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激光光漂恢复技术测定了异硫氰基荧光素标记的林蛀卵表面分子在第一次卵裂前的运动。发现固着在玻片上的剥离“细胞膜”的分子运动形式为扩散。扩散系数为(4.6±1.3)×10~(-12)cm~2/s,可动部份为15%。完整卵子上的分子运动形式为流动。细胞膜在不停地流动着。它可能起着协助细胞质运动的作用。细胞膜流动的速度随时间而异,卵裂前不久,在大多数的卵子上,出现两个流动较慢的谷,少数细胞只测到一个谷。这可能与光漂起始时间,光斑与未来分裂沟的距离,和卵子间的差异有关。也讨论了这种速度变化与表面收缩波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林蛙卵表面有WGA和SBA受体,胞质分裂前受体分布均匀,开始分裂时预定分裂沟处出现明亮的光带,此时或稍后,在FITC-SBA染的卵中,少数细胞表面会出现一个以分裂沟中心为圆心的暗晕。暗晕的直径刚出现时就有近半个卵球那么大,以后并不明显增大,暗晕的出现和消失相当快,存在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长达1—2小时),第二次分裂沟上也会出现暗晕,当第二次分裂沟的一端向外延伸时,整个暗晕也随之外移。在某种情形下,细胞膜上的受体可移向某一中心,出现亮晕。高浓度的WGA和SBA能使分裂沟中的新膜很快消失,分裂沟成为线状痕迹。高浓度的SBA还能使收缩环逐渐失去作用,新膜随之突出。 相似文献
3.
外源凝集素能与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特异性的结合,并导致细胞凝集,因而外源凝集素可用作细胞膜结构的探针,用来研究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近年应用外源凝集素对精细胞膜上糖蛋白和凝集素受体的数目与功能状态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采用异硫氰基荧光素(FITC)或辣根过氧化物酶等标记凝集素来测定膜上凝集素受体的定位与分布,研究认为精细胞膜上受体与受精作用有密切关系。本文报道用具有血型专一性或无血型专一性或FITC标记的凝集素研究牛精细胞膜上凝集素受体的分布结果。 相似文献
4.
5.
用水溶性电镜包埋介质等四种不同的方法研究了黑龙江林蛙卵第一次卵裂时卵黄粒的精细结构的变化。观察到在2-细胞期已经有一部分卵黄粒开始降解,这比文献报道卵黄粒在囊胚晚期才开始降解要早。卵黄粒降解步骤:1.从晶形主体边缘脱落晶分子,晶分子进入非晶形区之后电子染色加深,使深色亚区扩大面积。2.在深色亚区中出现“微泡”结构。3.从深色亚区转变成浅色亚区并在后者中出现直径600埃左右的具膜小泡,它们可能是从深色亚区中的“微泡”演化而来。4.具膜小泡随着卵黄粒界膜的破损而释出。 相似文献
6.
发育至小细胞囊胚期的林蛙胚胎,经匀浆,120.000×g离心,获得引起卵表而收缩的细胞溶质。溶质经Sephacryl S-300和DEAE-Sepharose 6B层析后的活性部分经SDS-聚丙烯酰胶凝胶电泳分析,有5-6条染色较深的带。注射引起4类反应。3、4两类为阳性反应,表示注射物中含有收缩因子。此类反应一般在注射后10-15分钟出现并可持续半小时。反应强度随注射量(体积或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在适当的条件下注射引起的收缩可使分裂沟弯曲。细胞松弛素B与细胞溶质混和后注射,“液化”处的卵表面不出现收缩。表示收缩因子的作用是通过肌动蛋白才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8.
本文提出一个描述细胞与多价凝集素反应的平衡关系式和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游离凝集素浓度求受体数量及其与凝集素的亲合常数的方便方法.使用此法求得小鼠乳腺癌MA_(602)腹水细胞表面的ConA受体数量和亲合常数. 相似文献
9.
1.多聚赖氨酸能使经异硫氰基荧光素染色的卵表面均匀分布的荧光聚集成点状或块状的斑块,荧光聚集时膜下的色素颗粒随之同步聚集。早期的聚集有三种方式。2.聚集的迟早和出现斑块的大小在卵表面不同区域是不同的。腹方新月区最早;灰色新月区次之;动物性半球稍迟,荧光和色素颗粒最后都集中到动物性极形成顶帽,其余区域成为失去色素颗粒的区域;聚集引起收缩,最后植物性半球常常破裂。3.未受精卵亦出现与上述相同的反应,这提示腹方新月区可能是精子进入卵子的区域。4.细胞松弛素不能抑制多聚赖氨酸引起的聚集。5.多聚赖氨酸能抑制分裂沟的出现,能使已出现的分裂沟消失。6.失去色素颗粒区域的细胞膜在形态、功能等方面与分裂沟中的新膜相同。对新膜出现的位置和形成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11.
为进一步探讨从生殖细胞到精子的发育过程中细胞质膜表面凝集素受体的可能变化,及其与两类对凝集素标记有不同结果的精子的关系,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伴刀豆凝集素(Con A)、麦芽凝集素(WGA)和大豆凝集素(SBA)对蚕豆(Vicia faba L.)、鸢尾(Iris tectorium Maxim.)和朱顶红(Hippeastrum vittatum Herb.)的生殖细胞质膜表面的凝集素受体进行标记。结果显示:在不同植物中均有部分生殖细胞不能被凝集素探针标记,且在保持尾状形态的生殖细胞的表面发现有凝集素受体的极性分布。这可能是导致部分精子表面不能被同种凝集素标记的重要原因。此外,同一种凝集素受体在不同物种的生殖细胞上分布不一致,不同的凝集素受体在同一种植物的生殖细胞上的分布模式亦有不同。在蚕豆和鸢尾的生殖细胞表面均有这三种凝集素的受体。在朱顶红生殖细胞的表面有前两种凝集素的受体,分布比较均一,但是没有大豆凝集素的受体。此外,在具尾生殖细胞表面发现有凝集素受体极性分布的现象,为探讨精细胞功能及其表面糖蛋白分布的可能差异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探讨从生殖细胞到精子的发育过程中细胞质膜表面凝集素受体的可能变化,及其与两类对凝集素标记有不同结果的精子的关系,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伴刀豆凝集素(Con A)、麦芽凝集素(WGA)和大豆凝集素(SBA)对蚕豆(Vicia faba L.)、鸢尾(Iris tectorium Maxim.)和朱顶红(Hippeastrum vittatum Herb.)的生殖细胞质膜表面的凝集素受体进行标记.结果显示:在不同植物中均有部分生殖细胞不能被凝集素探针标记,且在保持尾状形态的生殖细胞的表面发现有凝集素受体的极性分布.这可能是导致部分精子表面不能被同种凝集素标记的重要原因.此外,同一种凝集素受体在不同物种的生殖细胞上分布不一致,不同的凝集素受体在同一种植物的生殖细胞上的分布模式亦有不同.在蚕豆和鸢尾的生殖细胞表面均有这三种凝集素的受体.在朱顶红生殖细胞的表面有前两种凝集素的受体,分布比较均一,但是没有大豆凝集素的受体.此外,在具尾生殖细胞表面发现有凝集素受体极性分布的现象,为探讨精细胞功能及其表面糖蛋白分布的可能差异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温度对中国林蛙卵孵化和孵出热耐受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卵的孵化率、发育起点温度、发育有效积温、孵化后蝌蚪的成活率和蝌蚪的热耐受性,将当天产出的中国林蛙卵采集回实验室,分别置于5个不同温度(10℃、15℃、20℃、25℃和30℃)下孵化,观察和测量记录卵的孵化率、孵化3d后蝌蚪的成活率、全长及每个温度下卵的发育历期。利用温度梯度装置观察记录孵化10d后蝌蚪的最适温度、逃避温度和致死温度。光照周期设为14L∶10D,湿度设为85%。结果表明,温度对中国林蛙卵的孵化率影响显著;孵化3d后蝌蚪的成活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30℃下孵化的蝌蚪在2d之内全部死亡;温度对中国林蛙卵孵化3d后蝌蚪全长的影响极显著,蝌蚪的全长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应用直线回归法和直接最优化法计算中国林蛙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0.51℃、65.29日度和0.38℃、65.52日度,直接最优化法优于直线回归法。经过4个不同温度(10℃、15℃、20℃和25℃)孵化10d后蝌蚪的最适温度分别为(13.2±1.6)℃、(15.7±1.9)℃、(17.3±2.1)℃和(19.5±2.3)℃;逃避温度分别为(28.8±1.4)℃、(30.2±1.6)℃、(31.6±1.3)℃和(33.1±1.8)℃;致死温度分别为(32.9±1.7)℃、(33.8±1.5)℃、(35.2±1.2)℃和(36.7±0.9)℃。经过不同温度孵化10d后蝌蚪的最适温度、逃避温度和致死温度都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剥去受精膜的林蛙卵分裂时,分裂沟中的新膜会暴露出来。林蛙老膜上有大量均匀分布的麦胚和大豆凝集素受体。卵裂前,将剥去受精膜的蛙卵浸于上述的凝集素溶液中,新膜的外露就被抑制。凝集素愈浓,浸泡时间愈长,抑制愈大。在这些卵的表面可看到一层较厚的由凝集素引起的外被。碱处理过的受精卵表面,凝集素受体减少,凝集素抑制新膜外露的作用亦减弱,由凝集素引起的外被亦薄。凝集素是多价的,会在细胞表面产生交链,形成“外骨骼”,抑制新膜外露。凝集素也可通过受体,影响微丝,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5.
林蛙受精卵表面的大豆凝集素结合位点没有侧向运动,联在结合位点上的标记物在卵表面位置的改变应该可以反映卵表面运动。本文利用近景摄影测量术和侧向摄影法观测卵表面标记点位置的变化,得到下面的结果:1.卵裂前30—40min,整个卵表面都向预定分裂沟中心移动,表示卵表面在收缩。卵裂前15min左右,沟中心附近的卵表面开始松弛,随之是离沟较远处的卵表面松弛,显示卵表面有一个从预定分裂沟中心向四周传播的收缩波(图2—5)。如果以相邻标记点之间的距离变化作图(图6),则出现两个波,一个是松弛波,一个是收缩波。本文对卵表面究竟出现一个波还是两个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2.分裂沟中心附近收缩时,高程逐渐下降,基部两侧逐渐加宽(图7和图8);卵松弛时,高程增加,基部收缩。所以卵高程的变化也是从预定分裂沟中心波浪形地向四周传播的。3.卵裂沟出现前3—5 min,预定分裂沟两端开始向沟中心收缩,这是卵裂起动收缩。以后收缩范围逐渐扩大,强度亦增加,但预定分裂沟两侧的卵表面没有向预定分裂沟两端移动。这一结果支持了赤道区收缩的假说。 相似文献
16.
林蛙受精卵表面的大豆凝集素结合位点没有侧向运动,联在结合位点上的标记物在卵表面位置的改变应该可以反映卵表面运动。本文利用近景摄影测量术和侧向摄影法观测卵表面标记点位置的变化,得到下面的结果:1.卵裂前30-40min,整个卵表面都向预定分裂沟中心移动,表示卵表面在收缩。卵裂前15min左右,沟中心附近的卵表面开始松弛,随之是离沟较远处的卵表面松弛,显示卵表面有一个从预定分裂沟中心向四周传播的收缩波 相似文献
17.
凝集素受体在外阴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细胞表面糖基的变化与外阴表皮细胞良性或恶性增殖的关系。方法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组织化学技术,应用12种凝集素研究60例外阴良、恶性疾病中细胞膜糖基的表达和分布情况。结果从正常外阴表皮到外阴鳞状细胞癌凝集素MPA,ConA,WGA和RCA表达分布无明显的变化。凝集素DBA,LTA和SBA表达均阴性。仅凝集素UEA-1,PNA,VVA,DSA和HPA的表达发生改变。在正常外阴表皮的基底细胞UEA-1,PNA和HPA染色呈阴性,而在外阴鳞状细胞癌出现UEA-1和PNA的阳性表达。在外阴正常表皮VVA和DSA均无表达,但在外阴鳞状细胞增生,外阴尖锐湿疣和外阴鳞状细胞癌中出现不同程度和分布的表达。结论岩澡糖是外阴角朊细胞终末分化的一种标志物;乙酰氨基半乳糖(GalNAc)残基随着外阴表皮细胞的分化而逐渐出现;在外阴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出现Tn和T抗原的表达;凝集素UEA,VVA,PNA和HPA是外阴表皮良性或恶性增殖的一种好的组织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大家承认动物细胞的胞质分裂是由收缩环的微丝束收缩而引起的。那么微丝束又是在什么物质作用下诱发产生的呢?两栖类卵的第一次胞质分裂是单侧卵裂(unilateral cleavage),即先在动物极出现分裂沟,沟两端逐渐向下延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将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B(CALB)通过α凝集素3’末端功能区域展示在毕赤酵母表面。方法:采用PCR方法扩增得到CALB成熟肽编码基因,将其连接到α凝集素3’末端的上游再与穿梭载体pPIC9K连接,构建表面展示载体p KNS-CALB。检测其水解活力和相关酶学性质。结果:展示CALB的毕赤酵母在甲醇的诱导下,表现出水解活性,最高可达382 U/g干细胞。对展示CALB的酶学性质研究表明:其最适温度为45℃,最适pH为8.0,60℃水浴4 h后残留酶活力高于最大酶活力的50%,其水解对硝基苯酚丁酸酯的酶活力最高。结论:利用α凝集素成功将CALB展示于毕赤酵母表面,酶活力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