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红豆杉内生放线菌TAR11活性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研究从云南红豆杉植株根部筛选到的一株抗植物病害的内生放线菌TAR11的活性代谢产物性质。方法:以枯草芽孢杆菌为指示菌、以抑菌活性为指标,测定TAR11发酵液的最小抑菌浓度;用不同温度、pH值处理,了解活性物质的稳定性;用有机溶剂对活性物质萃取和溶解,并用纸层析对活性物质进行初步分类。结果:TAR11发酵液抗菌物质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78%,对温度敏感,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稳定,可被三氯甲烷萃取,能溶于水、甲醇、乙醇、丙酮、乙醚。结论:低浓度的放线菌TAR11代谢产物能强烈抑制枯草芽孢杆菌活性,经纸层析实验初步鉴定为一类碱性抗生素。放线菌TAR11有望开发成为新一代生物药物。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次报道从云南红豆杉(Taxus yunnanensis)树皮中分离出一种内生真菌,并用薄层层析技术对该真菌培养物进行了分析,初步结果表明该真菌能合成抗癌药物紫杉醇。  相似文献   

3.
4.
采用HPLC法对来源于6个产地(陕西周至和汉中;甘肃天水;安徽胡乐、聂家山和仙寓山)的12份野生南方红豆杉[ 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 Lemée et Lévl.) Cheng et L.K.Fu]枝叶中的紫杉醇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不同产地南方红豆杉指纹图谱的相似度进行了比较和特征指纹图谱的构建.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南方红豆杉枝叶中紫杉醇的含量有明显差异,来源于陕西和甘肃的枝叶样品中紫杉醇含量明显高于来源于安徽的样品,以产自陕西周至的枝叶样品中紫杉醇含量最高(0.019 3 mg·g-1).各样品的指纹图谱均有12个共有峰,其中9号共有峰的保留时间(32.75 min)与紫杉醇标准品一致,被确定为南方红豆杉指纹图谱的参照峰(s).各共有峰相对保留时间的RSD值均低于1%,但相对峰面积的RSD值均高于40%,说明各样品共有峰的保留时间稳定,但相对含量差异较大.除来源于安徽聂家山的2个样品外,其他样品的相似度值均在0.8以上,说明各样品间指纹图谱的相似度较高.根据12个样品的指纹图谱建立了南方红豆杉枝叶的特征指纹图谱,可用于南方红豆杉的鉴定及质量控制.由测定结果推测:不同产地南方红豆杉枝叶中紫杉醇含量的差异可能与生长环境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5.
南方铁杉〔Tsugachinensis (Franch .)Pritz.var.tchekiangensis (Flous)ChengetL .K .Fu〕和长苞铁杉 (TsugalongibracteataCheng)均为我国特有种 ,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 ,2 ] ,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二者不仅是高级材用树种 ,而且是很好的造林及观赏植物 ,并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作者在野外调查中发现 ,民间用铁杉的枝叶治疗关节炎和胃病 ,为进一步探讨其药用成分和价值 ,对南方铁杉和长苞铁杉的叶及幼枝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1 材料和方法1.1 …  相似文献   

6.
7.
以广东连州自然分布的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Lemée et Lévl.)Cheng et L.K.Fu〕、半枫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Chang)和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D.Don)Hara〕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根、茎和叶片及根际土壤和岩石的C、N含量和C:N比以及δ13 C和δ15 N值的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δ13 C和δ15 N值的散点图比较了3种植物生态位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同种植物中,根、茎和叶片的C和N含量及C:N比总体高于根际土壤和岩石,其中,叶片中C和N含量均最高,茎的C:N比最高;而根际土壤和岩石的δ13 C和δ15 N值总体高于根、茎和叶片.在供试的3种植物间,根际土壤和岩石中C和N含量总体上无明显差异,但根、茎和叶片中C和N含量以及根、茎和叶片及根际土壤和岩石的C:N比、δ13 C和δ15 N值均有一定差异;其中,金荞麦根中C含量显著(P<0.05)低于南方红豆杉和半枫荷,其根、茎和叶片中N含量和δ15 N值均极显著(P<0.01)高于后二者,其根、茎和叶片的C:N比和δ13 C值均极显著低于后二者,其根际土壤和岩石的C:N比和δ13 C值总体上也低于后二者;南方红豆杉和半枫荷的叶片中C和N含量以及茎和叶片的δ13 C值、根际土壤和岩石的δ13 C和δ15 N值均存在显著差异,但二者的整体差异相对较小.从散点图上看,金荞麦的生态位远离南方红豆杉和半枫荷,而后二者的生态位有交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草本植物金荞麦与木本植物南方红豆杉和半枫荷的C和N含量以及δ13 C和δ15 N值的差异不仅与植物自身的生活型有关,而且与各自生境中的光照和土壤因子等相关.另外,供试3种植物的根、茎和叶片的δ13 C值变幅为-31.69‰~-26.46‰,符合C3植物的δ13 C值范畴.  相似文献   

8.
不同处理对濒危植物黄枝油杉扦插育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枝油杉属珍稀濒危植物,树形高大,采种困难,母树开花结实少,种子发芽率低,繁殖速度慢。采用扦插育苗,方法简便易行,繁殖速度快。为此,针对与黄枝油杉扦插育苗成活、生长密切相关的插穗粗度、ABT生根粉浓度和施肥种类三大因素,分别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插穗茎粗0.70cm用150mg/LABT生根粉溶液处理的平均成活率达95.6%;扦插成活后施用粪肥+尿素(配比为100∶0.4)的混合肥苗木生长健壮,平均抽梢长达30.8cm。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插穗粗度、ABT生根粉浓度和肥料种类对黄枝油杉扦插苗木的生长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9.
元宝山冷杉群落种内与种间竞争的数量关系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元宝山冷杉 (AbiesyuanbaoshanensisY .J .LuetL .K .Fu)特产广西 ,是种群数量极少的濒危物种。根据调查资料 ,采用Hegyi提出的单木竞争指数模型CI=∑Nj=1 (Dj/Di)·1Lij对元宝山冷杉群落的种间、种内竞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元宝山冷杉种内竞争较之与其伴生树种间的竞争剧烈 ;竞争木对对象木的竞争强度与对象木的胸高直径服从幂函数关系CI=ADB,竞争强度随对象木个体的增大而减小。当元宝山冷杉胸高直径达到 35~ 40cm后 ,竞争强度变化不明显。利用模型预测了元宝山冷杉种内和种间的竞争强度  相似文献   

10.
四川玉兰属两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描述了中国四川省木兰科玉兰属两新种;北川玉兰(Yulania carnosa D. L. Fu et D. L. Zhang sp. nov.)和时珍玉兰(Y.shizhenii D. L. Fu et F. W. Li sp. nov.)。两新种的独特特征是:北川玉兰每花具佛焰苞状苞片2枚;1枚膜质;着生在花梗中间;另1枚肉质;着生在花梗顶端。时珍玉兰花被片、雄蕊和雌蕊的花柱、柱头均为纯白色;雄蕊约20枚。两新种由傅大立于2001年3月在四川省发现并采集;模式标本存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模式标本号:北川玉兰No.200103141;时珍玉兰No.200103161。  相似文献   

11.
杨山牡丹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首次报道了杨山牡丹的核型及银染间期细胞核仁数目。结果表明,银染核仁数最多为6个;核型简式为2n=2x=10=6m(3 SAT)+2 sm (1 SAT)+2 s t (2 SAT), 其中第1和第4对染色体短臂上具1个随体,第2和第5对染色体短臂上具1对随体。此外,对国产芍药属二倍体种的随体数目及其杂合性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Abstract:In the paper,the karyotype and silver staining of nucleolar numbers of P.ostii Hong et Zhang were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The results show that nucleolar numbers are six at the most and karyotype formula is 2n=2x=10=6m(3 SAT)+2sm(1 SAT)+2st(2 SAT)of P.ostii.There are one satellite on each short arms of the first and fourth chromosomes and two satellites on each short arms of the second and fifth ones respectiuely.In addition,the satellitic numbers and satellitic heterozygosity of diploid species of Paeonia in China are briefly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开口箭属一新种及其核型和花粉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报道了新种屏边开口箭T.pingbianensis J.L.Huang et X.Z.Liu及其核型和花粉形态。屏边开口箭的核型公式为2n=38=14m+lOsm+8st+6t,具明显的二型性,属3C型。花粉粒为球形,无萌发孔沟,外壁具皱块状纹饰。从花结构、核型和花粉形态上看,屏边开口箭和伞柱开口箭T.fungilliformis Wang et Liang亲缘关系近,而且伞柱开口箭比屏边开口箭在一系列特征上都较特化。  相似文献   

13.
河南玉兰属两新变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表河南玉兰属两新变种,即:①狭被望春玉兰(Yulania biondii (Pamp.) D. L. Fu var. angustitepala D. L. Fu, T. B. Zhao et D. W. Zhao,var. nov.);②椭圆叶罗田玉兰(Y. pilocarpa (Z. Z. Zhao et Z. W. Xie) D. L. Fu var. ellipticifolia D. L. Fu, T. B. Zhao et J. Zhao,var. nov.)。  相似文献   

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A species of the genus Tupistra,T.pingbianensis J.L.Huang et X.Z.Liu,is described as new,and its karyotype and pollen morphology are reported. The bimodal karyotype of this species is formulated as 2n=38=14m+10sm+8st+6t,and pollen grains are spheroidal,inaperturate,with rugulate exine sculpture.Based on its floral structure,karyotype and pollen morphology,T.pingbianensis J.L.Huang et X.Z.Liu is considered phylogenetically closely related to T.fungilliformis Wang et Liang.Whether the repense rhizome,solitary leaves of T.pingbianensis J.L.Huang et X.Z.Liu indicate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enus Tupistra and the genus Aspidistra needs further studies.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黄枝油杉7个自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用12条ISSR引物对218个黄枝油杉个体进行扩增,共扩增出125个位点。在物种水平上,多态性位点百分数( PPL)为100.00%,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 I)为0.4177,Nei’ s基因多样性指数( H)为0.2666;在种群水平上,多态性位点百分数(PPL)在71.20%~92.00%之间,平均值为80.69%,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I)在0.3273~0.3886之间,平均值为0.3548,Nei’ s基因多样性指数( H)在0.2139~0.2478之间,平均值为0.2291。这说明黄枝油杉在物种水平和种群水平上均显示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Nei’ s遗传多样性分析( Gst=0.1433)和AMOVA分析(Φst=17.91%)表明,黄枝油杉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内,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种群间保持一定的基因交流( Nm=2.9890>1)。 Mantel分析显示,黄枝油杉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r=0.4567, P=0.0610>0.05)。  相似文献   

16.
为充分了解不同产地南方红豆杉也Taxus wallichiana var. mairei ( Lemée et H. Lév.) L. K. Fu et Nan Li页各家系幼苗生长、光合生理及株高生长节律的差异,以产自江西分宜( FY)、浙江龙泉( LQ)、福建建瓯( JO)和福建明溪( MX)的20个家系的2年生容器苗为研究对象,对幼苗的株高和地径以及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进行比较,并对各家系的株高生长进行Logistic拟合回归分析以及拟合曲线参数和株高生长节律参数的计算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指标间的相关性并对供试的20个家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产地间南方红豆杉的株高、地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均无显著差异,但这些指标在不同家系间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各家系的株高、地径、净光合速率( Pn)以及叶绿素a( Chla)、叶绿素b( Chlb)和总叶绿素( Chl)含量的最大值较最小值分别高52.99%、29.63%、115.65%、39.81%、30.95%和37.24%。4个产地的株高生长均呈明显的“S型”曲线;各家系的最大生长速率( MGR)、线性生长速率( LGR)、线性生长总量( TLG)和线性生长持续时间( LGD)的最大值较最小值分别高60.00%、61.54%、63.73%和22.73%;从线性生长始期(t1)和线性生长终期(t2)来看,各家系的速生期为5月中旬或下旬至8月上旬。幼苗的株高与MGR、TLG、LGR、地径、Pn、Chlb和Chl等指标均极显著正相关,并与Chla显著正相关,而地径与MGR、TLG、LGR、Pn和Chlb等指标显著正相关,但株高和地径与LGD均无显著相关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欧氏距离10处,供试的20个家系被分成4个类型,其中,第Ⅳ类的6个家系的幼苗生长最佳且生长潜力最高。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南方红豆杉各家系的遗传变异丰富,且株高和地径生长主要受生长速率的影响;总体来看,家系LQ09、LQ11、FY21、FY26、MX12和MX18的幼苗生长潜力较高,可作为南方红豆杉的优良家系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两种过路黄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筱玲  廖亮  陈晔  徐玲玲   《广西植物》1999,19(3):236-238
对国产报春花科珍珠菜属植物过路黄和疏节过路黄的核型进行了首次报道。过路黄染色体数目为2n=24,核型公式为2n=24=2m+4sm+6st+12t,核型类型“3A”;疏节过路黄染色体数目为2n=22,核型公式为2n=22=4m+6sm+10t,核型类型“3A”。  相似文献   

18.
两种过路黄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筱玲  廖亮  陈晔  徐玲玲   《广西植物》1999,19(3):236-238
对国产报春花科(Primulaceae)珍珠菜属(Lysimachia)植物过路黄(L.christinaeHance)和疏节过路黄(L.remotaPetitm)的核型进行了首次报道。过路黄染色体数目为2n=24,核型公式为2n=24=2m+4sm+6st+12t,核型类型“3A”;疏节过路黄染色体数目为2n=22,核型公式为2n=22=4m+6sm+2st+10t,核型类型“3A”。  相似文献   

19.
六盘山鸡爪大黄蒽醌类化合物积累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多种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六盘山鸡爪大黄营养器官中蒽醌类化合物的积累特征.结果显示:蒽醌类化合物在根中分布于周皮的木栓层和栓内层、次生维管组织的维管射线和根中央的部分木薄壁细胞内,且维管射线是根中贮藏和积累蒽醌类化合物的主要组织;在根茎中分布于周皮的木栓层和栓内层、次生维管组织的形成层和维管射线,以及髓的异常维管束射线中,且维管射线是根茎中贮藏和积累蒽醌类化合物的主要组织;在茎中主要分布于表皮、近表皮皮层和维管束的维管束鞘及其薄壁细胞,大型和小型维管束之间和周围的部分薄壁细胞,以及髓射线中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在叶中主要积累在叶柄的表皮、叶柄和大叶脉的部分基本组织、维管束的部分薄壁细胞等部位.结果表明,六盘山鸡爪大黄的根和根茎是蒽醌类化合物贮藏和积累的主要器官,维管射线是其贮藏和积累的主要组织,而且各营养器官中蒽醌类化合物积累的数量与植物各相关器官组织的发育程度、细胞中含淀粉粒的多少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章英才  黄新玲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10):2016-2023
采用多种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六盘山鸡爪大黄营养器官中蒽醌类化合物的积累特征。结果显示:蒽醌类化合物在根中分布于周皮的木栓层和栓内层、次生维管组织的维管射线和根中央的部分木薄壁细胞内,且维管射线是根中贮藏和积累蒽醌类化合物的主要组织;在根茎中分布于周皮的木栓层和栓内层、次生维管组织的形成层和维管射线,以及髓的异常维管束射线中,且维管射线是根茎中贮藏和积累蒽醌类化合物的主要组织;在茎中主要分布于表皮、近表皮皮层和维管束的维管束鞘及其薄壁细胞,大型和小型维管束之间和周围的部分薄壁细胞,以及髓射线中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在叶中主要积累在叶柄的表皮、叶柄和大叶脉的部分基本组织、维管束的部分薄壁细胞等部位。结果表明,六盘山鸡爪大黄的根和根茎是蒽醌类化合物贮藏和积累的主要器官,维管射线是其贮藏和积累的主要组织,而且各营养器官中蒽醌类化合物积累的数量与植物各相关器官组织的发育程度、细胞中含淀粉粒的多少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