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艾滋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免疫受损患者日益增多,侵袭性曲霉菌感染逐渐增加,并越来越受到关注.阐明曲霉菌感染的发病机制,从而找到有效的治疗手段是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者的共同命题.宿主的免疫对于曲霉菌感染的发病机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掌握宿主对曲霉菌的免疫机制是研究曲霉菌感染的基础,该文就宿主对曲霉菌感染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nvasive aspergillosis,IA)发病率逐渐增多,已经成为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致死率高的主要原因。有报道称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中IA的发病率为2%~26%,  相似文献   

3.
厌氧生境体系中产氢产乙酸细菌的FISH定量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氢产乙酸细菌是一类在有机物厌氧降解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菌。以基于16S rRNA序列设计的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为基础,优化FISH实验条件,确定该技术检测产氢产乙酸细菌的实验条件为样品固定19h、乙醇脱水5min,杂交缓冲液中甲酰胺浓度55%。运用建立的FISH技术检测了几种厌氧消化体系中产氢产乙酸细菌的数量,并与用传统MPN方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产氢产乙酸细菌分布广泛,废水处理UASB反应器和动物消化道,特别是反刍动物瘤胃中的产氢产乙酸细菌数量较高,其丰度分别为1.70×109 cells/mL样品,6.50×108 cells/mL样品。湖底沉积物中产氢产乙酸细菌数量较少,仅占整个微生物群落的0.4%,含量为1.20×108 cells/mL样品。  相似文献   

4.
肺部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诊断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是免疫低下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在血液肿瘤患者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中,IFI更是影响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氟康唑在高危人群中的广泛预防性应用,白念珠菌的感染较前已有所减少,而曲霉菌的感染比例则有所增[1]  相似文献   

5.
组织病理学是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金标准之一,但由于病原真菌在组织学中形态的相似性以及混合感染的存在,难以将病原真菌鉴定到属或种水平。分子病理诊断方法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基于激光捕获显微切割的LCM-PCR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对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FPE)组织中病原真菌具有高效、快速、高特异性的诊断价值。该文主要针对分子病理技术在侵袭性真菌感染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FISH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荧光原位杂交(FISH)是染色体显带技术的补充和发展,以人类精子,早期胚胎等间期核及中期染色体为材料,用FISH技术检测染色体的数目异常和微小的结构异常。结果快速准确,显示它较之传统的细胞遗传学技术诊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在临床应用中有广泛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的迅猛增长,逐渐认识到对许多真菌诊断的重要性,本文就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概况、危险因素以及传统和新近发展的诊断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G试验在侵袭性念珠菌病(invasive candidiasis,IC)中的诊断价值及其与患者粒细胞、病原菌、体温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暨南大学附属五邑中医院2015年9月至2018年6月期间55例IC患者、42例侵袭性曲霉菌病(invasive aspergillosis,IA)患者、30名念珠菌黏膜定植者、50名健康人群,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G试验浓度;采用ROC曲线分析G试验在IC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同时比较G试验阳性率与IC患者粒细胞、病原菌、体温之间的关系;结果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C患者G试验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群、念珠菌黏膜定植患者和IA患者(P<0.05)。55例IC患者中,非白念珠菌例数(32例)超过白念珠菌(23例)。分别以非侵袭性真菌组(invasive fungal disease, IFD)和非IC组作为对照组,G试验诊断IC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9和0.782。粒细胞正常组IC患者G试验阳性率与粒细胞增高组、粒细胞减少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粒细胞缺乏组(P<0.05);白念珠菌IC组G试验阳性率与热带和光滑念珠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念珠菌感染组(P<0.05);G试验阳性率在不同体温组IC患者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G试验在IC患者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不仅可区分致病菌和定植菌,还对IC和IA的鉴别具有一定的价值;G试验阳性率与IC患者的粒细胞缺乏和感染的病原菌类型相关,与体温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BG)检测(G试验)在诊断器官移植术后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130例在本院肝、肾移植中心住院疑似IFI的患者的血浆标本,进行G实验检测.其中64例最终确诊或临床诊断为IFI患者,设为IFI组,余66例为非IFI组.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和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血浆BG浓度≥10 pg/mL判定G试验阳性.采用四格表计算G试验诊断IFI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对G试验结果进行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并计算曲线下面积.结果 130例患者中,IFI组中G试验阳性57/64,阳性率89.1%;阴性7例,假阴性率10.9%.非IFI组G试验阳性15/66,假阳性率22.7%.G试验阳性诊断IFI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1%,77.3%,79.2%和87.9%.根据G试验结果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875(95% CI:0.813~0.937).结论 G试验对器官移植患者IFI具有中等诊断价值.适当提高诊断界值及重复检测可较大程度地消除假阳性.  相似文献   

10.
荧光原位杂交在膀胱癌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膀胱癌是我国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膀胱癌的治疗效果不容乐观,因此肿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膀胱癌早期诊断及预后监测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首次建立了用于脊髓灰质炎快速、分型诊断的血清IgM抗体捕捉法ELISA。检测了52例疑似病人,IgM阳性率为76.9%(40/52),而粪便病毒分离率仅为44.2%(23/52),前者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后者。做病毒分型诊断结果,与分离病毒中和试验定型的总符合率为92.86%(39/42)。检测601例来自全国各省的脊灰疑似病人血清,其阳性率波动于13%~92.3%,平均为61.1%。阳性率与收集血清的病日相关,发病0~3天收集者,阳性检出率为69.5%,4~25天者为64%,26~54天者为52%,55天以上者则未能检出。本检测方法需时1.5天,简便、敏感、特异,重复性良好,适用于脊灰的早期快速诊断。对其实用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FISH技术在微生物生态学中的研究及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具有灵敏、精确和快速的优势,但不能提供微生物的形态学、数量性状、空间分布等信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结合了分子生物学的精确性和显微镜的可视性信息,可以在自然生境中监测和鉴定不同的微生物个体,尤其是对难培养和未被培养的微生物进行检测。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被广泛用于微生物群落结构诊断和评价,现已成为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中的热点技术。对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和在微生物分子生态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探讨了该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原癌基因c-myc是普遍存在于动物组织中的一个高度保守的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决定着多种动物细胞的凋亡。我们首次以人c-myc的基因组DNA为探针,用生物素标记的原位杂交和酶联级联放大检测系统在玉米中检出了c-myc基因的同源序列,并对其进行了染色体物理定位。在第5染色体长臂近末端、第4染色体长臂近着丝粒及第1染色体短臂近着丝粒处检测到杂交信号,信号与着丝粒的百分距离分别为96.21±4.46、24.11±0.47和10.02±1.04,本结果为寻找和研究植物细胞凋亡基因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4.
为建立丙型肝炎病毒(HCV)体外感染和细胞培养系统,用定量的HCV RNA阳性血清感染人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系),应用地高辛标记HCV RNA探针原位杂交技术和RT-PCR方法对感染后的细胞和上清液听 HCV RNA进行了检测。在感染后的第一代至第七代的细胞中出现特异性杂交阳性信号,第一代、第二代和第六代检测出HCV RNA正链,并在感染后第一、二代检测出HCV RNA负链。显示HCV不仅能在体外感染HepG2细胞系,而且在基因的复制,证明HepG2细胞能作为HCV的体外细胞培育系。  相似文献   

15.
出生后2~3d的昆明种乳鼠,经腹腔接种100个半数致死量的陈株汉坦病毒,每只0.05ml,于接种后1、2、4、6、8、10、12、14d处死动物,每个时间点3~6只不等,取其脑组织固定于4%的多聚甲醛中,石蜡包埋制备5μm的连续组织切片,每时间点取1~2例组织切片,用逆转录原位PCR(RT-ISPCR)方法检测组织中病毒S片段RNA,组织脱蜡后,经DNase、蛋白酶K、消化等予处理,用汉坦病毒RNAS片段特异的一对引物,在组织切片上进行病毒RNA的逆转录和PCR过程,直接将digoxigenin-11-dUTP掺入到扩增产物中,经过30个PCR循环后,用碱性磷酸酶标记的抗digoxigenin抗体免疫组化检测扩增产物,连续组织切片用digoxigenin标记的汉坦病毒M片段G2编码区RT-PCR扩增产物的和S片段特异性探针进行原位分子杂交并与RT-ISPCR结果进行比较,另外应用免疫组化检测该基因表达产物病毒核抗原(NP),结果,RT-ISPCR在病毒感染1d的乳鼠脑组织中检测到病毒RNA扩增产物,扩增产物定位于神经细胞胞浆内,而原位分子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阴性。在病毒感染2d及2d以后的乳鼠脑组织中RT-I  相似文献   

16.
采用1%溶壁酶加1%玛瑙螺酶(褐云玛瑙螺消化液的冷冻干粉)的混合酶,自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的两株营养缺陷型中获得了大量的原生质体,并比较了渗透压稳定剂、温度、菌丝体的培养基成分等因素对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作用。无机盐类稳定剂(NaCl、KCl)获得了高产量的原生质体,而有机类(蔗糖、甘露醇、山梨醇)做为稳定剂不甚理想。对120和720菌株的原生质体在高渗再生培养基上进行再生试验,再生率分别为52%和65%。  相似文献   

17.
米曲霉两株营养缺陷型原生质体的形成和再生的条件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1%溶壁酶加1%玛瑙螺酶(褐云玛瑙螺消化液的冷冻干粉)的混合酶,自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的两株营养缺陷型中获得了大量的原生质体,并比较了渗透压稳定剂、温度、菌丝体的培养基成分等因素对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作用。无机盐类稳定剂(NaCl、KCl)获得了高产量的原生质体,而有机类(蔗糖、甘露醇、山梨醇)做为稳定剂不甚理想。对120和720菌株的原生质体在高渗再生培养基上进行再生试验,再生率分别为52%和65%。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微波免疫组化ABC技术检测了67例宫颈涂片细胞中EMA的分布。结果,I~V级宫颈涂片EMA阳性率分别为30%(3/10)、50%(5/10)、70%(7/10)、93.7%(15/16)和95.2%(20/21)。Ⅰ、Ⅱ级与Ⅲ级,Ⅲ级与Ⅳ、Ⅴ级EMA阳性率均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果提示:EMA可作为宫颈涂片细胞的分化标志,有助于良恶性细胞的鉴别。同时对形态学不够恶性而EMA呈强阳性者,有潜在恶变的物质基础。在抗体稀释度相同时,微波免疫组化较常规免疫组化具有特异性染色深。背景浅,反应时间显著缩短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人类Y染色体长臂异染色质区与鱼类基因组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椎动物有一些共同特征,这些共有性状都是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保留下来的,因而极具保守性.这种进化上性状的保守性反映了它们的基因组结构存在一定的保守性.人类和硬骨鱼类在进化地位上相差甚远,正因如此,它们基因组之间的保守结构才真实代表了脊椎动物进化的最本质特征.因此,以斑马鱼( Dario rerio )和河豚等鱼类模式物种与人类之间直接开展比较基因组研究是近年来的国际学术探讨热点之一(Amores et al .,1998; Meyer et al .,1998).  相似文献   

20.
用ELISA法快速诊断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的儿童心肌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江永珍  谢景石 《病毒学报》1991,7(2):158-1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