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朗格汉斯细胞肉瘤(Langerhans cell sarcoma,LCS)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LCS的认识及病理诊断水平。方法报道两例LCS,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肿瘤大体及组织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及患者预后,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镜检,两例瘤细胞均呈弥漫排列,瘤细胞体积大,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核沟易查见,可见核仁,异型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其中一例肿瘤间质内尚可见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两例CD1α、S-100蛋白、CD68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40%-50%。患者临床预后差。结论朗格罕斯细胞肉瘤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恶性肿瘤,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有助于该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将转IL-18基因的C6/IL-18细胞接种于SD大鼠颅内,以接种C6细胞为对照.致瘤21天后磁共振成像下测量肿瘤大小.然后行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形态学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增殖性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on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应用流式细胞(flow cytometer,FCM)技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改变.以及记忆性T淋巴细胞抗原CD45RO表达.结果显示,C6/IL-18细胞成瘤体积为(49.3±11.5)mm3;亲代C6细胞成瘤体积为(232.6±22.3)mm3,二者差异明显.HE染色观察可见C6/IL-18细胞形成的肿瘤区内少见病理性核分裂相:瘤组织内肿瘤血管较亲代C6细胞明显减少.C6/IL-18肿瘤细胞核PCNA表达为 :对照组为 .FCM检测结果表明,C6/IL-18细胞形成的肿瘤S期和G2/M细胞明显减少,细胞凋亡程度明显增加:记忆型T淋巴细胞明显增多.表明IL-18基因转染后可直接抑制C6细胞增殖.并可能通过分泌IL-18激发机体免疫系统应答反应、抑制肿瘤血管生长、降低C6胶质瘤细胞的体内致瘤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纳米四氧化三铁(Fe3O4)双歧杆菌脂磷壁酸(lipoteichoicacid,LTA)对实验性胃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胃癌BGC-823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不同浓度纳米Fe3O4双歧杆菌LTA组与LTA组及环磷酰胺组移植瘤的生长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和bax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 纳米Fe3O4双歧杆菌LTA各剂量组胃癌移植瘤PCNA阳性细胞面密度以及bcl-2阳性细胞面密度均显著低于肿瘤对照组(P<0.01),而bax 的阳性细胞面密度显著高于肿瘤阴性对照组(P<0.01).结论 纳米四氧化三铁LTA能明显降低人胃癌移植瘤的增殖活性及增强bax的蛋白表达,同时使其bcl-2基因蛋白的表达下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分泌性癌(secretory breast carcinoma,SB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点、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收集SBC 8例,对其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资料进行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 8例SBC,1例男性,7例女性,发病年龄8~76岁(中位年龄43.2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乳房内包块。大体上肿块多数边界清楚,质稍硬,直径0.6~4.0cm;镜下瘤细胞呈实性、微囊状和导管样排列,胞质丰富,嗜酸性颗粒状。瘤细胞胞质内外含有丰富均质的嗜伊红分泌物。阿辛蓝染色呈蓝色,PAS染色呈红色。核分裂像少见,未见肿瘤性出血及坏死。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主要表达CK7和S-100蛋白,CK5/6、p63、CEA和CD10绝大多数呈阴性反应,Ki-67指数相对较低。结论 SBC是乳腺癌的一种少见亚型,通常预后较好,形态学需与乳腺粘液癌,富于脂质癌,泌乳腺瘤等相鉴别,确诊依据HE染色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必要时可结合ETV6-NTRK3融合基因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DLC-1和ezrin表达水平与胃癌转移或复发的关系。方法选择2005年9月至2010年12月行胃癌根治术并经病理确诊的患者160例。应用SP法检测DLC-1和ezr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采用COX回归模型探讨DLC-1和ezrin表达与肿瘤复发或转移的关系。结果正常胃组织细胞中,DLC-1表达水平较高,DLC-1免疫反应产物主要分布在细胞膜表面;胃癌癌旁组织中,DLC-1表达低于正常胃组织;在胃癌组织中,DLC-1表达低于癌旁组织。正常胃组织和癌旁组织中未见明显ezrin表达,但在胃癌细胞细胞核中,ezr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较强,表达水平较高;胃癌组织中DLC-1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术前CEA水平无明显关系,但DLC-1阴性表达患者与肿瘤LNR、肿瘤N分期成正相关,ezrin阳性表达患者术前CEA值、肿瘤N分期、LNR分期成正相关,LNR、DLC-1阴性、ezrin阳性是胃癌患者转移或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DLC-1表达阴性、ezrin阳性表达与增加胃癌的转移或复发的风险,是胃癌转移或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L型(Hp-L)感染和血管生成素(Ang)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革兰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4例胃癌和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Hp-L型感染,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ng-1、Ang-2蛋白表达水平,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胃癌组织中Hp-L型感染率、Ang-2阳性表达率、MVD值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胃癌中Hp-L型感染与肿瘤分化程度、侵袭深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Ang-2表达、MVD呈正相关。胃癌组织中Ang-2表达与肿瘤大小、侵袭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MVD呈正相关。Ang-1在胃癌中表达略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Ang-1表达与侵袭深度和MVD呈负相关。结果 胃癌Hp-L型感染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其机制与Ang-2表达上调,Ang-2/Ang-1比例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中癌胚抗原(CEA)、天冬酰胺内肽酶(AEP)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9年7月经手术切除102例胃癌组织蜡块标本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随机抽取胃癌患者标本切缘的癌旁组织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CEA、AEP在胃癌组组和癌旁组织的关系,且记录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在胃癌组织中CEA、AEP的阳性表达率明显比癌旁组织高[47.06%(48/102)比3.33%(2/60),55.88%(57/102)比1.67%(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A、AEP和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不同浸润程度、不同分化程度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CEA、AEP和肿瘤大小、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浸润程度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在胃癌组织中CEA、AEP的表达均呈现正相关(r=0.217,P=0.010)。结论:CEA、AEP在胃癌患者组织中有明显高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有明显相关性,且两者有相互协同效应,本研究也为胃癌预后判断、靶向治疗等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中幽门螺杆菌L型(Helicobacter pylori L-form,H.pylori-L型)感染以及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表达情况,探讨H.pylori-L型在胃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将胃癌BGC-823细胞与H.pylori-L型按不同比例共培养,细胞爬片进行免疫组化(SP法)检测BGC-823细胞OPN的表达情况。革兰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120例胃癌组织中H.pylori-L型的感染情况。免疫组化检测胃癌组织中的OPN的表达。结果 (1)随着细菌比例增大,细胞爬片OPN阳性的胃癌BGC-823细胞数逐渐增加,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7.5,P〈0.01)。(2)胃癌组织H.pylori-L型阳性组的OPN表达阳性率为70.73%,显著高于H.pylori-L型阴性组OPN表达阳性率42.1%(P〈0.005)。胃癌中H.pylori-L型阳性率与肿瘤的大小、癌细胞的血管侵袭、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01~P〈0.05)。(3)胃癌组织中H.pylori-L型阳性率与OPN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性(r=0.27,P〈0.001)。结论 H.pylori-L型感染增强了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胃癌细胞的OPN表达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在胃癌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4例胃癌和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VEGF、Ang-1、Ang-2的表达,应用CD34抗体标记微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胃癌组织VEGF、Ang-2阳性表达率、MVD值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VEGF表达与肿瘤大小、侵袭深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无关,其阳性组的Ang-2阳性表达率、MVD值明显高于阴性组,VEGF的表达与Ang-2、MVD呈正相关。胃癌组织Ang-2表达与肿瘤大小、侵袭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MVD呈正相关。胃癌Ang-1表达略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Ang-1的表达与肿瘤侵袭深度和MVD值呈负相关。结论胃癌中VEGF、Ang-2蛋白的过度表达以及Ang-1蛋白的低表达可能在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浸润、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在诱发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给封闭群昆明小鼠腹腔注射,在体内激活后,胸腺细胞和脾细胞对ConA刺激的增殖反应,脾贴附性细胞对YAC-1,L929的细胞毒作用,以及脾贴附性细胞产生对上述二株瘤细胞的肿瘤坏死因子(TNF)的活性都比对照动物明显增强。结果提示短双歧杆菌和嗜酸性乳杆菌给小鼠腹腔注射后,通过激活脾脏淋巴细胞和贴附性细胞(巨噬细胞)所介导的免疫功能而明显地增强宿主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胃癌病变局部免疫功能及胃粘膜细菌分布与发病机制的关系.采用放射免疫法对31例胃癌患者(实验组)与56例其它胃病患者(实验组)进行胃液SIgA含量的测定并对胃粘膜病变部位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涂片染色镜检.结果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胃液SIgA含量显著增多(p<0.05),胃粘膜产亚硝酸真杆菌阳性检出率亦明显升高(p<0.01).胃癌患者胃粘膜局部免疫功能失常,其发病可能与产亚硝酸真杆菌有关,胃液SIgA的测定对估价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初生扬子鳄胃粘膜表面及胃腺的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田苗  汪仁平 《四川动物》1996,15(4):159-161
观察了2例初生扬子鳄(Alligatorsinensis)胃粘膜表面及胃腺的形态。扫描电镜观察:胃贲门具11—13个贲门瓣,贲门区及幽门区粘膜上皮凹陷稀而浅,胃体部上皮凹陷密而深,排列很规则,胃小凹明显。组织切片观察:贲门腺及幽门腺均为短的单管腺,腺上皮由单一类型的腺细胞组成,胃底腺为分校管状腺,晚上皮由多种腺细胞组成。对扬子鳄胃粘膜表面及胃腺的形态特点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14.
15.
应用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技术对100例胃切除标本(胃癌50例,异型增生30例,正常胃20例)观察研究。结果核内AgNOR均数在胃异型增生、胃癌中增多与正常胃上皮细胞有显著差异(P<0.001),且嗜银颗粒逐渐变大,变分散。在胃癌的不同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术后存活时间长短之间亦均有显著差异。提示AgNOR技术对于胃癌、癌前病变的诊断、胃癌的分型、分级及估价预后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