由外至内形成三种类型的染菌细胞:菌丝结细胞、空腔细胞和消化细胞。外部两类细胞中的酸性磷酸酶定位显示,一些位于空腔细胞或衰老的菌丝结细胞中的菌丝内部逐渐产生大量酸性磷酸酶,随后菌丝发生自溶。这两类细胞中未发现明显的释放水解酶消化菌丝的现象。当菌丝进入消化细胞以后,情况与此不同,大量包含酸性磷酸酶的微小颗粒出现在菌丝周围,随后这些酶颗粒相互融合,形成包围菌丝的消化泡,菌丝被溶酶体水解酶所消化。最后消化泡变为包含代谢废物的残体。  相似文献   

20.
铈在磷酸酶电镜细胞化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捕捉剂铈在磷酸酶电镜细胞化学中的应用。与铅法相此,以铈为捕捉剂的电镜细胞化学方法有细胞化学反应稳定、非特异性反应少、反应产物细而均匀、能增加生物膜反差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