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田川  徐廷  关莹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19,38(1):19-32
枫林遗址是坐落于吉林省抚松县漫江镇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旷野遗址。2016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及抚松县文管所工作人员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与发掘,获得了数量丰富的石制品,类型包括细石叶、细石核、石叶和精加工的石器等,原料以黑曜岩为主。其中,细石核典型、精美,具备从原料采备、初期加工、调整再利用到使用废弃的各阶段特征。本文运用"操作链"的分析理念,以动态的视角对该遗址楔形石核的技术特征进行分析。对于细石核的技术与类型分析表明,该遗址以楔形细石核、工具类细石核等为主体的细石叶工艺产品,代表了东北亚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叶工艺的特色。该项研究有助于阐释旧石器时代晚期东北亚地区狩猎采集人群的石器技术特点、工具制作能力和生存模式,为探讨更新世末期细石叶工艺在东亚地区的扩散和人群互动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2.
李罡  任雪岩  李珺 《人类学学报》2016,35(4):509-521
泥河湾盆地拥有较为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其中多处遗存包含楔形石核、锥形石核技术,其文化内涵在细石器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2002年7月,考古队员在盆地东部岑家湾台地北缘发现了二道梁遗址,随即进行发掘,揭露面积31m~2,出土包含石制品、动物化石及骨制品等文化遗物2000余件。遗址埋藏于桑干河右岸第三级基座阶地上部,上覆黄土状堆积,文化层厚约0.2m,属水动力较弱的河流堆积。石制品原料多为采自附近阶地的砾石层或桑干河及洞沟河漫滩上的燧石;打片技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石核和石片全部使用锤击法,间接打片技术主要表现在船形石核的制备和细石叶的剥取上;石器类型包括雕刻器、刮削器及琢背刀。石器组合特征显示该遗址文化面貌属于典型的细石器工业。骨化石~(14)C测年结果为18085±235 BP,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较晚阶段。二道梁遗址是泥河湾盆地中首次发现的以船形石核作为主要技术类型、且以此为代表的细石器工业遗存,对研究泥河湾盆地乃至中国北方细石器工业不同技术类型、及所蕴含的人类扩散与技术交流等学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2004年5-6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在新疆北部和中部进行了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发现24个石器地点和数千件石制品,采集和试掘出500余件石制品;绝大多数石制品来自于地表,少数出自原生地层。石制品类型多样,包括普通石核与石片、棱柱状石核、石叶、两面器、细石叶石核、细石叶、勒瓦娄哇石核与石片等;原料种类多样,尺寸、形态、技术变异大。从技术与类型判断,这些不同地点的文化材料时代跨度较大,较早的可能属旧石器时代晚期之初,甚至旧石器时代中期,较晚的则可能属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较早阶段的石制品组合与中亚、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同期遗址的文化面貌有相似之处,也与我国水洞沟遗址的石叶遗存有一定联系。骆驼石遗址及其丰富的勒瓦娄哇制品及大型石叶制品是本次调查的最大收获。本次调查的成果表明,新疆地区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是人类迁徙和生存演化的活跃地带,留下丰富的文化遗存,对研究当时人类技术、文化特点和适应生存能力提供了重要材料与信息;很多地点具有与欧洲、俄罗斯阿尔泰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相似的文化遗存,对研究当时欧亚大陆古人群的迁徙、融合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价值;该地区具有发现更多、更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并开展深入的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4.
2006年9月,在延边地区安图县永庆乡立新村东北的第4级阶地上发现石制品71件;其中,6件出自粉砂质黄土层,其余为地表采集.石制品的种类包括石核、石片、细石叶、工具和断块等,石制品体现出砾石工业的特征,遗址的年代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或稍早.  相似文献   

5.
东营坊遗址位于天津蓟县境内。2007年,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200m2,出土石制品90件。石制品原料系就地取材于遗址附近的河床或基岩;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和断块;剥片采用锤击法;石器以小型为主,包括刮削器和雕刻器,由硬锤直接加工而成,方向以正向居多。根据文化层底部哺乳动物化石的测年结果,遗址年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过渡阶段或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  相似文献   

6.
大窑遗址27号洞于1986年被发掘,共有3个层位包含文化遗物,出土石制品总计520件。本文着重对石制品进行研究,发现27号洞的石制品主体为石片石器组合,存在少量细石核预制产品。石核以单台面为主,尤以将石片腹面作为台面进行剥片的石核最具特色;石器类型有边刮器、锯齿刃器、砍砸器、石球/石锤等。结合石制品类型与堆积性质初步推断,27号洞石制品的年代不早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段。  相似文献   

7.
蘑菇山北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蘑菇山一带,发现于1980年,同年和1990年两次采集和试掘,获得了比较丰富的石制品,是中国东北地区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2019年8月进行了新的调查和试掘,获得石制品近400件,主要分布于地表和地层表土的角砾堆积中,全部为打制产品,原料为就地取材的安山岩,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等;石器器型较大,技术成熟,主要属于石片石器工业。试掘的T3探方出土了丰富的打制石制品,以小型石片为主,是该遗址的新收获。根据石制品的技术特点和类型组合分析,该遗址的年代应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8.
延边地区和龙石人沟发现的旧石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2004年5月初,在对延边和龙石人沟旧石器遗址的调查中,在山坡台地的黄色亚黏土和含黄色砂质土的角砾层内获得40件黑曜岩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细石叶和使用石片、刮削器、雕刻器、琢背小刀等工具。遗址可能属于晚更新世的晚期,即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9.
2017年8~9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同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西伯利亚两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考古调查与试掘。通过调查与试掘,在叶尼塞河支流—阿巴坎河流域确认了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马特盖奇克遗址,该遗址石制品主要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原料主要是火山岩、燧石和石英岩。通过阶地比对,初步认为该遗址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另外,对库尔塔克卡缅内洛卡遗址的再次发掘出土了44件石制品,包含石核、石片和石器,原料主要是燧石、石英岩和火山岩。此次发掘进一步充实了该遗址的考古材料,也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该遗址的考古年代学序列。  相似文献   

10.
王府井东方广场遗址出土石制品共计1098件,主要来自下文化层。除石锤、石砧和人工石块外,其他石制品的原料几乎全部为黑色燧石。石制品普遍较小,主要为小型和微型。石核数量很少,但石片占石制品总数的一半还多。碎屑在探方中的几个区域密集分布。石器加工精致,刃缘大部分都比较平齐且其上的修疤排列均匀、整齐,尤其表现在端刮器上。原料、类型与技术特点表明,东方广场遗址石制品组合属于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石片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系列。这一文化系列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周口店第15地点、许家窑遗址等有较多的相似性,推测东方广场石制品组合是由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石器工业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11.
吉林和龙柳洞2004年发现的旧石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吉林和龙柳洞旧石器地点于2002年5月发现,2004年5月对其进行了复查。该地点位于图们江流域第2级阶地上,在地表和灰黄色土层中发现石制品142件,包括石核、石片、石叶和工具(石砧、使用石片、刮削器、砍砸器、雕刻器、尖状器和琢背小刀);原料以黑曜岩为主,占93.66%。遗址应属于晚更新世晚期,即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12.
河北迁安县爪村地点发现的旧石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记述了河北迁安县爪村旧石器时代文化地点发现的21件石制品。通过对1958年发现的标本的研究和1973年的野外工作,对1958年发现的7件石质标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肯定其人工性质;在1973年,在该地点还找到一些新的石制品。其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依陈铁梅等用同层出土的牛化石(1973年采)做铀系法年代测定,其年代为距今4.8±0.2万年或4.4土0.2万年。  相似文献   

13.
太子陵旧石器地点于2005年4月发现,2005年5月又对其进行了复查。该地点位于天津蓟县东北部孙各庄乡清太子陵东侧冲沟西面的黄土台地中,在其浅黄色粉砂质黏土层和地表发现石制品58件,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古人类选择地点附近的阶地底部河卵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硬锤锤击法为剥片的主要技术;石制品总体以小型和微型居多;石器主要以石片为毛坯,刮削器是主要类型;石器多由古人类在石片的一侧采用锤击法正向加工而成。地貌与地层对比则显示遗址的时代大致属于晚更新世晚期之末或全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14.
丹江口库区彭家河旧石器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裴树文  关莹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08,27(2):95-110
丹江口库区彭家河旧石器遗址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土台乡彭家河村三组,埋藏于汉水右岸第三级基座阶地的红色黏土层中。2006年11月—2007年1月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600m2,出土石制品184件,砾石80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和断块等。石制品总体以大型居多,但也存在少量小型石片和碎屑。古人类选择阶地底部河卵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石器以大型为主,手镐和砍砸器是主要类型;古人类多在砾石或石核一端采用锤击法打制石器。石器面貌具有中国南方旧石器主工业的鲜明特点。发掘显示彭家河遗址为原地埋藏,地貌和地层对比显示该遗址形成于中更新世。  相似文献   

15.
高家镇旧石器遗址1998年出土的石制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家镇遗址是三峡地区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埋藏于长江右岸第Ⅲ级基座阶地内。1995年和1998年经过两次发掘,揭露面积456m2,出土石制品2500余件,其中1998年在B区发掘出土石制品719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和断块等。古人类选取河卵石为原料运用锤击法剥片和加工石器;石器以大型为主,毛坯多为石核和完整石片,砍砸器是石器的主要类型;石器加工较简单,多数单向加工。石器工业具有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主工业鲜明特点。地貌和地层对比,显示该遗址可能与冉家路口遗址同时,处于中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6.
丹江口北泰山庙旧石器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北泰山庙遗址位于汉水右岸第三级基座阶地。2006年11月—2007年1月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 揭露面积800m2, 出土石制品277件, 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石器以大型为主, 砍砸器和刮削器为主要类型; 多采用锤击法加工石器。石制品面貌具有中国南方旧石器主工业的特点。根据地貌、地层和文化面貌对比, 推断遗址形成于中更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17.
2007年8月, 对吉林延边和龙石人沟旧石器遗址周边进行考古调查时, 在石人沟林场东北的红旗河第2级阶地发现了该地点, 并进行了试掘, 面积为69m2。共获116件石制品, 其中出土86件, 采集30件。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细石叶、工具、断块及废片。根据地层堆积、石制品特征组合及与周边旧石器遗址对比分析, 推测该遗址的地质年代为晚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8.
百色上宋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2年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百色市上宋遗址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共出土了近300件石制品和玻璃陨石。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和手镐等。根据地质、地貌分析和出土遗物的特征,本次发掘区的地层堆积为次生堆积,所出土的遗物来自第四级阶地,其年代早于发掘区的地层堆积形成的年代。  相似文献   

19.
方启  陈全家  卢悦 《人类学学报》2012,31(4):344-354
2010年3月—5月,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丹江口库区北泰山庙2号旧石器地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500㎡, 地层堆积由上至下分为3层。第①层是黑褐色黏土层, 为耕土层, 发现石制品90件。第②层是黄褐色黏土层, 出土石制品21件, 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及石器; 断块占一半多; 石器仅3件, 均为刮削器。第③层是红褐色黏土层, 出土石制品48件, 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及石器; 石器有刮削器、砍砸器、手斧和手镐等类型。各层石制品原料的种类基本一致,都以石英为主。石器工业的特点是, 以砾石及其大石片为毛坯, 简单加工的重型工具为主要类型。结合与附近其他类似地点的地层及石制品特征对比推断, 第③层与第②层的时代可能从中更新世延续至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20.
三峡地区枣子坪旧石器遗址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枣子坪旧石器遗址埋藏于三峡地区长江右岸的第Ⅱ级基座阶地内。2000和2002年经历了两次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1000m2,出土石制品101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石锤和断块等。古人类选取河卵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石器以中型为主,毛坯多为完整石片,刮削器是石器的主要类型;石器加工较简单,多数单向加工,且以正向为主。石器工业具有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主工业鲜明特点,同时蕴含了向长宽等比小型化发展的趋势。地貌和地层对比显示,该遗址可能与井水湾遗址同时,属旧石器时代中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