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麋鹿保护区糜鹿产仔期植被分布及种群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石首天鹅洲麋鹿保护区10年来存在着植物种类的更替,植被群落的分布与演替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在2008年冬季的不完全考察中发现有16种植物未在1997年的植物名录中出现.植被调查对于麋鹿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4月采用样线法及样方法,对保护区内的植物种类及植被类型加以确定.调查结果与1997年植物普查记录...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2014—2016年三个冬季(12月—翌年2月)收集了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半散放麋鹿自然脱落的角,并观察和记录了2015—2017年发情期(5—9月)群主更替和2016—2018年产仔期(3—7月)麋鹿幼仔出生情况,结合2014—2018年年平均气温、季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降雨量、雨季开始时间、种群密度等环境因子,对鹿角脱落、群主更替、产仔等繁殖特征的年节律及其环境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麋鹿鹿角脱落、群主更替、产仔的年节律均存在年际差异。2)鹿角脱落时间为12月开始,1月下旬或2月上旬结束。3)发情期为5月下旬或6月上旬开始,9月上旬结束;2015—2017年发情期时间有延长的趋势。4)产仔期为3月中旬或4月中旬开始,5月下旬或7月下旬结束。5)麋鹿鹿角脱落、群主更替、产仔的年节律存在明显的同步关系,其中鹿角脱落开始时间、鹿角脱落高峰期、鹿角脱落结束时间、第一次发情期开始时间、群主更替高峰期、产仔期开始时间、产仔高峰期、产仔期结束时间与前一年度比较均出现同步提前的现象。6)鹿角脱落年节律存在随着12月平均气温升高而提前的现象;产仔期开始时间和产仔高峰期存在随着前一年9月平均气温的升高而提前的现象。7)鹿角脱落年节律表现出随着年降雨量的增多而提前的现象;第一次发情期开始时间、群主更替高峰期的年节律表现出随着前一年度年降雨量的增多而提前的现象。8)麋鹿鹿角脱落、群主更替、产仔的年节律均不存在随着种群密度升高或降低而提前或延迟的现象。麋鹿繁殖特征的年节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气候、营养、种群密度、纬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黄山短尾猴的冬季产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物的繁殖时间是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其栖息环境适应的结果。黄山的短尾猴属于季节性繁殖的动物,其产仔期一般在1~5月。但在2001年,记录了一例短尾猴在冬季产仔,产仔日期为11月29日。为分析其原因,依据1988~2001年连续14年的产仔数据及当地连续14年的气象资料(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及日照长度),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黄山短尾猴产仔时间的推移与栖息地年平均气温显著相关(P<0 05),而与年平均降水量及日照长度无显著相关(P>0 05)。  相似文献   

4.
佛坪大熊猫产仔巢穴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叙述1980—1985年在保护区内观察了三处大熊猫产仔巢穴,分布在海拔1600—1800米之间的针阔叶混交林内,是大熊猫常年活动区。大熊猫利用岩石与地面相接形成的空间石洞中建立巢穴。结构有两种类型:一是隧道式洞穴,隐蔽性好;另一种是偏岩洞,外大内小,隐蔽性差,母熊猫则另用华桔竹茎叶围铺成一“筐”状巢穴,存放幼仔。隧道式巢穴内的铺垫物全部为枯木断节。大熊猫利用巢穴的时间约半年左右。有两处巢穴曾多次利用过。  相似文献   

5.
卧龙与佛坪大熊猫产仔巢穴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维杰 《四川动物》1992,11(2):45-46
产仔巢穴的选择和利用是大熊猫繁殖行为的重要表现之一。它关系到产仔的方便、顺利和母仔的安全。巢穴的选择与大熊猫种群密切有关。对1980—1990年在卧龙自然保护区(以下称卧龙)和佛坪门然保护区(以下称佛坪)发现的18处大熊猫巢穴进行了比较,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6.
1992年大熊猫产仔期间,极端气温高达42℃,使用冰块降温,产房温度控制在34℃内,相对湿度70%-95%;同时模拟野外大熊猫离的采食习性,让雌兽到产房凶觅食,避免干扰。结果表明:生活于寒冷山地的大熊猫对高温仍有一定耐受力,产后10天内大熊猫可不需进食,有一定耐饥力,不影响雌兽健康,仔兽生长良好。此种高温环境和离巢外出进食的哺乳期管理在国内外尚属未见。  相似文献   

7.
大熊猫妊娠及产仔行为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祥明  余建秋 《四川动物》1999,18(4):179-181
对人工饲养下8 只次怀孕产仔大熊猫的妊娠反应、产仔行为和7 只次配种未孕大熊猫行为进行比较研究表明, 受配雌兽到一定时间后摄取窝头情况可作为判断是否怀孕及预测产期的重要行为指标。怀孕产仔大熊猫和假孕大熊猫都有类似的反应: 减食, 拒食窝头、竹, 活动量明显减少, 乳房、外阴发生较大变化, 舔外阴、含竹作巢等。但前者拒食窝头并持续到产后一段时间, 后者有的在拒食窝头的中途出现摄食窝头的行为; 有的减食或拒食不久又摄食窝头- 再拒食- 再摄食, 活动量减少, 外阴、乳房仅有微弱变化。产仔大熊猫的预产期在减食窝头后25 天左右或拒食窝头后的21 天左右。大熊猫产仔期破羊水次数与每胎产仔只数有关。  相似文献   

8.
赤狐的活动节律与产仔洞穴的选择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周文扬 Bigg.  DE 《兽类学报》1995,15(4):267-272
本文对赤狐的产仔洞穴、活动节律和巢区大小进行了研究,赤狐产仔洞穴全部为喜马拉雅旱獭的居住洞,一般洞口数较多(平均4.8个),分布于高寒灌丛,距干扰因素较远,常位于坡中部。影响其选择的主要因素是隐蔽性和安全性,赤狐的产仔洞穴相对稳定,平均利用时间为3.3年,利用时间与长短与环境条件的稳定性有关,赤狐通常在夜间活动,主要是觅食,而白天有时成体携幼体在洞穴附近进行短时间的非觅食活动,活动的高峰期为180  相似文献   

9.
10.
半散放东北虎产仔行为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明海  张常智  刘丹 《兽类学报》2006,26(3):255-261
1999年4月至2003年6月,采用随机取样法、扫描取样法和目标取样法对黑龙江东北虎林园半散放条件12只成年雌性东北虎的产仔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半散放雌性东北虎的产仔行为可分为9种:站立、行走、躺卧、嗅闻、努责、梳理、生产、亲仔和舔食。雌性东北虎的躺卧和亲仔行为时间最长,分别为42.9% 和34.5% ;躺卧、努责和亲仔行为发生频率较高,分别为21.1%、16. 9% 和24.6%。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雌性东北虎个体间躺卧、亲仔等行为有显著差异;不同年份雌性成年东北虎的站立、躺卧、梳理等产仔行为也具有显著差异。相关分析显示,躺卧行为与亲子行为(rs= 0.602, P<0.05)、梳理行为(rs=0.589,P<0.05)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羚牛秦岭亚种的产仔地特征及早期母幼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育后代是每个动物在种群内扩散其遗传基因的惟一方式。确保产仔期间自身的安全和新生后代的安全,是动物种群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都要面对的问题。因此,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每个物种在栖息地的选择和利用方面,都将隐蔽条件作为重要的因子(Bailey,1984)。无论是在隐蔽的洞穴中产仔、还是在不利于隐蔽的草原上集群产仔,都是动物为了保证在产仔过程中免受天敌攻击和新生幼仔的安全而形成的保证种群长期存活的生存策略(Sinclair,1977;Estes and Estes,1979)。  相似文献   

12.
藏羚羊雌性种群的迁徙行为和产仔行为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2005年6~7月,我们在新疆昆仑山西部的一处藏羚羊繁殖地,对一个雌性藏羚羊的迁徙种群进行了研究。整个调查区域的海拔是4500~5000m,植被覆盖率小于5%,主要植被是垫状驼绒藜(Ceratoidescompacta)。根据研究结果,我们估计在本产仔季节,共有4000~4500头雌性藏羚羊迁徙聚集到一个1200km2的区域内,集中产仔地面积约为350km2。产仔的高峰期是在6月18日~7月7日,其间只有40%的成年雌性产仔,这可能和2004年冬西藏阿鲁盆地的降雪量较大导致藏羚羊在交配期和怀孕期身体条件较弱有关。这个区域的雌性藏羚羊迁徙自西藏的西部,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之间到达该区域,然后在7月上旬开始返回。研究区域内的狼、赤狐和大型猛禽是主要的捕食者,但是出现的频次很少。研究区域内大部分藏羚羊成体和幼仔的死亡和天敌捕食没有关系。我们对藏羚羊主要采食的植物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没有发现这个区域和其南部其他区域的差异,所以食物可能不是藏羚羊迁徙的主要原因。躲避捕食者、躲避传播寄生虫病的昆虫干扰、或者是避开牧民和家畜,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藏羚羊雌性迁徙到这个区域产仔。基于本次研究,我们建议新疆和田地区能够对这个产仔地进行严格保护,禁止产仔期的人类干扰,同时有必要考虑建立一个大型保护区,或者和相邻保护区联合起来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13.
FUT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产仔性状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引红  周忠孝  曹果清 《遗传》2007,29(1):52-56
采用PCR-RFLP技术6个中外品种共245头猪的FUT1基因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Hin 6Ⅰ位点上, 大白猪、长白猪和杜洛克猪3个外来猪种均存在多态, 且以敏感型(GG型和AG型)居多; 山西黑猪、太原花猪和马身猪3个本地猪种的所有检测样品都表现为GG型。用方差分析方法分析FUT1基因型、品种和胎次与产仔性状之间的关系, 基因型和品种对猪的总产仔数的影响显著, 胎次对总产仔数影响不显著。而基因型、品种和胎次对产活仔数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2009年4~9月在四川省若尔盖县铁布自然保护区,对四川梅花鹿Cervusnippon sichuanicus产仔换茸期的声行为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四川梅花鹿产仔换茸期的声行为可以分为报警声、惊叫声、吼叫声、母子召唤声等20种鸣声。通过声谱分析获得了各种鸣声的语谱图及其频谱特征,并通过野外观察初步确定了这些声行为的生物学意义。在遇到危险或潜在危险时,成年雄鹿往往第一个发出报警鸣声,而雌鹿的报警声大约是雄鹿的两倍多。成年个体的主动防御鸣声频次要多于亚成体,而幼体未见有该类鸣声。对梅花鹿不同亚种和不同季节的几种声行为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再过三十年,清山绿水间,繁花开遍,轻舟隐显,秦岷国宝结良缘。"这是所有热爱大熊猫的国人的心愿。三十年前,WWF作为第一个受中国政府邀请来华开展自然保护工作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以卧龙自然保护区为中心进行大熊猫研究,出版了世界第一本大熊猫专著《卧龙的大熊猫》,从此引起了全世界对这个中国特有珍稀物种的广泛关注。无数人为了大熊猫的生境和繁育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本文特邀北京动物园刘学锋老师讲述了一个大熊猫的孕产故事,在大熊猫憨态可掬的背后,不要忘了它们艰难而坚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再过三十年,清山绿水河,繁花开遍,轻舟隐显,秦岷国宝结良缘。”这是所有热爱大熊猫的国人的心愿。三十年前,WWF作为第一个受中国政府邀请来华开展自然保护工作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以卧龙自然保护区为中心进行大熊猫研究,出版了世界第一本大熊猫专著《卧龙的大熊猫》,从此引起了全世界对这个中国特有珍稀物种的广泛关注。无数人为了大熊猫的生境和繁育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本文特邀北京动物园刘学锋老师讲述了一个大熊猫的孕产故事,在大熊猫憨态可掬的背后,不要忘了它们艰难而坚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洞庭湖区重引入麋鹿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洞庭湖湖区湿地是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的古栖息地。为了使麋鹿重返洞庭湖,2000-2001年,我们考察了湖北石首天鹅洲麋鹿自然保护区,北京麋鹿苑和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的麋鹿种群,勘察洞庭湖区岳阳市,常德市和益阳市的10处洲滩,发现湖南汉寿县枝桔林垸,华容县集成垸与湖北天鹅洲麋鹿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条件相似,是洞庭湖区麋鹿重引入的适宜地点。于是,我们对桔林垸和集成垸的自然条件和动植物资源等进行了调查,并对麋鹿喜食植物的生物量进行了抽样调查,确定了环境容纳量。集成垸的植被有3个植被型组,有维管植物75科189属264种,可用于放养麋鹿的面积为2000hm^2,麋鹿夏季喜食植物有50种,其鲜重21158.4吨,麋鹿环境容纳量为1000余头。桔林垸在1998年退田还湖后,天然植被恢复很快,其植被类型有3个植被型组,有维管植物75科189属250余种,具有麋鹿夏季喜食的植物52种,其鲜重达18859.0吨,可供9408余头麋鹿生存。其适合放养麋鹿面积为1703.1hm^2,环境容纳量在850头麋鹿以上。无论从气候还是从食物,环境容纳量来看,桔林垸和集成垸均适合重新引入麋鹿。本文讨论了再引入麋鹿的人类协助性措施。保证生存空间,防治疾病,生境改造和种群与生境监测等,以期最终在洞庭湖湿地恢复麋鹿自然种群。  相似文献   

18.
2005年5月,对北京南海子麋鹿苑1岁到5岁5个不同年龄阶段33头雌性麋鹿的体重(BW)、肩高(H)、头长(HL)、耳长(EL)、胸围(BR)、尾长(TL)、体长(BL)、后足长(zL)进行测量,分别对体重与其余7项体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年龄阶段,雌鹿的7个体尺和体重性状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体重与胸围、肩高和体长相关性较大。在1至2岁雌性麋鹿,体重增长速度较快,2岁为麋鹿外貌定型阶段,3~4岁麇鹿的性状第一主成分相似,说明雌性麋鹿的体成熟期是在3~4岁。  相似文献   

19.
盐野义制药公司宣布正在研究由英国Beecham公司引进的新型血栓溶解剂“Eminase”。它是对微生物生成的血栓溶解剂链激酶进行酰基化反应所形成的稳定的anisolated plasminogen-streptokinase activator complex(APSAC)。Beecham公司已经取得在比利时经营的许可证,1987年及早开始经营。在日本,此血拴溶解剂的开发工作,可能由盐野义公司承担。  相似文献   

20.
种群持续繁殖是重引入物种对原灭绝地气候成功恢复适应的重要标志,研究重引入前后种群的繁殖波动规律,可为重引入管理者提供精准的繁殖预测信息和科学依据。本文整理北京重引入麋鹿种群后的1987年、1997年、2007年和2017年的总分娩数据,以每年最早分娩日作参照基准,统计个体分娩距此的天数,计算同步化率,并用ANOVA分析气温、降水、空气湿度、光照等变量对麋鹿分娩定时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 引入后麋鹿种群年分娩节律呈“钟摆样”前后摆动,后逐渐回调,并最终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隔85年 (从灭绝至重引入) 后,北京麋鹿种群首次分娩时间较乌邦寺种群推迟35 ~ 42 d;重引入定植阶段:分娩节律逐年提前;种群扩繁阶段:分娩节律逐年向后推迟;种群复壮阶段:分娩节律又逐年微回调并最终处于稳定状态。(2) 北京麋鹿种群分娩有较强光周期定时和同步化:在重引入的第一年,分娩同步化率达到0 ~ 25%、25% ~ 50%、50% ~ 75%,分别用时18 d、14 d、5 d;重引入定植阶段分别用时41 d、19 d、11 d;种群扩繁阶段分别用时45 d、10 d、9 d;种群复壮阶段分别用时34 d、20 d和11 d。(3) 累积光照和积温,对北京麋鹿种群正常分娩启动影响差异极显著,对同步化分娩没有影响:妊娠期积温达到 (2748.34 ± 157.69)℃,累计光照达到 (3684.77 ± 514.26) h可启动正常分娩。(4) 北京麋鹿种群的分娩峰期与地上生物量峰期相关;从分娩时间来看,北京麋鹿种群已经恢复了对原灭绝地气候的适应。(5) 随时间增长,北京麋鹿种群非同步化分娩的个体数量逐年增加,分娩期总跨度并未延长。1997年以来,平均每年有30%左右的非同步化分娩现象。因此,基于分娩数据分析表明,麋鹿引入北京37年后,种群已经恢复对原灭绝地环境的重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