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5.
6.
目的报道1例斑替支孢瓶霉引起脑脓肿。方法抽取脑脓液作直接镜检和真菌培养,分离菌株行DNA序列分析、KOH耐受试验、温度试验和明胶液化试验。结果脑脓液直接镜检发现大量棕色、分隔或不规则膨胀菌丝,SDA培养出灰黑色、绒状、纽扣样菌落,微量培养可见棕色、单支或分支特长的孢子链结构,DNA序列分析属于斑替支孢瓶霉。菌株具有耐碱性,不能液化明胶,可在25-42℃环境下生长。脓肿穿刺术、两性霉素B脂质体静脉滴注和脓腔内注射等治疗无明显疗效,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根据其形态学特点和DNA序列分析,菌株被鉴定为斑替支孢瓶霉。该菌引起的脑脓肿为国内首例报道,脓肿穿刺术和单用两性霉素B治疗无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7.
《中国真菌学杂志》2016,(6)
目的报道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引起的面部皮肤感染1例并进行相关真菌学研究。方法患者女,29岁,两颊对称性浸润性红斑数年。皮损直接镜检、真菌培养,经形态观察、分生鉴定菌种、并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及利用豚鼠致病性实验重现组织病理特征。结果直接镜检未见明显菌丝,体外培养后为单一菌落,经棉兰染色、小培养、扫描电镜、分子生物学均鉴定为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均可见典型特征。体外药敏试验提示,该菌对卡泊芬净、米卡芬净、泊沙康唑、雷夫康唑、伏立康唑、特比萘芬敏感,对伊曲康唑、氟康唑耐药。豚鼠致病性实验中,对照组和免疫抑制组豚鼠皮下注射处大体可见脓肿,体表涂抹处大体表现红斑、丘疹、脱屑,免疫抑制组症状持续较久。皮下注射处较体表涂抹处有明显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可见多核巨细胞包裹菌丝或孢子,伴组织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结论该患者为罕见的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引起的皮肤真菌感染。免疫功能对该菌感染所致疾病的临床过程可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9.
10.
作者对引起首例人类感染的致病菌葡萄孢维朗那霉(Veronaea botryosa Ciferri etMontemartini)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观察了其在各种培养基上菌落的特点和光镜、扫描电镜下的形态。其产孢方式为合轴式,产孢细胞较长,产生许多分生孢子,多为双细胞,个别的为3—4个细胞,测定了其温度耐受和其它生理特性。该菌最高生长温度为35℃,液化明肢,水解淀粉,尿素酶阳性,同化硝酸钾,对维生素B1及B2无特殊需要,不能水解牛乳。 相似文献
11.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患者男,32岁。因异物飞入左眼导致红、痛、视物不清6d,于2007年9月17日就诊。6d前患者在驾驶摩托车时异物飞入左眼,当时即自觉疼痛,第2d症状加重,自用眼药水(药名不详)效果不佳,6d后因症状加重并视物不清到我院就医。发病以来,患者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无异常。既往体健,无眼科病史。专科体查:右眼视力1.2,左眼视力0.4;眼压正常;泪道冲洗通畅;左眼睑痉挛( );角膜颞侧旁中央区灰白色圆形溃疡灶,直径3mm,表面黏附坏死物,边界不清;周角膜边基质层水肿,未见明显卫星灶;角膜内皮层沉着物(-);前房深,炎性反应( );瞳孔圆,直径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道1例枝状枝孢引起的皮肤暗色丝孢霉病。方法采用10%KOH镜检、真菌培养、小培养、温度试验、明胶液化试验、体外药敏试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皮损脓液10%KOH镜检见有棕黄色分隔菌丝;沙堡弱培养基(SDA)培养出局限性、绒状、橄榄绿色菌落;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小培养,孢梗多侧生于菌丝上,不分枝,产孢后不延伸、不膨大,淡褐色,具孢痕,枝孢呈长三角形,分生孢子顶生或侧生于其上,形成分枝的孢子链;最适应生长温度为25—27℃;能液化明胶。因此,本菌株符合枝状枝孢特征。而皮损组织病理显示真皮内弥漫性炎性细胞浸润以及肉芽肿病理相,伴有真菌菌丝孢子侵犯,诊断为皮肤暗色丝孢霉病。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本菌株对伊曲康唑敏感,给予患者口服0.4g/d,8周后皮损基本消退,目前仍在服药及随访。结论本病例的致病菌为枝状枝孢,选用伊曲康唑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3.
14.
1临床资料
患者男,48岁,电焊工。因右眼红、痛、视物不清(见图1)5d于2007年9月25日入院。5d前患者在无保护电焊操作后出现右眼红、痛,第2d症状加重,自用眼药水(药名不详)效果不佳,5d后因症状进一步加重且视物不清到我院就医。发病以来,患者饮食、睡眠可,二便如常。既往体健,无眼科病史。专科体查:右眼视力0.6,左眼视力1.0。眼压正常。泪道冲洗通畅;右眼睑痉挛(++),角膜中央区灰白色圆形溃疡灶,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中国大陆地区赛多孢霉感染流行情况及诊治现状,该文通过对1978年来中国大陆地区报道的赛多孢霉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我国临床赛多孢霉感染的致病菌种以尖端赛多孢霉为主。感染常见部位依次为眼、肺、颅内、鼻窦、皮肤、关节、脊柱。感染类型以创伤后局部感染为主,其他类型为溺水后感染、免疫功能明显受损后感染及呼吸道内定植感染等。目前我国病原学诊断主要依赖真菌培养,分子生物学方法应用较少。治疗以单独抗真菌药物治疗为主,体外药敏实验及既往诊治经验表明赛多孢霉对伏立康唑敏感度高。我国多数赛多孢霉感染预后良好,而多育赛多孢霉所致播散感染预后差。目前赛多孢霉感染早期诊断困难,应该提高对该病特点的认识、形态学诊断水平,并积极开展分子鉴定,以达到早期准确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16.
17.
诺卡菌肺部感染可引起肺诺卡菌病,因其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容易误诊、漏诊。因此,临床实验室的培养鉴定能力非常重要,若不能及时诊治,则会导致病死率较高。诺卡菌病临床较为少见,为引起临床实验室对诺卡菌的鉴定和药敏试验的重视,本文报道了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2019年2月收治的1例由圣乔治教堂诺卡菌(Nocardia cyriacigeorgica)感染引起的肺诺卡菌病病例,针对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测及治疗等进行分析,期望对临床诊治诺卡菌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报告1例由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引起的透明丝孢霉病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分析。患者,女,55岁,因左前臂斑块、结节4个月余就诊。对患者皮损表面的皮屑进行真菌荧光镜检,镜下可见少许菌丝;手术取活检组织,同时病理检查、细菌培养及真菌培养,真菌培养阳性,组织病理结果提示感染性肉芽肿,经PAS染色可见组织内菌丝及孢子;提取源自活检组织的真菌DNA和源自蜡块组织的DNA,对ITS区扩增并通过测序比对鉴定为桔青霉,与形态学鉴定相符。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得伊曲康唑对此桔青霉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5μg/mL。诊断为桔青霉所致透明丝孢霉病,予伊曲康唑200 mg/d口服治疗1个月后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报道1例难治性疣状瓶霉所致皮肤深部组织暗色丝孢霉病的诊疗及护理过程,以供临床参考。患者,男,30岁,因右小腿皮疹5年,伴增大、破溃,泛发至面部、背部、上肢入院。经组织病理、真菌镜检、组织真菌培养、基因测序诊断疣状瓶霉所致皮肤深部组织暗色丝孢霉病。予局部皮疹处1∶8 000高锰酸钾溶液冷湿敷或浸浴疗法、威伐光wIRA?照射、涂抹酮康唑乳膏、口服泊沙康唑口服混悬液,静脉输注两性霉素B等治疗,皮疹较前好转、渗液减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