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了假瘤蕨属2系、5亚系的24种植物的叶表皮。结果表明,叶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垂周壁波曲状。下生气孔,气孔类型有极细胞型、共环极细胞型、腋下细胞型、聚腋下细胞型和不规则型,常伴生出现。在扫描电镜下,叶表皮气孔器外拱盖内缘为浅波状、少平滑;一些种的保卫细胞两端有“T”型加厚;角质膜波状有条纹,有时附有颗粒。叶表皮的一些特征对该属部分种的区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叶表皮的微形态特征,如气孔器类型和垂周壁类型特征不能用来界定假瘤蕨属的系和亚系。  相似文献   

2.
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了假瘤蕨属2系、5亚系的24种植物的叶表皮。结果表明,叶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垂周壁波曲状。下生气孔,气孔类型有极细胞型、共环极细胞型、腋下细胞型、聚腋下细胞型和不规则型,常伴生出现。在扫描电镜下,叶表皮气孔器外拱盖内缘为浅波状、少平滑;一些种的保卫细胞两端有“T”型加厚;角质膜波状有条纹,有时附有颗粒。叶表皮的一些特征对该属部分种的区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叶表皮的微形态特征,如气孔器类型和垂周壁类型特征不能用来界定假瘤蕨属的系和亚系。  相似文献   

3.
利用光镜对叉蕨科7属30种植物叶表皮形态特征进行详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1)叉蕨科30种植物的叶上表皮和下表皮细胞形状均为不规则型,垂周壁式样为深波状或浅波状,具单晶或针晶;上表皮细胞的长宽比为1.62~4.0,下表皮细胞的长宽比为1.63~3.06。(2)在30种植物中共观察到7种气孔器类型,分别为:极细胞型、腋下细胞型、聚合极细胞型、聚腋下细胞型、不等细胞型、无规则四细胞型和不规则型,每种植物分别具有4~7种气孔器类型,均为下生型气孔;气孔长宽比为1.22~1.91,气孔密度为8~76个/mm2,气孔指数为3.9%~25.7%。(3)基于气孔器类型组成进行聚类分析,可将30种植物分成3个类群。(4)对叶表皮形态特征分析认为,轴脉蕨属应介于叉蕨属和肋毛蕨属之间,且与叉蕨属关系更近;叉蕨属的范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支持将肋毛蕨属从叉蕨科中分离出来置于鳞毛蕨科,但不支持黄腺羽蕨属归入鳞毛蕨科。  相似文献   

4.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中国西南地区独活属16种1变种植物(分隶于中国独活属的全部4个组)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了观察,测量并统计气孔器大小、密度和气孔指数,并用统计学方法对远轴面气孔器长轴进行显著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无规则型气孔器普遍存在于所有研究类群的叶远轴面及个别类群叶近轴面,气孔器的分布和密度具有种间特异性.表皮毛普遍存在于远轴面及大部分类群近轴面,长短和覆盖密度因种而异.近轴面表皮细胞为多边形或者不规则形,垂周壁平直、浅波状或波状;远轴面表皮细胞形态多不规则形,表皮细胞垂周壁浅波状或波状.在扫描电镜下,叶表皮气孔器外拱盖内缘为近平滑、浅波状或波状;角质膜条纹状,有的附有颗粒状、鳞片状蜡质等结构.气孔器外拱盖形态以及蜡质类型是稳定的鉴别特征.研究表明独活属植物叶表皮特征存在较大的种间差异,对独活属的系统分类及进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叶表皮特征在独活属植物分类处理中的应用及系统进化问题等进行了讨论,并建立了以叶表皮微形态特征为依据的分类检索表.  相似文献   

5.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9种肿足蕨属植物即肿足蕨、光轴肿足蕨、修株肿足蕨、鳞毛肿足蕨、稻城肿足蕨、球腺肿足蕨、山东肿足蕨、福氏肿足蕨、腺毛肿足蕨和2种近缘种林下凸轴蕨及大膜盖蕨叶表皮微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9种肿足蕨属植物的叶表皮细胞均为不规则型,垂周壁为深波状;叶上下表皮均有毛;气孔器类型有6种,为极细胞型、腋下细胞型、不等细胞型、不规则四细胞型、不规则细胞型和横列型。不同种间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表现出一定差异,对种的划分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讨论了肿足蕨属植物与蹄盖蕨科、鳞毛蕨科、金星蕨科、林下凸轴蕨及大膜盖蕨的亲缘关系,为肿足蕨属植物的系统学研究提供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了茄科酸浆属5种2变种及邻近属2种植物:辣椒和龙珠的叶表皮及种皮特征,发现上述植物的叶上、下表皮细胞表面观形状为不规则形,垂周壁浅波状、波状或深波状;一些类群的气孔器在上、下表皮均存在,另一些类群的气孔器则仅在下表皮存在,其类型一致为无规则型。扫描电镜下叶下表皮的特征,包括角质膜以及气孔外拱盖和拱盖内缘的特征,有一定的分类学价值。此外,种皮纹饰可作为区分酸浆属、辣椒和龙  相似文献   

7.
利用光镜对叉蕨科7属30种植物叶表皮形态特征进行详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1)叉蕨科30种植物的叶上表皮和下表皮细胞形状均为不规则型,垂周壁式样为深波状或浅波状,具单晶或针晶;上表皮细胞的长宽比为1.62~4.0,下表皮细胞的长宽比为1.63~3.06。(2)在30种植物中共观察到7种气孔器类型,分别为:极细胞型、腋下细胞型、聚合极细胞型、聚腋下细胞型、不等细胞型、无规则四细胞型和不规则型,每种植物分别具有4~7种气孔器类型,均为下生型气孔;气孔长宽比为1.22~1.91,气孔密度为8~76个/mm~2,气孔指数为3.9%~25.7%。(3)基于气孔器类型组成进行聚类分析,可将30种植物分成3个类群。(4)对叶表皮形态特征分析认为,轴脉蕨属应介于叉蕨属和肋毛蕨属之间,且与叉蕨属关系更近;叉蕨属的范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支持将肋毛蕨属从叉蕨科中分离出来置于鳞毛蕨科,但不支持黄腺羽蕨属归入鳞毛蕨科。  相似文献   

8.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铁角蕨科15种植物的叶表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15种铁角蕨科植物的叶上、下表皮细胞形状为不规则型,垂周壁为深波状、波状或浅波状;上表皮细胞长宽比1.3~2.6,下表皮细胞长宽比1.3~4.1;(2)在15种铁角蕨科植物中共观察到7种气孔器类型,分别为腋下细胞型、不等细胞型、无规则四细胞型、无规则型、极细胞型、聚合极细胞型和聚腋下细胞型,每种植物具有2~5种气孔器类型,气孔均为下生型,多为椭圆形;气孔的长宽比1.12~2.81,气孔密度16.4~105.1个·mm-2,气孔指数为5.7%~21.1%;(3)铁角蕨科植物叶表皮形态特征中的上表皮细胞形状、垂周壁形状、上表皮细胞长宽比、主要气孔器类型及衍生类型等具有一定的属内稳定性,可作为铁角蕨科属间分类的依据之一;(4)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秦仁昌和吴兆洪对铁角蕨科的划分以及铁角蕨属内分组和组内分系,并为铁角蕨科植物的分类鉴定及系统演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中国红豆属植物的叶表皮形态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红豆属(Ormosia)35种的叶表皮形态,这些植物的叶上下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或多边形,垂周壁有平直、弓形、浅波状或深波状,表皮细胞形状和垂周壁在种间有一些差异。气孔仅存在于下表皮,形状为椭圆形或卵形,以平列型为主;此外还有其他类型的气孔,如长脐红豆、海南红豆等的气孔为不规则形、不等型;少数种类如亮毛红豆、茸荚红豆等的气孔不明显。气孔外拱盖光滑,呈浅波状、波状或不明显,气孔内拱盖光滑、近光滑、浅波状或不明显;蜡被近光滑、颗粒状、鳞片状、条纹状或结网状;多数种具毛被。叶表皮与气孔器特征可作为区分种、变种或亚种的依据。叶表皮微观形态特征支持红豆属成为一个自然类群。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蒜芥属(十字花科)叶表皮微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中国十字花科大蒜芥属9种1变种植物的叶表皮形态。结果表明:中国大蒜芥属植物叶上表皮细胞通常为多边形,垂周壁平直或弓形,少有稍浅波状,叶下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垂周壁波状或深波状;气孔器类型均以不等细胞型为主,少有无规则型,偶有平列型。依据叶表皮特征,可将中国大蒜芥属划分为三种类型: (1)叶上表皮无气孔分布或偶见; (2)叶上表皮气孔常明显几个聚成一簇或排成短列,气孔密度小于叶下表皮; (3)叶上表皮气孔比较均匀分布,气孔密度与叶下表皮近相似。  相似文献   

11.
陈模舜  杨仲毅 《广西植物》2022,42(10):1703-1716
天台鹅耳枥为中国特有的濒危植物,仅间断分布于浙江省境内,种群数量稀少,已处于极危状态。该文通过对6个自然居群(包含所有居群的母株)叶绿体基因组(cpDNA)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研究,探讨天台鹅耳枥谱系结构与系统分化,以评估濒危状况,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使用TIANGEN试剂盒法提取基因组DNA,用Illumina NovaSeq 6000进行高通量测序,对获得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使用在线程序OGDRAW制作cpDNA图谱,用DnaSP分析核苷酸多样性,用PopART软件进行单倍型网络构建,使用RAxML软件构建极大似然树(ML tree),用MrBayes构建Bayes tree。结果表明:(1)通过天台鹅耳枥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大多数蛋白质编码基因和氨基酸序列显示出明显的密码子偏好,检测到cpLTR正向重复32个、回文重复25个、反转重复22个;SSR重复序列不同类型87个,其中大多数富含A/T,单核苷酸的数量最多。(2)在cpDNA中鉴定了314条SNPs,单核苷酸取代显示天台鹅耳枥群体属单系,分为天台县居群(THS)和景宁县居群(JST),居群单倍型之间演化关系呈现...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不同浓度氧化石墨烯(GO)对多年生黑麦草生长、生理及光合特征的影响,该文采用盆栽试验,在土壤中添加0、10、20、30、40、50 mg·g-1 GO进行多年生黑麦草培养,并测定植物生长指标、光合色素含量、保护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叶片质膜透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光合参数。结果表明:(1)10、20 mg·g-1 GO处理对多年生黑麦草生长无显著影响;30~50 mg·g-1 GO处理对多年生黑麦草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在50 mg·g-1 GO浓度下多年生黑麦草株高和生物量均最小,较对照分别降低了16.8%和27.1%。(2)当GO浓度达到30 mg·g-1时,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显著降低,在50 mg·g-1 GO处理时达到最低。(3)高浓度的GO处理(40、50 mg·g-1)虽降低了多年生黑麦草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环阿屯醇合成酶(cycloartenol synthase)基因在滇牡丹生物合成中的作用机制,该文采用RTPCR技术首次从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中克隆得到一个具完整开放阅读框的环阿屯醇合成酶基因(PdCAS),该基因全长2 274 bp,共编码757个氨基酸,PdCAS蛋白序列与桃(Prunus persica)、日本裸樱(Prunus yedoensis var. nudiflora)、葡萄(Vitis vinifera)蛋白序列相似性在86%以上。序列比对分析显示PdCAS具有氧化鲨烯环化酶超家族典型的DCTAE结构域和三萜合成酶的标志性序列DGSWYGSWGVCFTYG。滇牡丹PdCAS蛋白与蔷薇科植物苹果(Malus domestica XP 008391430.1)、白梨(Pyrus bretschneideri XP 009370034.1)、月季(Rosa chinensis XP 024193310.1)、日本裸樱(Prunus yedoensis var. nudiflora PQQ11009.1)、桃(Prunus persica XP007225240.1)的CAS蛋白聚为一类。PdCAS基因在滇牡丹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是在花瓣中表达量较高。该研究克隆的PdCAS基因与滇牡丹甾醇类化合物的合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揭示竹叶花椒萜类代谢的分子机理及嫁接对其风味的影响,该文依据转录组数据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方法从竹叶花椒(Zanthoxylum armatum)中克隆得到一个全新的牻牛儿基牻牛儿基焦磷酸合成酶(GGPPS)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ZaGGPPS,并利用NCBI、ProParam、SignalP 4.1 server、DNAMAN和MEGA 7.0软件对ZaGGPPS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比较其在嫁接树和实生树中的表达量。结果表明:ZaGGPPS包含完整的cDNA开放阅读框(OFR),由1 086 bp组成,编码361个氨基酸。其蛋白的相对分子量为39 079.14 Da,理论等电点pI为6.38。Blast比对结果显示该蛋白质属于GGPPS家族蛋白,含有2个GGPPS蛋白特有的天冬氨酸富集基序,分别是"DDXXXXD"和"DDXXD",以及5个特征性功能结构域。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竹叶花椒与芸香科植物甜橙(Citrus sinensis)、克里曼丁桔(C. clementina)、柚子(C. maxima)等亲缘关系较近。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ZaGGPPS基因在竹叶花椒中的表达量从高到低分别为实生树的叶、嫁接树的叶、实生树的茎、嫁接树的茎。牻牛儿基牻牛儿基焦磷酸合成酶是竹叶花椒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通过嫁接可影响ZaGGPPS基因在叶和茎中的表达量。该文对竹叶花椒ZaGGPPS基因进行了克隆与分析,为后续深入研究竹叶花椒香气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选育优良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Summary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 was found extensively in the small intestine of both non-mammalian and mammalian vertebrates using radioimmunoassay and immunocytochemistry. By radioimmunoassay, the levels of CGRP in rats, mice, chickens, bullfrogs and rainbow trout were found to range from 91.5 to 419.1 ng/g tissue. To localize CGRP in the small intestine, we used three different tissue preparations for immunocytochemistry: whole-mount preparations, and frozen and Paraplast sections. The combination of three tissue preparations made it easier to visualize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and reduced the possibility of missing the immunoreaction. Immunoreactive cell bodies were found in the plexi in the mammalian species. Dense and regular networks of CGRP fibers were observed in the smooth muscle layers, when examined in whole-mount preparations. In non-mammalian species, however, immunoreactive cell bodies could not be detected, although immunoreactive fibers were present, forming less dense and regular network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CGRP-immunoreactive fibers are present in the smooth muscle layers of the intestine from fish to mammals, suggesting that CGRP may be involved in regulating gastrointestinal smooth muscles in vertebrates.  相似文献   

16.
17.
利用精子介导法向蚕卵导入外源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建立家蚕转基因中切实可行、操作简便的外源基因导入方法,进行了精子介导法探索,以精子介导法的三种方式向家蚕导入所构建质粒pFbGFP,并通过PCR扩增和DNA印迹等手段,已连续两代从基因组DNA检测到导入外源基因GFP的存在,其中的一种导入方式到第二代阳性率约30% .结果表明该法可有效进行家蚕转基因的外源基因导入.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以沙柑(Citrus nobilis)以及其他的柑橘类共22个品种的花粉为材料,通过FEI Quanta 200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观察花粉的赤道面、极面、外壁纹饰等形态特征,并对沙柑的分类地位及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沙柑花粉为中等型、形状为长球形,存在4条孔沟,极轴长为(29.98±1.18)μm,赤道轴长为(22.32±1.03)μm;外壁纹饰为网状纹饰,网眼为圆形或者近圆形,网眼直径大小为(0.89±0.10)μm,网脊平宽光滑不隆起,网脊宽度为(0.62±0.07)μm。经过花粉形态比较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沙柑应为杂种起源,且与扁柑、年橘、广西红皮酸橘的花粉特征较为接近,在遗传距离0.442处聚为一组,推测四者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且沙柑与后三者相比可能较为原始;沙柑与岑溪酸橘、印度酸橘、姑婆山野生元橘、贺州野橘等可能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但亲缘关系较远,可结合分子标记等技术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该研究结果为沙柑遗传演化、分类地位以及亲缘关系的鉴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苦瓜籽为材料,研究了聚丙烯酸分离纯化苦瓜种仁碱性蛋白的方法及影响因素。等电点沉淀试验表明,柠檬酸、盐酸分别调节苦瓜种仁粗提液pH至6.0、4.0时,各有14.62%和32.49%的苦瓜种仁蛋白被沉淀。醋酸的等电点沉淀作用呈现阶段性特点,pH 6.0和4.0时分别有26.17%和38.72%的苦瓜种仁蛋白被沉淀。醋酸、盐酸和柠檬酸处理的1mL苦瓜种仁粗提液(pH 4.0),1%PAA选择性沉淀碱性蛋白(等电点pI为8.65~9.30)的最佳用量分别为100μL、120μL和100μL。醋酸调节苦瓜种仁粗提液pH分别至5.0、4.0和3.0,等电点沉淀后的上清液用PAA沉淀碱性蛋白,当PAA(1%)用量为160μL/mL提取液时,pH5.0和3.0样液分别有33.77%和43.56%蛋白质被沉淀;当PAA用量为120μL/mL提取液时,pH 4.0样液中30.83%蛋白质被沉淀。PAA-蛋白质复合物溶解于碱性溶液(pH>9.0),当溶液NaCl浓度为3.0%时,溶液蛋白质浓度最高。PAA选择性沉淀的苦瓜种仁碱性蛋白经Sephadex G-75柱层析分离,分别在175min和300min出现主峰Ⅰ和Ⅱ。SDS-PAGE和IEF分析表明主峰Ⅰ的分子量约为30kD,pI值约为9.5,主峰Ⅱ的分子量约为10kD,pI值约为9.3。  相似文献   

20.
为了建立金樱根中没食子酸和儿茶素含量的测定方法,分析广西不同产地金樱根及炮制品中没食子酸和儿茶素含量的变化,该文以没食子酸和儿茶素的含量作为指标成分,采用HPLC法对广西产金樱根生品、炒炙品、酒炙品、盐炙品及醋炙品进行测定,并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广西不同产地金樱根及炮制品中没食子酸和儿茶素含量均存在差异,所有样品中儿茶素的含量均比没食子酸高,南部地区(除贵港桂平外)的没食子酸和儿茶素含量整体上比北部地区高,在炮制品中醋炙后没食子酸和儿茶素含量最高。该研究表明HPLC测定方法简单可行,金樱根中没食子酸和儿茶素含量的变化差异主要表现为产地地域及炮制方法的不同,可为今后金樱根资源的合理利用、质量标准制定以及临床用药的研究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