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8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PCAB)治疗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2004年8月至2009年8月手术治疗8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24例,占同期冠心病手术的4.5%(12/534),其中男17例,女7例;年龄80~91岁,平均年龄83.7岁.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状动脉分支多处狭窄,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1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9例,采用欧洲心脏病风险评分,4-6分16例,6-8分6例,8分以上2例.手术方式均采用OPCAB,其中急诊手术4例,择期手术20例.同期3例行左室室壁瘤折叠术.结果:2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搭桥1-4支/人,共58支,平均每人2.4支.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共4例,占16.7%,其中出现呼吸功能衰竭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一过性意识障碍1例,均经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6-48月,平均28.4月.随访期内1例死亡,死亡原因为大面积脑梗死.其余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明显缓解,心功能NYHA分级恢复为Ⅰ-Ⅱ级.平均住院11d.结论:采用OPCAB治疗80岁以上冠心痛患者,手术安全,疗效确切.尽量减少手术时间,选择主要血管再血管化及注意并发症的防治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入住我院CCU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入住我院CCU的2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于发病12小时内行急诊手术治疗的患者200例,急诊手术仅处理梗死相关血管的靶病变,均植入药物洗脱支架,评价手术成功率、并发症、随访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再狭窄率等.结果:200例患者急诊手术治疗均获得成功,植入支架数量为1.41±0.711枚,未发生与介入治疗有关的严重并发症,住院期间发生心源性死亡2例,非心源性死亡1例,无院内支架内血栓形成、再次心梗,临床随防7.3±1.9(5-15)个月,136例患者复查了冠状动脉造影,造影随访率72.3%,随访终点内死亡5例(死亡率2.66%),含心源性死亡3例,非心源性死亡2例,其中再发心肌梗死1例,6例患者进行了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3.19%).结论:药物洗脱支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治疗中安全可行,且院内、术后7个月随访观察显示疗效显著,并明显降低靶血管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严重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序贯旁路移植手术联合内膜剥脱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110例严重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6例。治疗组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序贯旁路移植结合内膜剥脱治疗,对照组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结合内膜剥脱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治疗组围手术期死亡2例(3.70%),对照组死亡4例(7.14%),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31,P=0.427)。围手术期内治疗组心肌梗死、严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以及新发房颤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1年吻合口通畅程度和桥血管通畅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416,-2.456;P=0.016,0.014)。结论:在非体外循环下序贯旁路移植同期行内膜剥脱治疗严重弥漫冠状动脉病变具有并发症少、安全性高且疗效好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创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MIOPCAB)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实施MIOPCAB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手术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37例冠心病病例共搭桥89支,全部病例围术期无心绞痛发作,活动量增加,心功能改善,7例出现心力衰竭,无围术期死亡,均顺利康复出院.结论:MIOPCAB术对患者的创伤小、安全、对各型冠心病均有一定的疗效,适应征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比非体外循环与并行循环下不停跳冠脉搭桥术炎性因子的变化,研究不同方法对机体全身炎性反应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0年1月在我院行冠脉搭桥术患者30例,其中选取采用并行循环下不停跳冠脉搭桥术(OnP-BH 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G)患者各15例,即A组和B组.检测TI(术前)、T2(手术结束时)、T3(术后6小时)、T4(术后12小时)、T5(术后24小时)不同时间点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肌钙蛋白I(cTnI)含量,并记录桥血管数量、精神状况、引流量及ICU入住时间.结果:两组血浆TNF-α、IL-6、IL-8、cTnI含量T1时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T5均呈升高趋势.A组较B组T2、T3、T4、T5各时间点TNF-α、IL-6、IL-8指标升高差异显著(P<0.01);cTn I升高幅度略缓,T4、T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患者术后精神状况及ICU入住时间,B组均优于A组(P>0.05).术中搭桥血管支数无统计学差异、A组引流量较B组多,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并行循环下不停跳冠脉搭桥术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相比,心肌损伤略重;体外循环可加重机体全身炎性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B型脑钠肽(BNP)、半乳糖凝集素-3(Gal-3)联合左房容积指数(LAVI)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患者术后新发房颤的预测效能。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196例拟行OPCAB患者,根据术后住院期间是否新发房颤将患者分为新发房颤组(36例)和非新发房颤组(160例)。检测两组血清BNP、Gal-3水平和LAVI,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OPCAB患者术后新发房颤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NP、Gal-3及LAVI预测OPCAB患者术后新发房颤的效能。结果:新发房颤组血清BNP、Gal-3水平及LAVI高于非新发房颤组(P<0.05)。术后IABP辅助、年龄偏大、高水平BNP、高水平Gal-3、高LAVI是OPCAB患者术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P<0.05)。联合BNP、Gal-3和 LAVI预测OPCAB患者术后新发房颤的曲线下面积为0.872,高于BNP、Gal-3、LAVI单独检测的0.773、0.711、0.766。结论:OPCAB术后新发房颤患者血清BNP、Gal-3水平和LAVI均升高,上述指标均可辅助性预测OPCAB患者术后新发房颤的风险,且联合检测的预测效能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技术在非心脏外科手术中和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自2012年2月~2013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40例非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所有患者采用外循环技术治疗,针对患者的手术方法以及手术过程中的临床表现进行研究,主要对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等统计分析。结果:经过本院针对40例的非心脏外科手术治疗,采用体外循环技术分别对12例患者开展股转流术、14例患者行上下腔静脉插管转流术、8例患者行降主动脉和右心房插管输血术、8例患者采用股静脉插管转流术联合升主动脉、静脉以及上腔静脉术。其中经过本院的治疗,在体外的循环时间为18~170min之间,有10例阻断的时间为30~48min,39例患者手术成功出院,另外有1例患者手术时心脏骤停抢救无效死亡。结论:体外循环技术应用在非心脏外科的手术和抢救之中,往往采用传统的方法难以完成高难度的非心脏手术外科疾病手术治疗,但是可以为非心脏外科手术中大出血的急诊提供新的救治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和分析心脏外科手术中应用冠状动脉顺行灌注联合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和冠状动脉桥灌注技术进行心肌保护。方法30例患者分为2组:A组(顺灌联合逆灌技术)20例和B组(顺逆灌结合桥灌技术)10例,疾病种类有:冠心病合并瓣膜病、冠心病合并室壁瘤、升主动脉病变合并主动脉瓣病变和单纯瓣膜病变。结果术中转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监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无手术死亡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结论采用冠状动脉顺行灌注联合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或结合冠状动脉桥灌注心肌停搏液进行心肌保护,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与并行循环方法对心肌损伤和全身炎症反应的差异。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0年1月在我院行冠脉搭桥术患者30例,其中选取采用并行循环下不停跳冠脉搭桥术(OnP-BH 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G)患者各15例,即A组和B组。检测T1(术前)、T2(手术结束时)、T3(术后6小时)、T4(术后12小时)、T5(术后24小时)不同时间点白细胞数量(WBC)、中性粒细胞(PMN)百分比、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肌钙蛋白I(cTn I)含量,并记录桥血管数量、精神状况、引流量及ICU入住时间。结果:两组血浆WBC总数、PMN%、TNF-α、IL-6、IL-8、cTn I含量T1时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T5时均呈升高趋势。A组较B组T2、T3、T4、T5各时间点WBC总数、PMN%、TNF-α、IL-6、IL-8指标升高差异显著(P〈0.01);cTn I升高幅度略缓,T4、T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患者术后精神状况及ICU入住时间,B组均优于A组(P〉0.05)。术中搭桥血管支数无统计学差异、A组引流量较B组多,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并行循环下不停跳冠脉搭桥术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相比,心肌组织损伤略重;体外循环可加重机体全身炎性反应程度,增加神经系统并发症机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CPB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对60岁以上老年患者肝肾功能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根据患者意愿及病情匹配原则将390例60岁以上患者分为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组(CPBCABG组)(290例)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组(OPCABG组)(100例)。所有患者术前肝肾功能均正常,无严重急性肝、肾功能不全。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体表面积、术前射血分数、术前肝肾功能及手术危险因素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第三天和术后第三天抽血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酐(CR)及尿素氮(BUN)值评价患者肝肾功能。结果:39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OPCABG组患者术后第3天ALT、AST、CR、BUN明显低于CPBCABG组,差异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搭桥术对肝肾功能均有一定的损害,由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避免了体外循环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因此对肝肾功能的损害较轻,减少了术后肝肾功能不全发生的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