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紫萼香茶菜甲素的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紫萼香茶菜叶的乙醚提取物中分得一个新的二萜化合物,命名为紫萼香茶菜甲素(rabdoforrestin A),根据波谱和化学证据,其结构为对映-11β-羟基-2α,3α,6β,7α-四乙酰氧基-16-贝壳杉烯-15-酮(ent-11β-hydroxy-2α,3α,6β,7α-tetraacetoxy-16-kauren-15-one)。另外还分离到已知黄酮化合物线蓟素(cirsilioi 4)。  相似文献   

2.
前已报道[1]从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细锥香茶菜(Rabdosiacoetsa(Buch.Han.exD.Don)Hara)中分离到3个结晶单体,并测定了其中两个单体——细锥香茶菜甲素(1)和乙素的结构。本文通过1H-1HCOSY、13C-1HCOSY和NOESY,修订细锥香茶菜甲素(1)的结构为(2),并经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确定了另一结晶单体——微量新成分细锥香茶菜丙素(3)的结构。(2)R1=R2=R4=H,R3=OAc,R5=OCH3(3)R1=R3=R4=H,R2=OAc,R5=OCH…  相似文献   

3.
从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鄂西香茶菜 Rabdosia henryi(Hemsl)Hara 干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一个新的二萜,命名为鄂西香茶菜甲素。根据光谱及化学证据,确定其结构为7α,14β-二羟基-19α-羟甲基-16-贝壳杉烯-11,15-二酮。体外抗癌试验表明,甲素具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4.
内折香茶菜素的化学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5.
毛叶香茶菜素的结构订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从安徽省黄山产的大萼香茶菜(Rabdosiamacrocalyx(Dunn)Hara)中分得一结晶,其元素分析和13C-NMR与毛叶香茶菜素[1]完全一致,故推定为毛叶香茶菜素,根据该结晶的元素分析,MS、NMR、COSY和NOESY等光谱数据,其结构应订正为(2)。表1表明:毛叶香茶菜素(2)的分子式由元素分析和高分辨质谱确定为C24H36O9,毛叶香茶菜素(1)的分子式由元素分析也应确定为C24H36O9。由于赵治清等误将质谱中M+-H2O碎片离子峰m/z450当作分子离子峰(毛叶香茶菜…  相似文献   

6.
大萼香茶菜庚素的化学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大萼香茶菜(Rabdosia m acrocalyx (Dunn) Hara)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又分离到3 个二萜成分(结晶Ⅰ、Ⅱ、Ⅲ),通过IR、MS、1H-1H COSY、13C-1H COSY和NOE等光谱分析及衍生物的制备,确定结晶Ⅰ的结构为ent-7β-20-epoxy-6α, 7α,14α,15α,16α-pentahydrokaurane-17-ac-etate,为新的二萜化合物,命名为大萼香茶菜庚素;结晶Ⅱ和Ⅲ为已知化合物rabdophyllin H和ponicidin。  相似文献   

7.
大萼香茶菜辛素的化学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萼香茶菜(Rabdosiamacrocalyx(Dunn)Hara)系唇形科(Labiatae)香茶菜属植物,民间用于治疗肿瘤等疾病。我们曾报道了它的具有抗菌和细胞毒活性的7个新二萜成分:大萼香茶菜甲素、乙素、丙素、丁素、戊素、己素和庚素[1—5]。进一步研究又分得3个结晶单体。其中,结晶Ⅰ鉴定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大萼香茶菜辛素;结晶Ⅱ和Ⅲ鉴定为已知化合物oridonin和enmenol。大萼香茶菜辛素(Ⅰ) C22H34O8,mp230℃,[α]22D-41.8(c0.22,MeOH)。IR不…  相似文献   

8.
鲁山冬凌草丁素的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河南省鲁山县产冬凌草叶中分得一个新的对映-贝壳杉烯型二萜化合物,命名为鲁山冬凌草丁素,经光谱和化学方法证明,其结构如(1)式所示。  相似文献   

9.
从大萼香茶菜叶中又分得一个具有细胞毒活性的新的二萜类化合物,命名为大萼香茶菜丁素(macrocalyxin D)。根据光谱和化学数据鉴定其化学结构为[3]。  相似文献   

10.
线纹香茶菜酸的化学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线纹香茶菜Rabdosia var.lophanthoides Hara中分得五种成分,其中之一线纹香茶菜酚为Abietane acid型的新二萜酸。根据波谱解析、衍生物制备及X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它的化学结构。其余四种成分,分别鉴定为2a-羟基乌索酸、齐墩果酸、β-谷甾醇及β-谷甾醇-D-葡萄糖甙。  相似文献   

11.
大萼香茶菜乙素和己素的化学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大萼香茶菜[Rabdosia m acrocalyx(Dunn) Hara]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又分得两种二萜类成分,经IR、MS、1 H-1H COSY、13C-1 H COSY 和NOE等光谱分析及衍生物制备,确证其化学结构为新型二萜,分别命名为大萼香茶菜乙素和己素  相似文献   

12.
兰萼丙素的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北京地区产兰萼香茶菜[Rabdosia japonica (Burm. f.)Hara var.glaucocalyx(Maxim.)Hara]叶中分得三个对映-贝壳杉烯二萜化合物,其中二个为已知物兰萼甲素(2)和乙素(3),另一个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兰萼丙素,经光谱和化学方法证明,其结构为对映-7β,14α,15α-三羟基-16-贝壳杉烯-3-酮(1)。  相似文献   

13.
继大萼变型甲素和乙素之后,从大萼香茶菜变型 Rabdosia macrocalyx(Dunn.)Haraform 干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又分离出一种新的二萜,命名为大萼变型丁素。初步的药理试验表明其具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和较强的抑菌作用。根据光谱和化学证据,确定了大萼变型丁素的结构为(Ⅲ)式。  相似文献   

14.
卢氏香茶菜乙素的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卢氏香茶菜叶的乙醚提取物中分得一个新的二萜化合物,卢氏香茶菜乙素(ludongnin B),其结构经各项光谱数据确定为(1)式。  相似文献   

15.
胶粘香茶菜素的化学结构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从胶粘香茶菜叶的乙醚提取物中分得两个二萜化合物‘经各项光谱数据和化学反应确定,其中一个为四环二萜化合物,对映-贝壳杉烷-16β,17-二醇(ent-kauran-16β,17-diol)(1);另一个为三环二萜对映-异海松烷型(ent-isopimarane type)新化合物,命名为胶粘香茶菜素(glutinosin)(2)。对映-异海松烷型二萜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对于从化学上阐明香茶菜属植物中大量存在的对映-贝壳杉烯型四环二萜化合物的生源关系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6.
鲁山冬凌草戊素的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鲁山冬凌草叶中分得一个新的二萜化合物,鲁山冬凌草戊素(lushanrubesensin E),其结构经各项光谱数据确定为对映-2α,11β-二羟基-3α,6β-二乙酰氧基-16-贝壳杉烯-15-酮。  相似文献   

17.
从无毛狭叶香茶菜(Isodonangustifoliusvar.glabrescensH.W.Li)中分离得到4个已知二萜化合物:7-乙酰基-鲁山冬凌草甲素,鲁山冬凌草甲素、乙素和紫萼香茶菜甲素,经二维核磁共振波谱(ZD-NMR)解析表明,它们的结构分别由先前报道的5,6,7和8应修订为结构1,2,3和4。  相似文献   

18.
川滇冷杉的核型分析兼论冷杉属的进化地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李林初   《广西植物》1992,12(4):325-330
本文分析了我国特产树种川滇冷杉Abies forrestii的核型,K(2n)=24=14 m+8 sin+2 st,属2B类型,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24=2 L+10 M_2+10 M_1+2 S。冷杉属植物(除川滇冷杉)的核型全由中部和近中着丝粒染色体组成,属2A类型(表2)。根据松科各属核型的比较,作者讨论了冷杉属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地位,并得到形态学、解剖学、生化学、古植物学等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细锥香茶菜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云南丽江产细锥香茶菜(Rabdosia coetsa)叶中分离得到11个单体成分,根据光谱方法分别鉴定为:gesneroidin c 1、胡萝卜甙(daucosterol 2)、熊果酸(ursolic acid 3)、乌发醇(uvaol 4)、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 5)、2α,3β-二羟基齐墩果酸(2α,3β-dihydroxy-oleano-lic acid 6)、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 7)、植物醇(phytol 8)、肉豆蔻酸植物醇酯(phytyl myris-tate 9)、9Z,12Z-二烯肉豆蔻酸乙酯(ethyl 9Z,12Z-dien-palmitate 10),12Z,15Z-二烯花生酸甘油酯(glyceryl 12Z,15Z-dien-arachidate 11)。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香茶菜属四种类型八个二萜化合物的HPLC定性分析,测定了它们的保留时间tR,容量因子K′,分离系数α,分离度Rs。实验结果表明,此法对香茶菜属植物的有效成份分析及其二萜化合物系统研究提供了前导性筛选手段。方法简便、微量、快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