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伦闭螺Clea(Anentome)helena(Phillippi) 本种为蛾螺科中较小型的种类。壳高约20毫米,壳宽7毫米,个体大的壳高可达30毫米。有6—8个螺层,螺层缓慢均匀增长;壳坚固,外形呈长圆锥形。壳面呈黄褐色或绿褐色,各螺层具有1—3条红褐色色带及粗的纵肋,体螺层上约有12条纵肋。壳口具有短而宽的前沟。  相似文献   

2.
马军国  李效宇 《四川动物》2012,31(5):763-767
尖膀胱螺Physa acuta是世界广泛分布的淡水螺类,在我国属外来入侵种.本文着重对该螺的形态特征、繁殖、发育及光照对螺生长和繁殖发育的影响等进行了实验观察和研究.尖膀胱螺个体中等,左旋,壳口无厣.喜聚居于水生植物较多、营养丰富的淡水区域.尖膀胱螺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有时也可自体受精.性成熟个体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温度、食物和光照)每天都可产卵,卵孵化率近100%.尖膀胱螺胚胎发育共经历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担轮幼虫期、面盆幼虫期、仔螺形成及出膜期7个时期.一般情况下,螺卵7~10 d可孵化,60 d即可性成熟.25℃、24 h连续光照条件下,尖膀胱螺体重明显增加,40 d就可以性成熟并产卵.  相似文献   

3.
光肋螺蛳(Margarya mansugi)是仅分布于云南省的特有螺类。受过度捕捞、栖息环境破坏等人为因素影响,光肋螺蛳自然种群急剧萎缩,目前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由于光肋螺蛳的研究资料匮乏,其生物学特征尚未被完全掌握,制约了光肋螺蛳保护对策的制定。为此,通过室内人工驯养观察,记述了光肋螺蛳的形态、活动习性、食性、生长和繁殖等主要生物学特征。光肋螺蛳壳质厚且坚硬,呈长圆锥形,褐色,角质厣,螺壳一般有5~6个螺层,体螺层有4条环肋,雌螺体型一般比同龄雄螺大;喜栖息在水体底层,夜晚活动频率明显高于白天;主要以藻类为食,成螺经驯化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仔螺、幼螺和成螺的生长速度顺次降低;性成熟时间需要两年以上,卵胎生,终年生产,一般在白天交配,交配时间7~10 h,分批产仔,每次产仔1~2只,观察到的一只雌螺分9批产仔,共产仔螺14只。从受精到仔螺产出需85 d以上。本研究可为光肋螺蛳基础生物学研究积累资料,同时也可为高原湖泊特有螺类的人工驯养繁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记述了浙江弯螺属一新种,即龙塘山弯螺新种Sinoennea longtangshanensis sp.nov.。标本采自浙江省临安市龙塘山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弯螺属的种类主要分布于东亚和南亚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地区。龙塘山弯螺贝壳小型(壳高4.40 mm,壳宽2.40 mm),壳质薄,有6.5个螺层,胚螺层和第二螺层光滑,无肋纹,壳口具4枚齿。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5.
螺类是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动物的泛称.种类繁多,已发现的约八万种.遍及世界海洋、淡水和陆地. 螺类身体柔软,常有一个螺旋形的贝壳;头部发达,有口、眼及1或2对触角;足部亦发达,位于身体腹面.活动时,头和足都伸出壳口外  相似文献   

6.
本文描述了田螺科Viviparidae一新种——滇池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dianchiensis。模式标本采自滇池西南部的白鱼口湖区。本种贝壳大,最大个体壳高25.4mm、宽50.2mm。壳顶尖,有7个螺层,除顶部螺层外,各螺层中部均外凸呈角状,上部具宽阔的阶区。体螺层具7—12条螺棱。相似种长螺旋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longispira(Heude)各螺层中部均不外凸呈角状,上部亦不具阶区,且体螺层只有5条不大清楚的螺棱,两者有明显的区别。齿舌公式:3—4(1)3—4·4(1)4·4(1)4·11—13。幼体4个螺层,壳顶尖,第3和第4螺层上具2—4条螺棱,其上列生角质毛。本种分布仅局限于滇池西南隅。根据湖泊演变状况和湖内田螺科其他属种现行的分布格局推测,它可能是属于分布范围缩减和种群趋衰的种。  相似文献   

7.
斯氏狸殖吸虫螺类宿主新记录:洪山拟钉螺新种记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斯氏狸殖吸虫新的螺类宿主——洪山拟钉螺Tricula hongshanensis sp. nov.的特点:螺壳较宽而短,体螺层较高大,壳口上缘成锐角,触角伸展时较长,收缩吋有环状皱褶,雄性阴茎较粗短,末端钝圆,齿舌公式不同于其它拟钉螺。  相似文献   

8.
奥斯扭螺Camptocerus austeni Blanford:1979年5月采自湖南省华容县(夏全斌)。本属种类在我国为首次发现,以往仅报道分布于日本及印度。主要特征是:贝壳微小,壳高3.2毫米,壳宽1毫米,壳口高1.4毫米,亮口宽0.7毫米。贝壳左旋,外形呈狭长扭曲形。壳质薄,易碎,半透明,有2—3  相似文献   

9.
软体动物的生物量常用带壳湿重表示,然而外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不宜计为生物量,去壳干重和无灰干重相对更接近真实生物量,但其测量过于繁琐,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简单易行的方法对这2种干重生物量进行换算.选择长江流域常见的6种淡水螺类(环棱螺、长角涵螺、纹沼螺、大沼螺、方格短沟蜷和萝卜螺),对其螺壳的5个形态参数和带壳干湿重与去壳干重和无灰干重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6种螺类的5个形态参数与去壳干重和无灰干重的回归关系均为指数式(y=axb),其中,壳宽和壳长的换算效果(预测值与实测值间的百分误差率均值分别为22.0%和22.5%)好于其他参数;带壳湿重可通过方程直接换算为去壳干重和无灰干重(百分误差率均值为21.7%).从概念的内涵和换算误差表明,无灰干重是表示螺类生物量的最适参数.  相似文献   

10.
吴岷  徐敏 《动物分类学报》2012,37(3):542-545
描述了栖息于甘肃南部的陆生贝类艾纳螺科1新种,狭口杂斑螺Subzebrinus stenostomus sp. nov.。新种由体螺层周缘以上轮廓线直、壳口呈狭窄长方形、壳口缘反折但不形成卷边、测量特征及生殖系统特征与已各知种不同。狭口杂斑螺,新种Subzebrinus stenostomus sp. nov.(图1~5)鉴别特征体螺层周缘以上轮廓线直。壳口长方形,狭窄。壳口缘反折;不形成卷边。螺轴向轴向倾斜;其外缘垂直。壳高11.8~14.0mm; 壳径4.4~4.9mm;螺层数8.250~9.625。交接器收缩肌的附器枝附着于A-2.正模,HBUMM06667-specimen 1,具软体成螺;甘肃文县(33°05’N,104°21’E; 海拔1269m);2011-08-09;吴岷、徐沁、Prem B. Buhda采。副模,HBUMM06667-specimen 2~7,6枚具软体成螺(1标本胚螺层破损);采集数据同正模。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词源: 新种种名源自其壳口殊狭而得名。"steno"和"stomus"分别意"狭窄"和"口"。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记述觿螺科的一新种及一新记录。模式标本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曲旋沼螺,新种Parafossarulus anomalospiralis sp.nov.(图1—3) 正模(JL 838301)壳高18.0毫米,宽9.5毫米;壳口高7.0毫米,壳口宽6.0毫米。 副模10个标本,壳高15.0—17.5毫米,宽9.0—9.5毫米;壳口高6.0—7.0毫米,壳日宽5.0—6.0毫米。吉林海龙。1983年7月24日。  相似文献   

12.
陕南寒武纪梅树村期西乡生物群中的管状化石数量丰富,本文对其中的三类主要化石类型:软舌螺、似软舌螺类和阿纳巴管类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软舌螺主要为圆管螺目,属于寒武纪软舌螺演化的第一阶段,且化石具有不同的壳体结构:主要分为单层壳和多层壳两大类,多层壳根据截面又可分为同心与偏心两类。单层壳与同心多层壳可能属于原生结构;偏心多层壳属于次生结构。对上述各类结构进行了分类统计,其中的单层壳与次生多层壳居多,并推测原生多层壳体的出现可加固管体,是地球早期生物为应对同期食肉动物所进化出的生存对策。似软舌螺类的两属:小软舌螺属及小钻孔螺属在此生物群中均有发现。西乡生物群中的阿纳巴管类主要为Anabarites trisulcatus,Aculeochrea tripartitus和Anabarites isiticus,其中Anabarites isiticus的化石壳体表面具有细密生长纹,生长纹可明显分为较粗与较细两类,二者相间排列、重复出现,体现了生物不同的生长周期。  相似文献   

13.
李国祥 《古生物学报》2004,43(4):571-578
对采自陕西镇巴小洋剖面下寒武统西蒿坪段的似软舌螺类(hayolithelminths)化石进行了研究,描述了一新种Torellella bisulcata sp.nov.,其主要特征为:磷质管状壳体,横切面透镜状,壳管的两个宽面凸度不等,一面为弧状,另一面扁平;壳管直或微弯曲,在壳管的两个窄的侧面各具一纵向浅凹沟,壳面光滑或饰有微弱的横向纹线。简要地讨论了似软舌螺类化石的生物亲缘关系,认为迄今为止,其仍为分类位置不明的化石类别。西蒿坪段中下部产有三叶虫颊刺和颈刺,表明此段沉积地层属于下寒武统筇竹寺阶而非梅树村阶。  相似文献   

14.
湘江中游江段螺类的种类组成及区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道了湘江中游江段螺类的调查结果,计有螺类31种(其中5种为湖南省新记录),分别隶属于腹足纲6科11属,其中主要是田螺科的种类.对它们的种类组成、区系、种群大小、分布与栖息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城镇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及修河拦坝对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早寒武世马哈螺类的骨骼化特征、分类和演化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哈螺类(maikhanellids)是已知最古老的单板类,以往缺乏系统研究,并在分类上争议较大,文中以滇东早寒武世梅树村阶微小骨骼化石的丰富材料为依据,详细阐述该类群的形态特征和超微结构,探讨其亲缘关系和演化趋势,研究表明,马哈螺类由6个属组成,包括Maikhanella,Ramenta,Ramentoides gen.nov.,Mediata gen.nov.,Yunnanopleure和Purella。各属之间壳形变化较大,但裸露的壳顶和普遍发育的鳞片状或条状突起表明它们在明显的亲缘关系,并显示两个演化方向,即Maikhanella Ramentoides gen.nov.Ramenta和Maikhanella Mediata gen.nov.Yunanopleura-Purella。马哈螺类分布于梅树村期早,中期,Maikhanella是最原始的马哈螺,最先出现在梅树村阶小歪头山段,也是中谊村段下磷矿层唯一的马哈螺,而在该段上磷矿层马哈螺类发生了明显的属种分异,在大少段所有的马哈螺类突然消失,马哈螺类的壳体曾被描述为:骨针状的外骨骼”,“骨片状外骼”和“包裹在中间基质中的骨针”,但当前研究表明,以Maikhanella pristinis和Ramenta cambrina为代表的马哈螺类的内壳层具有早期单板类中较常见的水平交错纤状结构,指示了马哈螺类具有致密成层的壳壁,文中新建2亚科,2属和5种,即Maikhanellinae subfamily nov.,Purellinae subfamily nov.,Maikhanella Perelegans sp.nov.,Ramenta superata sp.nov.,Ramentoides latispinus gen.et sp.nov.,Mediata kunyangensis gen.et sp.nov.,Yunnanopleura longidens sp.nov。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15年4月浙江沿岸定点调查资料, 分析了春季调查海域螺类种类组成、优势种、资源生物量和密度、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浙江沿岸海域春季共捕获螺类27种, 隶属于2目15科21属, 优势种主要有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和褐管蛾螺(Siphonalia spadicea); 螺类平均资源生物量和密度分别为246.64 kg/km2和27.75×103 ind./km2, 总体分布趋势呈现较为明显的斑块分布特征, 但浙北海域资源密度低于浙中南部海域; 种类丰富度指数(D)、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种类均匀度指数(J′)的平均值分别为0.36、0.56和0.50, 3种多样性指数均不高, 螺类群落多样性水平处于较低水平, 除物种多样性指数(H′)空间分布特征较为显著以外, 其余2个指数在调查海域整体分布较为均匀; ABC曲线显示浙江沿岸水域春季螺类群落处于中等干扰(或不稳定)状态; 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水深、底层温度和底层溶解氧3个环境因子对研究海域螺类群落的分布起较大的作用。研究旨在探明该海域螺类资源的物种多样性, 丰富我国近海软体动物地理区系的基础资料, 同时也为浙江近海海洋生态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海前鳃亚纲玉螺科种类丰富,作者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采到的标本进行了研究,共整理出6属58种;其中有19种为中国海新纪录,8种为新种。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1.海南玉螺(新种)Natica hainanensis sp.nov.(图版Ⅰ∶4;图版Ⅱ∶9) 贝壳中等大小,壳较厚、质坚实,亚球形。壳表有细密的生长线和螺线,有的标本有裂痕。壳表被有一层蜡黄色的外皮。在体螺层上弥散有若干褐色斑点;此斑点在有的标本排列成三条螺带,但较模糊。若除去蜡黄色外皮,贝壳呈灰白色。螺旋部较高而尖,褶皱  相似文献   

18.
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螺类组成生态指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螺类作为湿地的重要生物类群,对环境变化响应敏感,这使得螺类成为潜在的环境指示物种。为了研究中国东北沼泽湿地不同类型湿地螺类群落结构的差异以及螺类作为不同类型湿地指示物种的可能,在2014年9月和2015年5月对小叶章沼泽化草甸湿地、臌囊苔草湿地、毛苔草湿地、漂筏苔草湿地共17个采样点进行螺类样品采集。共采集到了螺类8科13属17种4452个。研究表明,螺类以扁卷螺科Planorbidae、椎实螺科Lymnaeidae、膀胱螺科Physidae为主;4种不同类型湿地螺的种类组成不同,这些螺类的种类组成与不同类型湿地的水深、植物类型组成等湿地特征是相对应。螺类的生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lef指数)在不同类型湿地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筛选了指示螺类6种,无褶螺是小叶章沼泽化草甸的指示物种,小土蜗、半球多脉扁螺和虹蛹螺是臌囊苔草湿地的指示物种,琥珀螺是毛苔草湿地的指示物种,平盘螺是漂筏苔草湿地的指示物种,这表明了螺类是沼泽湿地类型的重要指示生物。也为螺类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保护、恢复和生态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资料积累。  相似文献   

19.
渤海螺科(Bohaispiridae)是以圆锥形至塔锥形的壳体,圆形的壳口,具假脐、脐腔,脐缘被一条脐脊围绕为特征。渤海螺科的属种,目前仅见于渤海沿岸地区,至少有7属(和亚属)、37种(和亲近种)。其中在辽河下游平原就有7属(和亚属)、32种(和亲近种),约占本区早第三纪腹足类种数的六分之一。渤海螺科的分子自沙河街组三段上部开始出现,一直延续至东营组二段,东营组一段及其以上地层尚未发现。渤海螺科属种繁多,演化迅速。因此,研究该科的演化和地理分布,对于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沉积盆地的历史和恢复古地理环境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根据螺塔高度与壳口高度之比,渤海螺科  相似文献   

20.
现报道我国椎实螺科4种新纪录,标本均于1965年采自云南省。 1.泰国萝卜螺Radix siamensis(Sowerby) 贝壳呈橄揽形;有4个螺层;体螺层圆胖,有的标本具有方形凹陷。壳口呈卵圆形,内缘在轴缘处外翻,扭转,形成轴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