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从云南传统发酵豆豉中分离并筛选得到一株高产乳酸的乳酸菌菌株,并对其产酸培养基组成及条件进行优化探讨.方法 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豆豉由来高产有机酸菌株YM-4-3的碳源进行优化.结果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该乳酸菌菌株属于植物乳杆菌,并将之命名为Lactobacillus plantarum YM-4-3,碳源优化结果表明,乳糖是L.plantarum YM-4-3 菌株生物合成乳酸的最佳碳源,而果糖则是最利于各种主要有机酸合成的碳源,由于此时各常见有机酸的含量均高于其他碳源时的含量,且其总酸含量高达9696.32 mg/L.结论 云南传统发酵豆豉可以成为功能性乳酸菌筛选的菌种资源库,所分离得到的L plantarum YM-4-3产酸能力较强,它可被应用于有机酸发酵及豆豉发酵的酸化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云南传统发酵豆豉中分离和筛选得到高产γ-氨基丁酸(GABA)的乳酸菌,同时研究其分泌产生的GAD酶学特性,以期为GABA的自动化发酵及GAD的固定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筛选到一株高产GABA的乳酸菌,并初步研究其GAD酶学特性。结果从云南传统发酵豆豉中筛选得到高产GA-BA的Lactobacillus plantarum YM-4-3(产量高达5.74 mmol/L,即0.592 g/L),其最适发酵条件为35℃,MSG含量为3%,初始pH 6.0,静置厌氧(5%CO2)发酵96 h;酶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由来GAD是一种酸性酶,在酸性条件下稳定,最适反应pH为4.0,最适反应温度40℃,辅因子磷酸吡哆醛的最适浓度为200μmol/L。结论云南传统发酵豆豉可作为筛选具有较强GABA转化能力乳酸菌的资源库,该研究将有助于新型乳酸菌发酵豆豉的研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从阴道炎患者的棉拭子样本中分离筛选具有抗菌活性乳酸菌,为研究对细菌性阴道炎具有确实疗效的微生态制剂提供理论与菌种保证.方法 应用纯培养技术及双层平板法从阴道样品中分离筛选具有较好抑菌活性的乳酸菌.通过有机酸排除试验、过氧化氢排除试验和蛋白类抑菌物质排除试验对具有较好抑菌活性菌株的主要抑菌物质分析,并通过PCR反应对是否具有细菌素相关基因进行鉴定.结果 从7个棉拭子样本中共分离得到26株乳酸菌,其中有6株呈现抑菌活性.K4M2、K4M5、K4M6和K4M8菌株的主要抗菌物质为有机酸.而K4M9、K4M10两株植物乳杆菌的主要抗菌物质除有机酸外,尚可以产生细菌素.病原菌拮抗试验结果表明,这两株菌株的混合培养上清对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结论 K4M9、K4M10菌株有望作为微生态制剂用于细菌性阴道炎的临床防治.  相似文献   

4.
具有优良抑菌特性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活性物质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有益性乳酸菌在人体和动物体内分布极为广泛,是维持胃肠道菌群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主力军。近年来,为了解决禁用抗生素而导致动物发病率不断增高的问题,分析和研究乳酸菌及其所产活性物质的益生特性并开发新型饲料添加剂成为一个重要手段。【目的】本实验旨在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出具有优良抑菌特性的乳酸菌,并对其所产活性物质的特性进行分析评价。【方法】采用溴甲酚紫平板法筛选并结合抑菌能力检测,得到2株具有优良抑菌特性的产酸菌株,分别命名为H-3和H-4。经形态学鉴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后,对2株菌分别进行生长曲线和产酸量检测;通过排除酸处理、蛋白酶处理和热处理的方法分析2株菌所产抑菌物质的有效成分。【结果】H-3和H-4菌株经初步鉴定为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2株菌均具有良好的生长性能及产酸性能。菌株发酵上清液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猪霍乱沙门氏菌(Salmonella choleraesuis)、福氏志贺氏菌(Shigella flexneri)均表现出明显的抑...  相似文献   

5.
对筛选到具有高效抑菌效果的植物乳杆菌SN4和粪肠球菌CN4产生的乳酸菌素进行进一步生物学特性研究。采用牛津杯法测定细菌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发酵上清制取乳酸菌素初提液,通过对两株乳酸菌产生的乳酸菌素进行蛋白酶、热和酸碱处理,研究其抑菌效果的稳定性,以及菌株的生长合成曲线和抑菌谱。试验结果表明:两种乳酸菌素对大部分蛋白酶较敏感,胰蛋白酶处理后乳酸菌素BSN4和BCN4分别能保留84%和55%活性;两种乳酸菌素在p H 4~10之间保持80%的抑菌活性(抑菌圈20 mm),在25~100℃处理20 min后能分别保留89.1%和74.4%以上的活性,乳酸菌素BSN4经120℃处理5 min后仍保留69%活性;菌株SN4在发酵10 h就能达到稳定期,并表现出较好地产酸性和抑菌活性。抑菌谱显示乳酸菌素BSN4和BCN4对革兰阴性菌和真菌无明显抑菌效果,但对大部分革兰阳性菌有较好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两种乳酸菌素对大部分革兰阳性菌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具有较好的环境耐受性,可为乳酸菌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从采自北级的海泥、海水样品中共分离得到101株低温细菌,采用小鼠温敏型乳腺癌tsFT210细胞株和纸片扩散法对其进行了抗肿瘤和抑菌活性筛选,得到抗肿瘤活性细菌1株,抑茼活性菌株8株,并对其中抑菌活性较强的一株细菌AR084的适宜发酵条件、活性物质的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确定了其培养条件。报道了北极海洋微生物的抗肿瘤和抑菌活性,且抑菌活性尚未见有报道。由此表明,极地微生物是潜在的活性物质的来源,在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从采自北极的海泥、海水样品中共分离得到101株低温细菌,采用小鼠温敏型乳腺癌tsFT210细胞株和纸片扩散法对其进行了抗肿瘤和抑菌活性筛选,得到抗肿瘤活性细菌1株,抑菌活性菌株8株,并对其中抑菌活性较强的一株细菌AR084的适宜发酵条件、活性物质的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确定了其培养条件。报道了北极海洋微生物的抗肿瘤和抑菌活性,且抑菌活性尚未见有报道。由此表明,极地微生物是潜在的活性物质的来源,在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获得抑制微生物生长的菌株。方法根据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学特性进行菌种鉴定;采用牛津杯法测定抑菌谱和抑菌物质的理化特性。结果排除了过氧化氢和有机酸的作用,该菌发酵上清液对苏云金杆菌、枯草杆菌、大肠埃希菌、鸡白痢沙门菌等有抑制作用。根据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该菌株初步定为肠球菌属,定名为E4(Enterococcus sp.)。所产抑菌物质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酸性条件下稳定且活性高。结论分离筛选了1株可产抑菌物质的肠球菌,其产生的抑菌物质具有良好的生物化学特性和广谱的抑菌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发掘和利用蜂粮中拮抗菌资源,对分离获得的拮抗细菌菌株PC2进行分类鉴定,并测定其发酵液抑菌物质基本特性。【方法】采用改良牛津杯双层平板法测定菌株发酵液抑菌谱及温度、p H、紫外线和蛋白酶对其抑菌活性稳定性的影响,菌株鉴定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硫酸铵沉淀法和盐酸沉淀有机溶剂提取法进行抑菌活性物质的初步分离。【结果】从3种蜂粮中分离筛选得到17株拮抗菌株,其中1株细菌PC2以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发酵制备的无菌发酵液对7种供试菌株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经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将其初步鉴定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发酵液抑菌活性对温度、酸和紫外线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对蛋白酶K、胃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处理敏感。菌株发酵液存在抑菌蛋白和脂肽类物质。【结论】菌株PC2在食品保鲜和农业生防中具有潜在的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背景】科学研究表明,由于南极环境条件特殊,微生物资源丰富,有望筛选出功效显著的抗菌微生物。【目的】以黄瓜枯萎病致病菌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为指示菌,从南极沉积物中分离筛选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菌株并对其抑菌物质进行初步鉴定。【方法】应用平板对峙法和琼脂扩散法分别对样品和发酵液进行初筛和复筛,筛选出对F. equiseti抑菌效果最强的菌株,基于形态学、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分析,对该菌株进行鉴定。之后,对目标菌株发酵上清中的抑菌物质进行抑菌谱研究,并对其抑菌成分进行温度和pH的稳定性检测,通过硫酸铵沉淀的方法初步鉴定发酵液中的抑菌物质。【结果】从南极沉积物样品中共分离纯化出62株细菌,有5株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中抑菌效果最强的菌株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斯氏亚种(Bacillus subtilis subsp.spizizenii),命名为JYM35。抑菌谱检测结果显示,菌株JYM35对丝瓜枯萎病致病菌层生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和辣椒枯萎病致病菌F. equiseti具有较强的抑菌效果,对长豆褐腐病致病菌笄霉属(Choanephora)有较明显的拮抗作用,对水产致病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也有一定的拮抗作用。菌株JYM35发酵上清中所含的抑菌物质热稳定性强且耐碱不耐酸,硫酸铵沉淀后可初步确定其抑菌物质隶属蛋白类。【结论】菌株JYM35是一株产蛋白类活性物质的广谱型抑菌菌株,对枯萎病致病菌的拮抗作用最强。因此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云南豆豉样品中筛选产β-半乳糖苷酶的乳酸菌,并对其产酶条件进行研究。方法从云南省元阳、红河、建水、石屏等地采集豆豉样品,并从中分离得到355株微生物。结果经明胶诱导、脱脂乳平板实验,复筛得到87株蛋白酶产生菌,从中筛选产β-半乳糖苷酶的乳酸菌。通过X-Gal平板实验,共获得34株产β-半乳糖苷酶菌株,通过酶活测定,最终筛选得到1株高产β-半乳糖苷酶菌株GJ-1-3L,经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短乳杆菌;GJ-1-3L在以葡萄糖为碳源、多聚蛋白胨为氮源、起始pH 6.5的MRS培养基中,接种量为4%,35℃发酵培养12 h,其β-半乳糖苷酶活性高达6.73 U/mL,Cu2+、Ba2+对酶活有抑制作用,而K2HPO4、MgSO4则能促进酶活。结论 GJ-1-3L菌株来源于豆豉,能够产生β-半乳糖苷酶发酵乳糖,同时产生乳酸,其在食品与乳品加工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元阳豆豉中高产蛋白酶乳酸菌的筛选及其产酶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云南省元阳地区采集豆豉样品,并从中分离得到62株乳酸菌菌株。通过脱脂乳平板试验,从中初步筛得到21株具有高蛋白酶活力的菌株,采用茚三酮法测定其蛋白酶活力,复筛出高产蛋白酶菌株YY-1-6L,并对其产酶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YY-1-6L在以葡萄糖为碳源、多聚蛋白胨为氮源、起始pH 5.0的明胶诱导培养基中,接种量为3%,35℃发酵培养36 h,其蛋白酶活力高达32.50 U/mL,且K2HPO4、MgSO4能促进蛋白酶产生。  相似文献   

13.
【背景】泡梨是云南省常见的一种腌渍水果,在云南加工食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因其味道酸甜可口、风味独特而深受人们喜爱,而目前对泡梨中微生物种群的系统分析和发酵原理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研究乳酸菌在云南泡梨中的分布及应用,阐明乳酸菌种类对泡梨发酵中风味物质的影响。【方法】从云南省4个不同地区采集12份泡梨样品,经菌落菌体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菌种分离与鉴定。利用分离的乳酸菌为菌种进行泡梨的制备,采用GC-MS技术对人工接种的复合乳酸菌发酵与自然发酵泡梨进行风味物质的分析与感官评价。【结果】分离鉴定出79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3株类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plantarum)、1株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1株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2株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和1株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植物乳杆菌为泡梨发酵中的优势菌。将分离所得乳酸菌用于泡梨制备的结果表明,乳酸菌使泡梨的发酵时间缩短5d且品质更优,分析其中的风味物质发现接种乳酸菌发酵泡梨风味物质更丰富,其中酯类和醇类远多于自然发酵泡梨。【结论】云南泡梨中含有丰富的乳酸菌,选用分离出的优势乳酸菌作为复合乳酸菌用于泡梨发酵获得色泽、口感更好的泡梨,且发酵周期更短,风味物质更丰富。该研究对泡梨制备工艺和进一步标准化生产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混合乳酸菌粘附及抑菌机制。方法测定混合菌株粘附相关能力及抑菌方式,初步研究菌株粘附相关的表面活性成分。结果混合菌株的表面疏水性、自聚合能力较高,对ICE-6细胞的粘附性亦较高。可抑制G+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艰难梭菌)和G-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假单胞菌)粘附ICE-6细胞,抑制方式效果为排除竞争替代;热处理对菌株粘附性影响明显高于胃蛋白酶、胰蛋白酶、LiCl和NaIO_4等处理,表面蛋白(80~140kDa)可使LiCl处理菌株的粘附率提升45%。结论混合乳酸菌主要通过排除方式抑制外源菌的粘附,表面蛋白影响混合乳酸菌的粘附能力。  相似文献   

15.
1株产细菌素乳酸菌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 从植物性材料中筛选产细菌素的乳酸菌。方法 琼脂扩散法。结果 所筛选的产细菌素R260菌株经鉴定为植物乳杆菌。排除有机酸、过氧化氢等干扰因素后,发酵液仍有很强的抑菌作用;用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处理后,发酵液抑菌活性急剧下降,因而确定产生的抑菌物质具有蛋白质性质,是一种细菌素。抑菌谱试验测定表明,此菌株的发酵液不仅抑制革兰阳性菌,而且对部分革兰阴性菌也有抑制作用,因此产生的是一类广谱细菌素。结论筛选到了1株产广谱细菌素的乳酸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传统泡菜中乳酸菌的多样性。方法采用生理生化学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传统泡菜中筛得的46株菌进行鉴定。结果菌株分布于乳杆菌属、肠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和片球菌属4个属的9个种,更为重要的是在泡菜中发现有Lactobacillus namurensis和巴氏葡萄球菌的存在。结论泡菜中存在着丰富的乳酸菌。  相似文献   

17.
南极抗细菌活性菌株的筛选及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以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青枯假单胞菌、绿脓假单胞菌和苏云金芽孢杆菌为指示菌,采用琼脂扩散法对实验室保存的580株极地细菌进行了抗菌活性菌株的筛选与活性验证,从中筛选出4株对上述指示菌株具有明显抗菌效果的活性菌株,其编号分别为97、Z11、Z18及Z19,并对其生长曲线、抗菌活性曲线和系统发育地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株菌均在培养24 h后进入指数生长期,菌株97在培养48 h后达到稳定期,而菌株Z11、Z18及Z19在培养60 h后达到稳定期。抗菌活性分别在培养84、96、72和72 h时达到最高。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4株菌分别属于伦黑墨氏菌属(Rheinheimera)、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  相似文献   

18.
陈慧  曹曦  王鑫彤  张菲  王乐  郭雷 《微生物学通报》2019,46(10):2475-2481
【背景】目前,海水养殖业中主要利用抗生素来防治哈维氏弧菌等病原菌,但抗生素的长期使用或滥用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危害,因此既环保又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的】从海水产品共生微生物中筛选具有抗菌活性的菌株,对活性菌株进行鉴定并确定其合成抗菌活性物质的培养条件。【方法】利用沙氏和2216E培养基,以稀释涂布平板法从海水养殖动物中分离真菌和细菌;利用牛津杯法测定微生物发酵液抗水产病原哈维氏弧菌的活性;通过菌株的培养特征、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分析对抗菌活性菌株进行鉴定;通过筛选发酵培养基的种类及盐度确定培养条件。【结果】从海蚌、白虾、海蛎子等9种样品中分离出微生物52株,其中真菌30株、细菌22株;筛选得到2株具有抗哈维氏弧菌活性的真菌菌株;其中一株活性菌株HLZ-3被鉴定为塔宾曲霉;菌株HLZ-3合成抗菌活性物质的培养条件为4%NaCl的大米培养基,28°C静置培养2周。【结论】实验结果为进一步分离纯化菌株HLZ-3所产抗菌活性次生代谢产物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Four antibiotic producing bacteria were isolat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marine sponge Pseudoceratina purpurea and exposed to living cells of two human pathogenic bacteria as well as some marine fouling bacteria to induce the production of antimicrobial activity.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se four marine epibiotic bacteria enhanced their antibacterial production, when exposed to these test strains. The highest induction was exhibited by the sponge isolate PS79 against fouling bacterium FB-9 (from 3 mm to 7 mm inhibition zone). All the four strains were induced and showed increased activity specifically against the challenged pathogenic or fouling bacteria tested. Specific induction by these species suggests that the induction might be attributed to the response to the chemical signals received from potential challenger strai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