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猪瘟病毒中国兔化弱毒疫苗株 (CSFVC株 )为实验材料 ,研究该病毒株在原代牛睾丸细胞中增殖的基本特性与规律。找到了一株能够使用免疫荧光技术进行检测的C株猪瘟病毒 ,并对病毒滴度的测定方法进行了改进 ,发展完善了荧光斑技术 (F PFU)。使用改进的病毒滴度测定方法 ,对接毒后培养上清中病毒滴度的变化趋势进行检测。在原代牛睾丸细胞中 ,接毒后 5d ,几乎所有的细胞都可被病毒感染 ;释放到培养液中有活性的病毒粒子达到 10 5F PFU/mL以上 ,后维持在该水平。对原代细胞中细胞种类随代次增加的变化趋势进行了观察 ,并对CSFV的增殖特点及生产中出现的一收毒价不稳定、多次收获病毒等现象的机制进行探讨。并对影响猪瘟病毒增殖的因素进行了实验 ,不仅加深了对猪瘟病毒C株在原代牛睾丸细胞中增殖规律的了解 ,还为疫苗生产中猪瘟病毒产量的提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同等试验条件下,比较二倍体细胞2BS株在T75培养瓶和玻璃方瓶培养的生物学特性及传代极限。方法:复苏同一批次二倍体细胞2BS株,在两种容器下进行极限传代,对各代次培养期间细胞形态进行观察、细胞计数及培养液的PH测定等。结果:T75培养瓶培养2BS细胞,细胞贴壁迅速,增值能力强,经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均优于玻璃方瓶,并能连续传代至72代。结论:人胚肺二倍体细胞在T75培养瓶内连续传代,不但能迅速增殖,而且比玻璃方瓶更长期的保持细胞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草鱼出血病病毒湖南邵阳株(CCHV—873),常规培养条件下能在鱼肾(CIK)细胞上形成直径约2mm的蚀斑。当采用三种缓冲系统(MFM-NaHCO_3、MEM-Tris、MEMHEPES)的培养液在普通大气条件下分别培养CIK细胞时,三天内培养液的pH略有变化,其变化范围在0.2—0.4左右,但细胞生长仍然良好,三者无明显差别。在上述系统,以双相法(培养液-凝胶)进行蚀斑试验时,观察到无机缓冲系统培养液的pH变化较大,有机缓冲系统则较稳定,且蚀斑形成的数量显著不同,后者效价比前者要高出4个数量级。因此,在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有机缓冲液代之以CO_2的调节是完全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为了掌握牛肾细胞在体外连续传代过程中的增殖特点,将原代牛肾细胞培养形成良好单层后,按4×104个细胞/cm2连续进行传代,测定毎代次收获的细胞数,并记录每代细胞培养时形成良好单层的时间。结果显示,原代牛肾细胞传代至24代时,培养96h仍能形成良好单层,且细胞形态基本保持一致,遗传物质稳定,为建立牛肾细胞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了建立原代鸡胚细胞的传代培养工艺,探究传代鸡胚细胞对麻疹病毒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本研究将原代鸡胚细胞进行传代培养,分别采用原代鸡胚细胞和传代鸡胚细胞培养麻疹病毒沪-191(Shanghai-191,S-191)株毒种,并对病毒收获液进行滴度检测和基因序列测定。结果显示,原代鸡胚细胞可稳定传代培养至第10代,各代次细胞生长趋势相似;第5代鸡胚细胞染色体检查为正常染色体核型;第8代鸡胚细胞成瘤性检查未见成瘤;采用第3、5代鸡胚细胞制备的麻疹病毒滴度水平高于原代鸡胚细胞,但无显著性差异(n=3,P>0.05),编码病毒核蛋白(nucleoprotein,N)和血凝素蛋白(hemagglutinin,H)的基因序列与S-191株完全一致,未发生变异。本研究证实,原代鸡胚细胞可进行传代培养,各代次鸡胚细胞对麻疹病毒的敏感性不变,产毒水平无显著差异,可用于培养麻疹病毒。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umandermalfibroblasts,HDFs)与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ouseembryonicfibroblasts,MEFs)的增殖能力及研究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作为饲养层支持人胚胎干细胞(humanembryonicstemcells,hESCs)未分化生长的能力。方法:利用组织贴壁法从人皮肤中分离出HDFs,通过细胞形态的观察和生长曲线的绘制比较HDFs与MEFs的体外增殖能力。将HDFs作为饲养层细胞与hESCs共培养,传代12代后,检测hESCs碱性磷酸酶(AKP)、表面特异性标志及胚胎干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结果:HDFs可连续传代培养15代以上,10代以下的HDFs增殖迅速,而MEFs自第4代起,增殖能力就明显下降;hESCs在HDFs饲养层上可传代培养12代以上,克隆边界清晰,细胞排列紧密,碱性磷酸酶、表面标志物检测均呈阳性,表达了hESCs特异性转录因子。结论:HDFs比MEFs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HDFs可作为培养hEscs的饲养层细胞。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vvIBDV)SD0210株经SPF鸡胚培育及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传代培养,获得了对CEF适应的细胞毒,并对细胞毒进行了致病性、回归动物的稳定性试验及免疫原性方面的试验,结果表明已成功获得了具有髙免疫原性且安全无毒力返强的致弱株,并初步揭示了vvIBDV在适应细胞、从超强毒力向弱毒力转化过程中,VP2高变区氨基酸序列的变化情况。SD0210株培养至18代开始适应细胞,出现细胞病变。21代细胞毒已对SPF鸡失去了致病性,在鸡体内连续传代15代毒力不返强,而且具有较高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8.
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山东分离株SD0210的致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vvIBDV)SD0210株经SPF鸡胚培育及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传代培养,获得了对CEF适应的细胞毒,并对细胞毒进行了致病性、回归动物的稳定性试验及免疫原性方面的试验,结果表明已成功获得了具有高免疫原性且安全无毒力返强的致弱株,并初步揭示了vvIBDV在适应细胞、从超强毒力向弱毒力转化过程中,VP2高变区氨基酸序列的变化情况.SD0210株培养至18代开始适应细胞,出现细胞病变.21代细胞毒已对SPF鸡失去了致病性,在鸡体内连续传代15代毒力不返强,而且具有较高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体外传代培养至23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MSCs, hUC-MSCs)多向分化能力的改变,以探索hUC-MSCs体外诱导分化的最佳时间窗。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提取hUC-MSCs,并用胰酶消化传代;收集不同代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及细胞周期;MTT法检测不同代细胞的增殖活性;取不同代细胞进行成骨、成软骨及成脂肪诱导鉴定;并利用实时定量PCR分别检测OCT-4、SOX-2、Nanog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用胶原酶消化法可获得形态均一,可稳定传代23代以上的hUC-MSCs;体外传代培养至23代,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率无明显改变;细胞生长曲线形态相似;细胞周期亦无明显差异,(73.04±1.15)%的细胞处于G0/G1期;细胞均可被诱导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不同代细胞OCT-4、SOX-2、Nanog 的mRNA表达无显著差异。结论:体外培养至23代,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hUC-MSCs的多向分化能力并未受影响。  相似文献   

10.
将人低分化鼻咽癌克隆株CNE-2 Z-5-2-B_7在体外连续传代培养,从群体的角度观察了不同代数的细胞形态定量、DNA含量和体外增殖能力的变化。结果:(1)各细胞形态参数、DNA含量出现异质性,为多种瘤细胞亚群所构成,而且随传代过程变化、消长。(2)41代以细胞面积大、核大、核浆比小、DNA含量高、异质性明显的大细胞群体占优势。其形态特征与鼻咽低分化鳞癌的大核型相似。(3)81代主要为胞、核面积小、核浆比大、DNA含量高的小细胞群体,其体外增殖能力较第1代明显为高,形态及生长特征与鼻咽未分化癌相似。提示随着肿瘤的演进,如不给予影响(治疗),瘤细胞有恶性发展的内在倾向。  相似文献   

11.
FANG Qin  {  }  XIAO Tiao-yi    LI Lu    ZOU Gui-ping    ZHANG Huai-yun    WANG Ya-pin   《Virologica Sinica》2002,17(2):182-184
本文首次对低温保存的三株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873 、GCRV875、GCRV876与新分离的GCRV991毒株进行了细胞培养与病毒感染特性等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GCRV873 、GCRV875、GCRV876在 - 30℃保存 10年后仍然具有一定的感染性 ,其滴度均在 10 2 TCID50 /mL以上 ,略低于从病鱼组织分离的GCRV991毒株的滴价。经传代培养后 ,四株GCRV的毒力逐渐升高 ,并趋于稳定 ;当感染复数 (MOI)为 0 .0 5PFU/cell时 ,测定四株GCRV的滴度均高于 10 8TCID50 /mL ,但略有差异。GCRV873 的滴度最高 ,可达到 6 .4× 10 11TCID50 /mL。连续传代的GCRV毒株在不同温度 (2 8℃、31℃、34℃、37℃、41℃ )条件下 ,均可感染CIK细胞 ;在 2 8℃时 ,感染效价最高 ,随着温度的升高 ,其感染效价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亚型的甲型流感病毒在单个核细胞内的复制情况,探讨其免疫应答机制。方法①细胞培养:复苏A549、MDCK细胞后,用DMEM培养液常规培养;外周血分离得到单个核细胞,用RPMI1640常规培养;②空斑形成试验:用空斑试验检测病毒A/Shantou/169/2006(H1N1)和A/Shantou/602/2006(H3N2)的病毒原始滴度;检测流感病毒感染单个核细胞后的病毒滴度变化。结果流感病毒感染单核细胞后,上清液的病毒滴度下降,36、48、72 h病毒滴度<10 PFU/mL;而其细胞裂解液病毒滴度上升,滴度由9.5×10~4 PFU/mL上升至1.63×10~5 PFU/mL。流感病毒感染淋巴细胞,其细胞上清和裂解液病毒滴度均下降,其中上清液H3N2病毒滴度在48、72 h均<10 PFU/mL;裂解液病毒滴度则由4.8×10~5 PFU/mL下降至1.8×10~3 PFU/mL。结论不同亚型的甲型流感病毒在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中的复制存在差异。单核细胞可以吞噬流感病毒但不能直接灭活流感病毒,而淋巴细胞却可以直接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狂犬病病毒固定毒CTN-1V株在人二倍体细胞Walvax-2株上的传代适应株。方法用狂犬病病毒固定毒CTN-1V株经昆明小鼠鼠脑回传后的病毒接种Walvax-2细胞,连续传代,检测各代次病毒的滴度及免疫原性。结果 CTN-1V株能较好地适应Walvax-2细胞,通过连续带毒传代至第7代,病毒滴度可达6.78 lg LD50/mL,并在第10~15代内滴度维持在7.0 lg LD50/mL以上,15~30代滴度稳定在7.0 lg LD50/mL左右。以15代适应毒株CTN-1V-HDC P15制备的疫苗原液,各项指标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三部(2010版)的要求,疫苗效力在6.0IU/剂以上。结论所获人胚肺二倍体细胞Walvax-2株传代适应狂犬病毒固定毒株CTN-1V-HDC可用于人用狂犬病疫苗的生产开发。  相似文献   

14.
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在同源寄主细胞系内复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MsNPV在同源寄主细胞系NEAU Ms 94 7311内复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接种MsNPV后 72h ,细胞核内开始有成熟的多角体形成 ,病毒接种后 2 4 0h感染率最大 ,达 36.2 % ,至2 64h多角体完全成熟 ,达 2 5.0PIB/感染细胞。病毒增殖曲线表明 ,接毒后 2 4h在培养基中开始检测出MsNPV NOV ,2 4 0h滴度达最大值 ,为 6.32× 10 5TCID50 /mL。病毒连续传代至第 7代或第 8代以后 ,其感染率、病毒滴度及多角体产量均有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5.
为了获得巴什拜羊骨骼肌卫星细胞,本研究采集出生1日龄巴什拜羔羊后肢骨骼肌组织,采用两步酶消化法结合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巴什拜羊骨骼肌卫星细胞,并对分离获得的骨骼肌卫星细胞进行了鉴定、传代培养及诱导分化等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采用的分离纯化方法可以高效获得巴什拜羊骨骼肌卫星细胞,RT-PCR检测结果表明骨骼肌卫星细胞标志性基因pax7、Myf5、MyoD、desmin和c-Met均呈阳性表达。获得的骨骼肌卫星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连续传代12代,细胞的形态仍保持正常,且细胞的克隆形成率仍保持在50%以上,但是当细胞传代至第18代时,逐渐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衰退。细胞的生长符合典型的"S"型生长曲线,且第2代和第8代细胞的生长曲线没有明显的差异,至第14代时细胞的增殖速度逐渐降低。采用低浓度马血清培养体系,可成功诱导巴什拜羊骨骼肌卫星细胞向肌管方向分化,诱导培养至第5天时,骨骼肌卫星细胞分化标志基因MyHC呈阳性表达。由此得出结论,本研究采用的骨骼肌卫星细胞分离纯化体系高效、可靠,可以满足较高纯度巴什拜羊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分离培养。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猪细小病毒不同接毒方式的增殖规律及在不同细胞的病毒含量差异。本实验利用PK-15细胞对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分离株进行适应性培养。针对PPV的NS1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利用该方法检测PPV分离株同步和分步接毒的病毒含量,绘制一步生长曲线;同时检测PPV在HeLa、MDBK、PK-15、ST、F81、BHK-21和Marc-145细胞上的增殖特性。结果显示,PPV分离株盲传至12代产生CPE,继续传代培养10代仍能产生稳定的细胞病变,成功培育出PK-15细胞适应株。一步生长曲线显示,分步接毒的病毒含量高于同步接毒,而增殖周期短于同步接毒;PPV在不同细胞的增殖结果显示,各细胞开始出现CPE的时间依次为PK-15、ST、HeLa和MDBK,病毒含量高低依次是ST、PK-15、MDBK和HeLa,而不能在F81、BHK-21和Marc-145细胞上增殖。本实验首次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成功分析PPV不同接毒方式的增殖规律及不同细胞的增殖特性,为PPV基础研究和疫苗生产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7.
已有研究证实蟾毒灵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在白血病治疗中疗效显著,然而其机制尚未阐明。本研究试图探讨蟾毒灵对人红系白血病(HEL)细胞增殖,肾母细胞瘤基因1 (Wilms'tumor 1 gene, WT1)甲基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不同浓度的蟾毒灵处理HEL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增殖情况和细胞周期,采用RT-PCR、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WT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用甲基化特异性分析WT1的DNA甲基化和DNA甲基转移酶3a (DNMT3a)的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结果表明,蟾毒灵对HEL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率为23.13%~84.62%。在蟾毒灵处理的HEL细胞中观察到典型的凋亡形态特征;细胞周期增殖指数由75.45降至49.67;WT1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随着蟾毒灵剂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同时WT1基因的甲基化状态由未甲基化状态变为部分或完全甲基化状态。而蟾毒灵处理后DNMT3a蛋白的表达水平逐渐增加,呈剂量依赖性。我们的研究初步说明蟾毒灵不仅能显著抑制HEL细胞增殖,阻滞G0/G1期细胞周期,还能诱导细胞凋亡,下调WT1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8.
正常人体体液的pH值常稳定在7.35—7.45范围内,平均为7.4。维持体液酸碱度的相对衡定,对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拟就体液酸碱平衡的维持做一简单介绍。缓冲系统缓冲系统是维持体液酸碱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每个缓冲系统都是由几对具有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对)所组成,每一“缓冲对”又都是由一种弱酸和这种弱酸的碱性盐组成。人体组织和血液内的缓冲系统可分为三类: 1.碳酸氢盐系统包括 NaHCO_3/H_2CO,(存于血浆内)和KHCO_3/H_2CO_3(存于细胞内)。 2.磷酸盐系统包括 Na_2HPO_4/NaH_2PO_4  相似文献   

19.
两种鳜病毒的共感染现象及引起感染细胞的超微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借助细胞培养和电镜技术,揭示了鳜球形病毒(Siniperca chuatsi spherical virus,SCSV)与鳜弹状病毒(Siniperca chuatsi rhabdovirus,SCRV)在草鱼鳍细胞(Grass carp fins,GCF)中共感染的现象。在筛选到敏感鱼类细胞系和建立了 鳜病毒体外增殖系统的基础上,取息典型病毒感染出血症的鳜组织,制备组织悬液,接种到GCF细胞中传代培养, 在攻毒后间隔不同时间收集细胞,对攻毒细胞的超薄切片进行电镜观察。揭示两种形态的鳜病毒可在同一个GCF 细胞中增殖,并描述和分析了病毒复制引起感染细胞的超微病变。本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鱼类重要病毒病害的发 生过程及致病机理。  相似文献   

20.
研究狂犬病病毒CTNCEC25株的增殖能力、病毒的感染力及致病力等表型特征,为将该毒株应用于疫苗生产提供基础信息。将CTNCEC25株及其母株CTN-1株分别接种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原代鸡胚成纤维细胞(Primary chicken embryo cell,CEC)和小鼠神经瘤母细胞(Mouse neuroblastoma N2acells,N2a),观察其细胞病变特性及其复制规律;以脑内注射的方式接种动物,观察其对乳鼠、小鼠、豚鼠及家兔等动物的致病力;同时还将CTNCEC25株在CEC上连续传20代,在乳鼠脑内传3代,观察其增殖能力、病毒感染力及致病力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与母株CTN-1株相比,CTNCEC25株在Vero细胞和N2a细胞上的增殖并没有显著差异,但在CEC上,CTNCEC25株具有明显优势,其72h滴度可达107.5~7.6 FFU/mL,而CTN-1株滴度只有105.8 FFU/mL;此外CTNCEC25株在N2a细胞、Vero细胞及CEC上均可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脑内致病力实验结果表明,CTNCEC25株虽然对1~3日龄的乳鼠仍然具有较强的脑内致病性,但对成年小鼠的脑内致病力大大减弱,对豚鼠和家兔不致病。经细胞和乳鼠脑内连续传代,CTNCEC25株在CEC上增殖稳定,其减弱的毒力并未回升,无弱毒返祖现象。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证实CTNCEC25株是一株高度减毒、不易返祖的弱毒株,其在CEC上可稳定、快速增殖,病毒滴度高(107.0 FFU/mL),是一株安全性较高的狂犬病疫苗候选毒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