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江干流和汉江的鳡鱼繁殖习性及其胚胎发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报道了1961-1966年、1976-1978年和1981年在长江干流和汉江对鳡鱼的繁殖习性、产卵场的分布、产卵场的环境条件、促使产卵的外界因素和产卵规模等方面的调查研究结果。比较系统地研究了鳡鱼鱼卵、鱼苗的胚胎发育,描述了各个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与长江中其他产漂流性卵鱼类(特别是青鱼、草鱼、鲢和鳙)的胚胎相比较,鳡鱼具有许多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鳡鱼(Eloptchthys bambusa),又称黄尖、竿鱼、横杆子,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生活于水域的中上层,活动迅速,性猛贪婪,在全国各地水域都有分布,对经济鱼类的养殖,危害较大。据《水生生物学集刊》1959年3期报道,鳡鱼在14毫米长的鱼苗期就捕食其它鱼苗,以后即会以鱼类为主要食料。由于鳡鱼的肠管较短,消化、排泄迅速,所食的鲢鳙等经济鱼类及骨骼很快被  相似文献   

3.
蟾胡子鲇的繁殖习性和胚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葛洲坝水利枢纽兴建后,长江干流铜鱼和圆口铜鱼的产卵场分布、产卵规模、产卵季节以及促使产卵的主要外界条件等。指出葛洲坝水利枢纽截流后,大坝附近江段铜鱼产卵场的变化情况。分析和讨论了大坝对两种铜鱼的影响程度、两种铜鱼产卵与水文条件的关系及其资源的保护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葛洲坝水利枢纽兴建后长江干流铜鱼和圆口铜鱼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前言通常我们所见的鸟鱼(Ophiocephalus argus)(鳢鱼、黑鱼、才鱼),属于鱧形目鳢科,其代表种类栖息在南亚洲及热带非洲的淡水中。然而,北至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江湖池沼中也有分布。  相似文献   

7.
2000-2004年5-7月在山东半岛南部鲤鱼产卵场调查结果表明:鲲鱼受精卵的胚胎发育全程,在表层水体中,水温条件为21.78%-22.68qc(平均22.05℃)和17.05℃-18.88℃(平均17.900C),大约需要42-44h和50-52h;在上混合层水体中,水温条件为21.26℃-22.050C(平均21.70℃)和17.02℃-17.90℃(平均17.50℃),大约需要44-46h和50-54h;在温跃层水体中,水温条件为16.22℃-21.26℃(平均18.70℃)和14.42℃-17.02℃(平均15.72%),大约需要46-48h和68-72h。对鲲鱼胚胎发育时间的观测值与计算值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本研究所用的现场观测和估算方法是值得信赖的。2003年6月下旬产卵场中的水温分布较2002年6月下旬低1.80℃-3.80℃,鲤鱼受精卵的胚胎发育时间要长8-24h。鲲鱼胚胎发育的阈温度和有效积温值分别为10.26℃和423.1h·℃。在产卵季节,产卵场中傍晚7:00就有少量的鲲鱼开始产卵,直到凌晨5:00仍然有少量的鳃鱼还在产卵,产卯时间持续10h;上半夜9:00至凌晨2:00为鲤鱼的产卵高峰时间,鲤鱼主要在温跃层内产卵[动物学报54(6):988-997,2008]。  相似文献   

8.
鳡鱼(Elopichthys bambusa)在我国南北各地分布很广,江汉平原的水系中产得尤其多。牠是一种所谓凶猛鱼类,早在14毫米长的鱼苗时期就已能捕食其他鱼苗。又因为牠生长快、体形大——可达50公斤以上——而且行动迅速善于猎食,所以鳡鱼是我国养鱼业上著名的“害鱼”,也一向是清除的对象。目前我国淡水养鱼业已从池塘饲养发展到湖泊放养。由于湖泊的面积大,池塘渔业所用的清除野鱼的方法象用毒物彻底消灭野鱼等,已不能适用。同时,尽管加强对鳡鱼的  相似文献   

9.
连云港震旦鸦雀的习性和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震旦鸦雀Paradoxornis heudei属我国特产稀有鸟类,被列入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King,B.W.1981)。指名亚种分布于长江下游、九江至江阴及杭州等地(郑作新,1976);Gee,N.G.(1929)记述“长江口苇塘中有之”。笔者1985~1987年进行江苏鸟类资源调查期间,于连云港地区约当北纬34°41′~34°46′,东经119°07′~119°30′之间发现也有震旦鸦雀生存繁殖。因进而对其分布范围、种群数量、居留情况以及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并对其幼鸟及成鸟进行了饲养。现将有关资料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0.
根据551尾标本研究了生活在长江干流中圆筒吻(鱼句)的年龄与生长,并提出了资源合理利用建议.圆筒吻(鱼句)的鳞片可作为年龄鉴定的依据,年轮形成期主要在2~5月.圆筒吻(鱼句)的体长与鳞长呈直线关系,与体重呈幂指数关系,生长适合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在1~2龄生长最快,为保护圆筒吻(鱼句)资源,应限捕体长200 mm以下的个体.  相似文献   

11.
湘江鳡仔稚鱼个体和耳石生长发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 年6 月至7 月间于鳡(Elopichthys bambusa Richardson)的主要繁殖季节在湘江采集鳡仔稚鱼共370尾, 耳石分析表明这些仔稚鱼日龄在4-25d 间, 推算孵化日期为5 月27 日至6 月22 日。仔鱼前弯曲期向弯曲期转化时间为第6 日龄, 弯曲期向后弯曲期转化为第10 日龄, 后弯曲期向稚鱼期转化为15.5 日龄。体长生长和耳石生长均在进入后弯曲期后(12-13 日龄)出现1 个节点: 节点后体长生长速度是节点前的5 倍,节点后耳石生长速度是节点前的2 倍。早期生活史不同阶段鳡微耳石形态显著改变: 前弯曲期耳石为圆形;弯曲期耳石前后轴的生长速度明显超过背腹轴生长, 耳石也变为椭圆形; 后弯曲期耳石进一步延长, 耳石后端形成略尖的突起, 耳石呈梨形; 进入稚鱼期后, 耳石后突起变得较为平滑, 耳石形状呈贝形。耳石半径和体长的关系在后弯曲期阶段出现节点, 节点前后呈不同的直线关系。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下游南京至江阴江段底栖动物的种群密度与分布状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报道了1979年10—11月在长江下游南京至江阴江段53个采集点上共采到寡毛类8种,多毛类2种,水生昆虫14种,软体动物10种。干流中种类最多,支流次之,支流的河口地带最少。在种群密度方面,支流>干流>支流的河口地带;生物量支流>支流的河口地带>干流。关于长江下游的环境因子对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的影响,作者也进行了扼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峡地区的原生动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14.
王东  田见龙 《生态学报》1990,10(4):349-354
本文对洈水水库鳡鱼的生长及其利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该种鱼生长快,高速生长时间长,可连续5年每年生长6kg以上;2.雌、雄鱼体长与体重生长分别适合Von.Bertalanffy的生长公式:L=L_∞(1-e-k(t-t·))和W=W_∞(1-e-k(t-t·))~3;3.雌鱼体重生长速度快于雄鱼,体长生长无明显差别;4.建议大中型水体中的鳡鱼与其它鱼类群落体重之比控制在3—5%为宜。  相似文献   

15.
王东  田见龙 《生态学报》1990,10(4):349-354
本文对洈水水库鳡鱼的生长及其利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该种鱼生长快,高速生长时间长,可连续5年每年生长6kg以上;2.雌、雄鱼体长与体重生长分别适合Von.Bertalanffy的生长公式:L=L_∞(1-e-k(t-t·))和W=W_∞(1-e-k(t-t·))~3;3.雌鱼体重生长速度快于雄鱼,体长生长无明显差别;4.建议大中型水体中的鳡鱼与其它鱼类群落体重之比控制在3—5%为宜。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角洲东缘晚新近纪沉积的孢粉与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作者对长江三角洲东缘地区的南汇鹤鸣孔(Hm)、东海1井、高桥G2孔3口钻井晚新近纪地层的孢粉作了研究和对比,划分出了6个孢粉组合带和3个亚带,恢复了本地区植被演替、气候波动的6个阶段:第1阶段为稀疏的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凉冷稍湿;第2阶段为针叶阔叶混交林草地,反映气候温凉略湿;第3阶段为含常绿阔叶树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和略干;第4阶段为以常绿栎类、栲属、杨梅等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反映气候热暖潮湿;第5阶段是以栎、松、禾本科为主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暖略干;第6阶段是以落叶栎类、常绿栎类、松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草地,反映气候温暖湿润。这种气候波动与世界性气候变化相一致,为本地区的地层年代划分和对比提供了新的证据,为晚新近纪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孢粉学资料。  相似文献   

17.
查看全文请点击右边:扩展功能-本文信息-PDF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中游鱼类寄生棘头虫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经过3年10次调查,剖检湖北省宜都、黄冈两处江段所产72种鱼类,共计766尾。收集棘头虫10种,其中包括2新种和1新组合,即蛇鮈新棘吻虫(新种)Neoechinorhynchus saurogobi sp.nov.,长江丽棘虫(新种)Brentisentis yangtzensis sp.nov.(Illiosontidae),鲤丽棘虫(新组合)B.cyprini comb.nov.。对长江中游鱼类寄生棘头虫区系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长江口白鲟幼鱼的形态、生长及其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985年6—10月于长江口共获得白鲟当年的1龄幼鱼标本49尾(体长80—530毫米),进行了有关形态、生长以及食性的观察研究。①幼鱼形态与成鱼基本相似,其体长与体长,眼径以及体长/吻须长呈明显的正相关;③6月21日至10月12日间的幼鱼长度生长方程为Lg=79.9723e^0.0213t(式中Lg为体长,毫米;t为天数),其相对增长率以8月为最快;④长江口白鲟幼鱼摄食频度为100%,平均胃饱满指数为198.46,它们是肉食性鱼类,以底栖小型虾类和鱼类为主食,食物共有8类16个可鉴别种类;④考虑到这种珍稀鱼类的种群与资源衰退现状,建议在长江河口区制定必要韵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0.
研究仔稚鱼消化机能的发育变化对于掌握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消化特点、营养需要及提高仔稚鱼成活与生长等均有重要意义。采用HE、PAS等染色方法,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鳡(Elopichthys bambusa)和翘嘴鲌(Culter alburnus)消化道组织的早期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初孵仔鱼卵黄囊的相对体积以鳡的最大;(2)均在孵后2d和3d分别出现肠管和口裂,在孵后3d、4d和2d分别出现肠腔;(3)在孵后4d、7—9d和4d其肠腔内分别出现食物团,表明此时草鱼、鳡和翘嘴鲌已分别开始外源性摄食;(4)在孵后5d、6d和6d其肠道内表面分别出现黏膜褶,随后在稚鱼中其黏膜褶的高度和数量不同程度的发育;(5)草鱼和鳡的肠道分别在孵后14d和30d出现盘曲,而在翘嘴鲌的切片图中未发现其肠道的盘曲;(6)草鱼、鳡和翘嘴鲌的肠道分别于孵后17—23d、30d和24—29d出现数量较多的黏液细胞,此时标志着食性的转换和分化过程基本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