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念珠菌病主要是由白念珠菌(Canidia albicans)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感染,临床症状错综复杂、急缓不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临床常用的系统抗真菌药物主要包括三唑类、多烯类和棘白菌素类等,由于其毒性及耐药现象的日趋严重,加之近年来广谱抗菌药物、化疗药物、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术的大量开展以及免疫缺陷类疾病患病率的上升,导致白念珠菌感染病例急剧增加,上述抗真菌药物已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因此,  相似文献   

2.
白念珠菌作为条件致病真菌,其感染力受各种毒力因子及不同宿主的影响。该文将白念珠菌的毒力因子和宿主细胞作为论述对象,探究其对白念珠菌致病性的影响,并对其致病机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治疗白念珠菌的药物奠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周佳  梅一堃  李博文  刘宁宁 《菌物学报》2020,39(11):2060-2075
营养元素是白念珠菌定植和致病的关键因素之一,作为人体真菌微生物组的一部分,白念珠菌能够特异性感应宿主微环境中营养物质的变化,及时做出适应性反应,为其生长、繁殖和侵袭宿主提供营养支持;同时白念珠菌还能反馈作用于人体,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或肠道菌群失调时由共生菌转化为致病菌引发严重的念珠菌病。目前关于营养感应与白念珠菌致病的分子机制已经有很多研究。本文概述了近年来营养感应与白念珠菌致病机制的相关研究结果,总结了碳源、氮源、磷营养以及多种金属元素在白念珠菌致病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旨在为系统认识白念珠菌致病机制以及开发新型抗真菌药物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张浩  刘伟 《菌物学报》2020,39(11):2109-2119
近年来,致病性念珠菌感染引起的侵袭性念珠菌病患者人数逐年增多。白念珠菌仍是引起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但是由非白念念珠菌引起的感染比例显著升高。致病性念珠菌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现象呈上升趋势,这是导致临床治疗其所致的侵袭性感染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就致病性念珠菌耐药性的流行病学以及其耐药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白念珠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类致病性真菌,其致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水解酶是白念珠菌最重要的毒力因子之一,在其入侵宿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白念珠菌水解酶包括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磷脂酶和脂肪酶,介导白念珠菌的表型转换、对宿主组织的黏附及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干预,使其能够入侵宿主组织和逃避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该文我们综述了白念珠菌水解酶的生物学属性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概述了抗真菌药物的现状和近年来剂型、结构改造和筛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β1,3-D-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和抗真菌靶位的新进展,并对抗真菌药物研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白念珠菌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多在体表及黏膜宿主共栖生存,可引起皮肤黏膜及内脏的广泛感染。白念珠菌是单细胞假菌丝酵母菌,形态上具有双相性,即菌丝相和孢子相。其中菌丝相更易黏附和入侵宿主组织,是该菌在体内的主要致病形式。白念珠菌的致病机制与多种因素如黏附、芽管、水解酶、生物膜、群体感应等有关。该文综述了白念珠菌致病机制的研究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白念珠菌是临床最常见的条件致病真菌,V-ATPase是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质子泵转运复合物,可以维持液泡和细胞质pH稳态.近年来,V-ATPase作为一个抗白念珠菌感染的潜在靶点为人们所关注,本文就V-ATPase抑制剂、相关的其他靶点及抑制剂筛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白念珠菌酵母相与菌丝相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的差异,为病原真菌学研究及临床用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TB FUNGUS 3药敏试剂盒对临床分离的220株白念珠菌进行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结果 220株白念珠菌酵母相与菌丝相对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5-氟胞嘧啶5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分别为97.27%与97.73%,81.82%与85.00%,87.27%与90.46%,92.72%与95.00%,96.82%与97.27%。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对白念珠菌酵母相MIC值明显高于菌丝相,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性霉素对白念珠菌酵母相和菌丝相MIC值差异不显著(P0.05)。受试菌株两相细胞对5种抗真菌药物敏感度总体一致性为85.46%(188/220),有32株菌株酵母相表现为耐药及中介,但菌丝相却为中介与敏感。结论白念珠菌酵母相和菌丝相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抗真菌药物对菌丝相的抗菌活性强于酵母相。  相似文献   

10.
白念珠菌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能产生生物被膜的致病真菌,所产生的生物被膜是导致高度耐药性和临床白念珠菌反复感染的直接原因.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始关注天然产物的抗生物被膜活性,以及不同药物联合应用的抗生物被膜效果,该文对抗白念珠菌生物被膜药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又称耳道假丝酵母,是2009年被发现的一种病原真菌,有"超级真菌"之称,特点是较难在临床中鉴别、易在患者皮肤中定植,大多数菌株在医疗环境中可以持久生存,具有多重耐药性等,致使临床病症难以治疗及流行难以控制.耳念珠菌对三类主要的抗真菌药物——唑类药物、多烯类药物和棘白菌素类药物通常都具有单一或多重耐药性,且耐药性程度不尽相同,这大大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耳念珠菌在过去十年中迅速流行,在世界多地引发了重大的感染疫情,对全球的公共卫生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主要阐述了耳念珠菌的致病和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2.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以其逐年上升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临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包括氮唑类、多烯类以及棘白菌素类等。药物治疗作为应对IFI的主要策略,现有的药物种类明显不足,并且受到真菌耐药性和药物毒副作用等越来越多的制约,使得对抗真菌新药的需求愈加迫切。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策略主要包括改造现有临床常用药物和发现新靶点药物两个方面。近年值得关注的研发中的新型抗真菌药物包括:氮唑类药物VT-1161和VT-1129、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CD101和SCY-078、GPI锚合成抑制剂E1210、嘧啶合成抑制剂F901318、抗真菌中药和增效剂,以及其他抗真菌新药如T-2307、尼可霉素Z和VL-2397等。该文主要综述了上述新药的研究进展,包括作用机制、体内外活性以及临床试验等。  相似文献   

13.
白念珠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院内白念珠菌感染发病率逐年升高。随着耐药菌株的产生,念珠菌感染的治疗难度也在加大。文章主要就靶酶变异、外排泵高表达、生物被膜等经典耐药途径,以及线粒体氧化呼吸抑制和钙依赖调节方式等最新进展开展综述,为针对耐药机制研发新型抗真菌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白念珠菌为主的真菌感染病例日渐增多,新型抗真菌药物研发成为热点。在原有抗真菌机制的基础上,通过诱导凋亡抗真菌成为目前探寻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的一个新趋向。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关于药物诱导白念珠菌凋亡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白念珠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白念珠菌是人类生态菌群正常成员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随分子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该菌入侵和定植于人类宿主的研究也取得很大成就。对白念珠菌的许多毒力因子在致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了更进一步认识。本文就近年白念珠菌的毒力研究综述如下。1 粘附...  相似文献   

16.
白念珠菌易于在医学植入材料上形成生物膜,生物膜较其游离细胞具有更强的侵袭力并对传统的抗真菌药耐药。该文就近年来抗白念珠菌生物膜的药物及生物膜形成的抑制性因素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白念珠菌生物对多种传统抗真菌药物高度耐药,日益增多的白念珠菌生物膜相关感染引起抗真菌药物治疗的失败加重了患者及社会的经济负担,这已经成为临床医生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该文旨在阐明白念珠菌生物膜的临床重要性,并从多方面阐述白念珠菌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形成机制、防治现状的最新研究进展,为白念珠菌的研究及临床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白念珠菌黏附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白念珠菌具有很强的黏附和侵袭能力,其黏附特性是致病力的重要原因,与白念珠菌黏附相关的基因称为黏附基因。对黏附基因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解读白念珠菌的致病机制,而且也为研制新的抗真菌药物和真菌疫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白念珠菌唑类药物耐药相关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白念珠菌的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唑类药物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不断增多,已成为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白念珠菌的耐药机制主要与ERG 11基因的突变和过表达、药物外排泵相关基因表达增多及生物膜的形成等有关,由于转录因子是耐药基因表达的关键调节因子,关于锌簇转录因子与耐药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如TAC 1、MRR 1、MRR 2、UPC 2、NDT 80等,其点突变可引起某些耐药基因的过表达而介导耐药,该领域研究已成为热点,该文就此研究进展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20.
张景翔  阎澜  姜远英 《菌物学报》2018,37(10):1378-1390
近30年来,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率持续上升,病死率居高不下,而治疗药物十分有限是造成其高致死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发现新的抗真菌靶点和药物,已成为迫切需要。正在研究的新的抗真菌靶点如下:一是信号通路介导的抗真菌靶点,包括钙调神经磷酸酶及其分子伴侣Hsp90、3-磷酸肌醇依赖性蛋白激酶(PKH)以及参与Ras蛋白修饰的相关酶等,其拮抗剂包括传统免疫抑制剂的类似物以及Hsp90抗体、KP-372-1和PS77以及手霉素A等;二是GPI锚定蛋白合成通路的催化酶,其抑制剂有E1210和M720等化合物;三是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肽类、逆转录病毒抑制剂,以及砜类的衍生物等均可以抑制这一靶点;四是海藻糖的合成的两个关键酶Tps1和Tps2。鉴于侵袭性真菌感染严重影响人类公共健康安全,而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又依赖于新靶点的探索,因此,本文靶向这一核心真菌临床问题,系统介绍了当前新的抗真菌药物靶点发展概况,并在靶点选择可行性以及针对靶点的药物研发策略上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