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圈养林麝春季活动节律及时间分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 年春季,使用红外夜间观察记录仪,对崇明东平麝场12 只成年林麝(8 雌,4 雄)的行为进行了24 h昼夜连续观察。发现春季林麝的行为有37 种,可归并为休息、摄食、运动、社会、维持和排遗6 大行为类型,据此,建构了春季林麝的行为谱。根据各行为持续时间比率和频次分析表明,林麝的主要行为为休息;雌麝的摄食行为所占的比率高于雄麝,这是由于春季雌麝妊娠的能量需求较高所致。活动节律呈典型的晨昏双峰型,清晨(4:00 ~ 6:00)和傍晚(17:00 ~ 19:00)为活动高峰;夜间活动性显著高于白天。 相似文献
2.
林麝哺乳期的时间分配和行为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本文对饲养条件下林麝哺乳期的时间分配和行为进行了研究。为满足哺乳期能量需要, 母麝有以下行为适应: 增加摄食时间; 提高摄食效率; 减少运动以降低能耗。随幼麝周龄增长, 哺乳时间(Y = 18.757- 1.872X , R = 0.827, P < 0.01)、警戒时间(Y = 46.399- 3.427X , R =0.947, P < 0.001)、舔肛时间(Y = 12.013- 1.925X , R = 0.920, P < 0.01) 等母性投资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3.
2011年、2012年的5~7月每月定期8天,每天00:00~24:00采用行为取样法在米亚罗养麝场观察记录54只林麝(15只成体雌麝,9只成体雄麝,10只亚成体雌麝,5只亚成体雄麝,15只幼麝)的行为。夏季共记录林麝83种行为,分成5种行为类型,即摄食、运动、休息、反刍及其他行为。夏季林麝具有明显的昼夜活动节律性,晨昏出现2个活动高峰期,分别为5:30~8:00和18:00~21:00,白昼活动率低于夜间。根据夏季林麝各行为累计时间和频率比较,表明圈养林麝的休息行为较高,尤其是幼体(65.38%±5.39%vs16.41h/d±1.29h/d),其次是摄食和运动行为。成体雌麝摄食行为比率高于成体雄麝、亚成体和幼体,这与夏季成体雌麝哺乳所需的能量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于2017年7月17日至8月16日,在甘肃兴隆山马麝繁育场对圈养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 sifanicus)当年生仔麝进行哺乳期的行为取样,量化记录了摄食、卧息、刻板等10类行为,分析了仔麝哺乳期时间分配格局及与性别和年龄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圈养马麝仔麝在哺乳期(1~3月龄)的卧息(39. 55%±4. 53%)及摄食(28. 03%±1. 58%)时间分配最多;仔麝在哺乳前期(1月龄)、中期(2月龄)及后期(3月龄)的卧息、摄食及刻板行为的展现时间逐渐增加,运动行为在中期达到峰值(4. 99%±0. 64%),母幼联系等其他行为逐渐下降;仔麝的刻板行为在哺乳中期开始发育,后期刻板行为(3. 33%±1. 83%)显著高于中期(1. 15%±0. 77%)(P <0. 05);仔麝摄食与排泄行为的分配时间呈正相关(r=0. 833,P=0. 010),母幼联系与社会行为呈正相关(r=0. 802,P=0. 017),环境探究与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0. 970,P <0. 001);圈舍内有成年雄麝的仔麝的卧息时间(59. 50%±8. 17%)显著高于圈舍内缺失雄麝的仔麝(37. 82%±6. 12%)(P <0. 05),前者的母幼联系(1. 10%±0. 52%)也相对低于后者(3. 80%±1. 07%)(P>0. 05);仔麝性别对其行为时间分配的影响均不显著(P> 0. 05)。本研究表明,马麝的母幼关系属于典型\"隐蔽者\"类型,仔麝刻板行为的发育始于哺乳中期,其发育和表达强度随年龄递增而加强,同圈舍的成年雄麝对仔麝的行为和生长发育有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5.
2009年3-12月,分春、夏、秋、冬4个季节,采用人工观察和红外摄像记录观察2种方式,对上海动物园的圈养马来熊进行行为学研究。建立的行为谱包括休息、走动、踱步、乞食、采食、爬树、探寻、擦痒、玩耍、追逐、嗅闻、示警、打斗、爬跨、舔阴、交配和排泄,将相关行为合并后归纳成6类,即休息、运动、乞食、刻板、社群和其他行为。马来熊用于休息的时间最多,其次是运动和乞食行为。各行为具有不同程度的季节性差异,运动行为(F=62.748,P<0.001)和社群行为(F=26.041,P<0.001)季节性差异极显著,刻板行为(F=4.667,P<0.05)差异显著,休息行为(F=1.857,P>0.05)和乞食行为(F=1.180,P>0.05)差异不显著。圈养马来熊具有明显的日活动节律,00:00-5:00和20:00-24:00是马来熊的休息高峰,6:00开始活动量增大,8:00-9:00是马来熊的正常进食高峰,同时,运动、乞食、社群等行为逐渐增多,乞食行为集中在运动场10:00-15:00游客多的时段。18:00之后运动逐渐减少,进入休息状态。春夏昼间行为比较,运动和刻板行为(P<0.05)差异显著。年龄因素,春季对休息、运动和刻板行为影响特别显著(P<0.001),社群和乞食行为的影响显著(P<0.05),夏季对乞食行为影响特别显著(P<0.001),运动、刻板和社群行为影响显著(P<0.05)。性别因素,春季对社群行为影响极显著(P<0.001),休息、乞食和其他行为影响显著(P<0.05),夏季只对社群行为影响显著(P<0.05)。秋冬间各行为差异不显著,室内和运动场的行为对比表明,刻板和休息多在室内,运动行为多在运动场,室内和运动场秋季的运动行为和社群行为差异显著(P<0.05),冬季的刻板行为差异极显著(P<0.001)。 相似文献
6.
7.
在圈养环境下,迁地保育野生动物易发育刻板行为,刻板行为的发育可直接影响圈养野生动物的繁殖和存活,从而影响迁地保育。2016年5月1日至7月31日间,采用焦点取样及所有事件记录法对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场的75头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进行了刻板行为取样,分析了性别、年龄、圈区环境、圈群结构等因素对其刻板行为的效应。结果表明,四川马尔康麝场的圈养林麝在单位取样时间(10 min)内展现的刻板行为持续时间占比为20.53%±2.43%(n=75);雌麝刻板行为持续时间占比(18.14%±3.26%,n=46)略低于雄麝(20.89%±3.98%,n=25);随圈养年限(本研究中的圈养林麝\"年龄\"即是\"被圈养年数\")增加,林麝展现刻板行为的持续时间显著增加(P0.05);圈区环境设施对刻板行为存在显著效应(P0.05),裸地基底圈舍中林麝的刻板行为持续时间占比最高(33.11%±6.16%,n=24);圈群结构对林麝刻板行为持续时间的影响不显著(P0.05),混合圈群的刻板行为持续时间(19.31%±3.18%,n=53)最小;圈群密度对刻板行为持续时间的效应不显著(P0.05)。增加圈养环境的植被覆盖,进行混合圈养,可有效降低圈养林麝的刻板行为强度,并可提升林麝迁地保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2011年4月~8月,在新疆野马繁育中心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研究了圈养普氏野马(Equus ferus przewalskii)繁殖期昼间行为时间分配。结果表明:(1)雌雄普氏野马繁殖期采食、饮水和站立行为差异不显著(P0.05),而休息、运动、修饰和其他行为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雄马的休息时间、修饰时间显著低于雌马,运动时间和其他行为时间显著高于雌马。(2)雌雄个体繁殖期除运动、修饰和其他行为节律存在显著差异外(P0.05),其余行为节律则表现出一定的同步性。(3)雌雄野马繁殖期内昼间交配次数比较少,且同一家族群内雌马各自参与交配的日期基本不会重叠,同一天内,雄马与群内两匹以上雌马均有交配的现象十分罕见。 相似文献
9.
圈养林麝母幼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研究圈养林麝(Moschusmoshiferusberezovskii)的母幼关系。林麝的母幼关系属于典型的隐蔽者(hider)类型。母幼分开躺卧,相距20.37±11.06m。吮乳时间、母幼联系时间、母幼联系时间/幼麝活动总时间随周龄的增加均呈明显的下降。4周龄前,幼麝躺卧居多,母麝以叫声主动联系幼麝,5周龄开始幼麝独立程度逐渐提高。听觉和视觉通讯是母幼远距离通讯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1998年 10月~ 2 0 0 0年 10月在黑龙江东北虎林园 ,采用随机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对繁殖期东北虎的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繁殖期的不同阶段东北虎的行为发生较大的变化。在发情交配期雌雄虎的时间分配相似 (P >0 0 5 ) ,均将最多的时间用于运动 ,用于休息的时间较少 ,用于发情交配和其它行为的时间较多。雌虎在妊娠期较多的时间用于休息和运动 ,取食、站立、社会和其它行为的时间均较少 ;产仔期最多的时间用于休息 ,其次是运动 ,用于产仔和其它行为的时间较多 ,用于取食的时间最少 ;哺乳期最多的时间用于休息 ,其次是哺乳和运动 ,用于取食和其它行为的时间较少。活动规律方面 ,各种行为在强度、出现和持续的时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 ,在繁殖期的不同阶段雌性东北虎的休息和运动存在极显著差异 (P <0 0 0 1) ,取食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 ,只有其它行为不存在显著差异(P >0 0 5 )。 10 0日龄内幼虎用于休息的时间最多 ,其次是运动和取食 ,其它行为的时间最少。 相似文献
11.
利用改进的磁珠富集法从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基因组中分离到10个新的(AC)n重复微卫星座位,并分析其在24个林麝个体(取样于中国四川金凤山群体)中的多态性。其中,5个位点在24个林麝个体中具有4—13个等位基因,观察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是0.429—0.957和0.587—0.90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是0.730。表明这5个微卫星位点具有高度的多态性,可以用于林麝遗传多样性研究,对林麝的保护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06年3~4月以秦岭地区林麝饲养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定养殖规模较大的秦岭西部凤县、太白、留坝3县进行调查,初步了解了中小规模养麝场当地的饲养技术特点,结合周边生态环境,分析并评估林麝在饲养过程中的优势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对现行林麝养殖场经营方式作出综合性评定。 相似文献
13.
林麝及马麝SRY基因片段克隆及其在系统进化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已报道的偶蹄目动物并参照人和狗SRY基因碱基序列设计一对简并引物,以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及马麝(M.chrysogaster)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出SRY基因CDS区。克隆的林麝及马麝SRY基因片段经测序,其长度为684bp。从父亲遗传角度出发,利用GenBank中收录的18种偶蹄目SRY基因,用邻位相接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分别构建了鹿科、牛科和麝科的系统进化树。聚类树显示麝形成一个单系,支持麝作为独立一科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林麝和马麝随机扩增多态DNA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用随机扩增多态 DNA(RAPD)技术对饲养的林麝和马麝进行分子遗传标记研究。在选用的42 种随机引物中, 有25种引物产生了清晰稳定的条带, 单个引物获得标记数在1~14 之间,平均每个个体获得168个RAPD标记 , 其中林麝、马麝特异性标记各5个,个体特异性标记有3个, 这些标记可用来鉴定种或个体。平均遗传距离在林麝种内为0.27±0.023, 马麝为0.105±0.013, 种间为0.241±0.02 , 种间差异显著大于种内差异。分析表明饲养马麝种内遗传多样性低, 为增强饲养马麝的生存力, 最好从不同种群中引入种麝进行繁殖。 相似文献
15.
16.
用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提取总RNA,RT-PCR扩增IL-2(interleukin-2,IL-2),连接pMD18-T载体后转化大肠杆菌,筛选阳性克隆并测序。然后将IL-2成熟肽编码序列连接到pGEX4T-1原核表达载体进行表达、纯化。结果表明林麝IL-2开放阅读框全长468bp,编码155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林麝IL-2及其受体结合域与水牛的高度保守,而在翻译后修饰的预测活性位点上和水牛的有所不同。IFFG诱导林麝IL-2蛋白表达,得到约41kD的目标带;优化表达后,林麝IL-2表达含量达到了总蛋白量的25%。经GST亲和柱分离纯化,得到了约41kD的单一目标带,这说明林麝IL-2基因的原核表达成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诺氟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安普霉素和庆大霉素5种抗生素对林麝化脓隐秘杆菌的最小杀菌浓度,为选择治疗林麝脓肿病的有效药物提供指导。方法将菌液与不同浓度的抗生素混合作用30min,再加入中和剂作用10min,吸取300mL作用液均匀涂布在胎牛血清培养基上,38℃培养48h,观察并记录。结果 5种抗生素对化脓隐秘杆菌的最小杀菌浓度不一致,对4株菌杀菌效果相对较好的药物为环丙沙星(CIP),但对TP1需要较高浓度(128μg/mL)。结论喹诺酮类抗生素虽然抑菌效果较明显,但要完全杀死化脓隐秘杆菌却需要较高浓度,这很可能与化脓隐秘杆菌菌膜的存在有关。到目前为止,治疗林麝脓肿病的首选药物为喹诺酮类抗生素,尤以环丙沙星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