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河套大角鹿     
河套大角鹿是几万年前(更新世晚期)生活在河套地区的一种大型的鹿,它的角比现代鹿的角要大得多。当时这个地区的气候比现在湿润,草原中分布有较大的湖泊,附近又长有树林。河套大角鹿就生活在草原边缘的树林里,以树叶、嫩枝为食。和它共同生活在这个地区的还有原始牛、水牛、赤鹿、野猪、纳玛古象、披毛犀、野马、转角羚羊、鸵鸟等等,河套大角鹿及上述一些动物都是当时生活在这个地区的“河套人”的狩猎对象。  相似文献   

2.
大角鹿是我国北方中-晚更新世遗址中最常见动物化石之一,也是更新世期间我国北方动物群的代表性动物之一。除周口店地区之外,其他遗址出土的大角鹿化石都十分零碎,极少有完整的大角鹿鹿角发现。再加上对大角鹿不同年龄阶段鹿角的发育情况更是知之甚少,因此,以往仅凭鹿角形态所做的分类值得商榷。2018年,在河北省蔚县南柏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1件几乎完整的大角鹿鹿角化石。鹿角很大,眉枝和主枝掌部都呈薄片状,掌部无指突;眉枝和主枝掌部的延展面基本一致,但不完全平行,主枝角干在基部有明显弯曲,但“S”形并不明显,总体特征与晚更新世河套大角鹿(Sinomegaceros ordosianus)的基本一致。该标本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的河套大角鹿角化石。含该化石的地层成因尚不确定,初步的光释光测年结果是距今约11万年前,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  相似文献   

3.
在距今二百万年左右的第四纪期间,大角鹿是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鹿类动物。就是说,在全北区中,都有大角鹿的踪迹。大角鹿具有巨大的掌状角,肿厚的颌骨等方面的特点,常引起古生物学者的注意。更为特别是,这种引人注目的鹿类化石,常常与人类化石相伴生。我国境内著名的北京人、篮田人及大荔人等相伴生的动物群中,都有众多的大角鹿化石出现。同人类化石一起出现,多少显示了这种鹿类化石是远古人类狩猎的对象。大角鹿化石最为显著和别具一格的特点是具有肿厚的颌骨及巨大的掌状角。著名的北京猿人地点的大角鹿化石,由已故杨钟健教授命名为肿骨鹿。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其肿厚的颌骨而命名。正因为有如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从中新世末期到晚更新世在欧亚大陆已绝灭的大角鹿类。原始大角鹿头骨某些特点与晚中新世的Cervavitus鹿相似。已知欧洲最古老的大角鹿化石是Neomegaloceros gracilis,亚洲是Praesinomegaceros asiaticus。更新世时欧洲大角鹿类存在两个支系:一支与Megaceros giganteus相连,另一支与Praemegaceros verticornis相连。中国大角鹿类由晚上新世在苏联塔什干地区发现的塔什干大角鹿Sinomegaceros tadzhikistanis进化而来。  相似文献   

5.
中国北方新发现的大角鹿化石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对两件大角鹿新材料做了描述、定种,同时对更新世大角鹿的系统发育关系和地理分布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中国境内大角鹿属的下颌骨厚度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境内的大角鹿属是第四纪期间与人类化石相伴生的重要动物化石,过去常根据下颌骨厚度指数来鉴定大角鹿属各个种,现在看来,其角的形态变化,才是最重要依据.在中国大角鹿主要分布于北方地区,早期类型生存于温暖地带,晚期生存于稍寒冷一些地带.  相似文献   

7.
嶂山化石地点位于淮河下游、马陵山南端的人工河——新沂河的河床上。该化石点最早报道于1953年,是淮河下游为数不多的更新世化石点之一。本文报道了嶂山化石点近年新出土的一批动物化石,动物群包括:龟鳖类、扬子鳄(相似种)、虎、淮河古菱齿象、蒙古野驴、梅氏犀、李氏野猪、河套大角鹿、葛氏斑鹿和草原野牛。嶂山的扬子鳄(相似种)是该物种在更新世化石记录中分布最北的,而草原野牛则是该物种最靠南的化石记录。嶂山的古菱齿象被归入淮河古菱齿象,因其齿板数多于纳玛古菱齿象,而牙齿尺寸大于诺氏古菱齿象。嶂山河套大角鹿的下颌提供了该物种仅有的下颊齿列长度数据,证明晚更新世的河套大角鹿具有相对弱的角枝、纤细的下颌和延长的齿列,支持了中国大角鹿属(Sinomegaceros)在角枝粗壮度、下颌肿厚度和齿列长度之间的演化关联性。嶂山动物群中蒙古野驴、河套大角鹿是典型的晚更新世物种,且成员多为绝灭种,推断年代很可能为晚更新世的早段。嶂山动物群组合反映了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显示当时的骆马湖一带兼有湿地、森林和草地。嶂山化石点也为马陵山地区旧石器遗存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生物地层学参照。  相似文献   

8.
<正> 1974年,作者在宁夏工作时,地质局潘行适工程师交给我一哺乳动物化石要求鉴定,这是宁夏首次发现的大角鹿.考虑到宁夏含中更新世哺乳动物的地层剖面鲜有报道,特在此记述之.化石发现于同心县张家塬郭井沟的南沟瑙.地层出露如次:4)Q_3:灰黄色粉砂岩(新黄土或马兰黄土)1.5米  相似文献   

9.
河南许昌灵井遗址的晚更新世鹿科化石新种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为  李占扬 《人类学学报》2009,28(3):319-326
记述了在近几年从河南省许昌市灵井旧石器遗址出土的1个鹿科化石新亚种: 灵井山西轴鹿新亚种(Axis shansius lingjingensis sub sp.nov.)和1个属、种未定的潜在新种。前者角冠的主枝呈琴弓状, 并有一定程度的螺旋状, 目前是轴鹿属在晚更新世的唯一代表;后者的角冠在角环上方同一位置向不同的方向伸出3个分枝, 与鹿亚科其他成员的角冠在角环上方只有主枝和眉枝(或第一枝)的情况完全不同,而介于晚中新世的皇冠鹿(Stephanocemas)和中、晚更新世的大角鹿(Megaloceros)之间。  相似文献   

10.
陕北典型农区大气干湿氮沉降季节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研究大气通过干湿沉降输入到农田土壤的氮通量,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在陕西榆林和洛川两地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观测试验.结果表明:榆林和洛川地区大气总无机氮沉降通量分别为22.17和16.95 kg·hm~(-2)·a~(-1),湿沉降分别占95.1%和90.4%,干沉降分别占4.9%和9.6%,两个地区氮沉降均以湿沉降为主.总无机氮沉降中,NO_3~--N分别为12.22和9.24 kg·hm~(-2)·a~(-1),分别占总无机氮沉降量的55.1%和54.5%.由于污染水平、气象条件、下垫面特性等的差异,总无机氮沉降中,湿沉降量和NO_3~--N沉降量均是榆林地区大于洛川地区.  相似文献   

11.
萨拉乌苏组中发现的肿骨鹿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春华 《人类学学报》1987,6(3):245-248
作者认为在萨拉乌苏组中发现的下颌骨肿厚的鹿类化石,与周口店第1地点的肿骨鹿化石较为接近,建议将它归于肿骨鹿。  相似文献   

12.
北京密云县溪翁庄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密云县溪翁庄化石地点先后获得11种哺乳动物化石,其地质时代属中更新世或晚更新世早期。动物化石的性质和化石地点地形表明,这一带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是适宜的,为探索北京猿人的生活范围扩大了地域。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记述了1974、1975、1978年在山西屯留县小常村采集的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并根据动物化石组合的性质和对比分析,认为该动物化石的时代为中更新世初期。  相似文献   

14.
A new deer species, Megaloceros stavropolensis sp. nov., from the pre-Apsheronian sandy–clayey deltaic deposits of the Georgievsk sand pit (village of Podgornoe, Stavropol Region) is described. The fauna of large and small mammals from the bone beds of this locality is dated terminal Villanian, end of the MNQ 17 Zone, beginning of the Late Villafranchian, and assigned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Psekups Mammalian Assemblage. This is the earliest known member of the genus, which possesses antlers with well-developed palmation. The middle tine is absent and the posterior tine is a part of the antler palmation. Other specimens of Early Pleistocene Megaloceros are represented by fragments.  相似文献   

15.
大荔人化石地点第二次发掘简报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对大荔人化石地点进行再次的发掘,不仅发现了新的文化层,而且在含大荔人化石层中找到了384件石器和一些哺乳动物化石,为探讨“大荔人”文化的性质及其时代提供了有意义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记吉林集安仙人洞的鹿类化石,兼述我国斑鹿化石的分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记述了产于吉林省集安县大路乡仙人洞洞穴堆积中的晚更新世鹿超科化石。这些化石可以分别归入麝科Moschidae和鹿科Cervidae,共四个种:Moschus moschiferus, Cervus (Sika) nippon horiulorum, Megaloceros ordosianus和Capreolus manchuricus。它们代表四种大小不同的鹿类动物,同为我国北方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成员。本文还指出斑鹿亚属的拉丁学名应为Sika,而不是Pseudaxis。产于我国的斑鹿化石可分为四个种。  相似文献   

17.
与南京汤山直立人伴生的偶蹄类及其古环境浅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董为 《人类学学报》1999,18(4):270-281
在汤山葫芦洞大洞发现的偶蹄类化石共有 4个科、 5个属种 ,其中化石毛冠鹿为首次在华东地区发现。除德氏水牛相似种以外 ,其它属种与周口店第 1地点的标本相比具有个体较大(如李氏野猪、葛氏斑鹿和肿骨鹿 )或形态较进步 (如李氏野猪、似德氏水牛 )。这些动物所反映的古环境为植被丰富 ,并以阔叶乔木和灌木为主 ,间有局部开阔草地。当时的年平均气温与现在相似 ,但冬季偏冷。  相似文献   

18.
Reindeer (Rangifer tarandus L.) remains in Europe are well represented in Late Pleistocene sites in France, Germany, Ukraine, Poland and other countries. In a chalk mine at Chmielewo (near niardwy Lake, NE Poland) four antlers were recovered. Radiocarbon assays date the fossils to the end of the Pleistocene. All antlers belong to male reindeer. One of the discovered specimens is an uncast antler of the tundra reindeer form, while the others are of the woodland reindeer form. The uncast antler has distinctly visible parieto-frontal fixation of the beam to the skull that confirms its parallel position in relation to the grou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