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我国南部三种(四亚种)松鼠骨髓细胞的染色体组型。其中,赤腹松鼠的两个亚种(Callosciurus erythraeus castaneoventris和C.e.michianus)具有非常相似的核型、它们的2n=40,FN=72,其中包括7对中着丝点染色体,8对亚中着丝点染色体,两对亚端着丝点染色体和两对端着丝点染色体。有一对亚端着丝点染色休(N0.18)的短臂上带有随体。X染色体是较大型的中着丝点染色体,Y是甚小的亚端着丝点染色体。这两个地理亚种核型的差异仅仅是某些染色体(如N0.3.4.5.10.11.X和Y)的臂比指数和相对长度的变化。 长吻松鼠(Dremomys pernyi flavior)的2n=40,FN=70,19对常染色体由8对中着丝点、8对亚中着丝点和3对端着丝点染色体组成。其中,第18染色体是一对在紧靠着丝点下方带有明显次缢痕但无随体的端着丝点染色体。X染色体是较大型的中着丝点染色体,Y是中型的亚中着丝点染色体。 侧纹岩松鼠(Sciurotamias forresti)的2n=38,FN=72,18对常染色体由8对中着丝点、9对亚中着丝点和1对在短臂上带有随体的亚端着丝点染色体组成。性染色体都是中着丝点染色体,其中X是较大型的,Y是最小的。 在文章的最后部分,我们分析和比较了东洋区树松鼠族(Callosciurini)4属松鼠的核型及其演化。  相似文献   

2.
穆素梅  余玲 《遗传》2003,5(6):499-9
小麦除了由整个染色体的丢失或重复所产 生的非整倍体以外,还可能由单个染色体的错 分裂而产生不完整的染色体。因为这种错分裂 多是从着丝点处断裂,然后形成2个臂(1个臂 带着丝点,1个臂不带着丝点),带着丝点的臂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与其它染色体一样传到F, 代,形成端着丝点染色体。这个臂如果是长臂 则定为L,是短臂则定为S,等臂定为a和9 (Kimber和Sears, 1968)。不带着丝点的臂就 丢失了。  相似文献   

3.
穆素梅  余玲 《遗传》1983,5(5):6-8
小麦除了由整个染色体的丢失或重复所产 生的非整倍体以外,还可能由单个染色体的错 分裂而产生不完整的染色体。因为这种错分裂 多是从着丝点处断裂,然后形成2个臂(1个臂 带着丝点,1个臂不带着丝点),带着丝点的臂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与其它染色体一样传到F, 代,形成端着丝点染色体。这个臂如果是长臂 则定为L,是短臂则定为S,等臂定为a和9 (Kimber和Sears, 1968)。不带着丝点的臂就 丢失了。  相似文献   

4.
玉米8个栽培亚种(类型)的核型和C—带带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首次报道了玉米8个亚种、2个亚型和2个杂交品种的核型和Giemsa C-带带型。所有材料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20。主要由中部和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第6染色体短臂均具随体,但大小不同。所有材料均显示有亚端带和端带,在第6染色体的短臂上显示有NOR或/和随体带。C-带的分布、总数目和总长度各不相同。其总带数变异于6至18之间,C-带总长度为5.65—11.40%之间。在核型中,具中部着丝点的染色体数目及C-带总数,罕见栽培或原始的类型通常多于广泛栽培的类型。此外,有关核型和C-帝的变异和进化也进行了简略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鲢鱼染色体组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鲢鱼染色体组型,用短期离体培养的肾细胞、空气干燥制片、Giemsa染色。鲢鱼染色体组型2n=48,其中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2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8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4对,染色体总臂数(AN)为96,没有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没有单臂的染色体。与前人的工作有很大不同。观察了鲢鱼等几种鱼的培养细胞有丝分裂中期不同时相的染色体,并分析了中期各时相染色体的特点,认为在分析染色体组型时,须注意染色体的取相时期,其中以正中期为最好,因此,宜以正中期为准,而不宜以晚中期或染色体严重收缩时为准。  相似文献   

6.
利用水稻成套端三体进行DNA序列快速染色体臂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水稻(Oryza sativa L.ssp.indica)“中籼3037”成套端三体为材料,通过制备不同染色体两个端三体的等量DNA膜,并与等定位的分子标记或DNA序列杂交,成功地将严重偏分离的零等位标记多拷贝标记073的不同片段,以及着丝点相关重复序列RCS1定位互相应的染色体臂上。说明在水稻中,不同染色体臂的端三体可以弥补连锁定位方法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7.
为了确定连锁图上着丝点的位置,常常需要一些特殊的遗传材料,如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和等臂染色体材料等等。在水稻上,为了获得这类遗传材料,从中籼3037同源三倍体后代产生的非整倍体中,在筛选初级三体的同时,进行了等臂染色体变异材料的筛选。其中在三体10的后代中发现了1株形态与三体10相似的变异株,经细胞学检查,证明它是第十染色体短臂的等臂四体。利用该等臂四体及其自交后代中分离出的次级三体,以及相应染色体的初级三体和正常二倍体为材料,通过RFLP不同分子标记在这些材料上所表现剂量效应的不同,确定G1125、G333、L169等3个分子标记位于第十染色体短臂上,G1084及其它16个分子标记位于第十染色体长臂上。参照Kurata等的分子图谱,将第十染色体的着丝点定位在分子标记G1125和G1084之间,两标记相距3.2cM[8]。  相似文献   

8.
两性型天然雌核发育彭泽鲫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彭泽鲫是一种两性型天然雌核发育群体。染色体组型分析结果表明:雌、雄鱼的染色体数目均为166。它们的核型组成是:32条中部着丝点染色体、40条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8条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和76条端部着丝点染色体。臂数(NF)为238。本研究结果与其它雌核发育类型的鲫鱼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9.
周洪福  孟阳春 《遗传》1985,7(1):43-45
革螨的M胞遗传学研究主要对象是染色休。六十 年代以前,革螨的染色体资料非常罕见,随Oliver, Wysoki等相继报道后,至今已记载9科61种革螨的染 色体(表1),其中植绥螨科的染色体研究较多(表2)0 由表1, 2可见,革螨的染色体数目自3-18条不 等,绝大多数革瞒的核型为单二倍体(haplo-diploidy), P维维为单倍体(niIp雌蟠为二倍休(20。革螨的 染色体为单着丝点,根据着丝点的位置和臂指数不同, 可分等臂、异臂、头臂和单臂染色体;着丝点依次叫中、 亚中、亚端和端着丝粒;臂指数(长臂:短臂)分别) 1:8, 1.7, 3。0积7.0-000  相似文献   

10.
(一)人体肝癌体外原级培养细胞的中期染色体计数表明,第1例肝癌为超二倍体(2.46倍),其他两例为超四倍体(4.28和4.42倍),染色体众数分别为57,111和116个。(二)肝癌细胞染色体组型分析显示,D组和G组等近顶端着丝点染色体比其他各组号减少了,特别在第一例肝癌的超二倍体细胞中,缺少15号染色体的细胞高达90%,大多成为单体状态,甚或缺体。在所有三例肝癌细胞中,15号染色体平均只有全部染色体倍体数的一半。(三)在三例肝癌细胞中,包括超二倍体和超四倍体细胞,E组和F组等中间或近中间着丝点染色体平均比全部染色体倍体数增加两倍。上述这两类染色体数目变化各异,一增一减,导致肝癌细胞的各组号染色体之间相对比例失调。(四)检查分带类型指出,肝癌细胞内一个1号染色体的短臂比另一同源染色体增长一段,在这短臂末端额外多出一条着色较深的带纹,推测是由于G组(21号)染色体易位所形成。相似的现象较少地出现在2号和4号染色体长臂的末端。由于易位,使得染色体之间固有关系改变了。(五)肝癌细胞中出现双着丝点染色体、半环状染色体和微小染色体等,染色体还发生间隙、断裂和缺损等畸变。  相似文献   

11.
番鸭、连城鸭及其属间杂种的体细胞染色体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胚胎组织细胞和外周血白细胞短期培养法,分析了番鸭、连城鸭及其属间杂种F_1的体细胞染色体核型。番鸭的染色体2n=78,连城鸭2n=78±。它们的第1、2对常染色体分别为亚中或中间着丝点,其余均为近端着丝点;性染色体ZZ—ZW按大小顺序排列,Z为4,W为7—8。番鸭的Z和W染色体均属近端着丝点;连城鸭的Z染色体具明显短臂,属亚端着丝点,W染色体不具短臂,属近端着丝点,杂种F_1与亲本比较,染色体数目相同,但总臂数不同;第1、2对常染色体着丝点指数和臂比介于两亲本之间,其两个同源姐妹染色体的臂比分别偏向于父本和母本;性染色体着丝点位置具备两亲本的特点,可作为鉴定属间杂种真实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赵文阁  刘鹏  夏玉国 《四川动物》2004,23(3):185-187,i003
用骨髓细胞制片法分析了粗皮蛙的染色体组型 ,结果表明其二倍体染色体数为 2 6 ,可配成 13对 ,有5对大型染色体 (相对长度 >9)和 8对小型染色体 (相对长度 <6 5 ) ,其中 ,第 1、 5、 6、 7、 8对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第 12对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 ,第 2、 3、 4、 9、 10、 11、 13对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第 4对为性染色体 ,属XY型 ,X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点 (相对长度为 10 70 ,臂比指数为 1 72 ) ,Y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点(相对长度为 12 83,臂比指数为 2 0 2 )。  相似文献   

13.
对常规染色体的观察结果表明:原初的小冰麦异附加系TAI14为2n=44,其中所有的染色体都是中部或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但在其后代中发现有一对染色体变成了端着丝点染色体。为判明变异的染色体是冰草还是小麦的染色体,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TAI14中的所有小麦染色体都显示红色荧光,只有一对端着丝点染色体显示绿色荧光,说明变异的是冰草染色体,即:小冰麦异附加系TAI14原为二体异附加系,现变成了双端体异附加系。对变异发生的原因和双端体异附加系的用途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黄鳝染色体G-带带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用胰酶-Giemsa技术显示黄鳝白血细胞的染色体G-带。分析了其G-带带型。在12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中,每条染色体端部着丝点区均显有深带,在染色体臂上有3—8条深带不等。分析了3对标志染色体,发现第12对染色体为异型染色体,暂定为XY。并讨论了鱼类异型染色体的问题;分析了染色体G-带与细胞分裂时相的关系,结果表明,早中期或晚前期的染色体优于正中期的。  相似文献   

15.
以Giemsa C带技术处理串叶松香草根尖细胞染色体(2n=14),全部着丝点及第5和第7对染色体短臂端部显稳定的C带,第6对染色体长臂有两条明显的居间带,其他居间带小而不稳定(重复率不高)。间期细胞核染色体呈Rable构型,其着丝点一极最多出现20个染色中心。统计分析表明,靠近着丝点的短臂端带区和居间带区异染色质有易与着丝点区异染色质融合的倾向。分裂中期Giemsa C带数目与间期染色中心数目存在数量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采用常规的白细胞培养技术及BSGC-带技术分析了白豚的核型、C-带核型。结果是:白豚的染色体数目2n=44,其核型由12条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8条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4条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8条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所组成。染色体臂数(NF)雌性为76,雄性为75。C-带异染色质呈现出很深的着色区,主要分布在染色体臂上,着丝点区则几乎没有。C-带异染色质的量约为总染色质量的12%。这一结果表明白豚与海生豚类的核型、C-带核型有较明显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7.
水稻染色体Giemsa N-带带型特征,全部12对染色体均显示点状带形。N-带显示的区域主要在着丝点附近。不同染色体的长臂或短臂上有中间带和(或)近端带和(或)端带。  相似文献   

18.
首次发现武汉地区粽管巢蛛胚胎细胞中存在B染色体,观察数目为1~28条,B染色体数目从有丝分裂晚前期到中期逐渐减少,在非整倍体细胞中,随着A染色体的减少逐渐增多。B染色体形态稳定;大多数为等臂染色体,少数具亚端着丝点和端着丝点;外观上明显小于A染色体。  相似文献   

19.
曾庆韬  晏建章 《蛛形学报》1996,5(2):132-136
首次发现武汉地区粽管巢蛛胚胎细胞中存在的B染色体,观察数目为1~28条,B染色体数目从有丝分裂晚前到中期逐渐减少,在非整倍体细胞中,随着A染色体的减少逐渐增多,B染色体形态稳定,大多数为等臂染色体,少数具有亚端着丝点和端着丝点,外观上明显小于A染色体。  相似文献   

20.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4,38(1):115-120
以野生太平洋鳕为材料,采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及秋水仙素体内注射法,取头肾细胞经低渗、固定后,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并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鳕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46,核型公式为:2n=8m+6sm+20st+12t,NF=60,即有4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3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0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和6对端位着丝点染色体,染色体臂数为NF=60;染色体经银染后,Ag-NORs在不同间期细胞中表现出多态性,数目为13,其中2个Ag-NORs的频率最高(82%);在分裂相中,具有1个Ag-NORs的频率最高(87.1%),且在第12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的一条带有明显的次缢痕,为Ag-NORs所在区域,并未发现Ag-NORs联合现象及性别相关的异型染色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