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描述了竹亚科矢竹属一新种——中岩茶秆竹(Pseudosasa zhongyanensis S.H.Chen,K.F.Huang et H.Z.Guo)。本种与茶秆竹(P.amabilis(McClure) Keng f.)相近似,但箨环具明显箨基残留物和木栓质隆起,高于秆环,箨鞘顶端具小型外翻箨耳,耳缘具皱曲繸毛,箨舌几无毛或有短柔毛,易于区别。  相似文献   

2.
发表了云南高黎贡山西坡玉山竹属二新种:大玉山竹(Yushania gigantea Yi et L.Yang)和片马玉山竹(Yushania pianmaensis Yi et L.Yang)。大玉山竹近似西藏玉山竹(Y.xizangensis Yi),不同在于秆柄粗壮,直径7~12 mm,节间长达2.5 cm;秆较高大,高6~7 m,节间分枝一侧基部扁平或具短纵沟槽;小枝具(5)6(7)叶;叶鞘较长,长(2.5)3.2~4.8 cm;叶柄无毛;叶片较大,长(3.5)10~ 18(20) cm,宽(4.5)8~13(18) mm,易于区别。片马玉山竹相似大玉山竹(Y.gigantea Yi et L.Yang),但本种秆较矮小,高2.5~4 m,直径1~1.8(2.5) cm;枝条较多而细,在秆上每节12~30枚,直径1~1.5(2) mm;箨鞘背面无毛,箨片较小,长1.5~3.5 cm,宽1~2.5 mm;小枝具叶较少,为(3)4~5枚;叶片较小,长达12.5 cm,宽达8 mm。  相似文献   

3.
描述了竹亚科思劳竹属一新种——万石山思劳竹(Schizostachyum wanshishanensis S.H.Chen,K.F.Huang et H.Z.Guo)。该种与思劳竹(S.pseudolima McClure)近缘,但本种箨片较平直,且短,长不及箨鞘之1/2,叶表无毛,叶背具柔毛,易于区别;本种也与沙罗单竹(S.funghomii McClure)近缘,但本种秆梢端细长下垂,叶鞘具有白色短刺毛,易于区别。  相似文献   

4.
在模式标本考证、居群调查和引种栽培的基础上,确认毛壳竹(Phyllostachys hispida S.C.Li,S.H.Wu et S.Y.Chen)与乌竹(P.varioauriculata S.C.Li et S.H.Wu)在新秆性状、秆箨颜色、箨舌高度及颜色、叶鞘毛被上有较大的区别,应作为独立的竹种看待。小叶光壳竹(P.varioauriculata var.glabrata G.H.Lai)也因新秆下部一段呈扁圆形、秆箨基部具长柔毛,叶片很小等特征而明显不同于乌竹,应提升为一个独立的竹种,但由于存在晚出同名问题而给出新名称P.microphylla G.H.Lai。同时还描述了毛壳竹的一新变种,即光壳竹(P.hispida var.glabrivagina G.H.Lai)。日本所产的姬淡竹与毛壳竹属于同一种系,因其学名P.humilis Muroi为一裸名,应予废弃。  相似文献   

5.
贵州西部箭竹属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贵州西部竹亚科箭竹属一新种,它被命名为威宁箭竹(Fargesia weiningensis Yi et L.Yang)。这个新种近似秦岭箭竹(F.qinlingensis Yi et J.X.Shao,但秆高达6 m,髓呈锯屑状;秆芽仅边缘具短纤毛;枝条较粗,直径达3 mm;箨鞘背面刺毛较密,小横脉不发育,箨舌繸毛长达1.5 cm,箨片常内卷,全部外翻;叶鞘纵脉间无小横脉,上部纵脊明显,叶片较大,长达15.5 cm,宽达1.5 cm,易于区别。  相似文献   

6.
城隍竹——福建竹亚科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竹亚科(Bambusoideae)少穗竹属(Oligostachyum Z.P.Wang et G.H.Ye)一新种——城隍竹(O. heterophyllum M.M.Lin)。该新种分布于我国福建西部,它与糙花少穗竹[O.scabriflorum(McClure) Z.P.Wang et G.H.Ye]相似或近缘,但秆小,直径不超过1.5 cm;秆箨淡紫绿色,背面具有瘤基刺毛,无斑点,无白粉,亦无焦边,基部密被细刚毛;箨片直立,基部不收缩;箨舌淡禾秆色;叶鞘被细微柔毛而与后者相区别。  相似文献   

7.
我国西南地区竹类二新属:香竹属和筇竹属(二)筇竹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序轴各节具一大型苞片,并着生一至数枚分枝,此分枝简短,不再分枝,顶端具一小穗,下部为一组小苞片所包被,形似小穗柄(可称假柄);小穗含3—8花,微作两侧扁压,绿色或暗绿色;小穗轴脱节于颖之上及诸小花之间,扁平,无毛,基部微被白粉;颖2或3枚,常呈苞片状;外稃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小花之外稃常呈苞片状),无毛,具7—9脉;内稃短于外稃,先端钝或微二裂,背部具2脊,脊间具不明显的纵  相似文献   

8.
半耳箬竹[Indocalamus semifalcatus(H. R. Zhao et Y. L. Yang) T. P. Yi]在原始文献中仅有部分营养器官的描述。该文通过野外居群调查、室内体视解剖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新增了半耳箬竹的花器官描述和叶下表皮微形态特征,完善了其营养器官的性状描述,更新了其地理分布。结果表明:(1)繁殖器官性状:花序为圆锥状,小穗及小穗轴密被白色短柔毛,颖片、外稃及内稃光滑无毛,雄蕊3枚,花药紫红色,柱头2,白色,羽毛状。(2)营养体性状:秆高达4.5 m,径达2 cm,箨耳半镰形或微弱,箨片直立紧贴秆,叶耳微弱或无,叶舌上具较发达的纤毛;叶片两面同色且无毛。(3)叶下表皮微形态特征:气孔器凹陷不可见,8~10个长乳突平铺覆盖气孔,硅质体马鞍形,未见有大毛和刺毛。(4)新分布区域1个,即贵州省贵阳市观音山。该种与箬叶竹(I.longiauritus Hand.-Mazz.)最为相似,主要区别在于该种的箨鞘和叶鞘上具有半镰形的箨耳或箨耳缺失,秆高达4.5 m,径达2 cm。  相似文献   

9.
赵利清  杨劼 《植物研究》2006,26(3):260-260
报道了内蒙古冰草属一新变种——毛稃沙芦草(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 var. helinicum L.Q.Zhao et J. Yang)。该变种外稃密被长柔毛,颖光滑无毛不同于沙芦草(A. mongolicum Keng)和毛沙芦草(A. mongolicum Keng var. villosum H.L.Ying)。  相似文献   

10.
福建苦竹属一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描述了中国福建苦竹属(竹亚科)一新种,即罗公竹(Pleioblastus guilongshanensis M. M. Lin)。本新种与宜兴苦竹(P. yixingensis)相近似,区别在于前者节间较长(15~30 cm),幼时被微柔毛,仅节下有一圈白粉;竿箨上部无焦边;叶鞘被开展的刚毛等特征,易于区别。  相似文献   

11.
《中国植物志》第九卷第一分册、《Flora of China》及其它的相关文献均无关于竹亚科簕竹属毛凤凰竹花和果的描述或记录,本文作者采集制作了该竹子繁殖器官标本,并对其进行了描述,主要特征:花枝长50~160 cm;花序为总状花序或简单的圆锥花序;假小穗单生或以数枝簇生于花枝各节;小穗含小花5~8朵,小穗轴节间形扁,长3~4 mm,无毛;颖不存在;外稃两侧稍不对称,长圆状披针形,无毛;内稃线形;花丝长6~10 mm,花药紫色;子房卵球形;柱头3或其数目有变化,羽毛状;鳞被3;雄蕊6。花期3~4月。成熟颖果为细狭的长圆形,长0.8~1.0 cm,直径2.0~2.5 mm,棕褐色,果皮较厚。花标本采自厦门市园林植物园竹类植物区。  相似文献   

12.
竹亚科刚竹属植物新资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描述了竹亚科Bambusoideae刚竹属Phyllostachys Sieb. et Zucc.的2个新种和5个新变型:瓜竹Ph. longiciliata、浙江甜竹Ph. zhejiangensis、黄槽黄古竹Ph. angusta f. flavosulcata、绿槽人面竹Ph. aurea f. koi、蝶毛竹 Ph. edulis f. abbreviata、黄条燥壳竹Ph. hirtivagina f. flavovittata和花竹Ph. nidularia f. basipilis;作出3个新组合变型:厚皮毛竹Ph. edulis f. pachyloen、安吉锦毛竹Ph. edulis f. anjiensis和花秆早竹Ph. violascens f. viridisulcata;对金条竹Ph. aureosulcata f. flavostriata、对花竹Ph. bambusoides f. duihuazhu、黄槽斑竹Ph. bambusoides f. mixta和黄皮毛竹Ph. edulis f. holochrysa的模式标本给予了重新指定。  相似文献   

13.
吴玉环  高谦 《植物研究》2008,28(5):520-522
报道产于云南的中国苔类植物地萼苔科大陆新记录种: 锡金裂萼苔(Chiloscyphus sikkimensis(Steph.) J.J. Engel &; R.M. Schust.)。本种的主要区别特征有:茎叶倾斜或近横向着生,近轴端凸起,近似圆形,叶边全缘,卵形,先端圆钝或微凹;腹叶心形或肾形,先端圆钝或微凹,一侧或两侧基部与茎叶腹边联生。报道于台湾的Heteroscyphus acutangulus(Schiffn.) Schiffn. 实为Chiloscyphus sikkimensis,应被移出中国苔藓植物区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山麦冬及其近缘种cpDNA trnL-F、psbA-trnH间隔区序列特点,探讨trnL-F、psbA-trnH序列作为山麦冬及其近缘种DNA条形码的潜力。分别对两者进行PCR扩增后,并进行纯化测序。其中山麦冬及其近缘种9个物种18个样品的trnL-F序列长度为355~356 bp,在山麦冬属内序列完全一致,但在沿阶草属中存在特异变异位点,可对麦冬与沿阶草两物种进行鉴别。而psbA-trnH序列长度为543~544 bp,仅在麦冬中存在特异鉴别位点。结果表明,trnL-F、psbA-trnH序列由于进化速率低、保守性强,仅适合麦冬类植物属间鉴别的DNA条形码,而在属下水平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  相似文献   

15.
赖广辉 《广西植物》2018,38(9):1215-1220
该文根据采自华东地区的一些刚竹属植物居群中的可靠花枝标本,结合现场调查和形态解剖观察,描述和增补了白哺鸡竹、瓜水竹、谷雨竹、云和哺鸡竹的花序、假小穗和花部形态特征,并提供了显示花枝外貌和花器官主要特征的照片。瓜水竹的花序呈头序,小花较短,应属于水竹组;而其余3种的花序呈穗状,小花较长,应归隶刚竹组。所有的凭证标本均保存于安徽省广德县林业科学研究所竹类标本室中。  相似文献   

16.
棱果沙棘为同域分布的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同倍化自然杂交形成的。本文利用母系遗传的cpDNA trnS-G序列检测青海祁连棱果沙棘及其亲本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同域分布的两个地区(拱北湾、八宝河滩)共93个个体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棱果沙棘及其亲本在拱北湾和八宝河滩分别有12个和7个单倍型,两地区的棱果沙棘都与其亲本共享单倍型,其中拱北湾棱果沙棘共36个个体中有28个与中国沙棘共享3个单倍型(H2,H4,H5),有2个个体与肋果沙棘共享单倍型(H11),八宝河滩的棱果沙棘共10个个体中有7个与中国沙棘共享一个单倍型(H4),3个与肋果沙棘共享单倍型(H7)。应用最大简约法(MP)分别对两地区的棱果沙棘及其亲本trnS-G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棱果沙棘的大部分个体都与中国沙棘聚在一起,另外,棱果沙棘4种特有单倍型(H3、H7、H8、H9)的6个个体在系统树上也与中国沙棘聚为一支。以上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二倍体自然杂交种棱果沙棘为双向杂交起源,但其主要母本来源应为中国沙棘。  相似文献   

17.
研究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 Herry.),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 Carr.) 和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当年生和一年生幼苗的光合作用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光响应曲线,结果表明:①三种植物中,长白落叶松、日本落叶松当年生和一年生幼苗和兴安落叶松当年生幼苗光合速率日变化都呈双峰曲线,具有明显的“午休”特征。兴安落叶松一年生幼苗的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②日本落叶松的光饱和点 (LSP) 最高,兴安落叶松光补偿点(LCP)最低。③三种落叶松的一年生幼苗都是在生长中期表现出最大的光合能力。从年龄来看,落叶松当年生幼苗在生长初期和生长中期的光合能力要低于一年生幼苗,但在生长后期高于一年生幼苗。④从种来看,生长初期,当年生和一年生幼苗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均为日本落叶松>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生长中期,当年生幼苗的Pmax规律与生长初期相似,一年生幼苗的Pmax为长白落叶松>日本落叶松>兴安落叶松;生长后期,当年生幼苗的Pmax为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日本落叶松,一年生幼苗的Pmax与生长中期一年生幼苗的规律正好相反。通过分析我们得到结论:三个树种在生长季节相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光合特性;每个种不同年龄和生长季节不同阶段也表现出不同的光合特性;三个树种中,长白落叶松幼苗对光抑制引起的光合器官损伤的修复能力最强,日本落叶松次之,兴安落叶松最弱;日本落叶松幼苗较喜光,光合作用能力较强,不易发生光抑制,而兴安落叶松幼苗较耐阴。因此在育苗和造林时应考虑不同树种的光合特性调节最佳的光照条件。  相似文献   

18.
凤丫蕨属(Coniogramme Fée)种间界限模糊,存在过渡类型,是蕨类植物中分类比较困难的类群之一。黑轴凤丫蕨(C.robusta(H.Christ) H.Christ)是凤丫蕨属植物中比较特殊的种类之一。本文在标本考证、野外考察和微形态研究的基础上对该种的分类进行了订正。将假黑轴凤丫蕨(C.pseudorobusta Ching et Shing)和新黑轴凤丫蕨(C.neorobusta Ching et Shing)归并到黑轴凤丫蕨。同时对该种下的两个变种黄轴凤丫蕨(C.robusta var. splendens Ching et Shing)和棕轴凤丫蕨(C.robusta var. rependula Ching et Shing)重新定义模式标本。  相似文献   

19.
符国瑷  杨永康 《植物研究》2008,28(3):259-260
海南岛发现青皮属一新变种以及倒卵鱼骨木新组合。  相似文献   

20.
白桦开花位点Flowering Locus T(FT)基因的分离及其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FT及其同源基因在促进植物成花和发育阶段转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应用RT-PCR和RACE技术分离了白桦FT基因的cDNA,全长为928 bp,其开放阅读框为525 bp,编码174个氨基酸。预测的蛋白质分子量为19.6 kDa,理论等电点为7.73。该预测蛋白序列含有保守的PEBP蛋白结构域,命名为BplFT,并在GenBank注册,登录号为JQ409561。该基因序列同其它16种植物的相似性为74%~93%,其中与无花果(Ficus carica)的相似度最高为93%,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相似度最低为74%,并构建了该基因序列的进化树。通过qRT-PCR的方法检测BplFT基因在白桦不同时期不同组织中的转录表达,在营养器官的表达高于花器官,成熟组织要高于幼嫩的组织,在成熟茎中的表达量最高,推测BplFT基因在成熟的营养器官发育中起重要作用,并可能参与调控次生细胞壁的形成。另外,选择了白桦雄花序突变体进行该基因的转录表达分析,该基因在突变体雌花序、雄花序、幼叶及幼茎中均为上调表达,预示着BplFT基因不仅仅参与营养组织发育,在花器官发育中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