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植物分类学中的繁殖生物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繁殖生物学的知识有助于对分类学上复杂性问题的理解,从而大大地有利于我们作出明智的分类估价,但它不一定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钥匙。异体受精增加群体的杂合性和变异性。互交繁育的程度限定了表型变异的式样;互交繁育受阻往往造成分类群表型上的间断。异形不亲和性系统(如花柱异长、雌雄异株等等)给分类学家提供可鉴别的形态差异来划分密切近缘的分类群,但也有由此而造成分类实践上混乱的情况。自体受精增加群体的纯合性;相继世代持续的自体受精使群体变成纯系或同形小种。但对自体受精植物的分类处理并不存在既定的原则,而现在大多数学者不支持把每一个纯系或小种(或约当种)都定为种的做法仅仅反映了当前分类学的时流。但普遍认为,对自体受精类群的分类处理应不同于异体受精类群。无融合生殖是自体受精的一种极端的形式,包括营养生殖和无融合结籽(包括不定胚生殖、无孢子生殖、双倍孢子生殖、假受精)两大类。在任何情况下,胚总是完全由母体组织形成,因此后代在遗传上与它的母体完全相同。由于许多无融合类群都是兼性的,即既能产生无性的种子,又能产生受精的种子,而且又常与杂交和多倍化密切相关,因此具有特别复杂的变异式样。这三套过程同时存在的类群,称为无融合种综,分类学上称为“困难属”,种的划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鼎湖山物种分类学研究的历史,采用内容分析法对采自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主模式标本信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主模式标本共含202种生物(亚种或变种),分属3界10门20纲54目104科146属,其中植物界63种、动物界68种、菌物界71种。有194份标本(另8份无采集人信息)涉及77位采集人(或其团队),有67家机构的147人参与新种命名, 67种期刊的140条文献参与新种发表, 38个国内外机构保存了200种的标本,物种在30%的科、目、采集人、第1命名人、期刊和存放地各分配了约70%的数量,呈现类似"二八定律"所述的不平衡现象。1978至1997年是标本采集并命名的高峰期,标本采集率为55.45%、标本命名率为58.91%;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命名早于动物和真菌。鼎湖山物种的橱柜时间(标本采集到命名间隔的时间)平均为7.56 a,且植物的长于动物和菌物。鼎湖山主模式标本生物的物种密度比邻近保护区的要高。  相似文献   

3.
物种是客观存在的,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但没有适用于所有生物群的物种定义。种,这个概念的内涵是因类群而异的。生物分类就是对种的识别和对种间关系,种内变异的认识。要研究某类群的种间差异和“种间距”;确定代表种间差异的“关键性状群”;分析每个种的进化程度、演化顺序、变异式样和变异幅度等等。可是,对同一类群的生物,不同研究者往往得出不同的分类结论,意见分歧,莫衷一是,至使人们感到生物分类学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甚至被一些人视力“分类艺术”而非分类科学。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中国直翅目正模标本的物种组成、保存地点、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以及其空间分布情况, 本文结合世界直翅目分类数据库、《中国昆虫模式标本名录》以及部分物种命名的原始文献的记载, 对采集自中国境内的直翅目正模标本信息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 (1)采自中国的直翅目正模标本共3,070份, 超过全世界的10%, 分属2亚目11总科20科58亚科594属; (2)具有保存地信息的3,044份标本中, 存放于中国的为2,705份, 涉及中国44个科研院所, 其余标本分散保存于其他15个国家; (3)根据每年描述新种数量的变化情况, 物种的发表过程有停滞期、波动增长期和快速增长期3个阶段, 物种描述数量随年份呈现显著上升趋势; (4)不同省份采集到的正模标本数量存在明显差异, 多集中在山地和丘陵地区。我国直翅目正模标本大部分都保存于我国各高校和科研院所, 目前每年我国直翅目仍有不少新种在发表, 物种数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建议国家加大对传统分类学的支持和对年轻分类学家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淫羊藿是我国特有且传统的重要药用植物,逐渐步入大宗品种行列。物种的准确鉴定是药效保障和用药安全的前提,为促进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该文对淫羊藿属分类学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存疑类群进行阐述。淫羊藿属共发表68种,中国58种(85.3%),其中57种为特有分布,具有显著的资源优势。淫羊藿属中国类群的分类学研究较为特殊,共26种集中发表于1990s,共31种(53.4%)为国外研究者命名,且绝大多数依据少量栽培个体命名。由于缺乏广泛的形态调查和性状变异分析,导致大量类群的形态描述不准确或不全面,后续20个类群被归并或降级。依据栽培个体命名的类群是补充描述和分类修订的重点。花色、根茎类型、花茎叶的数量及着生方式等性状在中国类群中存在广泛变异。经分类修订后,该属目前包括46种、1亚种和2变种。淫羊藿属中国组类群仍处于活跃进化中,其形态变异复杂,种间关系无法得到解决,为该属分类的最大挑战。但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需要建立在清晰的分类学基础上。未来研究应基于居群调查,完善各物种的形态描述;在此基础上,整合形态变异特征、地理分布格局和基因序列特征,检测自然种间杂交事件,从而揭示物种的分化和进化历程。  相似文献   

6.
淫羊藿属是分类学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其类群发表和修订均较频繁。为更清晰掌握淫羊藿属的性状变异,该文在查阅该属研究成果和标本的基础上,结合课题组野外调查和分析,对该属重要性状进行系统梳理。花瓣式样是淫羊藿属分类的最重要依据,但并非绝对稳定,种内花瓣形态可能存在丰富变异。花瓣颜色、花药颜色,甚至花的大小至少在部分类群中不宜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根茎性状在多数类群中不失为一个有用的分类性状,但不能一概而论,应基于广泛调查。多数类群的花茎上叶的类型及小叶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困难。非腺毛特征十分复杂,不同样本存在不同程度差异,不宜作为物种鉴别的关键依据。淫羊藿属植物栽培后植株普遍更矮小,提示开展自然生境下的调查和形态观测对掌握物种形态特征非常必要。中国淫羊藿属类群仍处于活跃进化中,其形态变异复杂,物种鉴定和资源利用时应足够谨慎。  相似文献   

7.
论居群与模式概念沈显生(安徽教育学院生物系,合肥230061)1867年,第一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植物分类学开始走向标准化和国际化。接着,人们提出植物命名中的模式概念,要求发表新种时要指出一份模式标本。长期以来,植物分类学工作者始终围绕模式...  相似文献   

8.
关于物种形成机制及物种定义的新观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很早以前,分类学家开始根据生物表型特征上的差异来识别和区分物种,自达尔文以后,人们认识到不同的物种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在定义物种时引入了"谱系"的概念.达尔文着重强调物种不仅是可以变化的,而且这些变异最终可以使一个种内的成员彼此分离,形成新种(Darwin,1859).  相似文献   

9.
杜诚  刘军  刘夙  马金双 《生物多样性》2022,30(7):22355-190
中国植物资源丰富, 长期以来被外国人所关注和研究。直到1916年, 中国植物分类学者才开始独立研究本国植物, 并经历了从民国时期开始自立、到1949年后自主完成《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植物志》等国家级和相对完整的地方植物志以及中外合作完成英文版的国家植物志Flora of China、再到21世纪新一代学者每年更新《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并且开始主导国际性植物分类学研究工作等3个主要时期。统计表明, 超过3,000位中国学者参与过植物命名或植物名称处理等命名相关工作, 近些年更是达到每年新增100人左右的新高。但这种繁荣局面与中国植物分类学的衰退状况彼此矛盾。为了解释这个矛盾, 结合对历史回顾的深入分析说明, 真正能够反映分类学发展程度的量化指标应当是“活跃”分类学者数目。这个数目在21世纪停滞不前, 表明当今的分类学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 特别是新分类群的发表与系统学研究脱节, 对分子系统学证据的应用仍有不足, 以及科研评价体系偏重于论文影响因子等。本文因此提出了当今分类学者应该具备的6条技能标准: (1)具有科学精神和全球视野; (2)掌握学科内知识; (3)掌握学科外知识; (4)具备野外工作技能; (5)具备标本馆和实验室工作技能; (6)掌握文献和数据库检索技能。  相似文献   

10.
生物多样性的快速流失 ,使传统分类工作在热带物种多样性评估中显出不足 ,而民间分类系统在区域性物种多样性快速评估中的作用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前人对西双版纳傣族民间植物命名和分类系统已做过研究 ,该文在此基础上 ,探讨能否将这种知识用于区域性物种多样性快速评估。利用生物多样性快速编目、样方调查及民族植物学中民间访谈的方法 ,考察了三个傣族村寨原住民的植物识别能力。结果表明 ,傣族原住民的植物识别程度与其年龄呈显著正相关 ,中年以后识别能力趋于稳定 ,识别率高达 91 %以上。通过与长期在西双版纳地区工作的野外植物分类学家相比较 ,我们发现傣族原住民的植物识别率不低于分类学家 ,且所需时间比分类学家少。作者认为 ,民间植物分类系统可以用于局部地区的物种多样性快速评估。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Abstract— The appearance of the enzymes succinate dehydrogenase, lactate dehydrogenase, acid phosphatase, monoamine oxidase and acetylcholinesterase in cultures of dissociated spinal cord, dorsal root ganglia and cerebellum removed at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have been studied. The neurons differentiated in vitro have morphological and cyt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normally developing neurons. On the basis of the results obtained, it is argued that in this experimental model the histogenetic determination of the neuroblasts at the time of the explant may start and bring to an end the morph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various types of neurons even under conditions extreme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norm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5.
被子植物多胚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综述了被子植物多胚苗的研究进展。在被子植物中多胚苗材料的种类很多,而只有特定起源的多胚苗材料在作物杂种优势固定中才具有比较大的实用价值。关于被子植物多胚苗的发生机理目前还没形成统一的定论。单倍性、二倍性和多倍性多胚苗在作物育种上具有各自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Developmental constraints can be interpreted as factors of developmental origin responsible for covariation among measured variables. Several hypotheses have been proposed to link the possession of such constraints to subsequent evolution. Using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we compare developmental factors across selected taxa of cotton rats, genus Sigmodon. Three factors explain well the covariation among orofacial measurements: (1) responses to body size variation, (1) coordinated growth of traits of the occluding-tooth complex, and (3) responses to musculoskeletal interactions. Sigmodon taxa share these factors, but differ in the variance-covariance matrix of factors, and the unique variances of individual traits. Patterns of covariation among measurements of the neurocranial complex reflect responses to body size variation, and perhaps also responses to fetal brain growth. While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cross taxa in factorpattern, variance-covariance matrix of factors, or unique variance of measured neurocranial variables, the neurocranium is only weakly constrained. We doubt that even the relatively stronger developmental constraints on the orofacial complex would prevent evolutionary divergence because differences in the variances and covariances of factors, and in levels of unique variance of individual traits can provide different opportunities for selection to act in different Sigmodon taxa.  相似文献   

17.
18.
TILLING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ILLING(Targeting Induced Local Lesions in Genomes)是功能基因组研究中应用的一种反向遗传学技术。它能高通量低成本地在EMS诱变群体中鉴定出发生在特定基因上的点突变。在其基础上发展出的EcoTILLING技术则可发现种质资源中的SNP位点及小插入或缺失多态性位点。水稻是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 也是已经完成了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有丰富的生物信息学资源可以利用的基因组研究模式植物。水稻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将在育种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从基于特定基因的种质资源鉴定、EMS诱变育种、及水稻功能标记开发等方面论述了其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