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流行性感冒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经常发生散发性及暴发性流行。流感疫苗虽能预防传播,但病毒的经常变异给免疫预防带来极大的困难。造成大流行的原因,一般与病毒变异有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Murr.)Barr]的营养体亲和性基因及dsRNA病毒对菌株间病毒特征传播的影响。试验选用已知4个VC基因座位的15个Vc基因型菌株和3种dsRNA病毒,通过含病毒菌株与野生型菌株的配对培养,将病毒逐个转入不同Vc基因型菌株。将不同Vc基因型的含病毒菌株与具特定VC基因差异的野生型菌株配对培养,根据培养两周后野生型菌株培养性状的改变与否,统计菌株间的病毒传播率。结果表明,各个VC基因对菌株间病毒传播的影响不同;存在2个VC基因差异的菌株间病毒传播率低于相差1个VC基因的:病毒在相差1个VC基因的菌株间的传播多具单向性:不同类型的病毒在菌株间的传播率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1 前言 植物病毒47个属中,被证实可通过天然生物媒介传播的病毒有40个属.植物病毒经空气传播(air-borne)的介体是昆虫和螨,而经土壤传播(soil-borne)的介体为线虫和真菌.此外,植物病毒传播还可通过寄主植物的种子(seed-borne)和花粉(pollen-borne)传播.  相似文献   

4.
1前它植物病毒47个属中,被证实可通过天然生物媒介传播的病毒有40个属。植物病毒经空气传播(airborne)的介体是昆虫和螨,而经土壤传播(soil-borne)的介体为线虫和真菌。此外,植物病毒传播还可通过寄主植物的种子(seed-borne)和花粉(pllen-borne)传播。天然传播介体因其各自的生物学特性不同使其传播植物病毒的方式呈现不同的特点,且与被携带的病毒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特殊的传播机理。几十年来介体传播的机理和规律一直是植物病毒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并且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资料。然而,有关介体传播机理的分子水平的信息相对…  相似文献   

5.
昆虫介体行为与植物病毒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多数植物病毒都是依赖昆虫介体进行传播,其中超过80%的传毒介体昆虫都是属于半翅目同翅亚目。昆虫介体识别寄主植物和取食的过程与病毒的传播密切相关,本文主要综述了同翅亚目昆虫、蓟马等介体昆虫取食行为与植物病毒的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于介绍昆虫不同取食阶段的行为对植物病毒传播的影响,病毒侵染对介体取食和识别寄主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用4株基孔肯雅病毒经口感染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进行了易感性和传播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蚊虫对基孔肯雅病毒易感。无论白纹伊蚊或埃及伊蚊,感染后第5-6天即可通过吸血将病毒传播给乳鼠,至第8-13天,传播率可高达55.55%-100%。感染蚊亦可经叮咬将病毒传播给小鸡。埃及伊蚊的易感性和传播率高于白纹伊蚊。实验还发现,不同来源毒株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如分离自云南白纹伊蚊的M81株的感染率和传播率均高于其它毒株。这些结果表明,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在基孔肯雅病毒的保存和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裂谷热病毒(rift valley fever virus, RVFV)隶属白蛉病毒属(Phlebovirus),为三节段单股负链RNA病毒,其主要通过蚊子的叮咬进行传播,可引起大批孕畜流产和幼畜的死亡,人感染RVFV后,可出现出血热、脑膜脑炎等严重的临床症状,甚至死亡。目前尚无针对RVFV感染的特异性治疗方法,疫苗接种是控制该病毒传播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现就近年来RVFV疫苗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8.
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简称流感病毒)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病毒。全世界每年有上万人死于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同时,流感也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接种流感疫苗(influenza vaccines)是流感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流感病毒亚型众多、抗原变异较快且因其流行趋势难以预测等因素导致传统流感疫苗接种后免疫效果不佳,研发通用流感疫苗成为预防流感的一种理想策略。现对以流感病毒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及流感病毒其他结构蛋白保守区域为免疫原的通用流感疫苗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9.
<正>病毒作为癌症病原之一,是本世纪初,与化学物质同时提出来的问题。如果病毒能引起癌症,即使不同于一般病毒,也会有传染途径。那么,切断传染途径,能否预防。在免疫学上对病毒能否预防、诊断、治疗,这就是对所谓“癌病毒说”的一般期望。 但是,对癌症病毒的研究,特别是人癌病毒的研究,决不是容易研究的领域。1950年以前,停留在单纯的“癌病毒说”上,这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有关汉坦病毒人到人传播的研究进展。通过对1996年在阿根廷的一次汉坦病毒暴发流行的流行病学分析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人们初步认识到汉坦病毒存在着人到人传播的可能性,人到人传播的途径可能有接触病人的污染物、吸入病人的感染性飞沫和性传播三种。作者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对策和预防国外毒株传入我国以及预防实验室感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植物病毒适应性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病毒是一类专性寄生生物,其生存和繁衍依赖于宿主植物和传播介体.植物病毒通过适应性进化来对抗宿主的防御系统,响应环境的变化,确保病毒的顺利传播和扩大种群数量,其适应性机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对病毒的变异和进化、病毒与宿主及传播介体间的互作有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为植物病毒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主要从RNA沉默抑制子、快速进化、病毒的传播3个方面,就近年来在植物病毒适应性机制研究领域的一些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2.
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导致的人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发病和死亡迄今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自2003年12月~2006年7月,全球共报告131例死于禽流感;我国已累计报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19例,死亡12例,报告病例的省份11个.对于人禽流感,目前尚无有效的特异性预防手段,而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一旦突破人群免疫屏障,演变为人-人间可传播的高致病性流感病毒,将造成大量的感染和死亡病例.进行有效的疫苗接种是迅速建立人群免疫屏障,阻断流感大流行的蔓延,减少和降低其危害的有效手段.为此,世界各国迅速开展了禽流感疫苗的研制,特别是人用禽流感预防性疫苗的研制.  相似文献   

13.
病毒侵染宿主细胞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且涉及病毒与细胞多种成分的相互作用,病毒侵染机制研究对研制抗病毒药物以及病毒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单颗粒示踪技术是可视化研究生物动态过程的重要工具,能够研究病毒在活细胞中的侵染行为,现已成为病毒侵染机制研究的有效手段。此文综述了单颗粒示踪技术中病毒标记物、标记方法、活细胞成像及分析进展,以流行性感冒病毒和人免疫缺陷病毒为例阐述了该技术在病毒侵染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对该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此文旨在为病毒侵染机制研究介绍新的技术手段、推动病毒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答:艾滋病的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艾滋病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都携带有病毒。艾滋病的传染性很强,它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血液和母婴3种.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危险行为。因此,预防艾滋病要拒绝毒品、洁身自爱。众所周知,蚊子的叮咬会传染多种疾病,如疟疾、丝虫病等。由于蚊子叮咬人时都要吸血,因此,  相似文献   

15.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要表现,具有广泛流行性和严重传染性的一类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我国目前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迄今鉴定出的具有明确致病性的肝炎病毒主要是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分别引起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性肝炎按传播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肠道外传播的病毒性肝炎,包括乙、丙、丁型肝炎;另一类是经肠道(即消化道)传播的肝炎病毒,包括甲肝和戊肝,其发病有季节性,可呈暴发流行。本文旨在对经消化道传播的病毒型肝炎(甲肝、戊肝)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控制和预防作一综述,以期对其流行和科学防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不仅严重危害禽类,而且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鸽作为留鸟,具有作为AIV从野生鸟类传播至人类中间宿主的潜能。鸽对AIV的易感性以及在病毒传播中的作用却存在争议。通过分析AIV自然感染、人工感染鸽的流行病学以及实验研究数据,同时回顾了禽流感病毒感染鸽的机制,发现随着病毒的进化和时间的推移,鸽群AIV的感染率也在递增;尤其随着近年具有双受体结合特性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HPAIV)clade2.3.4.4分支H5Nx毒株的出现,其感染鸽后排毒量上升以及鸽体间直接接触传播能力增强。为了有效防控AIV的跨种间传播,有必要加强对鸽感染AIV的流行病学监测和传播特性的研究,特别需要密切关注具双受体结合特性的H5Nx和H7N9 HPAIV对鸽易感性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诺如病毒(Norovirus,No V)是继轮状病毒之后,引起人类急性肠胃炎群体性暴发的主要病原体,该病毒具有感染性强、变异快的特点。No V可通过食物、水源和气溶胶等途径传播,粪-口途径是其主要传播方式,且该病毒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通过自身的进化来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逃逸人体的免疫功能。现就No V当前的流行状况和进化机制作一概述,对今后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针对2013年3月中国爆发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在雪貂体内进行致病性及传播力的研究,并与甲型H1N1流感病毒、H5N1禽流感病毒进行比较。方法对新发H7N9毒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雪貂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呼吸道排毒情况,组织病理学变化等进行评价和比较,并对H7N9毒株在雪貂群体中的传播力进行研究。结果雪貂模型的临床症状、死亡率、病毒传播以及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H7N9病毒的致病性低于H5N1,与2009年起源于北美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相当。新发H7N9禽流感病毒可以在雪貂的呼吸道、心脏、肝脏以及嗅球进行复制。值得注意的是H7N9禽流感可以通过飞沫在雪貂间进行低水平的传播,并且在传播过程中,病毒基因组内有多个位点的氨基酸发生了替换。结论 H7N9禽流感病毒对雪貂的致病性较H5N1禽流感病毒低,与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雪貂的致病性相当,H7N9禽流感病毒可在雪貂间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19.
重组人干扰素α2a滴鼻剂抗病毒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检测干扰素滴鼻剂抗病毒药效作用,采用组织细胞培养法及建立流行性感冒动物模型,对不同浓度的干扰素滴鼻剂进行了体内外抗病毒药效学研究。结果显示:在体外有抑制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腺病毒、柯萨奇B3病毒的作用,对单纯疱疹病毒有部分抑制作用。在体内可有效抑制流感病毒所致的病毒性肺炎。可见,重组人干扰素α2a滴鼻剂在体内外均有较明显的抗呼吸道病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最近几年来,因禽流感病毒感染而死亡的患者逐年增多,人禽流感在世界各地的流行已给许多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为了更好地防止该病毒在全世界大规模流行,研究者开始重视对禽流感病原学特性、临床症状、传播途径、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等进行研究与总结。我们针对人禽流感的研究进展及其预防与控制措施做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