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洞庭湖渔业资源现状及其变化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1990-1999年资源监测表明,洞庭湖鱼的种类与70年代基本相同,但其组成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明显以鲤,鲫,鲶,黄颡鱼等湖泊定居性鱼类为主,最高达86.1%,“四大家鱼”在渔获物中所占比较不足10%,刀鲚等洄游性鱼类已极为罕见;90年代渔获量平均为3.97万t,渔业产量增加,但多以1-2龄鱼为主,补充群体严重不足,水利工程的兴建,泥沙淤积,围垦,污染加剧以及过度捕捞是造成洞庭湖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上游主要经济鱼类的渔业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根据1996-1999年长江中上游渔业资源监测资料,分析了青鱼,草鱼,链,鳙,铜鱼,圆口铜鱼,长吻Wei,河鲶,瓦氏黄颡鱼,鲤等10种主要经济鱼的渔业生物学特性,并应用von Bertalanffy公式,Key公式,Beverton-Holt公式等估计了生长参数,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捕捞死亡系数,总存活率,总死亡率,自然死亡率,捕捞死亡率和开发率,讨论了资源的开发状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渔业管理意见。  相似文献   

3.
了解不同种类和大小的鱼类对各种捕捞方式的脆弱性, 对于制定最佳的捕捞策略和合理开发鱼类资源至关重要。研究从渔获物组成、捕捞效率和个体大小等方面, 对长江中游典型湖泊牛山湖的四种渔具(网簖、刺网、电捕和鸬鹚)的捕捞选择性进行了比较分析。使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评价渔具捕捞对鱼类物种的选择性, 同时通过计算渔获物的平均营养水平(MTL)和饵料鱼与凶猛性鱼类的重量比, 分析捕捞对鱼类群落营养结构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 网簖和电捕捕获的鱼类种数多、体长范围广, 对鱼类资源的破坏性最大, 应当加以限制或废除; 鸬鹚是捕获鳜(尤其是高龄鳜)的一种有效方式, 但对幼鳜和其他幼鱼也有较大损害, 应控制其捕捞强度; 刺网主要捕获几种经济鱼类, 并可平衡捕食者和饵料鱼之间数量关系, 是利用鱼类资源的一种较好方式, 关键在于对刺网网目大小和捕捞强度的限制。建议湖泊捕捞应从单一物种转向多物种综合管理, 并考虑物种之间的营养生态关系, 以更好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渔业资源。  相似文献   

4.
葛洲坝水利枢纽下游宜昌江段渔业资源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7-1999年间统计了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下游宜昌江段的不同渔具渔获物3254kg。共获得鱼类45种,优势种类为铜鱼、瓦氏黄颡鱼、长鳍吻鮈、圆筒吻鮈、草鱼、鲢、长吻鮠、南方鲇等,鳊、青鱼、鳡等的相对数量比建坝前减少,(鱼宗)、鳜、鳤、鲌类等建坝前的常见种类现在较为少见或罕见。鲥、裂腹鱼、华鲮、暗纹东方鲀等偶见种类以及珍稀鱼类白鲟未被发现。目前该江段渔获物中低龄个体比重较高,性成熟个体较少。过度捕捞是影响坝下江段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了解不同种类和大小的鱼类对各种捕捞方式的脆弱性,对于制定最佳的捕捞策略和合理开发鱼类资源至关重要。研究从渔获物组成、捕捞效率和个体大小等方面,对长江中游典型湖泊牛山湖的四种渔具(网簖、刺网、电捕和鸬鹚)的捕捞选择性进行了比较分析。使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评价渔具捕捞对鱼类物种的选择性,同时通过计算渔获物的平均营养水平(MTL)和饵料鱼与凶猛性鱼类的重量比,分析捕捞对鱼类群落营养结构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网簖和电捕捕获的鱼类种数多、体长范围广,对鱼类资源的破坏性最大,应当加以限制或废除;鸬鹚是捕获鳜(尤其是高龄鳜)的一种有效方式,但对幼鳜和其他幼鱼也有较大损害,应控制其捕捞强度;刺网主要捕获几种经济鱼类,并可平衡捕食者和饵料鱼之间数量关系,是利用鱼类资源的一种较好方式,关键在于对刺网网目大小和捕捞强度的限制。建议湖泊捕捞应从单一物种转向多物种综合管理,并考虑物种之间的营养生态关系,以更好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渔业资源。  相似文献   

6.
梁子湖黄颡鱼的繁殖和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黄颡魚Pseud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俗名■■,在我国分布较广,是一种小型的经济鱼类。在长江中、下游的湖泊中,数量甚多,有专门的渔具(如螺螄钩)捕捞。如在湖北省梁子湖,一年四季皆可捕到这种鱼,以春、夏两季的产量较高,捕捞的个体一般体长11-19厘米,体重30-100克,最大的个体重达120克。关于黄颡鱼的生活习性,国内过去尚未进行较详细的研究,对这一种淡水鱼类资源的利用意义,未能充分了解,对这一种焦的特殊繁殖习性的观察也是很不够的。此项工作是1956年6月和1957年4月至7月在  相似文献   

7.
海洋动物摄入微塑料已得到广泛证实,但对于大洋性头足类动物仍存在较大空白.茎柔鱼是头足类商业捕捞中产量最高的物种,在东太平洋生态系统占主导地位.本研究以秘鲁外海茎柔鱼成体为对象,定量分析胃和肠道内微塑料的丰度与组成,并探究微塑料在组织和性别间的潜在差异.结果 表明:茎柔鱼雌、雄个体相同组织内存在相似的微塑料丰度与组成.组...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流域各地区的渔获物中,鲤鱼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在黑龙江本流,每年夏季捕捞的主要对象是鲤鱼。在冬季生产中,鲤鱼的产量在整个鱼产量中亦占优势。著名的达赖湖的鱼产中,占主要成份的也是鲤鱼,冬季渔获物中鲤鱼约占70%左右,在夏季也占50%左右。鲤鱼在这一地区,除了天然捕捞生产的以外,也是一种主要的饲养鱼类。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流域各地区的渔获物中,鲤鱼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在黑龙江本流,每年夏季捕捞的主要对象是鲤鱼。在冬季生产中,鲤鱼的产量在整个鱼产量中亦占优势。著名的达赖湖的鱼产中,占主要成份的也是鲤鱼,冬季渔获物中鲤鱼约占70%左右,在夏季也占50%左右。鲤鱼在这一地区,除了天然捕捞生产的以外,也是一种主要的饲养鱼类。未来黑龙江水利枢纽建成后所出现的新水体中,鲤鱼可能是一种主要的养殖对象。因此,了解它的主要的生态问题和考虑它在水库中的发展方向以及应采取的措施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基于水声学方法的天目湖鱼类资源捕捞与放流的生态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天目湖捕捞赶鱼前(2011年12月)、赶鱼后(2012年1月)、捕捞与放流后(2012年3月)3个渔业阶段,结合渔业捕捞统计,采用水声学方法对天目湖鱼类资源(赶鱼后为不包括集鱼网箱的湖区鱼类资源)的捕捞与放流进行了生态监测,并构建GIS模型,得到鱼类种群结构、大小组成、鱼类密度、鱼类集群、鱼类资源量及其分布,为天目湖保水渔业的实施和渔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天目湖鱼类种群以鲤科鱼类为主,鲢鳙2011年捕捞统计重量占比为98.07%,单网簖采样尾数占比为68.72%,鱼类资源受放流种类和规格影响较大;赶鱼前后和捕捞与放流后3个渔业阶段的鱼类平均目标强度(TS)分别为(-47.84?4.79)dB、(-48.58?4.98)dB、(-47.24?5.10)dB,且差异性显著(P<0.05),捕捞与放流后TS在-45—-40 dB的鱼类明显升高到24.40%;3个渔业阶段的鱼类密度(FPCM)分别为(0.0124?0.0292)ind/m3、(0.0062?0.0227)ind/m3、(0.0098?0.0185)ind/m3,捕捞赶鱼作业显著(P<0.05)降低了鱼类密度,而捕捞与放流后鱼类密度显著(P<0.05)低于赶鱼前则是由于水深上升所致;在冬季的中下层水体出现典型的鱼类聚群,且随温度降低团聚程度提高;通过构建GIS模型评估鱼类资源量,赶鱼前约61万尾、赶鱼后约38万尾、捕捞与放流后约67万尾,资源量在中下游分布较高。  相似文献   

11.
2011年8月—2015年8月在华南地区主要河流收集255尾革胡子鲶(Clarias gariepinus)样本,对其繁殖生物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革胡子鲶繁殖季节为5—8月,繁殖旺季为6—7月,卵径分布呈现明显的多峰型;成熟系数与脂肪系数和肥满度的周年变化存在相反的趋势;绝对繁殖力为2850~605720粒,均值234232±175498粒,与体长、体重和年龄呈正相关;相对繁殖力为20~445粒·g~(-1),均值165±99粒·g~(-1),随体长、体重和年龄的增加呈先增加后趋于稳定趋势;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均大于常见的鲶科鱼类。繁殖群体性比为1∶1.12,符合1∶1比例;雌、雄鱼最小性成熟个体均为1龄,Ⅳ期性腺;雌鱼体长174 mm,体重119.5 g,成熟系数为8.50%;雄鱼体长205 mm,体重116.2 g,成熟系数为0.45%;繁殖群体以1和2龄鱼为主,分别占繁殖群体总数的42.28%和51.68%,以补充群体占优势;华南地区革胡子鲶野生种群具有分批产卵、相对繁殖力高、卵径小、性成熟年龄低的特征,有利于其迅速建立稳定的种群,应加强对革胡子鲶野生种群动态的监测力度,并进一步采取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乌梁素海鲤鱼的年龄和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梁素海位于内蒙古河套平原的东都,总面积约100万亩。上承五原河套的灌溉渠水和乌拉山下泄的山洪,下流直导黄河。由于水质肥沃,深度适宜(平均1.5米),流速较缓,水生生物繁茂,成为鱼类生长繁殖的良好场所。鱼产量年达300—800万斤,以鲤、鲫为主。1955年以前,鲤鱼在总渔获量中,曾高占80%,其中三龄以上个体(体重在二公斤以上)约占50%,闻名全区和外销京津的内蒙黄河鲤鱼,实际上大部均为此海所产。近年来,由于鲤鱼在渔获物中所占比例及年龄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使生产上受到直接的影响。为此,1960年7月,应内蒙水产局要求,曾到该地进行短期调查。  相似文献   

13.
珠江水系四大家鱼资源现状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大家鱼是我国淡水养殖和捕捞的主要对象, 但关于珠江水系四大家鱼资源状况的研究甚少。研究于2015—2016年对珠江全流域16个站位分春夏秋3个季节进行了全面调查, 调查的渔具主要为钩钓网、流刺网、定置刺网和虾笼。共采集四大家鱼965尾, 其中青鱼41尾、草鱼454尾、鲢351尾、鳙119尾, 均以1—2龄为主, 占所有个体的70%左右。四大家鱼主要分布于西江桂平至肇庆江段, 以及上游南盘江万峰湖库区江段。其在整个流域CPUE最高为南盘江鲁布革江段(5.68 kg); 而在中上游红水河大化、合山江段, 其资源量较低, CPUE值不足1.50 kg。重要的东江、柳江、郁江等支流, 资源量也较少, CPUE值不足2.00 kg。采用冗余分析方法(RDA)分析了四大家鱼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发现河流等级、河流水电站总装机容量、径流量与河流深度是珠江水系四大家鱼空间分布格局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总体上, 四大家鱼主要分布于干流, 鲢、鱅和草鱼的分布主要受径流量和河流深度的影响, 河流水电站的建设对草鱼分布的影响最大。研究结果将对渔业资源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胡子鲶(Clarias bairachus),云南地方名叫“江鳅”,又称“挑手鱼”。广泛分布于滇南和滇西各地。这鱼个体虽小,但肉细味美,是当地的一种重要野生经济鱼类。其生物学资料过去很少报道。作者曾于1963年在墨江县工作期间作过一些观察,现整理如下。 (一)生活习性 胡子鲶适应性较强,在气候炎热的地方,无论流水或静水都能生活,尤喜生活在浅水湖  相似文献   

15.
云南光唇鱼的生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光唇鱼[Acrossochilus yunnanensis(Regan)]原名云南鲃[Barbus yunnanensis(Regan)],土名“马鱼”,是滇东经济鱼类之一。现将在南盘江支流巴江进行的生态观察简述如下。 (一)年龄组成与生长 分析150尾标本,以鳞片环纹切割现象为龄期依据,其年龄组成Ⅰ—Ⅲ龄鱼占94%,Ⅳ—Ⅴ龄占6%。各龄鱼的体长和体重,据150尾测量结果,与昆明湖的比较,同龄鱼无论体长和体重均较昆明湖的为小(表1)。这与各水域饵料的多少,捕捞时所采用网目的大小以及个体生长的差异等有关。 (二)肥满度和含脂肪量 为进一步了解巴江云南光唇鱼的生长情况,根据公式: Q(肥满度系数)=(W(鱼的体重)×100)/L~3(鱼的长度)  相似文献   

16.
利用Cyt b基因序列探讨柴达木裸裂尻鱼的分类学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柴达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kessleri)的分类学地位存在争议。为此,测定了柴达木裸裂尻鱼格尔木河及托素湖种群24个个体及黄河裸裂尻鱼(S.pylzovi)黄河及大通北川河种群12个个体的Cytb基因全序列。通过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分析,探讨了柴达木裸裂尻鱼的分类学地位。结果显示,柴达木裸裂尻鱼与黄河裸裂尻鱼在系统进化树上并未形成相应的单系群;柴达木裸裂尻鱼与黄河裸裂尻鱼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54%,明显低于裂腹鱼亚科其他属鱼类的种间遗传距离及本属其他种间遗传距离,表明来自柴达木盆地格尔木河和托素湖的裸裂尻鱼与黄河裸裂尻鱼之间没有达到种级水平的显著分化。综合地质学资料和柴达木水系与黄河水系现今的隔离格局,建议将柴达木裸裂尻鱼作为黄河裸裂尻鱼的一个亚种,即S.pylzovi kessleri。  相似文献   

17.
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揭示所有实验鱼的LDH-A_4均表现相同的迁移率,革胡子鲶的LDH-B_4比另两种的迁移较缓慢。胡子鲶和斑点胡子鲶具有五条由A、B座位编码的LDH谱带,且其迁移位置对应相同;革胡子鲶则只有三条LDH酶带。全部实验鱼的肝组织、斑点胡子鲶和革胡子鲶的脑组织存在靠近阴极的酶带,杂种斑点胡子鲶×胡子鲶的LDH与双亲的相问,而杂种胡子鲶×革胡子鲶、斑点胡子鲶×革胡子鲶则显示一些由来自双亲的基因编码的杂合带。利用LDH的表型差异对三种鱼的进化关系、遗传特性和杂交育种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主养青鱼高产池塘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测定结果,揭示了其垂直、季节变化及其与主要生态因子、鱼产量水平、鲢、鳙鱼产量的关系,分析了D/B、P_G/R_W、N/P的作用。研究查明:1米以上水柱的光合产氧量占水柱总产氧量的90%以上。水柱日毛产氧量变动在5.00—17.04克氧/平方米·日之间,水柱年产氧量达2063—2814克氧/平方米·年。初级生产量全年只有一个高峰,常出现在7—8月。主养青鱼型年净产鱼量7500、11250、15000公斤/公顷级池塘的浮游植物鲜重净产量分别为100 674.4、118 560、128 197.6公斤/公顷·年,青鱼、草鱼并重型年净产鱼量15000公斤/公顷级池塘的浮游植物鲜重净产量为137 323.2公斤/公顷·年。 4—11月,毛初级生产力对太阳辐射能的利用率为0.81—1.11%;鲢、鳙产量对浮游植物净产量的直接利用率为3.49—5.13%;太阳能转移为鱼产量的生态学效率为0.028—0.055%。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上游江津和宜宾江段圆口铜鱼资源量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的种群数量及分布,2007~2009年对江津和宜宾江段的渔业捕捞情况和渔获物组成进行了调查,根据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对该江段的年渔获量进行了统计分析,采用FISATⅡ渔业评估软件中体长股分析模块对圆口铜鱼的资源量进行了估算。2007、2008和2009年,江津江段鱼类年总渔获量分别为267 850、689 975和586 575尾,宜宾江段鱼类年总渔获量分别为485 100、108 075和169 950尾;其中,江津江段圆口铜鱼的年渔获量分别为56 932、98 323和100 620尾,宜宾江段圆口铜鱼的年渔获量分别为66 099、16 952和32 812尾。渔获个体主要分布在80~220mm体长组。估算出2007~2009年江津江段圆口铜鱼年资源量分别为319 416、905 715和1124 470尾,年均值为783 200尾;以质量计,年资源量分别为25.33、129.72和244.48 t,年均值为133.18 t。宜宾江段圆口铜鱼年资源量分别为469 395、191 207和200 197尾,年均值为286 933尾;以质量计,年资源量分别为60.18、43.11和15.14 t,年均值为39.48 t。以上结果表明,长江上游江津江段圆口铜鱼年均资源量大于宜宾江段;2007~2009年宜宾江段圆口铜鱼资源量呈下降趋势,而江津江段圆口铜鱼资源量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0.
<正>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as ussuriensis)又名乌苏里逘(Leiocassis ussuriensis),隶属于鲶形目,鲿科,拟鲿属,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但在我国其他各大水系也有分布[1]。乌苏里拟鲿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风味独特、适口性好、市场价值高,深受广大消费者和养殖户青睐。在20世纪80年代,乌苏里拟鲿的天然捕捞量曾仅次于同科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sco),然而由于捕捞强度的持续增长、环境污染及生境破坏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