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桃小食心虫复眼对不同光源的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夜晚活动的昆虫,对不同的光源有着明显的选择性。70年代初和80年代初我们先后对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ubenr)、烟青虫Heliothis assulta Guenee、粘虫Leucania sep-arata(Walker)和三带喙库蚊Gulex(C.)trita-eniorhynchus Giles等进行了有效光源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桃小食心虫防治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慈仁 《昆虫知识》1992,29(2):91-92
<正> 桃小食心虫是我国北方多种落叶果树特别是苹果上的重要害虫。过去对此虫只注重于树上防治,在其成虫产卵至初孵幼虫蛀果期,年需喷洒对硫磷等杀虫剂3~5次。但此期间,辽宁果区正值雨季,往往降雨频繁,不能适期施药,  相似文献   

3.
桃小食心虫蛾的趋光性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无危  杨自军 《昆虫学报》1994,37(2):165-170
桃小食心虫Carposlna niponensis Walsingham属鳞翅目蛀果蛾科的一种夜间活动的小蛾。文献记载该蛾虽然为夜间活动;但无趋光性。我们在室内用五种单色光(350、375、405、383、333毫微米)对枕小食心虫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蛾不仅对上述的单色光有反应;而且对350毫微米单色光的反应比较明显。室外的实验选择在不施农药又少人为干扰的枣林;设置4个诱虫光源(20瓦黑绿灯、20瓦黑蓝灯、20瓦黑橙灯和20瓦黑光灯管);每个光源彼此间隔50米。经两年田间诱虫试验结果表明;上述4种光源都能诱到该蛾;其中以20瓦黑绿双光灯管诱蛾量为多;经显著性测定;黑绿灯诱蛾量极显著。此外;光源与诱芯或光源加诱芯的联合诱蛾实验;同样表明黑绿灯最有效。经室内外的实验结果证明桃小食心虫蛾有趋光性。  相似文献   

4.
桃小食心虫的人工合成饲料及其饲养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姜元振  朴春树 《昆虫学报》1992,35(1):119-122
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ponensis Walsingham是苹果、梨、山楂、桃和枣的重要害虫。作为研究和防治对象,尤其是开展辐射不育、生物防治和抗药性测定研究工作,研究其人工合成饲料及大量饲养繁殖技术,解决试虫供应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等自1983年开始对桃小食心虫的人工合成饲料及其饲养的技术方法进行了研究。 经过3年的试验,从多种饲料配方中选出一种饲养桃小食心虫最佳的人工合成饲料,并摸索出适于人工大量饲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绒面壁纸作为卵卡收集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卵的方法。利用显微镜测试了绒面的绒毛高度和密度,并从落卵量和卵的孵化率两方面对这种卵卡和传统的滤纸卵卡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滤纸卵卡和绒面卵卡上的总落卵量无显著差异,平均为(303.77±51.03)粒和(330.23±44.85)粒,其中成虫交尾后48 h内的落卵量平均为(303.77±51.03)粒和(330.23±44.85)粒,其中成虫交尾后48 h内的落卵量为(176.31±38.96)粒和(223.92±30.69)粒(P<0.001)。成虫交尾后48 h内产下的卵平均孵化率为93.97%和94.56%,48 h后产下的卵平均孵化率为83.87%和83.58%,即成虫交尾后48 h后产下的卵的孵化率显著低于交尾后48 h内产下的卵(P<0.001),但同期落于两种卵卡上的卵孵化率差异不大。因此,使用绒面卵卡能显著提高初孵幼虫的数量,在得到相同虫量的情况下,显著降低成本。且相对于人工刮制的传统卵卡,使用绒面卵卡,很好的避免了因手工制作导致的一致性差、耗时长、人工费昂贵的问题,为收集桃小食心虫卵提供了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桃小食心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7~29℃、RH80%±7%和光周期L:D=15:9的条件下,测定了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各虫态的发育历期,计算了桃小食心虫卵、幼虫、蛹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各虫态的发育速率与温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桃小食心虫卵、幼虫、结茧前期、蛹及生殖前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02、9.44、10.58、10.09和9.51℃,有效积温分别为87.3、238.6、10.7、156.9和31.6日·度,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9.22℃和543.2日·度。  相似文献   

7.
不同寄生桃小食心虫越冬幼虫的出土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花蕾  马谷芳 《昆虫知识》1993,30(1):22-25
  相似文献   

8.
用苹果饲养桃小食心虫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用苹果饲养桃小食心虫CarposinaniponensisWalsingham的方法。在温度(25±1)℃、RH60%~70%的条件下,着重研究不同日光照时数对该虫一些主要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日光照时数15h为最佳,在上述条件下连续饲养7代未发现退化现象。与人工饲料饲养比较,该法饲养所获得的幼虫历期、幼虫脱果率、蛹重、单雌产卵量及孵化率等指标均有所提高,表明该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桃小食心虫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桃小食心虫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东南亚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是果树的重要害虫。本文涉及了桃小食心虫的研究的最新进展、学名的变更历史及原因、成虫趋光性行为及人工合成饲料、分子生物学、生态学、防治技术及测报、滞育的研究等内容,为全面了解桃小食心虫的研究现状和寻求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及探讨新的防治途径将会提供有力帮助。  相似文献   

10.
高慰曾 《昆虫学报》1986,(3):267-271
白薯天蛾Herse convolvuli L.复眼的外部形状与棉铃虫蛾Heliothis armigera Hübner眼虽较相似但其结构却明显不同,大小也不等,其长为4.28毫米,宽为3.78毫米,整个复眼大约有27,000个小眼组成。小眼密度为1177.9/毫米,约为棉铃虫蛾小眼密度的1/3。复眼不同部位上的小眼长度不等,侧部最短,背、后、前、腹依次递增。视杆长度占小眼总长的比例明显地短于棉铃虫,其侧部小眼的视杆约占小眼总长的23%,而腹部视杆仅占小眼总长的18%左右。屏蔽色素移动的幅度也较小,当充分光适应色素带最宽时才仅占屈光器加透明区总长的35%左右,同样条件下棉铃虫蛾眼的色素带可宽达80%以上。网膜细胞在透明区基部膨大,细胞核大多数在此集中。本文对小眼及小眼间16个不同水平的横切面进行了形态上的描述并根据小眼结构上的某些特征讨论了与其功能和蛾子趋光行为之间相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桃蛀果蛾寄主生物型分化的RAPD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庆刚  花保祯 《昆虫学报》2004,47(3):379-383
以山茱萸蛀果蛾Carposina coreana Kim为外群,用44个随机引物对苹果、山楂、桃、杏、枣和酸枣等6种寄主植物上的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进行了RAPD 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寄主上的桃蛀果蛾之间遗传差异出现了较大的分化,桃蛀果蛾6个寄主生物型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在0.040~0.637之间,尤其是杏生物型分化最大。经聚类分析,可将不同寄主上的桃蛀果蛾明显分成两个类群,杏生物型为一群,其余为一群。两个类群间遗传距离为0.465,亚群内部的遗传距离为0.040~0.369。推测杏树上的“桃蛀果蛾 ”已经分化成为不同的物种。  相似文献   

12.
山茱萸蛀果蛾幼虫触角和口器感器的超微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静  花保祯 《昆虫学报》2014,57(1):133-140
【目的】探索寄主范围不同的蛀果蛾科(Carposinidae)幼虫感器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为害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的单食性蛀果害虫--山茱萸蛀果蛾Carposina coreana Kim老熟幼虫触角和口器感器的超微形态。【结果】山茱萸蛀果蛾幼虫触角柄节未见感器分布, 梗节上有2个刺形感器和3个锥形感器, 鞭节上有1个栓锥感器和3个锥形感器。口器上共有6种感器: 刺形感器数量多, 分布广; 栓锥感器主要分布在颚叶、 下颚须和下唇须上; 指形感器位于内唇和下颚须端节侧缘; 锥形感器和板形感器仅存在于下颚上; 内唇感器为内唇所特有。【结论】蛀果蛾幼虫触角和口器的感器与寄主范围之间未发现严格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在形态学和组织学水平上研究_『桃小食心虫 Carposina sasakii 幼虫消化道和屿氏管的结构.桃小食心虫幼虫消化道由前肠、中肠和后肠组成.前肠细短,肌肉层薄.前肠与中肠交界处有突出的胃盲囊.中肠长且粗大,内有围食膜,肠壁细胞较大,外层为发达的环肌和纵肌.后肠上皮细胞内陷很深.6根念珠状的马氏管位于中、后肠分界处.  相似文献   

14.
杀菌剂对感染越冬桃小食心虫的白僵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桃小食心虫是我国果树上发生最普遍的食心类害虫,其室内人工饲养是综合防治研究的基础,但面临着田间越冬种群大量感染白僵菌死亡,给实验室种群的建立带来很大困难。因此筛选出对球孢白僵菌高效的杀菌剂用于解决桃小食心虫种群建立时感染白僵菌的问题。【方法】利用液体摇床振荡法和平皿十字交叉法测定16种常见杀菌剂对球孢白僵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筛选出9种杀菌剂,其中,腐霉利和中生菌素对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好,常规用量抑制效果分别为97.88%±1.53%和93.22%±2.36%;抑霉唑和戊唑醇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明显,常规用量抑制效果分别达100.00%±0.00%和98.43%±0.99%;咪酰胺、丙环唑、噻菌灵、腈菌唑和吡唑醚菌酯对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都好。同时测定了这9种杀菌剂常规浓度及其5倍和10倍稀释液对桃小食心虫的毒力,结果表明有5种杀菌剂对桃小食心虫稍有不利影响。【结论】4种杀菌剂,中生菌素、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噻菌灵可用于解决桃小食心虫种群建立时越冬幼虫的感染白僵菌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为比较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越冬过程中种群耐寒性的差异, 本文研究了其结茧和裸露幼虫自然种群的耐寒性,分别测定了不同时期桃小食心虫越冬幼虫过冷却点、体内含水量、总脂肪、总蛋白和总糖含量。结果表明:从10月至翌年2月份结茧和裸露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结冰点、总蛋白含量、总糖和总脂肪含量及结茧幼虫的含水量均呈下降趋势。裸露幼虫含水量持续增加,在2月达到最高61.42%,在其存活的整个时期的含水量高于同时期结茧幼虫含水量。裸露幼虫的总糖含量持续降低,在2月份含量达到最低(0.65 μg/mg),存活的整个时期显著低于同时期的结茧幼虫总糖含量。在裸露幼虫存活的整个时期总蛋白含量和总脂肪含量都和结茧幼虫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越冬过程中, 裸露幼虫体内高含水量和低含糖量可能是其不能正常越冬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