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蝗虫胸腹部浸在水中,需多少时间才能死亡?有的教学参考书中说,胸腹部浸在水中的蝗虫,5-10分钟后就会被水闷死。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浸水40多分钟的蝗虫取出后仍然活着。究竟需要多少时间蝗虫才能真正死亡?本人为此做了如下实验:  相似文献   

2.
解剖活体蝗虫的实验教学作用李崇模(湖南省永兴县教委教研室423300)在学习“蝗虫”一节的内容时及时进行学生实验,是学习昆虫乃至节肢动物的重要环节。我县仅少数学校有几只浸制蝗虫,不能满足学生实验需要。数年来,我曾发动学生到野外捕捉活虫j直接用于实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研究半导体激光对蝗虫的杀灭控制效果.方法:将实验虫体按龄期分为照射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波长808nm、功率2W的半导体连续单管激光器对东亚飞蝗成虫和幼虫头部、翅根、腹部位置;Ⅰ-Ⅲ龄期和Ⅳ-Ⅵ龄期的亚洲车蝗幼虫头部进行不同时间、不同距离的照射实验.分别观察照后第三天东亚飞蝗的致死率;照后2小时、照后2天和照后3天亚洲车蝗的致死率.结果:统计结果表明相同辐照条件下,激光对蝗虫头部具有较强的生物学致死效应;随着照射后时间的延长蝗虫的致死率增加;蝗蝻较成虫容易致死,且蝗虫龄期越小致死率越高.随着激光功率密度和照射时间的增加,蝗虫致死率呈现增长趋势,且功率密度对蝗虫的致死效果起决定性作用.结论:近红外激光辐照蝗虫头部有较好的致死作用,且龄期越小致死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4.
初二教材《动物学》上有讲授蝗虫口器的内容,要求在实验中辨认蝗虫口器的各个部分.但实验观察中,蝗虫口器各部分很小,必须由老师对每个同学进行指导.在学生较多的情况下,由于教师指导不过来,常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激光照射对蝗虫诱变杀灭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初步研究激光对蝗虫的诱变杀灭效应,将中华剑角蝗成虫、东亚飞蝗成虫和东亚飞蝗幼虫按种群分为照射试验组和对照组,选择采用波长808nm、功率2W的半导体连续单管激光器进行照射试验。分别取距离激光二极管发光面1cm处和2cm处以时间15s、10s、5s和3s进行蝗虫头部眼睛部位和翅膀部位辐照,探索蝗虫不同身体部位对激光的敏感性,比较激光对不同种类和龄期蝗虫的杀灭效应,并对蝗虫的活性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不同强度及辐照时间的激光照射后,蝗虫的活性均有所降低,且照射时间越长、功率密度越大,蝗虫活性下降越显著;随着照射后时间的延长,群体蝗虫的活性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激光对东亚飞蝗的辐照杀灭效应优于中华剑角蝗;蝗蝻较成虫容易被激光灭杀;头部眼睛部位较翅膀部位对激光敏感。  相似文献   

6.
以蝗虫为材料做常规的细胞减数分裂实验,精巢经过固定后,需要较长的染色时间:30—60分钟(《中学生物学实验手册》)或2—3小时(《遗传学实验》刘祖洞等编),不易作为学生课堂实验,更难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全过程。我用蝗虫的活体材料,不经固定直接染色观察,缩短了染色及整个实验过程的时间,可在一课时内完成,效果亦很好。在实验前两三天,于天气晴朗的中午,让学生到高  相似文献   

7.
蝗虫是学习昆虫知识的典型材料,是昆虫纲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这一小节的教学中,我采用读书指导法、实验法和谈话法相结合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一)布置学生预习“蝗虫”一节的教材和解剖蝗虫的实验指导  相似文献   

8.
蝗虫的分类     
蝗虫作为世界性农林害虫,已引起全世界各国广泛重视。我国已知蝗虫的种类约600余种,估计可达一千种。本文介绍有关蝗虫分类的基本常识,内容包括蝗虫的形态特征以及科和亚科的检索表两部分。一、蝗虫的形态特征蝗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每个部分都具附属器官,是分类的主要特征(图A)。(一)头部头部为卵圆形、三角形或圆锥形。头的前面为颜面,颜面中央的纵隆起为颜面隆起。颜面隆起有时平坦,有时凹陷形成纵沟。在颜面的两侧,触角基部外方具有细纵隆线,称颜面侧隆线。头的背面,在两复眼之前的部分为头顶,有些种类具有细纵沟,头顶之后为…  相似文献   

9.
书刊评介     
<正> 《中国蝗虫鉴定手册》 蝗虫是我国农林牧区的主要害虫,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蝗虫的种类亦十分繁多,如何准确地识别当地的蝗虫种类,对研究该地蝗虫种群动态、数量预测及综合治理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最基础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昆虫知识》2009,(3):333-333
蝗虫通常独居,易受惊吓。但是,它们偶尔也成群出现,产生蝗灾。 科学家最近解开了其中的奥秘。英国《独立报》日前报道,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悉尼大学共同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蝗虫体内控制腿部和翅膀的胸部神经系统中积聚着一种叫血清素的化学物质,它在数小时内就可以让独居的蝗虫出现群居特性。  相似文献   

11.
刘厚义 《生物学通报》1993,28(12):29-30
教具:自己摄制的紧扣教材的录像(10分钟);带遥控的录像机;电视机;15张节肢动物的135幻灯片;135自动幻灯机;书写好的明胶片(代替所有板书);投影幻灯机;每人1只培养皿、1只蝗虫浸制标本。所有教学媒体由教师一人自如地控制,教学过程由教师自如地把握。  相似文献   

12.
做蝗虫整个生活史标本要有蝗虫的卵。而蝗虫把卵产在土里 ,很不好采集。用下面的方法可以很容易地得到蝗虫的卵。 9月中旬左右 ,正是蝗虫产卵的季节 ,捉到雌蝗虫 ,揪下头部并带出内脏 ,然后用手由尾部往前一推 ,成熟的卵就被挤了出来 ,把卵直接放在做标本的位置。蝗虫卵的保存 :卵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很多 ,容易腐烂或变色。取出卵后用注射器注入 7%~ 10 %的福尔马林溶液 ,使卵保持原色 ,而不腐烂变色蝗虫卵的采集和保存@温亚军$青龙县三星口初级中学!河北秦皇岛066505  相似文献   

13.
获得完整的神经系统是蝗虫解剖实验的难点,使用福尔马林液浸标本解剖时神经易断裂,使用活体或经过冷冻、冷藏处理的东亚飞蝗为解剖材料,神经能保持弹性,在分离咽下神经节和围咽神经环时小心去除头壳内幕骨,可获得完整的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作者于1976、1979年在巴里坤草原自然和罩笼条件下,观察优势种蝗虫取食范围、取食程度等研究结果。根据斑腿蝗亚科蝗虫主要取食双子叶植物,蝗亚科蝗虫取食单子叶植物,而斑翅蝗亚科中一部分种类取食双子叶植物,一部分取食单子叶植物这个事实,提出:斑腿蝗亚科较原始,蝗亚科最进化,斑翅蝗亚科介于两者之间。这种系统是否与蝗虫的头部形态结构有关,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青蛙对蝗虫的捕食作用,1963年我们在国营南阳湖农场和济宁市南阳湖公社蝗区进行了调查实验与观察。 一、青蛙捕食蝗虫实验 在野外环境一致的草地上,罩一长80厘米,宽60厘米,高30厘米的纱笼,放入一头青蛙和一定数量同龄期的飞蝗,定时观察其捕食的状况和数量,并每隔24小时解剖青蛙观察捕食蝗虫数量,共实验观察9次结果如表1。 从表1看出。 1.青蛙体型愈大捕食蝗虫数量愈多;蝗虫龄期愈  相似文献   

16.
西藏飞蝗虫粪粗提物的成分分析及其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飞蝗作为青藏高原独有的飞蝗亚种,近年来发生危害严重,对其聚集机制的研究是西藏飞蝗生态治理的基础.采用自制Y型嗅觉仪、气质联用(GC-MS)和触角电位反应(EAG)等方法对西藏飞蝗虫粪粗提物进行了活性测定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乙醇浸提法是提取西藏飞蝗虫粪粗提物的较好方法.西藏飞蝗虫粪粗提物活性随虫龄增加,并且群居型成虫虫粪粗提物的活性最强.散居型蝗虫对蝗蝻虫粪粗提物的趋向性高于同虫态群居型蝗虫对蝗蝻虫粪粗提物的趋向性.不同虫态的西藏飞蝗虫粪粗提物所含化合物种类及含量有所差别,部分化合物与东亚飞蝗聚集信息素成分相同.西藏飞蝗对人工合成化合物的电生理反应变化趋势可分为三类:2μL/mL浓度下触角电位反应值最高;不同虫态西藏飞蝗对同一化合物的电生理反应变化趋势不一致;随浓度增加电生理反应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7.
绿地中蝗虫的密度关系到植被的生长, 正确认识蝗虫密度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是丰富绿地生态系统昆虫多样性和有效防治蝗灾的重要依据。本文选择对典型的东北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中蝗虫密度进行监测, 研究其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旨在为东北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蝗虫密度从8 月上旬至9月中旬平均值呈下降趋势, 八月上旬最大值为7 只⋅(3m)–2, 九月中旬最小值为1 只⋅(3m)–2。八月上旬、中旬和下旬蝗虫空间变异程度均属于中等变异水平, 九月中旬为强度变异水平。蝗虫密度空间分布可通过高斯模型或指数模型模拟。研究区蝗虫密度从南向北呈阶梯状逐渐增加, 主要受温度和食物空间分布决定。考虑人为影响因素, 通常可在134 m 间隔之内进行采样。  相似文献   

18.
1982年秋季,各校开始使用新编《植物学》高中《生物》教材。各地教育局、教育学院、生物教学研究会开展各种活动,培训生物教师,使他们尽快地熟悉和掌握新编教材,完成新学期教学任务。天津市生物学会和市教研室于去年举办了《生物遗传实验》《绿色开花植物分类》培训班,主要内容是:植物十个科的基础知识,常见花卉和树种;玉米花粉和蝗虫精子的减数分裂,果蝇唾液染色体等7个实验。上海市教育学院、生物教学研究会举办《植物学》系统讲座,对植物教材作了总的分析,并对《绪论》《植  相似文献   

19.
素木蝗属Shirakiacris为Dirsh 1957年将Eyprepocnemis shirakii I.Bol及E.yunkweiensis Chang自黑背蝗属Eyprepocnemis Fieb.中分出另外成立的新属。素木蝗属与黑背蝗属的主要区别在于头部背面无中隆线,雄性尾须侧扁,中部狭窄,二端膨大,顶圆形。素木蝗属目前已知只二种,1974年作者在云南省采到一种蝗虫,经鉴定为素木蝗属一新种,现报导如下,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大生物系。  相似文献   

20.
蝗虫生境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石瑞香  刘闯  李典谟  谢宝瑜 《生态学报》2003,23(11):2475-2483
蝗虫是一种能对农业生产带来毁灭性打击的害虫。预测、监测蝗虫的发生、发展对于防治蝗虫、减轻蝗灾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蝗虫的发生和消长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基础上,概述了以往蝗虫发生、发展预测、监测的主要方法。然后,从监测蝗虫生境采用的指标、卫星数据、算法等方面进一步阐述了运用现代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监测蝗虫生境、预测蝗虫发生、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最新进展;最后,结合现代对地观测技术、网络、快速计算和模拟等技术的发展探讨了蝗虫生境监测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