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利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究了黄酒中多糖提取工艺条件,并分析了黄酒多糖的化学组分。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乙醇浓度在低于80%时,粗多糖的提取量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高于80%时,粗多糖的量变化不大;醇沉时间到达第8 h时粗多糖的提取量基本达到稳定;在醇沉温度为10℃时粗多糖的量达到最大值。通过正交试验得到的黄酒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为80%,醇沉时间为6 h,醇沉温度为5℃。进一步分析纯化后多糖的化学组分为中性糖含量为89.6%、糖醛酸含量为0.48%、蛋白质含量为4%。  相似文献   

2.
黄芪多糖的闪式提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黄芪多糖的闪式提取技术.方法:对黄芪多糖闪式提取技术中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电机电压、pH值、料液比、乙醇浓度进行了单因素实验,以多糖得率为指标确定提取工艺,并与传统碱水提取法进行了比较,最后用该工艺对8种不同产地或级别的黄芪原料进行多糖提取和含量测定.结果:初步确定提取工艺为温度65℃、提取时间2 min、pH值为10、提取电机电压200V、料液比1:10、乙醇浓度为5%(V/V),提取所得黄芪多糖总量达到123.46mg/g,比碱提法多糖得率提高了近30%,该法检测不同黄芪原料多糖含量在87.44~187.74mg/g.结论:闪式提取技术能大大提高黄芪多糖提取率,不同产地或级别的黄芪原料在黄芪多糖含量上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为改善毛头鬼伞子实体多糖的性状,以粗多糖得率、多糖含量、吸潮性及色素含量为指标,对乙醇沉淀制备多糖的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子实体经提取后浓缩至浓缩比为1∶2,即m(物料干质量/g)∶V(提取液/m L)=1∶2时以60%乙醇沉淀,再以60%乙醇洗涤1次,经冷冻干燥所得粗多糖产品多糖含量较高、色浅,且吸潮性降低,性状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试验就变色疣柄牛肝菌多糖的提取方法进行了初浅探索,结果表明变色疣柄牛肝菌干燥子实体萃取粗多糖较佳的条件为:粒度以粉碎60目筛、提取剂为蒸馏水、选择菌盖、选择料水比为1∶35(W/V)、沉淀剂达到85%的乙醇浓度、萃取温度选择在80℃、萃取时间为3 h、提取2次可得到粗多糖3%~5%。正交试验表明影响变色疣柄牛肝菌多糖得率的主次因素为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水比,各因素的最佳配合、最优工艺为A3B2C1D3,即乙醇浓度为85%、温度80℃、时间3 h、料水比为1∶15,在此条件下多糖得率为5.008%,提取粗多糖含量在47.995%。  相似文献   

5.
用超声波法提取红果参果实的多糖,并分别以乙醇提取,乙酸乙酯、sevage试剂等进行纯化,以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以GC-MS测定其单糖组分。结果表明,红果参果实中多糖含量高达45.80%,其主要单糖组分及百分比为阿拉伯糖(5.00%)、木糖(9.65%)、甘露糖(11.55%)、果糖(30.20%)、半乳糖(33.85%)。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超临界CO_2萃取广西苦丁茶中多糖的工艺条件,该研究采用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技术分离苦丁茶多糖,利用苯酚-硫酸法对苦丁茶多糖含量进行测定,并考察不同萃取温度(35、40、45、50、55、60℃)、萃取压力(20、25、30、35、40、45、50 MPa)、萃取时间(30、60、90、120、150 min)、夹带剂(甲醇、95%甲醇、50%甲醇、无水乙醇、95%乙醇、50%乙醇)以及夹带剂(95%乙醇)用量(2.0、2.5、3、3.5、4.0、4.5、5.0 mL·min~(-1))对多糖得率的影响,通过设计正交实验方案,对超临界CO_2萃取广西苦丁茶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考察了苦丁茶多糖提取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到的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50℃,萃取压力40 MPa,夹带剂流量3.5 mL·min~(-1),萃取时间150 min;采用苯酚-硫酸法对苦丁茶多糖含量进行测定。在最优萃取条件下得到的苦丁茶多糖的提取率为7.05%。由此可知,采用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具有提取温度低、萃取率高、萃取周期短、低耗以及污染小等优点,适用于苦丁茶多糖的提取。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研究螺旋藻最佳提取条件.方法:采用单因次试验和正交试验法考察提取时间、次数、温度和乙醇浓度对于多糖提取的影响.结果:确定了螺旋藻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是温度80℃、时间3 h、提取次数2次和乙醇浓度为75%.结论:发现温度显著影响多糖提取率,而高浓度乙醇能提高得率.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木瓜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与抗氧化活性,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皱皮木瓜中的多糖,得多糖Ⅰ;利用Sevag法除去多糖中的蛋白质后得多糖Ⅱ;以30%H_2O_2脱除色素后再次醇沉得到精制多糖Ⅲ;透析除去小分子后利用AB-8大孔树脂进行分离以水、30%、50%、70%和95%乙醇洗脱,其中水洗脱部分多糖为Ⅳ。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多糖Ⅰ得率为9.83%,多糖含量(纯度,下同)为64.45%;脱蛋白后多糖Ⅱ中多糖含量为78.23%;经脱色后多糖Ⅲ含量达88.39%;大孔树脂水洗脱部分多糖Ⅳ含量为89.74%。以DPPH(2,2-二苯基-1-苦肼基)清除率和Fe~(3+)还原力方法测定木瓜多糖的抗氧化活性,木瓜多糖均体现出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增强,其中多糖Ⅰ、Ⅱ表现出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地生枝顶孢(AT01)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正交试验确定地生枝顶孢(AT01) 胞内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3 次,每次提取时间为1-5h ,每次加水20 倍,多糖沉淀时乙醇浓度为75 %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取鸡骨草茎中的多糖,并对其含量进行测定。方法:利用水提醇沉淀法提取多糖,用葡萄糖标准品绘制标准曲线,利用苯酚-硫酸法测定鸡骨草茎的多糖含量。结果:回归方程为:y=0.1175x-0.026 7,相关系数r=0.999 7,鸡骨草茎多糖含量为1.534%,平均回收率为98.16%,RSD=0.4623%(n=5)。结论:苯酚-硫酸法具有简单、快速、准确可靠等优点;提取鸡骨草茎的多糖并对其含量进行测定,为鸡骨草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10株灵芝菌株发酵菌丝体生物量、胞内多糖含量、胞外粗多糖得率及其多糖含量和单糖组成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10株菌株的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但不同菌株胞内多糖含量和胞外粗多糖得率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在培养至7d时,G0023和G0160菌株胞外粗多糖得率均较高,分别为3.02g/L和3.14g/L,其多糖含量分别达到了84.11%和91.03%,可作为发酵高产胞外多糖的优良菌株。分级醇沉胞外多糖分析结果表明,各菌株胞外液20%乙醇沉淀所得20E组分的得率和多糖含量均高于50%乙醇沉淀所得的50E组分,说明胞外液中主要以大分子量多糖为主。20E主要由葡萄糖组成,含有少量木糖和甘露糖;50E主要由葡萄糖和甘露糖组成,含有少量木糖和半乳糖。胞外液表观粘度随剪切速率变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各菌株胞外液均呈现剪切变稀非牛顿流体特性,其表观粘度大小与菌株对应20E组分的得率及多糖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人工蝉花孢梗束粗多糖的提取工艺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人工蝉花孢梗束粗多糖的提取工艺,并通过粗多糖对果蝇寿命、果蝇体内SOD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研究了粗多糖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人工蝉花孢梗束粗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20∶1、时间2 h、温度90℃、浸提2次、醇沉乙醇浓度70%、醇沉时间为24 h;在该条件下的粗多糖得率为8.65%。孢梗束粗多糖能明显延长雌雄果蝇的寿命,延长率分别为18.78%和26.23%;孢梗束粗多糖能显著提高雌雄果蝇的SOD活性,并明显降低了雄性果蝇体内MDA含量,说明人工蝉花孢梗束粗多糖具有抗氧化活性和延长果蝇寿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不同浓度范围的乙醇从培养至平衡期后的扁藻细胞内沉淀分离出不同组分的扁藻多糖级分,对其理化性质和结构特征进行了相应的测定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经过凝胶层析分离后,乙醇浓度在0%~50%范围时沉淀的扁藻多糖与乙醇浓度为50%~75%范围时沉淀的扁藻多糖相比,前者分子量大、糖含量高、其结合的蛋白质也多,但前者的溶解度和粘度小于后者。两个级分的扁藻多糖的官能团相似,均含有硫酸基和氨基,但其含量不同。所得结果为深入研究扁藻多糖的结构及其实际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建立一种测定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破伤风类毒素(PS-TT)结合物中游离多糖的方法。用80%乙醇使PS-TT结合物沉淀,再用60%乙醇洗涤沉淀使未结合多糖溶解,使与TT结合的和未结合的多糖分离并分别测定。该方法可有效分离结合的与未结合的多糖并分别测定,结合物中外加多糖可定量回收。本方法适用于测定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破伤风类毒素结合物中游离多糖含量。  相似文献   

15.
猴头菌不同发育阶段产生的多糖结构特征及免疫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收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 7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子实体,经热水浸提后分别采用20%、50%、70%的乙醇终浓度进行分级沉淀,获得21个多糖组分,对它们的结构特征及体外免疫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猴头菌发育过程中,多糖总得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第5阶段达到最大值0.92%。20%醇沉的多糖含量也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第5阶段达到最大值42.87%,其大分子量多糖(1 000-5 000kDa)所占比例最高。50%、70%醇沉多糖均为小分子量多糖,约为10-40kDa。获得的猴头菌多糖组分中,单糖组成多以岩藻糖、半乳糖、葡萄糖和甘露糖为主(相对比例存在一定差异);另外,第1阶段20%、70%醇沉多糖还含有少量的核糖,第7阶段20%醇沉多糖含有一定量的鼠李糖;7个时期50%醇沉多糖均含有一定量的葡萄糖醛酸。所得多糖样品均具有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的活性,其中20%醇沉多糖的活性优于50% 和70% 醇沉多糖,在50μg/mL时就表现出显著的体外免疫活性。此外,在第5阶段即中菌刺期产生的多糖活性最优,说明在此阶段采摘可以获得最佳的猴头菌多糖原材料。本研究为猴头菌生长发育过程中活性多糖的动态形成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分别采用热水法、低级醇法和酶法从沈农一号马齿苋中提取有效成分多糖并测定其含量。结果表明,酶法的浸提效果要优于热水法和低级醇法,提取率提高约10%。本实验首次运用纤维素酶辅助提取马齿苋多糖,收率提高。  相似文献   

17.
库克Noni果汁多糖含量及分子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测定库克Noni果汁中多糖含量及分子量的方法。通过醇沉法分离Noni果汁多糖,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均一多糖组分;用精制Noni果汁多糖测得该多糖对葡萄糖的换算因子,对多糖含量进行定量测定;并通过SE-HPLC(Size Exclusion-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法测定了该多糖的相对分子量。结果表明,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可行,供试液在4 h内显色稳定,重现性较好,平均回收率为99.3%,RSD为1.93%(n=3);测得该多糖的相对分子量为1140 KDa。  相似文献   

18.
Methanol, ethanol, 1-propanol and 2-propanol, at 1.5% (v/v), enhanced the growth and polysaccharide production of Ganoderma lucidum. Ethanol was the most effective at 1.5% (v/v) for increasing the biomass production, however, the maximal polysaccharide concentration was produced with 2% (v/v) ethanol in the medium. There was no new polysaccharide component produced by the addition of ethanol.  相似文献   

19.
Cytoplasmic reserve polysaccharide of Selenomonas ruminantium.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Selenomonas ruminantium accumulated large quantities of in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when grown in simple defined medium in a chemostat, particularly at low dilution rate under NH3 limitation when the carbohydrate content of the cells was greater than 40% of the dry weight. This polysaccharide was used as a source of energy under conditions of energy starvation. Abundant, densely staining cytoplasmic granules were observed by electron microscopy in sections stained by the periodic acid-thiocarbohydrazide-osmium technique. The polysaccharide was extracted in 30% KOH followed by precipitation with 60% ethanol and was found to be a glucose homopolymer. Sepharose 4B gel filtration and iodine-complex spectroscopy showed that the polysaccharide was of the glycogen type with a molecular weight of 5 X 10(5) to greater than 20 X 10(5) and an average chain length of 12 glucose resid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