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植物-植食性昆虫-寄生蜂三级营养系统中,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是当前害虫生物防治、化学生态学和昆虫行为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概述了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的特性及其对寄生蜂的招引作用,可望为害虫生物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昆虫触角电位(EAG)及其与气谱联用(GC-EAD)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昆虫触角电位(EAG)和气相色谱-触角电位(GC-EAD)是昆虫化学生态学中最重要的电生理技术,在研究昆虫对信息化学物质的感受机理、筛选活性信息素成分或植物次生物质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本文介绍这两种技术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和应用实例等,并对使用中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详尽讨论。  相似文献   

3.
植物气味多样性与昆虫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气味是多种挥发物组成的混合物,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由于植物气味多样性在植食性昆虫及其天敌与植物的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近年来将昆虫化学生态学、昆虫行为学与景观生态学研究相结合,探讨田间和不同景观尺度上植物气味多样性与昆虫嗅觉行为的关系受到关注。本文从植物气味多样性相关概念的分析、植物气味多样性与植食性昆虫的关系、植物气味多样性与天敌昆虫的关系、植物气味多样性研究方法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期望为推进我国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次生物质在植物与昆虫协同进化中的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次生物质是植物次级低谢的产物,它在植物与昆虫协同进化中起着主导作用。本文通过介绍次生物质在植物化学防御中的作用,昆虫对次生物质的适应及其利用等内容,阐述了次生物质在植物与昆虫协同进化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植物化学生态学前沿领域   总被引:42,自引:10,他引:32  
植物和其它有机体通过次生物质为媒介的化学作用关系近年引入注目,其中植物的诱导化学防御,植物的化学通讯,植物次生物质和进化的关系,植物与人类的化学关系和海洋植物化学生态学是21世纪植物化学生态学值得关注的前沿领域。植物化学生态学前沿领域的进展将为实现21世纪的持续,发展是在生态安全条件下提高农业产量并达到对病虫草害的有效控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澄宇  康志娇  史雪岩  高希武 《昆虫学报》2015,58(10):1126-1130
植物次生物质(plant secondary metabolites)对昆虫的取食行为、生长发育及繁殖可以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对昆虫可以产生毒杀作用。为了应对植物次生物质的不利影响,昆虫通过对植物次生物质忌避取食、解毒代谢等多种机制,而对寄主植物产生适应性。其中,昆虫的解毒代谢酶包括昆虫细胞色素P450酶系(P450s)及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等,在昆虫对植物次生物质的解毒代谢及对寄主植物的适应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昆虫的解毒酶系统不仅可以代谢植物次生物质,还可能代谢化学杀虫剂,因而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适应性与其对杀虫剂的耐药性甚至抗药性密切相关。昆虫细胞色素P450s和GSTs等代谢解毒酶活性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可以被植物次生物质影响,这不仅使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防御产生了适应性,还影响了昆虫对杀虫剂的解毒代谢,因而改变昆虫的耐药性或抗药性。掌握昆虫对植物次生物质的代谢适应机制及其在昆虫抗药性中的作用,对于明确昆虫的抗药性机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综述了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的影响、昆虫对寄主植物次生物质的代谢机制、昆虫对植物次生物质的代谢适应性对昆虫耐药性及抗药性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长白山针阔混交林不同演替阶段的昆虫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贾玉珍  赵秀海  孟庆繁 《昆虫学报》2009,52(11):1236-1243
昆虫多样性变化对生态系统健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为研究昆虫群落变化与生境演替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采用网捕、灯诱和诱捕法系统调查了长白山针阔混交林不同演替阶段(次生白桦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原始阔叶红松林)昆虫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 分析了昆虫在森林演替过程中的规律及与植被群落之间的关系。系统调查共采集昆虫标本8 183头, 隶属于14个目699种, 其中鳞翅目和鞘翅目是主要优势类群。次生针阔混交林昆虫的个体数量最多, 原始阔叶红松林中物种数最多。不同演替阶段昆虫群落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差异不显著, 但次生针阔混交林、原始阔叶红松林的Fisher’s α指数显著高于次生白桦林。目水平上的昆虫多样性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昆虫多样性在森林演替过程中和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相同;由于食性和生境选择的不同, 森林演替过程中鳞翅目昆虫多样性逐渐升高, 而鞘翅目多样性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8.
作为传统的交叉学科,化学生态学在解决农林生产和人类健康的问题中逐步成为内涵越来越丰富的学科领域;同时,技术进步极大推动着化学生态学的发展,使得我们对于生物之间化学通讯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本“昆虫化学生态学”专辑论文全面反映了我国昆虫化学生态学研究的特色,即以农林生产应用为导向,传统和现代技术并用,研究水平逐步和国际同步。在组学的技术背景下,坚持交叉学科特色,加强合作,化学生态学研究在粮食安全、生态保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会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文辉  刘光杰 《植物学报》2003,20(5):522-530
综述了国内外与植物抗虫性有关的次生物质的主要类型和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的寄主选择、取食和产卵等作用的研究进展,对次生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也作了介绍,并展望了植物次生物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植物抗虫性次生物质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综述了国内外与植物抗虫性有关的次生物质的主要类型和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的寄主选择、取食和产卵等作用的研究进展,对次生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也作了介绍,并展望了植物次生物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共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物是天然先导药物的重要来源之一。鉴于微生物间的自然相互作用、模拟微生物种群间营养和空间竞争是诱导产生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的主要途径,微生物共培养已经成为提高生产效价和发现新化合物的重要方法,是工业、农业、医药、食品及环保等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微生物共培养的研究报道,包括微生物之间生态学关系、共培养微生物产生的活性次生代谢产物、微生物共培养的应用等。共培养能丰富微生物化学多样性,是应用微生物学和天然产物化学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生态学会化学生态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10月15日在上海召开。大会收到论文47篇,来自全国14个省(区)、市代表52人。会上,有32人做了报告,主要集中在植物生化他感作用的研究,昆虫信息素的释放、鉴定和生态作用,农田病虫害防治的化学生态学的研究等;在植物化学生态学方面,会上概括的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国内较  相似文献   

13.
在昆虫信息素研究领域当中,鳞翅目昆虫的性信息物质相关研究开展得的最早,也较为详尽。目前全世界已经鉴定出来有超过了1 572种蛾类的信息素组分,各个种间信息素的比例和组分都不尽相同,这正是生物多样性在化学信息联络方面的完美体现。人类对昆虫信息素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昆虫信息素的研究一直是化学生态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总结出的很多经典方法与结论,对于指导农业实际生产和相关产业生活都具有指导意义。本文综述了昆虫信息素的研究概况、研究方法以及应用现状,力求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昆虫共生细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昆虫体内定殖着大量微生物,经过漫长协同进化,昆虫与这些微生物构建了共生体系,这些昆虫共生微生物参与整个生态过程,对于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与交换、能量流动与利用、信息传递与调控等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昆虫共生细菌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昆虫与其共生细菌之间通过化学机制、生理机制、生态学机制和遗传学机制构建复杂的共生体系;昆虫为细菌提供稳定的生境并共享特定的代谢途径,共生细菌则协助宿主营养代谢,提供食物中缺乏的养分,促进昆虫生长和繁殖;通过分泌抗菌肽、毒素等,细菌能增强昆虫对寄生物的防御能力和抗病性,并通过调节昆虫对非生物因子的抗逆性和耐药性,扩大昆虫的生态位。昆虫共生细菌在农林牧渔业可持续安全生产与医药研发等领域具有应用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昆虫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第 2 1届国际昆虫学大会于 2 0 0 0年 8月2 0~ 2 6日在巴西 Iguassa市召开。本届大会设2 4个学科组 (session) ,每个学科组设 2~ 1 1个不等的专题学术讨论会 (symposium)。整个大会共设立专题讨论会 1 83个 ,并先后有 1 7位著名学者作了大会学术报告。这次大会新设立了一些学科组 ,如 :计算机科学在昆虫学中的应用、植物疾病媒介、昆虫 -耐受的转基因作物和化学生态学等 [1]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昆虫学新的学科“增长点”。本文结合大会有关的学术活动 ,对昆虫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当前宏观领域的几个热点问题作一比较分析。1  2 1世纪昆虫…  相似文献   

16.
《昆虫知识》2007,44(2):185-185
该书由科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徐汝梅、成新跃编。介绍了昆虫生态学的基础与前沿,包括昆虫种群数量的时、空动态规律、调节机制及有关的研究方法。同时,还特别强调了空间生态学在昆虫种群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并介绍了当前昆虫种群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如种群变动的遗传机制、昆虫与植物的协同进化等;结合重大的生态学问题,对昆虫暴发的一般理论、昆虫濒危与生物多样性保育、种群扩散与生物入侵、全球变化与昆虫种群动态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5):1142-1142
由中国生态学学会化学生态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浙江大学昆虫科学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农业部茶叶化学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联合承办、中国林学会森林昆虫分会协办的“全国第六届化学生态学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4月20-23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院以及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40所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的171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8.
寄生植物对寄主植物的化学识别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胡飞  孔垂华 《生态学报》2003,23(5):965-971
植物间寄生关系的研究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大量的研究表明,寄主释放的次生物质对植物间寄生关系的建立和维持起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寄主植物的次生物质对寄生植物的化学防御和昆虫授粉等生态功能起重要的作用,寄主植物次生物质对寄生植物生理与生态的调节作用是受寄生植物基因调节的。更为重要的是寄主植物释放的次生物质成为寄生植物的种子萌发和吸器发生的异源识别物质。能够刺激寄生植物种子萌发的次生物质主要是倍半萜和氢醌类物质,而诱导吸器发生的物质则是酚酸、醌和黄酮类化合物,诱导吸器发生的核心结构是对苯醌。这些异源识别物质大多是寄主植物释放的化感抑制物质,显示寄生植物在化学防御方面要比寄主植物高级。异源识别化合物的活性与其氧化潜力显著相关。由于寄生植物中存在一抑制异源识别物质诱导吸器发生的调节过程,因此吸器的产生与寄生植物根部接触异源识别物质的浓度与时间呈正相关关系,这一调节过程对寄生植物准确识别寄主并寄生其上是十分重要的。对寄生植物和寄主植物间的化学识别关系的揭示有助于人们防治有害寄生植物和开发利用有价值的寄生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19.
《遗传学报》2005,32(8):824-824
经海南省科协批准,定于2005年11月1-4日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热带亚热带微生物遗传多样性与基因资源的发掘利用”研讨会。会议由海南省生物工程协会承办,《遗传学报》《遗传》编辑部协办。大会主题为“热带亚热带微生物遗传多样性与基因资源的发掘利用”,着重围绕“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微生物资源的生物多样性、分子分类与生态学、功能基因组学及生物技术应用”等开展研讨。一、会议安排11月1日:全天报到;11月2-3日:大会报告、专题报告、闭幕式;11月4日:大会组织考察海南尖峰岭原始热带雨林国家保护区;11月5日:离会。二、会议论文和摘要会议…  相似文献   

20.
昆虫对植物次生性物质的适应策略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植物次生性物质是植食性昆虫在取食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之一,也是天敌昆虫寻找寄主或猎物的主要信息来源。当今,昆虫学中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如寄主植物的识别,食性的形成,植物求救信号的释放,天敌对寄主或猎物的识别和寻找机制等等,均与植物次生性物质有关。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昆虫适应了植物次生性物质的种种不利作用,改变了这类物质对植物本身的防御作用,使其能充分地利用各分类阶元的植物次生性物质作为寻找寄主植物、昆虫寄主或猎物以及取食的信号。昆虫与植物次生性物质的这种关系是当今协同演化理论得以产生的主要依据之一。关于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