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草本植物群落中种间联结测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植物群落是由多个植物种共同组成的。它们之间的空间格局多数并非独立无关的。不同种的个体在空间联结程度的客观测定,对研究两个种间的相互作用和群落的组成与动态都是有意义的。在同一环境条件下,正的联结,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指示相互作用的存在对一方或双方种是有利的,例如互惠共生或资源划分方面的互补;负的联结,可能表明不利于一方或  相似文献   

2.
残次油松林群落特征与生物多样性恢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河北省兴隆县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了经长期人为破坏的残次油松林的群落特征及其在不同保护年限下的生物多样性恢复规律。研究表明,与正常林分相比,残次林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大幅度降低,物种数量显著减少。在植物和昆早群落各参数的变化中,以灌木和天敌昆虫类群受影响最大,其科数分别减少55.56%和60%,科-种多样性指数分别减少30.1%和60.72%。  相似文献   

3.
沙地云杉种内、种间竞争的研究   总被引:59,自引:1,他引:5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调查资料,采用Hegyi提出的单木竞争指数模型CI=∑Nj=1(Dj/Di)1Lij对内蒙古白音敖包自然保护区的沙地云杉种内、种间的竞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沙地云杉种内竞争强度随着林木径级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的强度顺序为:山杨>沙地云杉种内>白桦>家榆。竞争强度与对象木的胸高直径服从幂函数关系CI=AD-B,当沙地云杉胸高直径达到40cm以上时,竞争强度变化很小。利用模型预测了沙地云杉种内、种间的竞争强度。说明Hegyi的单木竞争模型可为种内、种间竞争指数的研究提供可适用的数量指标。  相似文献   

4.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原则,选择7个主要自然演替群落序列,用多项指标对灌木层物种多样性进行了测度,同时采用2 ×2列联表,通过方差比率法和x2检验对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灌木层物种总体关联性和主要优势种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灌木层Gleason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在针阔混交林阶段相对较高,而均匀度指数在银露梅灌丛群落最高,生态优势度指数则在青海云杉林阶段最高;灌木植物间的正负联结比除山杨白桦混交林>1外,其他群落都<1,反映了演替序列上群落灌木层各物种间的关系以竞争为主;随着群落的演替,灌木层绝大多数种对间的关系逐渐由关联不显著-显著或极显著关联-无关联或关联不显著的方向转变;总体关联性由恢复初期灌丛群落的负关联-阳生性阔叶纯林的负关联-阳生性阔叶混交林的正关联-针阔叶混交林的负关联-中生性针叶林的正关联变化.演替序列上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和种间关系的变化,可能与群落结构分层导致的生态位分离与重叠有关.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浙江省10个代表性样地的调查,应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Simpson指数(Ds)、Shannon-Wiener 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析了阔叶丰花草(Spermacoce latifolia)入侵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并通过测定群落中20个种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x2测验、联结系数(Ac)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C),从多个方面探讨了阔叶丰花草在群落中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状况、与其他物种的相互关系和相对地位.结果表明:(1)阔叶丰花草的入侵降低了群落的物种多样性;(2)群落中阔叶丰花草生态位宽度最大,说明阔叶丰花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很容易与其他物种发生竞争;(3)阔叶丰花草与升马唐(Digitaria ciliaris)的生态位重叠值最大,野塘蒿(Conyza bonariensis)、莎草(Cyperus rotundus)次之;(4)阔叶丰花草入侵群落中所有种间没有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阔叶丰花草只与升马唐、野塘蒿有一定的正联结,与莎草、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母草(Lindernia crustacea)等有一定的负联结.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松树山的植物区系与沙地油松林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次对内蒙古松树山地区的植物调查资料和沙地油松林群落学的研究,结果表明:(1) 松树山在植物区系上,正处在蒙古植物区系、华北植物区系、长白植物区系和达乌里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区。植物种类比较丰富,种子植物达394种。松树山植物的科、属、种分别占科尔沁沙地的61.1%、58.1%和41.1%;(2) 松树山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以温带性质成分占绝对优势,占本地区的90.61%,其中以温带亚洲成分、旧世界温带成分和中国-日本成分最多,分别占本地区的16.8%、14.0%和13.7%;(3) 沙地油松林是松树山地区和科尔沁沙地唯一的针阔叶混交林类型,群落生活型谱以地面芽植物种类最丰富,占40.7%,其次为高位芽植物(22.2%)和地下芽植物(25.5%)。(4) 沙地油松林可划分为沙地胡枝子蒙古栎油松林和沙地山杏油松林2个类型,前者主要分布在石质沙丘上,后者多分布在固定沙丘的阴坡。群落演替进程为沙地先锋植物群落阶段→根茎禾草杂类草群落阶段→沙地灌丛群落阶段→沙地油松林阶段。  相似文献   

7.
蒙古栎伴生种及邻体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点样地法对四个地点蒙古栎树种的邻体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调查样点数的增加,蒙古栎邻体的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 -Wiener(H′)物种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加,最后趋于一固定值。用物种共同出现百分率测定了蒙古栎与其伴生种的种间联结值(PC值),并引入LS值来测定单株蒙古栎相邻物种的平均个体数目,结果发现,不同地点蒙古栎邻体多样性不同,其相邻乔木和灌木种类也有较大差异,联结系数各有高低,比较PC值的大小,得出了蒙古栎的主要伴生乔木和主要伴生灌木物种(结构和组成)。物种(乔木和灌木)与蒙古栎伴生的原因主要是相似的环境需求和互惠互利,说明蒙古栎处在不同的群落演替阶段。  相似文献   

8.
岳鹏鹏  周静静  王华 《生态科学》2017,36(6):147-152
种间联结是生态群落的重要特征之一, 对研究群落物种格局的形成, 种群进化和群落演替动态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方差比率(VR)、χ2 检验和点相关系数ψ, 对毛乌素沙地东缘黑沙蒿群落13 个主要种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毛乌素沙地东缘黑沙蒿群落总体种间关联性为显著正相关。(2)χ2 检验显示有40 对正相关种对, 37 对负相关种对, 1 对不相关种对,不显著种对占84.61%。(3)点相关系数ψ 与χ2 检验所得结果相似, 主要种对间多为不显著正相关关系。(4)根据种间联结性的分析结果, 可将黑沙蒿群落分为两个不同的生态种组, 且两个生态种组间具有一定排斥关系。总之, 在沙漠边缘取样条件下毛乌素沙地东缘黑沙蒿群落仅少数种对间表现出强依赖性, 多数物种间未形成一种稳定、协调的搭配关系, 群落处于演替动态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秭归飞播油松林的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芳清  卢斌 《生物多样性》1997,5(4):281-286
通过对湖北省秭归县飞播油松林的野外调查,研究报道了该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状况。结果表明,飞播油松林改变了当地原生植被状况,群落的植物种类比飞播地原生植被油芒草丛有较大增加,群落的植物组成也有较大变化,丰富了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但由于飞播油松林的乔木层种类单一,虽然群落的种类和个体数比当地的栎、大叶杨林多,其Shannon指数仍小于后者。油松林的物种多样性在不同地段的表现与该地段油松的株数及生长状况有关,而这些又决定于飞籽密度及坡向、坡度等小生境因素。文章最后还对保护和利用飞播油松林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东山岛滨海防护林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和花吊丝竹(Dendrocalamus minor var.amoenus)混交林群落的稳定性,采用样方法调查分析群落的种间关联和生态位.结果表明,群落总体的种间联结呈现不显著的正关联(VR=1.72,W=20.625),表明群落处于不稳定的...  相似文献   

11.
基于样方法的种间联结性研究多集中于群落不同层次联结性与相关性,群落内主要物种的生态位与种间联结特征,但对群落内物种的种间联结及群落稳定性变化系统性研究不足。研究利用鹞落坪落叶阔叶林11.56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间隔5年(2016—2021年)的2次群落调查数据,采用α多样性指数、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和M. Godron稳定性等方法,对鹞落坪落叶阔叶林群落树种多样性、种间联结及群落稳定性变化进行分析。2021年与2016年比较结果表明:(1)群落优势种重要值增加,其中杜鹃、大果山胡椒和垂枝泡花树等灌木或小乔木数量急增导致累积重要值增加。(2)方差比率从1.35提升为2.87,总体正联结有了显著提高;χ2检验结果显示主要物种间正负关联种对比值由0.97提升为1.25,正关联种对开始占据优势。(3)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显示极显著和显著相关种对分别由132对和160对增加到152对和226对,种间相关性增强。(4)M. Godron稳定...  相似文献   

12.
长白山北坡3个森林群落主要树种种间联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白山是东亚大陆在我国境内唯一具有高山冻原的山地,分析长白山北坡3个群落乔木种的种间关联性尚未见报道。调查了长白山北坡海拔700—1700m的森林群落,根据调查资料,进行了TWINSPAN分类和种间联结性分析。结果表明:(1)35个样方被分为3个群落类型,即原始阔叶红松林、天然次生林和云冷杉林。34个树种被分为五类,第一类和第二类主要为阴性或中性偏阴性的硬阔叶树种,第三类和第四类主要为阳性或中性偏阳的软阔叶树种,第五类主要为针叶树种。(2)原始阔叶红松林建群种总体关联性呈不显著负相关,天然次生林和云冷杉林呈不显著正相关。(3)原始阔叶红松林、天然次生林和云冷杉林分别有89%、76%、47%的种对间关联程度紧密,植物群落稳定性与种间关系并非趋于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Although DNA barcoding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identify plant species composition in temperate and tropical ecosystems, relatively few studies have used DNA barcodes to document both herbaceous and woody components of forest plot. A total of 201 species (72 woody species and 129 herbaceous species) representing 135 genera distributed across 64 families of seed plants were collected in a 25 ha CForBio subalpine forest dynamics plot. In total, 491 specimens were screened for three DNA regions of the chloroplast genome (rbcL, matK, and trnHpsbA) as well as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 (ITS) of nuclear ribosomal DNA. We quantified species resolution for each barcode separately or in combination using a ML tree‐based method. Amplification and sequencing success were highest for rbcL, followed by trnH‐psbA, which performed better than ITS and matK. The rbcL + ITS barcode had slightly higher species resolution rates (88.60%) compared with rbcL + matK (86.60%) and rbcL + trnH‐psbA (86.01%). The addition of trnH‐psbA or ITS to the rbcL + matK barcode only marginally increased species resolution rates, although in combination the four barcodes had the highest discriminatory power (90.21%). The situations where DNA barcodes did not discriminate among species were typically associated with higher numbers of co‐occurring con‐generic species. In addition, herbaceous species were much better resolved than woody species. Our study represents one of the first applications of DNA barcodes in a subalpine forest dynamics plot and contribute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patterns of genetic divergence among woody and herbaceous plant species.  相似文献   

14.
15.
不同种植年代油松林植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超  王孝安  王玲 《生态学杂志》2007,26(8):1182-1186
通过样地调查,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黄土高原马栏林区不同恢复阶段油松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养分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栏林区油松人工林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都在波动中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逐渐增加,物种丰富度在种植30年左右的油松林内达到最大,物种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在种植20年左右的油松林内达到最大;人工种植油松林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群落面貌,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均与撂荒地有较大不同,撂荒地与油松林群落物种组成相似性较小,种植22年与28年的油松林Sorensen指数最大。油松人工林种植20年后物种组成已经基本稳定,在恢复后期物种组成变化不大;种植油松对恢复土壤肥力有一定的帮助,种植28年油松林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都较其它种植年代高,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油松人工林腐殖质不断增厚,土壤的pH值也有所增加,土壤越来越偏碱性。  相似文献   

16.
东北过伐林区四种森林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无偏对应分析(DCA)、群落本质多样性排序和方差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东北过伐林区吉林省汪清林业局境内的四种森林类型——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柞木林和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林分层次的植物物种多样性间的差异。从4种类型下层植被多样性指数的比较结果来看,针阔混交林最高,阔叶混交林和落叶松人工林次之,柞木林最低。最后提出了部分经营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华北地区油松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毳  柴宝峰  王孟本 《植物研究》2006,26(1):98-102
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APAGE)技术分析了华北地区5个油松种群在醇溶蛋白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95份材料分离出12条带,其中11条具有多态性,得到23种不同的带型。种群多态位点比例在16.67%~66.67%之间。Shannon信息指数和Nei’s指数的统计结果表明:关帝山油松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其它种群;华北地区油松种内遗传多样性为0.248 9;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为0.150 7,占总变异的60.55%;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为0.098 2,占总变异的 39.45%。  相似文献   

18.
五针白皮松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种间联结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通过方差分析、χ2检验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C等的计算,对五针白皮松(Pinus squamata)分布的群落中主要树种间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个五针白皮松分布的群落总体种间关联性为显著正相关,其中半阳坡上的群落为正相关,阴坡上的群落为显著正相关。由于半阳坡上的群落为针阔叶混交林,而阴坡上的群落为常绿阔叶林,表明五针白皮松分布的群落有从针阔叶混交林向常绿阔叶林演替的趋势。χ2检验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C的结果说明,阴坡群落的树种间有较密切的正相关,五针白皮松与其他树种总体上无关联性,表明五针白皮松是一个阳性先锋树种,它与其他物种的共同出现往往是由于随机的因素。同时,通过五针白皮松年龄结构并联系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与其他物种关系的分析得出结论,五针白皮松的濒危状况可能是在长期的植被演化过程中被阔叶树种排挤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