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利用X线观察肺转移瘤的X线表现,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37例肺肿瘤患者肺部转移性病灶的X线表现、原发癌肿来源、病理类型.结果 肺内转移10例、相邻肺组织器官转移18例、不相邻肺组织器官转移9例.X线表现有粟粒样阴影、小结节絮状阴影、大结节团块样阴影、园形或类园形阴影和混合型.结论 肺转移瘤的表现为多源性、多样性和多变性,肺转移瘤伴有胸膜及肺间质改变.  相似文献   

2.
肺隐球菌病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occosis,PC)是一种较少见的肺部真菌病,由隐球菌感染而引起的一种亚急性或慢性的肺部真菌病。近年来肺隐球菌感染有增加的趋势,而临床表现及影像表现无特异性,常常容易误诊,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收集2001年1月~2009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11例肺隐球菌病的CT及临床资料,以提高对肺部病灶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11例未见明显免疫功能低下的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文献复习。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16年12月经病理或病原学确诊为肺隐球菌病11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均未见明显免疫功能低下,值得注意的是,其中7例患者(63.6%)有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病,1例有20多年吸烟史,只有1例是体检发现。6例初诊误诊,误诊率为54.54%(6/11),最易被误诊为肺癌(5/6)。较少累及肺外器官。影像学表现以两中下肺单发结节最多见,以肺外周,胸膜下为显著;斑片样渗出影相对较少;10例结节或肿块边缘均有晕征。胸膜反应性增厚或胸膜牵拉7例,周围有毛刺和粗条索的8例;空洞及空腔各1例。11例PC患者中,9例经病理确诊,2例经肺穿刺液涂片找到隐球菌。结论免疫正常PC患者以男性青壮年多发,高血压、肥胖、冠心病、吸烟者为高发人群,影像学以肺下部单发结节多见,结节周围常常有晕征,不光滑。空洞及空腔少见。罕见累及肺外器官,初诊易误诊为肺癌。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4.
肺隐球菌病是最常见的肺部真菌感染之一,临床及影像学上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及漏诊。肺隐球菌病的诊断多依赖于病原学及组织病理学。近年来兴起的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为感染性疾病的早期快速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报道2例既往无免疫抑制性基础疾病,无明显呼吸道症状及阳性体征,仅体检胸部CT发现肺野外带圆形实性结节灶,最终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迅速诊断、及时治疗的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经过。  相似文献   

5.
肺隐球菌病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总结分析41例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6年10月)41例肺隐球菌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免疫学检查、病理及抗真菌治疗疗效。结果①41例肺隐球菌病,男28例,女13例,有基础疾病者18例,有临床症状者22例,影像学表现为结节肿块型27例,肺炎型8例,混合型6例。②有基础疾病的18例患者中有临床症状者15例;影像学表现为肺炎型8例,混合型4例,结节肿块型6例;并发隐球菌脑膜炎2例。无基础疾病患者23例,多无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较轻,多表现为结节肿块型(21例),无并发症,预后较好。③抗真菌药物治疗36例,治愈34例,好转2例(有效率100%)。都使用氟康唑治疗,疗程2周~2年不等。结论免疫功能正常的肺隐球菌病患者病变局限,多为结节肿块型,并发症少,预后好;免疫功能异常者多表现为肺炎型或混合型,易出现全身播散。肺隐球菌病单用氟康唑抗真菌治疗效果好,应为首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在肺癌病灶的检测能力以及肿瘤/肝脏比值对肺部良恶性病灶及胸部小病灶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4月期间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的肺癌疑诊患者41例CT测量肺部原发病灶最大直径4.16±2.81厘米(最小直径1.3厘米,最大直径16厘米),以病理结果作为判断标准,通过t检验及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研究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对肺部病灶、肺及纵膈小病灶的诊断价值。结果: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肺部良恶性病灶的肿瘤/肌肉(T/N)、肿瘤/肝脏(T/L)比值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T/L比值在肺部良恶性病灶和肺及纵膈最大横径小于3 cm的病灶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7、0.810,均大于T/N比值相应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5、0.760)。T/N=3.5为界值时,诊断肺部病灶的灵敏度为90%,特异度为71.4%,准确度为0.614;诊断最大横径小于3 cm病灶的灵敏度为70%,特异度为80%,准确度为0.50。T/L=2.3时诊断肺部病灶的灵敏度为80%,特异度为85.7%,准确度为0.657。T/L=1.6时诊断最大横径小于3 cm病灶的灵敏度为90%,特异度为80%,准确度为0.70。结论:T/N=3.5为界值时,对于肺部病灶及肺及最大横径小于3 cm病灶良恶性的鉴别能力较好。T/L比值对于肺部良恶性病灶和肺及纵膈最大横径小于3 cm的病灶诊断价值均高于传统常用的T/N比值,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良好的应用于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对肺癌的诊断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BV-ACLF)患者中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住院的283例HBV-ACLF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并发IPA将患者分为IPA组和对照组。结果在纳入研究的283例HBV-ACLF患者中,住院期间并发IPA 39例,发生率13.78%。IPA组和对照组患者在2型糖尿病、肺部基础病,入院时基线TBiL水平、MELD评分,糖皮质激素使用、广谱抗生素使用,股静脉置管,住院楼层比较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单因素分析中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V-ACLF患者肺部曲霉菌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2型糖尿病(OR=8.981,P=0.002)、肺部基础疾病(OR=8.525,P=0.000)、糖皮质激素使用超过3d(OR=8.856,P=0.000)、广谱强效抗生素使用超过1周(OR=9.823,P=0.000)。HBV-ACLF并发IPA后,病死率达79.48%。结论 HBV-ACLF患者住院过程中易合并IPA。2型糖尿病、肺部基础疾病、真菌感染发生前糖皮质激素使用、广谱抗生素使用等可能是肺部曲霉菌感染的危险因素。HBV-ACLF患者一旦并发IPA,病死率极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肝、肾移植术后患者隐球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0年1月到2015年7月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肝、肾移植术后并确诊为隐球菌感染的患者,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周期内有23例患者符合入组要求,其中肾移植术后21例、肝移植术后2例。对23例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单纯隐球菌肺炎6例(占26.0%)、单纯隐球菌性脑膜炎6例(占26.0%)、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隐球菌肺炎8例(占34.7%)、隐球菌败血症2例(占8.6%),皮肤隐球菌感染1例(占4.3%)。所有隐球菌肺炎均经肺穿刺病理确诊,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咳痰,气急症状居多。胸部CT表现为结节、空洞、肿块、渗出等。所有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中9例经脑脊液培养出新生隐球菌、7例脑脊液墨汁染色见隐球菌,其中3例培养及涂片均为阳性。临床表现以头痛、发热、呕吐症状居多,1例并发癫痫,1例并发意识障碍。所有患者分别给予氟康唑、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针、伏立康唑等抗真菌治疗,其中3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予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经1~6个月治疗后,总体预后情况良好(好转22例,死亡1例)。结论肝、肾移植术后患者因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隐球菌感染值得重视,其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误诊及漏诊,通过对其主要症状及影像学特点判断,结合肺穿刺活检、脑脊液检查、血培养等检查手段,可明显提高隐球菌感染的检出率,从而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技术在肺结节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利用CT技术提供的影像学特征,及时准确的诊断肺结节疾病,从而更具体更全面的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2012年确诊的符合相应临床诊治标准的肺结节患者48例的临床资料,通过CT扫描分析其具体的特征表现。结果:在所选的48例中,纵隔淋巴结增大45例,双侧肺门淋巴结增大44例,胸部淋巴结增大患者48例。肺部病变者33例,其中单发结节患者2例,多发结节患者25例,支气管血管束增粗者14例,磨玻璃样影案例者9例,实变案例5例。胸膜病发患者13例。结论:我们通过分析发现,胸部有典型影像学表现形式的肺结节病例诊断较容易,无典型影像学表现的患者诊断较为困难。因此我们认为利用CT技术诊断肺结节疾病具有特异性意义,值得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10.
35例肺隐球菌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肺隐球菌病早期诊断与治疗的水平。方法对浙江大学医院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9月至2009年9月收治的35例病理确诊为肺隐球菌病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职业情况、基础疾病、诱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特点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以中青年男性为主,多数患者有基础疾病或诱因,临床症状相对轻微,其中40%无症状,一般实验室检查,气管镜检查及病原学检查阳性率极低,影像学表现以单发或多发结节肿块影为主(共占65.7%),氟康唑治疗3~9个月一般均能治愈,但亦有17.6%迁延不愈或无效者。结论中青年患者,无发热性肺部感染性病变,症状轻微,血象正常,血沉正常,痰细菌学检查阴性,考虑肺隐球菌病可能,尽早取得组织病理学依据,治疗首选氟康唑,疗程3~9个月,手术病理明确并病灶切除者,术后仍需常规应用氟康唑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高分辨率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常规CT检查对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8年6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患者94例纳入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CT检查,观察组则实施高分辨率CT检查。比较两组CT肿瘤征象情况(主要包括毛刺征、分叶征、棘突征、钙化征、空泡征、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CT扫描图像质量,诊断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的效能。结果:观察组各项CT肿瘤征象人数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T扫描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7.87%(46/47),高于对照组的72.34%(34/47)(P<0.05)。高分辨率CT诊断早期肺癌的灵敏度及准确度、特异度分别为96.67%(29/30)、95.74%(45/47)、94.12%(16/17),高于常规CT检查的74.19%(23/31)、74.47%(35/47)、75.00%(12/16)。结论:高分辨率CT检查对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诊断价值显著高于常规CT检查,可作为临床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诊断的有效影像学手段,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不同病理类型囊腔样肺癌的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MDCT)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的囊腔样肺癌的一般资料和MDCT表现,并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的影像特征包括病灶大小、部位、形态分型、磨玻璃征、形态和边缘、瘤-肺界面、与支气管关系、囊腔内残留血管分隔、胸膜凹陷征、合并肺大泡等及其相关性。结果:28例囊腔样肺癌包括18例腺癌,3例微浸润腺癌,6例鳞癌,1例腺鳞癌。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腺癌(60.56±8.03)和鳞癌(66.00±7.93岁)高于微浸润腺癌组(49.33±16.17岁)(F=3.449,P=0.048)。平均病灶大小腺癌(1.99±0.69 cm)和鳞癌(2.45±0.87 cm)大于微浸润腺癌(0.73±0.23 cm)(F=5.980,P=0.008)。磨玻璃征主要见于腺癌(14例,77.8%)或微浸润腺癌(3例,100.0%),与鳞癌(1例,16.7%)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2)。鳞癌(5例)与腺癌(2例)相比更容易显示支气管截断(P=0.003)。对不同病理类型囊腔样肺癌的其他影像特征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病理类型囊腔样肺癌具有一定的典型CT影像特征,如磨玻璃征可高度提示腺癌或微浸润腺癌,鳞癌更容易出现支气管截断征象或肺门侧软组织影。对于不典型病灶,影像动态随访对确诊很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播散性隐球菌病1例临床及实验研究.方法 患者男,72岁,红皮病1年2个月,口服醋酸泼尼松治疗,双下肢出现结节、溃烂6个月.皮损组织病理、皮损组织真菌培养、尿素酶试验、PCR扩增测序比对明确诊断,同时做胸部及脑部CT.结果 皮损组织病理显示为感染肉芽肿改变,可见大量圆形和椭圆形酵母细胞.皮损组织真菌培养可见酵母样菌落生长,菌株尿素酶试验阳性,ITS区测序比对鉴定为新生隐球菌grubii变种.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乳胶凝集试验阳性(++++).胸部CT显示左下肺后基底段空洞性病灶.依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由新生隐球菌grubii变种引起的 播散性隐球菌病.给予患者静滴氟康唑400 mg/d治疗2周,之后改口服300 mg/d治疗,3个月后结节性皮损全部消退,胸片显示左肺陈旧性病变,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乳胶凝集试验阳性(++).治疗15个月后,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乳胶凝集试验仍阳性(++).结论 对该病例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为临床明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确定菌种需要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国内不同免疫状态人群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occosis,PC)临床特点,以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9年上海多家教学医院的100例P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既往无基础疾病史者占46.00%。临床以咳嗽、咳痰、发热为主要首发症状。无症状者多见于非免疫受损患者。非免疫受损PC病灶以胸膜下分布为主(55.22%),单肺累及占72.97%,病灶位于肺野局部者占59.46%,病灶形态以结节/肿块影为主(55.41%);而免疫受损患者病灶表现多样化,分布广泛而随机。19例患者行经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病理结果阳性14例(73.68%)。36例患者行经皮肺穿刺活检(PCNB),病理阳性26例(72.22%)。结论既往无基础疾病不能排除Pc可能。非免疫受损Pc患者病灶多靠近胸膜,病变较局限,形态以结节/肿块影多见。免疫受损患者病灶表现多样化,分布广泛而随机。TBLB和PCNB诊断PC阳性率较高,且两者可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大鼠脑感染隐球菌模型并探讨MRI评估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运用立体定位技术给30只SD大鼠尾状核注射浓度为1×106 CFU/mL的新生隐球菌菌悬液10μL,分别于大鼠建模后第14、21、28天进行T1WI、T2WI序列扫描,MRI动态监测大鼠脑内感染情况,病理解剖鼠脑并观察组织形态。结果 1×106 CFU/mL浓度的新生隐球菌菌悬液建立大鼠隐球菌感染模型成功率为73.33%,隐球菌肉芽肿60%,隐球菌性脑膜脑炎13.33%;无明显异常改变20%。大鼠脑隐球菌肉芽肿MRI表现为尾状核类圆形或结节样异常信号影,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脑膜脑炎MRI表现为脑膜、室管膜明显线样异常信号。结论 1×106 CFU/mL浓度的新生隐球菌菌悬液建立大鼠脑感染隐球菌模型,耗时短且接种成功率较高。MRI表现与病理结果高度契合,可为人脑隐球菌感染诊断及效果评估提供良好的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肋骨隐球菌感染的临床和影像特征。方法报道2例经病理确诊的肋骨隐球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报道进行文献回顾分析。结果病例1为37岁男性,表现为咳嗽、咳血痰、右胸痛,胸部CT示右侧第5肋骨破坏伴局部软组织影,病灶穿刺活检病理确诊为肋骨隐球菌感染,经外科手术和氟康唑治疗4个月后治愈。病例2为31岁男性,表现为咳嗽、咳血痰、胸痛,胸部CT示双侧肋骨破坏伴局部软组织影,病灶穿刺活检病理确诊为肋骨隐球菌感染,经氟康唑治疗6个月后治愈。结论单纯肋骨隐球菌感染较为罕见,容易与肿瘤、结核等疾病相混淆,确诊主要依赖组织活检病理检查,经抗真菌药物和/或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蛇志》2017,(4)
目的探讨结节或肿块型不典型肺结核的CT表现及误诊原因。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行CT诊断被误诊为肺癌的32例结节或肿块型不典型肺结核患者以及45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肺结核患者病变的形态、部位、大小、密度、增强以及边缘等征象,分析误诊原因,并比较分析肺癌患者与肺结核患者的CT征象。结果误诊原因:(1)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存在特征性,经细菌培养未发现结核杆菌;(2)患者的病灶部位不存在特征性,发生在各个肺段;(3)患者的病灶表现为结节状肿块,属于不典型结核的影像学表现。与肺癌患者的CT影像学分析比较,肺癌的CT影像学表现为深分叶征、短毛刺征、支气管充气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等出现的概率均大于肺结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患者显著增强的概率大于肺结核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结核的CT影像学表现为浅分叶征、长毛刺征以及轻度强化的出现概率大于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结节或肿块型不典型肺结核患者的CT表现中,浅分叶征、长毛刺征以及轻度强化等比较多见,而深分叶征、短毛刺征、支气管充气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较少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部CT联合血清半乳甘露聚糖实验在白血病并发侵袭性肺曲霉菌病诊断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收集临床诊断为IPA的白血病患者25例,回顾性分析其CT影像和GM实验。结果 CT表现出现结节及晕征17例,出现楔形实变影3例,弥漫分布粟粒或小结节模糊影4例;1例表现为两肺散在斑片影伴周围"卫星灶"。15例抗真菌治疗有效,治疗过程中GM值降低至正常;8例进展、GM值升高,之后调整抗真菌治疗方案有效、GM值降低;2例患者感染无法控制,GM值上升或虽有下降但一直处于阳性水平。结论肺部CT检查联合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实验可监测临床诊断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胡剑峰 《蛇志》2010,22(1):56-57
肺内孤立结节性病灶是指直径≤4cm的类圆形结节影,无阻塞性肺不张、肺炎、卫星病灶及局部淋巴结肿等征象。对肺内孤立性结节的研究,X线胸片多着重于边缘、密度及纹理的改变,而CT扫描多着重于其结节密度的CT值。综合X线胸片与CT扫描的表现作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慢性肺曲霉菌病(CPA)临床特点,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临床诊断CPA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在诊断为CPA55例患者中,34例诊断为慢性空洞性肺曲霉病,15例亚急性侵袭性肺曲霉菌病,4例单纯性肺曲霉菌球,2例曲霉菌结节。在CPA患者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9例(52.7%),恶性肿瘤6例(10.9%)、肺结核5例(9.1%)、哮喘4例(7.3%)、支气管扩张4例(7.3%)、间质性肺疾病1例(1.8%)。CPA患者最常见症状是咳嗽(94.5%)、咳痰(81.8%)、咯血(54.5%)和发热(36.4%)。最常见胸部CT扫描异常是空腔(96.4%)、结节(63.6%)、渗出或实变(7.3%)和胸膜增厚(5.5%)。结论 CPA患者多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恶性肿瘤、肺结核、哮喘、支气管扩张、间质性肺疾病,慢性空洞性肺曲霉病是CPA患者最常见的类型。积极寻找病原学和影像学证据,必要时行肺穿刺及肺切除手术,尽早开始抗真菌治疗,改善CPA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