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生物教学研究一直侧重于如何教,忽视了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心理过程的研究。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认知结构的转换与构建过程。所谓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头脑中内化的知识体系,是知识体系在头脑中独特的联系方式。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本文通过对学生学习生物学中认知结构的转换与构建过程的分析,试图建立关于生物学的一种学习模式。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与学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结合体,学离不开教,教亦离不开学。忽视对学生过程的研究,就会导致教与学的脱节,教就成了空中楼阁,从…  相似文献   

2.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信息间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过程。因此学习认知结构中的一些错误观念不但会妨碍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建构,而且会滋生错误认识和观念。怎样有效地避免?这是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难点之一。笔者结合自身实践,以案例分析形式对这一问题作一粗略探讨。  相似文献   

3.
制作学案的过程,就是老师理解通透所传授的知识的前提下,阅读大量的相关的资料,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的积累能力,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以便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探究思索的方案。高中生物的教学研究问题,通过学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是教师在教学理论与学习标准的指导下对高中生物的教学所提高的一个新层次。  相似文献   

4.
以认知结构理论为基础,依据学生原有认知创设问题串,引领学生深入探讨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条件、应用,强化和深化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深化学生对动物细胞培养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任小贝 《生物学通报》2001,36(10):17-20
新授课是以传授学习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的教学过程 ,它既是学生获取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的过程 ,也是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 ,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新授课的教学内容不同 ,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思维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本文根据生物学新授课的教学内容 ,着重从学习心理方面谈谈各类新授课的教学特点、教学过程、理论依据、教学模式与策略。1 生物形态结构的教学1.1 教学特点 生物的形态结构是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理功能的基础 ,形态结构部分专用名词较多 ,学生比较生疏 ;内部结构较细微复杂 ,学生难以想象和记忆。…  相似文献   

6.
思想实验是认识主体遵循有形实验的模式和规范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思维活动,而建构主义学习是有效促成自主学习的经典范式,二者的结合将有效引导学生易于、乐于实现意义建构,提升整体教学品质,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该研究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为载体,在建构学习的输入和输出端之间进行教学设计,引入基于思想实验的思维导图评价体系,形成若干以疾病为标签、以探究疾病机制为主线的教学模块。该模块以思想实验作为逻辑工具开展教学运行,引导学生协作自主利用已有知识体系进行新知识自我建构,并以思维导图作为学生自我建构的输出形式和评价标准。该教学模块的开设将细胞生物学有机融入医学科学的知识体系,为提升教学水平、形成教学特色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教学过程重实践,本文对“幼根的生长”探索历程进行转化,以支架式教学为支撑,由表及里,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供支架,组织学生独立探索及协作学习,最终完成对根尖4个区结构特点及功能的意义构建,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固着观念是指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对某特定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它是同化学习的前提与保障。研究学生生物学新知识相关的固着观念,是生物教学的客观要求。本文通过对固着观念的特点及其与新知识的包容关系等研究,提出把握、增强固着观念以促进学生同化学习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支架式教学是指教师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就像一个搭梯子的过程,确保学生已有的知识成为他们建构新知识的关键。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在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模拟环境中,学生以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完成知识建构,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我们在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中通过搭建支架、创设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等过程对探究式学习中支架式教学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元认知 ,即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 ,是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的热点。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既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也能够促进学生自觉地调控生物学习活动 ,顺利地达到学习目标 ,而且还是在生物学教学中实现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突破口。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随时注意结合生物学的学科特点 ,把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渗透到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去 ,让学生了解元认知知识、感受元认知体验、增强元认知监控 ,同时还应创设元认知能力应用的互助情境 ,促进元认知能力的保持和迁移。1 元认知的基本内涵1 1 什么是元认知…  相似文献   

11.
“基因突变”课堂教学实例的选择和呈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实例是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础,建构新知识的桥梁和支架。选择贴近学生的教学实例并以恰当的方式呈现,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工作。有效的教学实例既为学生建立概念、揭示规律提供所必须的信息,引发学生的思考活动:又可以促进知识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将新课程标准中注重生物科学史学习的教学建议贯穿于“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教学中,利用生物科学史创设情境,以有效的问题串提问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使学生体验科学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认识的过程和探索精神,促进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能力,在微生物学教学中,采取由任务驱动的团队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该模式以任务为主线,把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隐含在任务之中;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体利用学习资源,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及团队合作学习来建构知识和提升能力。三轮教学实践表明,由任务驱动的团队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传统教学模式,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建构教学模式,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表现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为了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推广实行建构教学模式,我们于近年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对象为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996-1997学年初一级学生…  相似文献   

15.
本节课教学尝试采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改理念。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提纲引领自学、概念生成与转换及建构新知识、原理应用与“STS”教育、知识再现与应用提升等教学环节达成教学目标,尤其是运用图表解读、设问与讨论、引导探究、整理归纳、磁性染色体放大模型的摆放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相关概念。  相似文献   

16.
探究学习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Schwabjj)倡导的,通过学生自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应该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这些是新课程标准带来的新教育教学理念.如何将探究性学习与基础知识的教学统一起来,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来建构概念,是新课程改革中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冯梅 《生物学通报》2013,48(2):39-41
现代教学策略实施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由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在认知心理学所给出的儿童学习心理发展实质过程理论指导下,如何在教学 中做到引导学生不但从行为上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从思维上深度参与探究过程。最终主动建构起知识体系与框架?本文试图通过运用“问题连续体”理论,针对一个教学单元,构建一个有递进关系问题链,即主问题、分问题、枝节问题、类型问题等,用提问与追问展开教与学的主线.将生物学课堂置于一连串相互关联的问题背景中,学生的学习任务始终围绕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进行。  相似文献   

18.
以"细胞结构"为例,通过单元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建构学科教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深化自主学习;通过整合教材的知识体系,实施单元式教学,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通过编制学习规划书,搭建自主阅读、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平台引导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19.
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且已成为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在生物化学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应用迁移规律,通过层次结构、教学程序、内容多维度及自主学习模块的建立,充分利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培养学生迁移能力,使网络教育这一新的教育手段和模式能在现代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用有关认知理论和教学理论,对高师生物化学实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的实验教材进行了重新设计及教学实践。教材共设10个栏目,从多角度多方位激活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识,为过渡到智慧技能(应用技能)提供微环境,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终身学习的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