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花粉白苗的研究,以水稻为材料的较多,且大多研究培养基成分、培养温度、培养材料等对白苗分化的影响、花粉白苗的亚显微结构及遗传生化分析等。但就花粉白苗的成因问题目前仍不清楚。我们对小麦不同小孢子发育时期的花药分别培养,初步探讨了花粉白苗分化与小孢子发育时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小麦花药培养力的遗传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50年代末期;胡萝卜根的悬浮细胞被诱导分化成完整的小植株;此后;虽然各种植物的离体培养不断获得再生植株;但是;进展比较缓慢;尤其是禾本科作物的花药培养;其根本原因可能是基础研究薄弱。本文就小麦花药培养力(Anther Culture Responce;记作ACR)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3.
4.
选择体重20g 左右小白鼠分别使用眼镜蛇毒、蝮蛇毒以及经过紫外线、~(60)Co 照射灭菌后的这两种蛇毒进行半数致死量的测定,结果经紫外线照射后的眼镜蛇毒和白眉蝮蛇毒的毒性降低了6.98%和6.41%.经~(60)Co 照射的眼镜蛇毒和蝮蛇毒的毒性降低了21%和33%. 相似文献
5.
6.
低能氮离子注入对小麦组织增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普通小麦为材料,研究了氮离子注入对小麦花药、成熟胚培养过程中愈伤诱导、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子注入引起花药出愈率下降,但对分化率基本无影响,而且对成苗有利,在处理剂量下,成苗率比对照提高了46.2%;而离子注入可以在基本不影响成熟胚出愈率的情况下,显著提高愈伤的分化率。 相似文献
7.
8.
9.
小麦花药培养中激素对离体小孢子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至清等分别对小麦花药培养中离体小孢子的发育过程,作了详细研究。但在不同的时期调整外源激素,对花粉愈伤组织诱导有什么效果?对离体小孢子发育又有什么影响?迄今还不清楚。1983—1984年我们采用花药漂浮培养,分期附加外源激素的方法,并结合对离体小孢子发育的观察,探讨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影响小麦花粉植株分化的几个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麦杂种F1代花粉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了影响花粉植株分化的几个因素。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花药培养时间的延长.其愈伤组织的分化能力逐渐降低;分化培养基中附加KT和BA两种细胞分裂素相结合有利于绿苗分化;4℃─5℃低温处理愈伤组织24小时能提高绿苗分化率。 相似文献
11.
Ö. Ye§ilada 《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 biotechnology》1995,11(5):601-602
Crystal Violet was decolourized by Coriolus versicolor, Funalia trogii, Laetiporus sulphureus and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ME446 by 92%, 82%, 86% and 62%, respectively, over 3 days. 相似文献
12.
不同基因型小麦花药培养过程中药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 ,比较了不同基因型小麦花药培养过程中药壁变化的差异。组织切片观察表明 :易诱导材料花药培养过程中 ,药壁细胞发育充实 ,活力强 ,降解衰退较难诱导材料有所延缓 ;两种材料的花药刚离体时绒毡层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15.
光周期对光敏胞质不育小麦花药发育过程中Ca^2+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运用焦锑酸钾沉淀法,研究了不同光照条件下光敏胞质不育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花药发育过程中Ca^2+的分布。短日照条件下,小孢子形成和花粉发育过程中胞内Ca^2+在数量、分布上有变化;小孢子表面逐渐积累Ca^2+,至成熟花粉表面覆盖一层Ca^2+,胞质Ca^2+较少;药隔和药壁组织通过抽外体或共质体途径运输Ca^2+供给花粉的发育;长日照条件下,花粉败育发生在不同时期,早期 相似文献
16.
小麦花培育种效率与从不同杂种世代取材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小麦花培育种效率与不同杂种世代取材的研究表明,过去小麦花培育种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取F1代材料花药培养。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认为;用F1代材料进行花药培养育种的效率非常低,特别是在花培苗群体小的情况下,要获得新品种几乎是不可能的,根据实验结果以及理论分析,建议花培育种应结合常规的田间选择,取F2或F3代(特别是F3代)材料是进行花培,育种效果较好。并在此实验结果的指导下,从稍高世代取材,于5-7年的时间内选育出两个通过审定的花培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7.
光周期对光敏胞质不育小麦花药发育过程中Ca^2+—ATPase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铅沉淀法研究了不同光照条件下泖负质不育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可育花药和不育药药发育过程中Ca^2+-ATPase的分布。短日可育条件下,单核早期至成熟花粉,Ca^2+-ATPase在花粉表面,外壁内先增加后 和,在花粉内壁及质膜上逐渐增加,在南内分布较少,成熟花粉的营养细胞核仁内有大量Ca^2+-ATPase会面2。精细胞核仁内亦有Ca^2+-ATPase分布。乌氏体上 相似文献
18.
19.
Decolourization of textile dye Reactive Violet 5 by a newly isolated bacterial consortium RVM 11.1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Summary Soil samples collected from contaminated sites of Vatva, Gujarat, India were studied for screening and isolation of organisms capable of decolourizing textile dyes. A bacterial consortium RVM 11.1 was selected on the basis of rapid dye decolourization. Reactive Violet 5 (RV 5) was used as model dye. The consortium exhibited 94% decolourization ability within 37 h under a wide pH range from 6.5 to 8.5 and temperature ranging from 25 to 40 °C. The bacterial consortium was able to grow and decolourize RV5 under static conditions in the presence of glucose and yeast extract and also showed an ability to decolourize in the presence of starch in place of glucose. Maximum decolourization efficiency was observed at 200 ppm (mg/l) concentration of RV 5. Bacterial consortium RVM11.1 had the ability to decolourize 10 different dyes teste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gradation products after decolourization were examined by HPTLC.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NO对He-Ne激光和增强UV-B辐射小麦(Triticum aestivuml)气孔运动的作用机理,采用低剂量(5 mW.mm-2)He-Ne激光和增强(10.08 kJ.m-2.d-1)UV-B辐射并结合药理学实验和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对ML7113小麦的叶片及表皮条进行不同的处理,结果显示:(1)UV-B辐射既可诱导小麦叶片气孔关闭,又能够明显增加气孔保卫细胞和叶片的NO水平,且NO清除剂明显抑制了UV-B辐射诱导的小麦叶片气孔关闭,同时气孔保卫细胞和叶片内的NO含量明显减少。(2)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L-NAME对经UV-B辐射诱导的小麦幼苗气孔开度及保卫细胞和叶片内NO含量的抑制程度明显大于硝酸还原酶(NR)抑制剂NaN3对其的抑制程度,说明一氧化氮合酶(NOS)合成途径是小麦叶片经UV-B辐射后NO的主要产生途径。(3)就气孔开度而言,L〉CK〉BL〉B。就小麦叶片及保卫细胞内NO含量而言,B〉BL〉CK〉L。就硝酸还原酶(NR)和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而言,B组NR活性最低,NOS活性最高,L组NR活性最高,NOS活性最低。表明经He-Ne激光和增强UV-B辐射诱导的小麦气孔开度的变化确实与保卫细胞及叶片中NO含量的多少有关,气孔开度的减小及增大对应于NO含量的增多或减少,同时进一步证实了小麦叶片经He-Ne激光单独辐照后,NO的主要合成途径也来源于NOS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