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中国水稻生产面临作物高产优质、资源高效、环境安全等多方面的挑战,生产方式逐步转变为规模化、机械化和轻简化,生产目标由单一的高产转型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简要总结中国水稻栽培技术的变革历程,由最初高产栽培经验的理论总结到现在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阐述绿色高产栽培的内涵,未来水稻栽培需因地制宜地开展模式创新;并介绍三种绿色高效栽培模式(再生稻、双季稻双直播和双水双绿模式)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1998年早季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的人工气候箱内对5个不同类型的高产水稻幼苗作耐冷性比较,结果表明两系法杂交稻培矮64s/E32的耐冷性最强,培矮64s/9311次之;两系法杂交稻组合粤杂122和常规水稻品种粤香占、特三矮2号耐冷性稍差。  相似文献   

4.
高产水稻秧苗生长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早季在广州研究了不同类型高产水稻秧苗生长特性,调查了株高、叶片数、叶片长宽度、叶绿素含量和干物重等项指标,以及地下部分的发根力和根系活力情况。结果显示:在华南地区冷害发生较轻、秧苗生长基本正常的生态条件下,两系法杂交水稻新组合中粤杂122和培矮64s/E32、常规水稻品种特三矮2号表现出强和较强的生长发育优势。此外,两系法杂交水稻的发根数量和最长根长度比常规稻品种要多要长,但根系活力则较低。  相似文献   

5.
对自然选择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锡海 《化石》1998,(1):28-30
对自然选择的再认识@阎锡海对自然选择的再认识阎锡海尽管举世公认,达尔文是一位可以与被誉为近代科学巨匠的牛顿相媲美的著名生物学家,他在19世纪中期所创立的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被视为20世纪以前生物学领域最为辉煌的成就,但是它同其它科学一样,是一定...  相似文献   

6.
生命起源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锡海 《化石》1995,(1):5-7
生命起源的再认识阎锡海生命起源是生物学研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之一。生命起源研究的历史源源流长,早在距今几千年前的远古时期,人们就开始探讨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的问题,一直至今,仍有许多生物学家艰辛地探求着。由于生命起源研究的是几十亿年前,地球上人...  相似文献   

7.
《蛇志》2020,(3)
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及其部分组成肽,统称为降钙素前体(Calcitonin precursor,CTpr)。PCT作为新的感染相关标志物已在临床实践中广泛认可。多项体外研究表明CTpr作为一种炎症介质在脓毒症的发生发展中起推进作用,抗CTpr免疫中和治疗有望成为脓毒症的临床预防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8.
稳态概念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稳态概念,主要集中在机体的内环境受干扰后才自动发生的校正反应上,也可称为“反应性稳态”。生物在进化过程中还发展了对各种周期性(昼夜、月、年等)环境变化预先发生适应性反应的精确定时系统(生物钟),故稳态概念应作进一步延伸,包括“预言性稳态”这样一种新观点;它可以使机体在环境周期性变化到来之前,最有效地作好准备或激活稳态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9.
高产水稻光合速率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早季于广州,测定了水稻两系高产杂交组合培矮64s/E32、地矮64s/93、粤杂122,高产品种粤香占和特三矮2号在四个主要生育期顶叶光合速率及叶绿素含量。(1)在人工气候箱的弱光下测得的分蘖期盆栽植株的非饱和光合速率在5个品种/组合间差异不大。(2)4个品种/组合的大田植株在四个生育期中以分蘖盛期到幼穗分化初期的光合速率最大,其值已达到或接近水稻品种最大光合速率30μmol m-2s-1的上限;品种/组合间差异不大。抽穗期和黄熟期光合速率较前期下降很大,但两期间变化不大。收割期光合速率进一步大幅下降。(3)4个品种/组合抽穗期叶绿素含量较前期下降或不变,黄熟期叶绿素含量又升高,收割期则大幅下降。(4)讨论了叶片光合速率在抽穗后下降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光合保持能力的概念。认为在形态性状改良的基础上,提高群体整体光合能力,是提高水稻光合生产力和实现超高产育种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水稻是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主食之一。自袁隆平教授成功研究出的超级杂交水稻大范围推广后,我国水稻产量逐年增加。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人口总数在逐年增长,耕地面积在逐年下降以及土地资源恶化等问题。因此,怎样在现有的土地资源条件下,生产优质高产水稻成为水稻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将通过分析我国水稻培育现状,深入探讨水稻培育技术,进一步研究生产优质高产水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对酶概念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8 10年盖伊·卢萨克·贾塞夫 (Jaseph.gey-lussac)发现酵母可将糖转化为酒精 ;1833年帕耶恩(Payen)和珀索兹 (Personz)从麦芽提取液中得到 1种对热不稳定的物质 ,它可使淀粉水解为可融性糖 ,到1835年伯齐利厄斯 (Berzelius)提出催化作用的概念 ,把起催化作用的物质称为酵素 (Ferment)。 1878年弗德里克·威廉·库恩 (Ferdrich.Wilhelm.Kuhne)通过进一步研究 ,认为发酵作用中发酵现象不是酵母本身 ,而是酵母中某种物质催化了酵解反应 ,进而给这种物质定义为酶 (Enzyme) ,形成了最初的酶概念。随后 ,科学工作者相续发现了脲酶、胃蛋白…  相似文献   

12.
<正>来自中国、美国和瑞典的联合课题组,首次成功研发出了第一种转基因水稻,可以同时减少甲烷释放量和提高稻谷颗粒淀粉含量。其中的关键基因是大麦中的糖信号分子(sugar signalling in barley 2,SUSIBA2)。SUSIBA2是一种只存在于植物的转录因子,参与调节糖分子诱导的基因表达,因而可能参与了能量分子从合成到固定下来的信号通路。过量表达SUSIBA2可以导致植物更高的淀粉合成水平和沉积量,并且减少甲烷的释放量。因此,SUSIBA2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验证如果能够通过的话,那么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冬、春季为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受气候、人口流动频繁等因素影响,容易引起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流感是由甲(A)、乙(B)、丙(C)3型流感病毒分别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甲型流感病毒常以流行形式出现,能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它在动物中广泛分布,并能引起流感流行和造成大量动物死亡。  相似文献   

14.
接触系统生物学意义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凝血学说发放发生了概念性改变,认为体风凝血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组织因子途径凝血过程的启动,以因子Ⅸ(FⅨ)为起点的内在途径凝血过程的放大,而接触系统并不参与体内凝血过程。已有资料表明,接触系统是一个重要的血管生物学调制 主要作用包括调整血管紧张度、抑制血小板活化、促进纤溶、抑制粘附以及促进炎病等。它的改变与败血症、血栓性疾病等病变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三井东压生命科学研究所植物工程研究部负责人藤村达人等从水稻成熟种子mRNA制造的cDNA库中克隆特异于种子的淀粉合成酶、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三井东压公司在12月16~19日千叶县召开的日本分子生物学会上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这项研究是通商产业省地球环境产业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其风景园林文化遗产异常丰富,类型也非常多样,以21家历史名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以及坛庙园林是中国乃至世界园林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7.
水稻广亲和性遗传的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广亲和基因的利用是克服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重要途径。但在广亲和性的遗传上不同研究者的结论不尽一致。以3种有广亲和品种参加的三交组合为研究材料,研究了品种Ketan Nangka的广亲和性遗传。结果表明水稻亚种杂交F1同时存在着雄性不育和雌性不育,但雄性不育对小穗育性的作用大小因组合而异;无论是在雄性不育位点还是雄性不育位点上,Ketan Nangka均具有相对应的中性基因(广亲和基因);广亲和性的遗传特点与所用的籼粳测验品种间的杂种不育性密切相关;S-5位点的广亲和基因遗传符合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型。  相似文献   

18.
每年我们按照常规去水流缓慢、水草丰富的清水中采集水螅,但几乎每年徒劳无益,即使采到也很少。但去年我们到一些坑塘采集水蚤时,却惊喜地发现,用捞网一次可以从捞上来的杂草浮萍上找到上百头水螅。头头体肥个大,且有近85%的虫体正在出芽生殖,有的虫体竟有7~8...  相似文献   

19.
阴雨寡照地区高产水稻的生物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稻(Oryza sativa Linn.)的常规稻品种‘黄华占’、‘湘早籼45’和‘湘晚籼13’,一般杂交稻品种‘金优402’和‘Ⅱ优838’,超级杂交稻品种‘株两优819’、‘丰源优299’、‘陆两优966’和‘Y两优1号’为实验材料,在2008年和2009年不同产季,对种植于多阴雨的湖南桃源县的不同品种水稻的产量构成因子、群体性状和叶片净光合速率(Pn)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产量构成因子方面,不同品种水稻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和产量均有一定差异,超级杂交稻品种的产量高于一般杂交稻及常规稻品种;其中,产量分别与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每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O1),与千粒质量无显著相关性.在群体性状方面,不同品种水稻的株高、最大茎蘖数、最大叶面积指数(LAI)、生物量及收获指数均有一定差异,但产量分别与株高、最大LAI和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收获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最大茎蘖数无显著相关性;其中,产量与最大LAI的相关系数最大(0.889).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各品种水稻单叶的Pn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Pn第1个峰值差异均较小,“午休”阶段以及第2个峰值Pn差异增大,总体上看“午休”阶段常规稻品种的Pn降幅明显大于杂交稻;各品种的Pn日平均值也有明显差异,常规稻品种的Pn日平均值总体上低于杂交稻.研究结果表明:在阴雨寡照的生态条件下超级杂交稻品种的产量高于其他类型水稻品种,其高产机制与叶面积指数的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20.
高产磷高效水稻磷素吸收利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正常供磷的大田试验(2011年),以产量和磷籽粒生产效率为指标,将27份中熟水稻亲本材料划分为4个类型,再通过正常和低磷处理的土培试验(2012年),筛选出高产磷高效水稻材料,并探讨各种磷效率对产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 结合两年的试验结果,供试材料的产量和磷利用效率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筛选出GR泸17/矮TTP//泸17_2(QR20)为高产磷高效材料.在两个供磷水平下,QR20的产量和磷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低产磷低效材料玉香B,其产量分别是玉香B的1.96和1.92倍.大田和土培试验结果均表明,磷积累量对产量的贡献率均高于磷籽粒生产效率和磷收获指数.正常供磷条件下,磷积累量和磷籽粒生产效率对产量的贡献率差异不大,低磷条件下差异较大(66.5%和26.6%),磷收获指数对产量的贡献率最低,最高仅为11.8%(土培).土培试验中,正常供磷条件下,拔节-抽穗阶段的磷积累量对产量和磷收获指数的贡献率最高,分别为93.4%和85.7%,对磷籽粒生产效率的贡献率为41.8%;在低磷条件下,分蘖-拔节阶段的磷积累量对产量和磷籽粒生产效率的贡献率最高,分别为56.9%和20.1%,对磷收获指数的贡献率为16.0%.土培正常供磷条件下,水稻QR20的产量、磷积累量和磷收获指数相对于低磷处理分别增加了20.6%、18.1%和18.2%,差异显著.综上,磷效率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大小依次为磷吸收效率>利用效率>转运效率;正常供磷条件下,拔节-抽穗阶段的磷积累量对产量的贡献率最高,低磷胁迫下,分蘖-拔节阶段的磷积累量对产量的贡献率最高,这两个阶段可能是水稻高产磷高效协调统一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