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全儒  马金双   《广西植物》1999,19(4):308-308
本文继《广西植物》等16卷第4期338页(1996)刊登我国地方植物志出版情况简介之后,根据最近收集的资料将我国地方植物志最近出版的信息简介如下:1-《黑龙江植物志》第4卷(1992)。该卷含双子叶植物胡桃目至中央种子目;第5卷(1993),含木兰目至罂粟目;第11卷(1993),含单子叶植物佛焰苞目至微子目。该志划计出11卷,前三卷分别的苔纲、藓组和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后八卷为被子植物,被子植物依据恩格勒系统(1964年版)。2-《云南植物志》第7卷(1997)。该卷含小檗科、星叶草科、粟米草…  相似文献   

2.
用扫描电镜观察桂南木莲(Manglietia chingii Dandy)和木莲(Manglietia fordiana Oliv.)两种木莲属植物的花器官发生及发育过程。结果显示,两种植物的花被片皆为向心发生,木莲的花被片3基数3轮,而桂南木莲的花被片4轮,前3轮3基数,第4轮普遍存在退化现象。雄蕊与心皮皆多枚,螺旋状向心发生。两种植物花发育的特殊之处在于花被片为轮状不同时发生,即从发生位置上看为3基数轮生,但同一轮花被片之间在发生时间上存在差异。这种花被片的轮状不同时发生可能是螺旋状发生向轮状发生演化的一个过渡阶段,这对探讨被子植物花器官发生与发育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石铸 《植物分类学报》1994,32(4):365-368
本文对作者本人在1983年《中国植物志》第76卷第一分册12l页上针对川甘亚菊处理过宽的问题,重新作出了订正。本文确认川甘亚菊、灰叶亚菊、深裂亚菊及下白亚菊分别为不同的种,并作出了这四个种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4.
曲籽芋属在中国的分布源自对采自海南的一号标本———W.T.Tsang(曾怀德)553=L.U.16052(1927年8月27日采)的错误鉴定。这号标本被E.D.Merrill定名为曲籽芋Cyrtosperma lasioides Griffith,并分藏于国内外的标本馆。因此,《海南植物志》第四卷、《中国植物志》第十三卷第二分册、《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以及吴征镒的《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一文等都记录了曲籽芋属。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英国邱皇家植物园和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的W.T.Tsang(  相似文献   

5.
通过调查,对Araucaria cunninghamii和A.heterophylla的选模式和中国分类学文献(如《广州植物志》、《中国树木学》、《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植物志》、《中国树木志》、《Flora of China》、《中国高等植物》)的A.cunninghamii和A.heterophylla(或A.excelsa)作比较,证实中国分类学文献中的A.cunninghamii和A.heterophylla(或A.excelsa)分别是A.heterophylla(Salisb.)Franco和A.cunninghamii Aiton ex A.Cunn.。这两种植物的叶形变化较大,但有明显的区别:诺福克南洋杉A.heterophylla幼树的末级小枝的叶细长呈线形、叶尖急尖,生长角小于45°,腹面无明显的脊,成龄株的末级小枝的叶扁平呈鳞片状;南洋杉A.cunninghamii幼树的末级小枝的叶呈两侧扁的钻形、叶尖短刺状,生长角45°-90°,腹背两面具明显的脊,成龄株的末级小枝的叶呈四棱状钻形。  相似文献   

6.
马金双   《广西植物》1993,(2):192-192
<正> 《广西植物》第10卷第3期268—269页(1990)和第12卷第2期190页(1992)分别刊登我国地方植物志介绍的第一和第二部分之后,作者收到一些读者,特别是外国学者和基层单位读者的来信,要求提供新的详细情况,或者询问有关地区植物志的出版信息。在此利用贵刊再次刊登近来获得的尚未介绍的地方植物志,作为前两部分的续篇,以示读者;同时感谢该刊编辑为作者和读者提供连续的交流信息。 1.《河北植物志》第3卷(1991),含菊科和单子叶植物;现本志已全部出齐。  相似文献   

7.
通过调查,对Livistona speciosa的等模式、L.saribus的等新模式与中国分类学文献中(如《海南植物志》、《中国植物志》、《福建植物志》、《云南植物志》)的L.speciosa、L.saribus作比较,证实中国分类学文献将L.saribus、L.speciosa相混,中国分类学文献中的L.saribus、L.speciosa均为L.speciosa Kurz。美丽蒲葵L.spe-ciosa的叶的裂片先端浅裂、坚挺,果倒卵形、椭圆形至卵形,长度多于2.5cm,直径多于2cm;大叶蒲葵L.sari-bus(Lour.)Merr.ex A.Chev.的叶的裂片先端深裂、下垂,果球形至近球形,直径少于1.8cm。增补了L.sari-bus的等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毛脉蓼系统分类位置的修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植物志》以及各地方植物志中关于毛脉蓼Polygonum ciliinerve (Nakai) Ohwi的分类位置还存在争议, 鉴于此, 本研究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常规石蜡切片以及表皮离析方法对毛脉蓼的营养和繁殖器官进行了观察, 并对毛脉蓼的系统分类位置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 毛脉蓼的主要药用部位是块茎, 而不是块根, 且来源于匍匐茎节上的腋芽或者顶芽; 叶的上表皮细胞近长方形, 下表皮浅波状, 叶上、下面沿叶脉均具乳头状突起, 且其叶上、下表皮均具多数腺毛; 叶主脉中5个维管束呈一轮分布, 叶柄横切面具10个维管束, 其中7个小的排成一圈, 1个较大的维管束位于沟槽近中央的部位, 而另2个小的维管束位于沟槽两侧的突起中; 果皮的微形态为孔穴状纹饰, 种子横切面为三棱形。由于这些结构与何首乌P. multiflorum都有显著的差异, 尤其二者的药用部位在形态发生和结构特征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故建议将毛脉蓼作为一个独立的种, 而非何首乌的变种。  相似文献   

9.
中英文版?中国植物志(萝摩科)?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中文版的《中国植物志.第63卷(萝摩科)》(1977)与英文版的《中国植物志.第16卷(萝摩科)》(1995)进行对照比较,报道了两专著中植物分类群学名和分类位置的变动以及收载种类的增减等情况,以资正确鉴定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中英文版《中国植物志(夹竹桃科)》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秉滔  陈锡沐   《广西植物》1997,17(4):299-305
本文将中文版的《中国植物志·第63卷(夹竹桃科)》(1977)与英文版的《中国植物志·第16卷(夹竹桃科)》(1995)进行对照比较,报道了两专著中植物分类群学名和分类位置的变动以及收载种类的增减等情况,以资正确鉴定应用。  相似文献   

11.
DNA条形码技术就是利用一段较短的标准DNA序列对物种进行快速鉴定。与基于植物外部形态特征的传统分类鉴定方法相比,DNA条形码具有高效、准确,且易于实现自动化和标准化的特点。马先蒿属(PedicularisL.)植物具对生(轮生)叶的种类70%以上分布在中国.近缘种间形态上非常相似,鉴定较为困难。研究选取马先蒿属具对生(轮生)叶类群43种164份样品,利用叶绿体基因(rbcL、matK、trnH-psbA)和核基因(ITS)条形码片段,采用建树法和距离法检验4个条形码对这些物种的鉴定效果。结果表明,ITS片段用于建树法和距离法的鉴别率分别为81.40%和89.57%,其鉴别率高于3个叶绿体基因片段和任一基因片段的组合条码。另外,利用ITS成功解决了一些疑难种的分类问题。DNA条形码在马先蒿属研究中的实用性为新一代植物志(iFlora)实现物种的快速和准确鉴定提供了有力支持,并能为分类学、生态学、进化生物学、居群遗传学和保护遗传学等分支学科的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2.
DNA条形码技术就是利用一段较短的标准DNA序列对物种进行快速鉴定。与基于植物外部形态特征的传统分类鉴定方法相比, DNA条形码具有高效、准确,且易于实现自动化和标准化的特点。马先蒿属(Pedicularis L.)植物具对生(轮生)叶的种类70%以上分布在中国,近缘种间形态上非常相似,鉴定较为困难。研究选取马先蒿属具对生(轮生)叶类群43种164份样品,利用叶绿体基因(rbcL、matK、trnH psbA)和核基因(ITS)条形码片段,采用建树法和距离法检验4个条形码对这些物种的鉴定效果。结果表明,ITS片段用于建树法和距离法的鉴别率分别为81.40%和89.57%,其鉴别率高于3个叶绿体基因片段和任一基因片段的组合条码。另外,利用ITS成功解决了一些疑难种的分类问题。DNA条形码在马先蒿属研究中的实用性为新一代植物志(iFlora)实现物种的快速和准确鉴定提供了有力支持,并能为分类学、生态学、进化生物学、居群遗传学和保护遗传学等分支学科的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进行玉米繁殖器官形成阶段的观察时,在田间和实验室经常发现果穗在各个节上发育的可能性。本来植物各个节上都有腋芽,当条件允许时,各个节上的腋芽都有发育的可能。对玉米来说,腋芽发育后可以形成圆锥花序,亦可以形成果穗。根据我们的观察,除基部一、二节外,其余节上皆发育成果穗。这种果穗发生的巨大潜力,引  相似文献   

14.
怎样认识和区分全裂叶与复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裂叶是指单叶叶片分裂,其裂片深达中脉或叶片基部而形成的叶,如鸟萝、大麻等。由于全裂叶裂户分裂极深,在外形上类似复叶,以致于在对叶的描述上造成混乱,如棉团铁线莲(Clematishexapetala)、乌头叶蛇葡萄(Ampelopsisaconitifolia)等植物的叶在不同的植物学著作或植物志中描述不一,有的认为是叶全裂,有的写成复叶。然而怎样区分和确定全裂叶与复叶,在一般的植物学教科书中也较少提及,作者在平常观察和教学实践中发现,全裂叶与复叶在外形特征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区别。(1)同一株植物的叶如果同时存在叶浅裂、深裂且全裂的…  相似文献   

15.
植物茎分枝的分子调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茎分枝结构决定了不同植物的不同形态结构.本文从腋生分生组织的发生、腋芽的生长两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植物分枝发生发育相关的分子机理研究及其进展.发现在不同植物中腋分生组织形成的基本机制是相似的,LS(lateral suppressor)及其同源基因在不同植物中都参与腋生分生组织的形成,而BL(blind)及其同源基因也参与调控腋生分生组织的形成.腋生分生组织的形成可能也是受激素调控的.目前,对腋芽生长的分子调控机制的认识主要集中于生长素通过二级信使的作用调控腋芽的生长.而生长素调控腋芽生长的机制已经较为清楚的有两条途径:一是生长素通过抑制细胞分裂素合成来调控腋芽的生长;另一途径是一种类胡萝卜素衍生的信号物质参与生长素的运输调控(MAX途径)来调控腋芽的生长.最新研究表明,TB1的拟南芥同源基因在MAX途径的下游负调控腋芽的生长.此外,增强表达OsNAC2也促进腋芽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金粟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银线草 (Chloranthus japonicus),分布在我国吉林、辽宁、河北、山东、陕西及甘肃等省,多生长在海拔 500— 1300m的山坡及山谷杂木林下阴湿处或沟边草丛中,别名假金粟兰、四块瓦、灯笼花、四大天王。该植物高 20— 50cm,根茎横走,有分歧,生有多数黑褐色细长的须根。茎直立,单生或丛生,不分枝,茎顶生 4片叶,两两对生,呈假轮生,叶倒卵形,边缘有齿牙状锐锯齿,齿尖有一腺体。茎下部各节上对生两个鳞片状叶。白色的穗状花序生于茎顶。核果歪倒卵形,绿色。花期 4— 6月,果期 5— 8月。   银线草的全草有…  相似文献   

17.
問题解答     
什么是小麦的分蘖和分蘖节? “分蘖”是专指禾谷类作物植株基部所发出的分枝(侧茎)而言(“分蘖”这个词也可作为动词来用,就是指发生侧茎的过程,即农民所说的“棵(木义)”)以小麦来说,当幼苗出现三片叶子以后不久,就可以看到在第一片叶的叶鞘内露出分枝的顶端,它是由第一叶叶鞘基部的腋芽萠发来的,这就是分蘖。随后顺次从第二叶、第三叶的叶鞘伸出第二与第三个分蘖。这些分蘖都是从主茎上生出的,称为第一级分蘖。如果条件适合,第一级分蘖也可再生出分蘖,就叫第二级分蘖。依此类推,甚至可以生出第三级、第四级以至更多级的分蘖,使一株麦苗形成一个密集的株丛。  相似文献   

18.
刘海桑  池敏杰 《植物研究》2010,30(6):660-663
通过调查,对Swietenia mahagoni的后选模式、S.macrophylla的主模式与中国分类学文献(如《植物分类学报》、《广州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云南植物志》、《广东植物志》、《中国植物志》和《中国高等植物》)的S.mahagoni作比较,证实中国分类学文献将S.mahagoni和S.macrophylla相混,上述分类学文献中的S.mahagon是S.macrophylla King。桃花心木(S.mahagoni(L.)Jacq.)的羽状复叶及小叶较短,小叶长度绝不超过10 cm,果卵球形,长度绝不超过15 cm;而大叶桃花心木(S.macrophylla King)的羽状复叶及小叶较长,总有一部分小叶的长度超过10 cm,果长卵球形,长12~22 cm。  相似文献   

19.
水稻超丰早1号(高粱稻)的多芽蘖现象(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能促进水稻超丰早1号(高粱稻)种子苗的发生,在0.5~2.5 mg·L-1浓度下,配以 2,4D促使多分蘖,形成“多芽蘖”(芽蘖为胚芽腋芽或第1叶叶腋的叶芽)。黑暗中生长时,节间伸长,叶基部发生多芽蘖和次生腋芽,数目有3~7个不等。先照条件下,节间伸长不明显,虽有多芽蘖发生,但数略少,芽蘖由茎基部发生侧芽,也可由侧芽再分裂形成。  相似文献   

20.
在国内常见的《植物生物学》教材中,介绍苔藓植物的生活史时,基本上都是如此描述:“苔藓植物的孢子体不能独立生活,寄生在配子体上”(周云龙2004;叶庆华等2002)。我们根据“寄生”的概念以及寄生现象中两个物种之间的关系,认为在苔藓植物的世代交替中采用寄生的说法似乎不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