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深切悼念北京医学院生化教研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会理事刘思职教授。刘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学者、生物化学家、教育家,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他的逝世是中国生化界的一大损失;我们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良师和益友。刘思职教授是福建省仙游县人,生于1904年3月15日,1983年8月18日因病逝世,终年79岁。刘教授于  相似文献   

2.
20 0 4年5月4日上午,刘思职院士诞辰1 0 0周年纪念座谈会及纪念铜像揭幕仪式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生化楼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韩启德院士和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前理事长邹承鲁院士为铜像揭幕.北京大学统战部和医学部领导、刘思职院士生前同事、好友和学生1 0 0多人参加.刘思职院士纪念铜像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和他生前的学生们、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和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发起并赞助,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敬立.刘思职教授是我国生物化学奠基人之一.上世纪30年代…  相似文献   

3.
<正>刘思职教授1904年3月15日生于福建仙游,1925年留学美国西南大学化学系,1929年获博士学位。1930年到北平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任讲师。刘思职教授从1942年起就职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并长期担任生化科(组、室、系)主任。今年是刘思职教授诞辰120周年,我们曾有幸从师于刘思职教授,深感他对我国生物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贡献,他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科学思想对我们此后科研教学工作都产生了及其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刘思职男1904年3月15日生于福建仙游; 1983年8月18日卒于北京。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生理科学会理事长。刘思职教授出身于书香门第,有兄弟6人,排行第二。父亲为学堂教师,后供职于清朝史部任小吏,中学时代,其父已病逝。妻陈琼瑛勤劳贤惠育三女一子,均在医  相似文献   

5.
李刚 《生命的化学》2004,24(4):339-339
20 0 4年 5月 4日上午 ,刘思职院士诞辰 10 0周年纪念座谈会及刘思职院士铜像落成揭幕仪式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生化楼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韩启德院士和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名誉理事长邹承鲁院士为铜像揭幕。北京大学统战部和医学部领导、刘思  相似文献   

6.
<正>2004年5月4日,刘思职院士诞辰100周年及纪念铜像揭幕仪式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北京大学副校长韩启德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前主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前理事长、北京大学校友邹承鲁院士亲临,为座落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生化楼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生物化学名词的编撰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刚胜利时,当时北京大学医学院生化科刘思职教授组织部分教授在北京北海公园讨论生化名词的中文稿编写工作,但此事遭到燕京大学外籍教授的反对。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学术环境发生巨大改变。1950年初,刘思职教授又和其他几位教授继续开展生物化学名词的编译工作。1952年刘思职教授主持制定的我国第一部系统的《生物化学名词草案》,由卫生部印发全国医学院校,统一了全国的生物化学中文名词。1955年此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为以后编写生物化学教材奠定了基础,对我国早期生物化学学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20 0 4年 5月 4日 ,刘思职院士诞辰 10 0周年及纪念铜像揭幕仪式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北京大学副校长韩启德院士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前主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前理事长、北京大学校友邹承鲁院士亲临 ,为座落在北京大学  相似文献   

9.
张迺蘅先生承袭我国生化前辈刘思职院士(1904~1983)、张昌颖教授(1906~2006)事业,是北医生物化学学科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奠基人之一;在刘思职主编《生物化学大纲》(1954年)、张昌颖主编《生物化学》(1978年)基础上,主编了长学制医学生特色教材《生物化学》(1995年);上世纪80年代中期带头在国内开创了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在基因工程和癌转移相关基因鉴定方面有突出成绩。张先生为北医教育、人才培养,以及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事业发展辛勤工作了半个多世纪,无私奉献,桃李满天下,是新中国成立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界享有盛名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是我们敬重的前辈,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10.
<正>刘思职教授早年在协和工作时就被称呼为刘大夫,到北医后也一直沿用刘大夫这一称呼。刘大夫的一生对我国生物化学学科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勋;其治学精神和思想也对曾直接或间接受过他教诲的一代学子及其后人,产生积极的影响。弘扬刘大夫的治学之道,对推进我国生物学科的进一步  相似文献   

11.
张昌颖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一位在我国生物化学界受到广泛尊敬和爱戴的老前辈. 张昌颖教授1906年2月14日出生于四川省富顺县一个书香世家.1921~1923年,张教授就读于四川成都高等师范附属中学.由于自幼勤奋好学、奋发努力,于1923年考进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读书;就读清华学校期间考取了官费留美预备班,于1929年赴美留学,在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化学专业,先后以优异成绩获学士(1931年)、硕士(1932年)及博士(1933年)学位.1933~1934年,就职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农学院.上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灾难深重、兵荒马乱,百废具兴,急需有识之士.1934年,张教授断然拒绝美国继续聘留,应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化科主任吴宪教授邀请,毅然回国、报效中华,开始献身于祖国的生物化学教学与研究事业. 1934~1941年间,张教授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前身)生物化学系任教,继续从事在美国开展的营养学研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奔赴抗战后方,先后在江西中正医学院化学系(1941~1942年)任副教授兼系主任,在贵州大学化学系(1942~1945年)任教授;后来转贵阳医学院化学系(1945~1946年)任教授兼系主任,在抗战后方培养有志青年,为发展中华教育、支援抗日前线作出了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张教授应北京大学医学院(1953年更名北京医学院、即现在的北京大学医学部)的聘请,任生物化学科教授,与科主任刘思职教授、丁延NFDA5教授、王世中教授等共同建设生化科.自1946至1958年,在北京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任教授,从事生物化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其间还曾兼任辅仁大学(1947~1951年)、北京大学农学院(1947~1949年)、河北医学院(1949~1950年)及哈尔滨医科大学(1950年)教授,为新中国的科学发展和医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1958年以后,他任北京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及师资培养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 张昌颖教授为我国培养医学专家的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北京医学院工作期间,从举办高级生化师资班开始,到招收进修生和研究生,他培养的医学生化高级人才不计其数;“文化大革命”后,他先后培养了数十名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如今,他的学生遍及海内外,吴阶平、严仁英、胡亚美、沈渔邨、李玉瑞、张树政、蔡良婉、李载平、张友尚、邓昌亮等著名科学家、医学家都曾受教于张教授.张教授是刘思职主编《生物化学大纲》(1964年)一书的主要撰写人之一.张教授曾主编过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生物化学》(1959年、1978年以及1985年版本),这些都是我国非常有影响的医学院校教材.张教授还主编过《核酸生物化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生化分卷>》及《生物化学词典》.张昌颖教授重视教书育人,常以个人亲身体会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对准备出国的学生谆谆教导,勉励他们学成归国为国家效力,受他影响者为数很多.由于他对医学教育的贡献,1989年张教授荣获北京医科大学桃李奖. 张昌颖教授先后从事过营养生化、肿瘤生化和眼生化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研究工作中,他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基础.在白内障发病生化机理、中药治疗机理及实验动物模型等方面做出过重大贡献,获得198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近年来,他关心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肿瘤及白内障研究工作中开展基因水平研究工作,张昌颖教授先后发表论文79篇,论著13部. 张昌颖教授积极参加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建设.1979~1987年任学会常务理事,为推动我国的生物化学事业的发展不遗余力.鉴于高等学校及全国各个地区的生化工作者缺少发表研究成果的园地,张教授与南京大学郑集教授、北京大学张龙翔教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杨福愉院士、邹承鲁院士、第四军医大学苏成芝教授等经过多年努力,在中国生物化学会领导下,终于在1985年创办了《生物化学杂志》(现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在他担任主编的十年中,他呕心沥血,克服困难,不断地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1995年,他退居二线任该刊名誉主编,仍一如既往地指导《学报》工作.张教授在100周岁之际,倾一生积蓄,赞助《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建设与发展. 张昌颖教授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以他始终如一的爱国热忱,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孜孜以求的执著精神,平易近人的优良作风,严于律己的高尚品德,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为我们树立了生化界一代宗师的完美形象,是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我们永远缅怀张昌颖教授!张昌颖教授安息! 北京大学医学部张昌颖教授治丧委员会 2006年7月29日  相似文献   

12.
<正>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当我第一次听到学术泰斗刘思职的名字时,他就象天边的一颗闪烁的星星,离我是那么的遥远。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末期,犹如吞噬万物的海啸潮水开始逐渐褪去,革故鼎新,百废待举。1978年我参加了刚刚恢复不久的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试前的准备阶段,我开始收集资料和查找选考学校。  相似文献   

13.
正一、北医生化引我进入生物化学1947年我由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恰逢在北京大学医学院生化科任教的师姐李玉瑞赴美深造。使我有机会进入北医生化科,开始了我热爱的生物化学的一生。当时生化科主任刘思职教授原来就曾在北大化学系教过我们。科内核心团队是由协和医学院生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和上海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会员徐京华教授于 2 0 0 3年 1月 2 3日在上海不幸病世 ,享年 80岁。徐京华教授于 192 2年出生于上海 ,他将毕生精力献给我国的科学事业和革命工作。他 193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194 4年他毕业于西南联大化学系 ,随后在前国立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参与神经肌肉的生理生化研究 ,直至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徐教授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和课题组长 ;又兼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和浙江大学教授 ;亦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原常务副主编姚仁杰教授不幸于2020年7月4日病故,享年89岁。姚教授的逝世是我国生物化学学术界的一大损失。作者与姚教授在筹创学报时相识,共事多年,十分敬重他的才能、勤奋和为人。姚教授生前是北京大学生物化学教授,曾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兼常务副秘书长、北京生物化学学会常务理事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植物生理和生物化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阎隆飞先生因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于2001年1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阎隆飞教授的遗体告别议式已于2001年1月22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相似文献   

17.
南京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教授郑集先生是我国老一辈生物化学和营养学家,他从事生物化学和营养学教学与研究已达55年。在研究我国食物营养价值,特别是植物蛋白质营养价值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并对我国生物化学与营养学史料进行了系统的收集,为我国生物化学与营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承办的第十五届亚洲大洋洲生物化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联合会(FAOBMB)学术会议于 2 0 0 0年 1 0月 2 1日至 2 4日在北京举行 .1 992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华盛顿大学 Edmond H.Fischer教授 ,1 99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洛杉矾加州大学 Paul D.Boyer教授 ,1 97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加州理工学院 David Baltimore教授 ,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邹承鲁教授等应邀作了大会报告 .另有二十多位活跃在生命科学前沿的来自亚洲大洋洲的生物化…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生物化学学会组织的国际生物化学会议(IMB),于1987年8月17日到22日在北京富丽堂皇的长城饭店召开。在8月17日下午的开幕式上,国际生化会议组委会主席、中国生化学会主席王应睐教授首先发言。我国著名生化学家曹天钦、邹承鲁、张龙翔教授都是大会组委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负责同志也到会祝贺。参加这次会议的正式代表来自世界各地30  相似文献   

20.
林树模教授是我国老一辈的著名生理学家,因患急性胰腺炎,不幸于1982年3月1日在广州逝世,终年89岁.林树模教授是湖北省鄂城县人,诞生于1893年6月17日.1917年入长沙湘雅医学院学习;1920年转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922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随即留学美国,先在宾夕法尼亚(Pennsylvania)大学学习,后转纽约康乃尔(Cornell)大学医学院,1925年获理科博士学位(D.Sc.).1925年回国,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内科从事血液化学研究工作;1930年转生理科从事消化生理方面的研究.1931年到英国,在爱丁堡大学任生理研究员一年,进行胃液分泌的研究.1932年回国在协和医学院生理科继续担任生理学教学与科研工作.1937年应聘到广州岭南大学医学院任生理学及生物化学主任教授.1938年日本侵华战争南进,岭南大学迁往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