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及其卢里变种感染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和附近淋巴系统的亚急性和慢性感染,偶可播散至全身引起多系统损害。该病遍布全世界,我国孢子丝菌病主要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孢子丝菌一般生存在土壤和植物上,人的皮肤接触带菌植物或土壤后可引起感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固定型和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少见。现认为机体感染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不同的临床型别与机体免疫状态、申克孢子丝菌的致病力及其基因差异相关[1-2]。我  相似文献   

2.
申克孢子丝菌以往被认为单一菌种,呈全球性分布。然而不同区域来源的菌株,在药物敏感性、致病力等方面差异较大。RAPD、RFLP等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曾被用于该菌基因分型的探讨。近年来,以CAL基因结合菌株表型的分类方法,已成为申克孢子丝菌复合体公认的划分方法。本文将对申克孢子丝菌的基因分型方法进行综述,并着重阐述CAL基因分型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申克孢子丝菌是一种重要的双相型真菌,其引起的孢子丝菌病是一种常见的侵袭性皮肤感染.研究该菌毒力因子及宿主对其抗感染免疫对于深入了解其致病性及防治该病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介绍了申克孢子丝菌毒力因子及宿主对其抗感染免疫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申克孢子丝菌是孢子丝菌病的致病真菌,作为一种双相型真菌,室温培养为菌丝相,37℃则为酵母相。哪一种生长状态的药敏试验结果更准确可靠、并能指导治疗尚有争议。就此对其体外药敏试验的影响因素、试验方案的改良以及试验条件的探索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报道1例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患者女,79岁,农民。左上肢皮肤红斑结节线状分布,疼痛瘙痒不适两月余。皮损病理及PAS染色提示真菌感染,对皮损和脓液进行真菌镜检,结果为阴性。真菌培养、小培养及对培养阳性菌落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提示申克孢子丝菌。诊断: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予口服伊曲康唑胶囊0.2g/次,2次/d,治疗1个月后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报道1例由多重耐药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面部孢子丝菌病。患者61岁男性,面部皮疹2 a余,先后口服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和氟康唑治疗16个月无效。患者皮损经真菌镜检和培养确诊为孢子丝菌病,分离的申克孢子丝菌体外药敏试验显示其菌丝相和酵母相对上述三种药物均不敏感。给予患者口服10%碘化钾溶液治疗3个月获得痊愈。  相似文献   

7.
谭静文  刘伟  万喆  李若瑜 《菌物学报》2013,32(2):161-167
孢子丝菌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真菌感染疾病,近期有研究认为其致病菌是由多个同形种构成的复合体。为明确我国孢子丝菌病致病菌的生理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特点,对33株分离自我国孢子丝菌病患者组织的病原菌进行了研究,首先检测其在37℃是否生长以及PDA培养基上生长21d的菌落直径,其次检测其糖同化特点,最后对其钙调蛋白(Calmodulin,CAL)基因进行PCR扩增、序列测定以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菌株全部为球形孢子丝菌Sporothrix globosa,说明我国孢子丝菌病的病原菌可能以球形孢子丝菌为主。  相似文献   

8.
特比萘芬治愈儿童鼻翼孢子丝菌病1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报道1例发生在4岁儿童鼻翼的孢子丝菌病。方法刮取病变组织接种到沙堡弱培养基培养,并对培养出的病原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和ITS区序列分析。结果病变组织在沙堡弱培养基25℃培养长出黑褐色菌落,25℃小培养后光镜及扫描电镜下见菌丝细长,分枝分隔,合轴式产孢形成的成簇和沿菌丝两侧排列,分生孢子卵圆形。提取真菌总DNA用PCR方法扩增ITS序列,测序后登录GeneBank进行比对,该菌与申克孢子丝菌菌株KMU3360ITS区碱基序列一致性达99%,鉴定为申克孢子丝菌。内服联合局部应用特比萘芬治疗6个月后皮损完全消退。结论确诊1例儿童鼻翼的孢子丝菌病,内服联合局部应用特比萘芬治疗儿童孢子丝菌病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申克孢子丝菌DNA提取方法;探索申克孢子丝茵的种特异性引物,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鉴定申克孢子丝菌;从而为临床孢子丝茵病的分子诊断奠定基础。方法用Viscozyme L酶替代液氮研磨破壁提取孢子丝菌的基因组DNA;根据申克孢子丝茵钙调蛋白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寡核苷酸引物,分别对52株申克孢子丝菌及3种6株普通真茵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用Viscozyme L酶替代液氮研磨破壁成功提取出孢子丝菌的基因组DNA。特异性引物对52株申克孢子丝菌可扩增出一条约430 bp的片段,而对念珠菌、曲霉、黑霉基因组DNA扩增结果均为阴性。结论用Viscozyme L酶替代液氮研磨破壁提取孢子丝菌基因组DNA与传统的CTAB法相比不仅操作更简便,而且避免了液氮研磨过程中难于避免的污染。运用我们所设计的特异性引物,结合PCR方法对申克孢子丝菌进行分子鉴定,结果显示不仅该引物对申克孢子丝菌特异、敏感而且该方法简便、快捷;可用于申克孢子丝菌病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0.
申克孢子丝菌是孢子丝菌病的致病菌,如何选择高效敏感的抗真菌药物对于有效治疗孢子丝菌病具有重要意义,抗真菌药物体外药敏试验是评价抗真菌药物抗真菌活性的重要手段。综述了申克孢子丝菌体外药敏试验的研究近况,展望了研究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特异、灵敏的荧光PCR方法检测巴西孢子丝菌。方法比对NCBI数据库中所有巴西孢子丝菌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序列,在保守区域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并优化荧光PCR检测方法。对优化后的方法使用标准浓度核酸进行扩增效率、灵敏度及特异度评价。通过巴西孢子丝菌小鼠感染模型,与组织培养比较,对本研究中的方法进行评价。结果建立的实时荧光PCR方法对巴西孢子丝菌的检测限为100fg。该方法对申克孢子丝菌、球形孢子丝菌、其他常见致病真菌28种、常见细菌3种以及人类基因组和小鼠基因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特异度为100%。对巴西孢子丝菌感染小鼠脑、肝、肺、脾、肾及淋巴结检测与培养结果相一致。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荧光PCR方法可快速、灵敏、特异地鉴定巴西孢子丝菌,并能够有效的对感染小鼠模型标本进行检测,有助于孢子丝菌病的早期特异性病原学诊断。  相似文献   

12.
孢子丝菌病是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皮肤、皮下及附近淋巴管的慢性结节或溃疡性病变。最早由美国的Baltimore报道了首例,1898年Schenck由上肢多发性脓肿中分离出病原菌,称为Sporotrichumsp.。1900年Hektoen和Perkins报道了第2例,将病原菌命名为SporotrixSchenckii。1920年西泽等报道了日本首例。1916年刁德信报道了我国首例。以后世界各国陆续报道,为世界性分布。  相似文献   

13.
通过1例16岁女孩由申克孢子丝菌导致的皮下孢子丝菌病,口服伊曲康唑治疗有效,回顾申克孢子丝菌的实验室检验方法 ,以此来提高孢子丝菌感染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4.
报道1例猫抓后引起的固定型孢子丝菌病.患者男,16岁,皮损表现为鼻翼部位的增生物,其上覆有脓痂.临床上易与细菌感染混淆,但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病理、真菌镜检及培养诊断为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孢子丝菌病.患者在应用7个月的碘化钾结合特比萘芬软膏外用治疗后,皮损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感染孢子丝菌的动物模型筛选文献报道的4对申克孢子丝菌特异性引物,以确定引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12只小鼠随机分成实验及对照组,实验组皮内注射申克孢子丝菌菌悬液,不同时间留取皮损组织,分别进行真菌培养和皮损组织DNA提取,PCR扩增。结果4对引物s2-R2,SSHF31-SSHR97,ITS3-SSP,SS3-SSd在感染申克孢子丝菌的小鼠皮损中均可扩增出目的条带,但引物SSHF31-SSHR97所需浓度较高,引物s2-R2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与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筛试的结果相同。结论针对几丁质合成酶基因I的引物s2-R2对申克孢子丝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  相似文献   

16.
张明瑞  杨鑫  赵飞  吕莎  龚杰  周盈  李福秋 《菌物学报》2019,38(8):1235-1244
孢子丝菌复合体属于双相真菌,全球分布,可引起人类及动物的慢性深部感染。不同地域的菌株在致病力、传播途径及药物敏感性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孢子丝菌病作为一种人兽共患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出现多次暴发流行。分子分型不仅是明确感染源和传播途径、预防和控制疾病流行的有力手段,同时有助于了解孢子丝菌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在研究其致病机制以及临床诊治过程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孢子丝菌的分子分型方法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报道1例因非医嘱习惯性口服激素导致的难愈性孢子丝菌病。患者右腕木屑刺伤后,出现局限性红斑伴破溃,曾多次外院就诊,诊断为“孢子丝菌病”,给予抗真菌治疗半年后病情仍不断恶化,遂来我院就诊。皮损经真菌镜检、培养及分子生物学测序均鉴定为孢子丝菌病,病理示感染性肉芽肿。询问病史时发现患者有日常口服激素的习惯,嘱患者停用激素并口服伊曲康唑4个月后治愈。  相似文献   

18.
实验室确诊的孢子丝菌感染5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孢子丝菌病由申克孢子丝菌感染而引起,由于一些医师缺乏对该疾病临床表现的认识及实验室检查手段的欠缺,易造成误诊。为了提高对该病的诊断率,减少因误诊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我们选择了2005年在外院误诊的病例51例,后经我院真菌实验室和病理室检查纠正原诊断的患者情况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相真菌申克孢子丝菌(复合体)子宫颈感染的临床特点,为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及临床诊断水平提供资料。方法分析1例申克孢子丝菌(复合体)子宫颈感染临床表现与实验室诊断过程,检索近年来国内外主要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阴道分泌物镜检见成团的革兰染色阳性、圆形、卵圆形孢子,较球菌大,较酵母样真菌孢子小。37℃血平皿培养,形成边缘不齐、表面有褶皱、干燥、有韧性不易挑取的白色菌落;革兰氏染色镜下见染色阳性酵母样芽生孢子。25℃SDA培养,形成中心有白色褶皱,周围绒毛样的丝状真菌菌落形态,直接涂片镜检见大量有隔菌丝、孢子。上述特征符合申克孢子丝菌。国内外文献检索,申克孢子丝菌感染多为皮肤局限性、肺炎、骨关节等病例,偶有累及局部淋巴结的病例,仅少数艾滋病等免疫力极度低下患者为全身播散性感染。结论申克孢子丝菌所致子宫颈感染罕见,掌握其在人体内与不同条件下培养菌落的特征有助于及时诊断。  相似文献   

20.
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治疗孢子丝菌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一种亚急性或慢性真菌感染,本病易侵犯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近的淋巴管,当存在免疫缺陷时,可能出现播散型感染。最近我们用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治疗1例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