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豫南罗索线虫防制稻田内三带喙库蚊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锦章  葛凤翔 《四川动物》1992,11(2):32-32,41
自1986年以来,作者曾在四川的成都、峨眉和云南的昆明等地多次进行了豫南罗索线虫(Romanomermis yunanensis)寄生前期幼虫现场释放试验,结果表明豫南罗索线虫对自然孳生地内的三带喙库蚊、纹腿库蚊和白纹伊蚊等有较好的防制作用。为了解豫南罗索线虫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应用效果,1991年7月,又选择黄河以北的河南省武陟县进行现场试验,现将  相似文献   

2.
应用两种罗索线虫防制按蚊和库蚊幼虫的现场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峨眉市郊稻田、水坑和沼泽同时释放罗索线虫未定种(2000/m~2)和豫南罗索线虫(3000/m~2)。结果中华按蚊幼虫和三带喙库蚊幼虫的感染率分别为68.6%—87.0%和64.7%—76.9%。单独释放一种线虫的对照组结果表明,同时应用两种索线虫没有减弱二者各自的灭蚊效果,起到了联合杀灭上述两蚊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化学杀虫剂造成的耐药性的增加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昆虫的生物防制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寄生于蚊体内的索科线虫(Mermithidae),当其发育成熟并从蚊体内脱出时导致宿主死亡。近年来,利用蚊体寄生线虫防制蚊虫的研究,在国内外均取得了新的进展。豫南罗索线虫(Romanomermis yunanensis Song&Peng1987)于1984年发现于河南信阳地区。19种蚊虫的人工感染实验;证实它对3种库蚊、4种伊蚊及1种脉毛蚊均很敏感,对斯氏按蚊亦较敏感。为了进一步了解此种线虫对蚊虫防制的应用效果及前景,此线虫经本室培育、繁殖和模拟试验后,于1986年在成都市郊进…  相似文献   

4.
现场试验已证实豫南罗索线虫(Romanomermisyunanensis)对三带喙库蚊、致倦库蚊有较好的防制效果,对伊蚊属等蚊虫亦很敏感。作者于1987年7、8月份针对白纹伊蚊在自然条件下的孳生特性,用该线虫寄生前期幼虫进行了初步现场防制试验,结果如下。材料和方法一、豫南罗索线虫寄生前期幼虫为本室培养,经稀释计数后备用,从寄生前期幼虫孵出至释放于现场水体,不超出16小时。二、现场试验于1987年7—8月在成都市郊进行,从露天有积水的陶盆、陶罐内取出部分幼虫解剖及鉴定虫种,证实为白纹伊蚊且无索线虫寄生。试验时记录容器大小、积水量、容器底部沉…  相似文献   

5.
武昌罗索线虫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利用索线虫防治蚊虫,1986年以来我们对武昌罗索线虫(Romanomermiswuchangensis)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线虫来自武汉地区致倦库蚊(Culexpipiensquinquefascisatus)和三带喙库蚊(C.tritaeniorhynchus)幼虫体内脱出。供感染实验用的库蚊和伊蚊幼虫系室内人工饲养所得,中华按蚊(Anophelessinensis)幼虫由湖北省寄生虫病研究所提供。二、寄生率、感染强度、雌雄性比的观察:定期将野外采回的蚊幼虫随机取样,分别饲养于盛有去氯自来水的指管中,每管1只,以酵母粉作为蚊幼虫的饵料。三,人工感染:将室内饲…  相似文献   

6.
豫南罗索线虫新种的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年9月作者在河南信阳地区发观一种寄生于致倦库蚊及三带喙库蚊等幼虫体内的索线虫。经鉴定属于线虫纲、嘴刺目、索科、罗索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豫南罗索线虫(Roma-nomermis yunanensis Sp.nov.)。成虫体细长,前端较窄(图1),后端钝圆,无尾附器,无肛门,食道细长而多弯曲。口孔在头顶部,无唇乳突,有头乳突6个排列于同一平面(图2)。头感器中等大小,角皮较厚,无明显交叉纤维,皮下索8条(图3)。雌虫体长21.1毫米(n=36,r=14.6~28.6,SE=0.49),体宽在头乳突处为42(n=33,r=34~50,SE=0.70),在神经环处为97(n=33,r=84~112,SE=1.39),在阴门处为…  相似文献   

7.
<正> 昆虫病原线虫种类很多,分布于27个科,但已用作害虫生物防治的主要有索科(Mermithidae)、斯氏线虫科(Steinernematidae)和异小杆线虫科(Heterorhabditidae)。前者主要用于防治医学卫生害虫中的蚊蚋类,以食蚊罗索  相似文献   

8.
五种索科线虫RAPD亲缘关系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RAPD技术构建了索科线虫4属5种的指纹图谱。从47个引物中筛选出12个稳定性好、多态性高的引物,共扩增出161条谱带,其中150条谱带具遗传多态性,占93·17%。所获片段长度大小为200~3200bp,单个引物扩增的条带数在11~16之间,平均为13·42条。采用RAPDistance软件及MEGA程序,计算Nei氏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建立UPGMA和NJ聚类图,两个聚类图拓扑结构相同,将5种索科线虫分为两大分支:同属于蚊幼寄生罗索属线虫的食蚊罗索线虫(Romanomermisculicivorax)与武昌罗索线虫(R.wuchangensis)亲缘关系最近,先聚在一起,再与同翅目(Homoptera)寄生长沙多索线虫(Agamermischang-shaensis)聚为一支;鳞翅目(Lepidoptera)寄生中华卵索线虫(Ovomermissinensis)和同翅目寄生两索属线虫(Amphimermissp·)亲缘关系较近,两者聚为一支。5种索线虫属内种间的遗传距离较小,食蚊罗索线虫与武昌罗索线虫之间遗传距离仅为0·1789;而属间遗传距离较大,在0·4471~0·5488之间。上述结果表明:RAPD技术可以应用于索科线虫亲缘关系的分析,能够反映出不同线虫间的遗传差距,从而成功地进行属、种的分类及进化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9.
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是我国和东南亚地区最常见的蚊种之一,分布面广,与人关系密切,为乙型脑炎和登革热的传播媒介。防制白纹伊蚊对消除此两种病的流行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汽车的废旧轮胎多堆放于露天场所,雨后积水成为白纹伊蚊适宜的孳生地,附近居民深受其害,为此选择了某厂区轮胎积水环境投放豫南罗索线虫(Rommanomermis yunanensis)作  相似文献   

10.
影响郴州罗索虫生活力及感染力的有关因素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4年,我们在湖南郴州三带喙库蚊中发现一种新的寄生线虫——郴州罗索虫(Romanomermis chenzhouensis)。其自然寄生率较高,可在室内繁殖,有可能发展为一种蚊虫生物防制剂。为此在实验条件下观察了影响该虫生活力和感染力的一些因素,结果如下。材料一、郴州罗索虫成虫和各期幼虫均系野外采回经人工培养1~2代的虫期。二、宿主蚊幼除注明者外,均用人工养殖的致倦库蚊Ⅱ龄期幼虫。三、农药由本地农资商店购买,其中50%甲胺磷、40%稻瘟净乳剂为上海农药厂1986年3月产品;25%杀虫脒和25%叶蝉散为湖南农药厂1986年4月产品;40%氧化乐果为江苏海门农…  相似文献   

11.
基于部分18S rDNA, 28S rDNA和COI基因序列的索科线虫亲缘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PCR扩增获得我国常见昆虫病原索科线虫6属10种18S rDNA、28S rDNA(D3区)和COI基因序列,结合来自GenBank中6属10种索科线虫的18S rDNA同源序列,用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12属索科线虫分为三大类群,第一大类群是三种罗索属线虫(Romanomermis)先聚在一起,再与两索属(Amphimermis)和蛛索属(Aranimermis)线虫聚为一支;在第二大类群中,六索属(Hexamermis)、卵索属线虫(Ovomermis)和多索属(Agamermis)亲缘关系最近,先聚在一起,再与八腱索属(Octomyomermis)和Thaumamermis线虫聚为一支。第三大类群由索属(Mermis)和异索属(Allomermis)线虫以显著水平的置信度先聚在一起,再与蠓索属(Heleidomermis)和施特克尔霍夫索属(Strelkovimermis)线虫聚为一支。从遗传距离看,基于3个基因的数据集均显示索科线虫属内种间差异明显小于属间差异,武昌罗索线虫(R.wuchangensis)和食蚊罗索线虫(R.culicivorax)同属蚊幼寄生罗索属线虫,其种间的遗传距离最小。  相似文献   

12.
罗索线虫一新种的记述(线虫纲:索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于1983年7月13—21日在吉林省集安县台上乡调查蚊虫时,发现中华按蚊幼虫有线虫寄生。当时解剖按蚊幼虫5只,就有2只感染线虫。1985年又在台上乡采获多条从按蚊幼虫逸出的线虫,其中雌虫78条,雄虫257条,雌雄比为1:3.29。经鉴定该线虫隶属于索科(Mermithidae)罗索属(Romanomermis)一新种。  相似文献   

13.
作者等于1984年8月以来在湖南南部郴州市郊区水田中采到一种寄生于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幼虫胸内的索线虫,自然感染率较高,寄生较普遍。经鉴定属于线虫纲(Nematoda)嘴刺目(Enoplida),索科(Mermithidae),罗索属(Romanomermis)的一新种。文中量度除标明外,均以μm为单位。  相似文献   

14.
武昌罗索线虫Romanomermis wuchangensis Bao.作为一种昆虫病原线虫,在昆虫的生物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综述90年代以来我国关于武昌罗索线虫的生物学特性、田间应用、体内外培养以及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并对武昌罗索线虫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1983年6月至1985年10月对四川江油地区蚊体寄生的四川罗索线虫(Romano mermis sichuanensis)的调查结果。四川罗索线虫的自然宿主为中华按蚊等幼虫。它的主要孳生地为稻田,尤以双季田内中华按蚊幼虫的感染率为最高,5~10月份,其平均感染率为6.74%,冬水田为2.14%,流水沟为1.38%,堰塘中偶见(仅占0.15%)。各孳生场所内中华按蚊幼虫的感染幅度为0.15~26.78%。四川罗索线虫在不同月份中对中华按蚊的感染情况来看,自5月至10月份中均有感染,但在不同类型孳生地内出现的感染季节高峰也各有不同,如在双季田内中华按蚊幼虫的感染率以8月份为…  相似文献   

16.
球形芽抱杆菌C3-41菌株(Bacillussphaericus C3-41)对致倦库蚊(Culexquinquefa-sciatus)幼虫有很高毒效,对2龄和3—4龄幼虫的半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63.1和89.7芽孢/蚊幼虫。处理浓度越高,取食时间越长,蚊幼虫取食到的杀蚊活性物质量越多,死亡率越高。当蚊幼虫取食互致死剂量杀蚊活性物质后,球形芽孢杆菌在感染的活幼虫体内不增殖;但当蚊幼虫取食致死剂量杀蚊活性物质后,蚊幼死亡,球形芽抱杆菌在死蚊幼虫体内增殖明显,6天内芽抱从感染初期的1.86×102/蚊幼虫增加到1.59×106/蚊幼虫。芽抱在死蚊幼虫体内能正常荫发、生长、产孢和形成毒素。增殖的芽抱同样对致倦库蚊幼虫有较高毒力。  相似文献   

17.
1986年7~9月我们对山东蒙山蚊种垂直分布区系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组织专业人员,从不同方位登山,在不同海拔高度捞取孑孓,带回实验室,对4龄幼及羽化出的成蚊制作标本进行鉴定,共4属(按蚊属、库蚊属、伊蚊属、阿蚊属)16种。在海拔1156m的蒙山顶部,查到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白纹库蚊、朝鲜伊蚊及环股蚊5种。在海拔501~1,00cm之间,查到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贪食库蚊、棕盾库蚊、朝鲜蚊、潘氏按蚊及环股按蚊7种。值得提及的是在海拔575m的孟良崮一山泉积水小池内孳着棕盾库蚊、朝鲜伊蚊、潘氏按蚊和环股按蚊4种。在海拔201~500Cm之间,…  相似文献   

18.
以上海常见蚊种:淡色庙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白纹伊蚊、骚扰阿蚊和棕垲麻蚁等6咱,在相似条件下进行对犬丝虲的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证明犬丝虫能在白纹伊蚊、中华按蚊、淡色库蚊及三带喙庸蚊完垒傲育;骚援阿蚊吸血後,所有进入马氏管中的微丝蚴全成角質化,不能发育;棕尾麾蚊不能吸血,无法观察。各试验种中以感染率论,淡色庙蚊最高,中摹按蚊和白纹伊蚊次之,三带喙庵蚊最低。以发育率论,中华按蚊最高,白纹伊蚊次之,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庳蚊最低。以蚊虫存活率论,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最高,三带喙应蚊次之,中莘按蚊最低。根攘Kartman氏(1954)所建议的实验戚染指敷比较各蚊种的感受力,试验蚊植中以白纹伊蚊最高,淡色库蚊和中华按蚊次之,三带喙库蚊最低。各蚊种的吸犬血率,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白纹伊蚊为最高,中华按蚊次之,三带喙库蚊及骚扰阿蚊及淡色库蚊次之。上述试验结果指出四种蚊虫中,以白牧伊蚊为最適宜的试验媒介,也可能是自然媒介;中华按蚊灾之,其他二种库蚊更次之,似不重要。  相似文献   

19.
1.于1953、1954年在北京市发现5属19种蚊子,在居民区内常见的蚊种有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骚扰伊蚊、仁川伊蚊、背点伊蚊、中华按蚊、帕氏按蚊。 2.淡色库蚊栖止在室内暗处,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帕氏按蚊、骚扰伊蚊、背点伊蚊常栖止在畜舍内,仁川伊蚊多发现在室外阴凉处。 3.淡色库蚊成虫越冬场所为花洞子、废城墙洞、白薯窖、废砖窖、地下室、花窖等。 4.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的消长曲线一年中出现两个峯,第一个峯出现在8月上旬以前;仁川伊蚊于8月上中旬出现一个峯。另外,在一年内以淡色库蚊活动的期限为最长,约7个月左右,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次之。 5.蚊子与当地脑炎流行的关系已予讨论,并推论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可能为本市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20.
一.1954年3—10月,在长沙市初步调查蚊虫,共採得蚊种9属26种。其中有按蚊属1种、拟三翅蚊属1种、Uraunotaenia属2种、Orthopodomyia属1种、番蚊属1-种、曼蚊属1种、阿蚊属土种、蚊属3种及库蚊属15种(其中2种未定名)。所採得的9属26种蚊虫中,有树竹拟三翅蚊、Uranotaenia bimaculata、Orthopodo-myia anopheloides及罗宗番蚊4种,在湖南尚系首次报告。 二.长沙市蚊种的分佈,郊區有25种、中心區有13种。较为常见者有致乏库蚊、三 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白纹伊蚊貪食库蚊及骚扰阿蚊六种。 三.”长沙市各种成蚊的停歇处,主要是山陵、住宅、郊野及猪、牛栏。 四.在长沙市所发现的蚊虫中,只发现17种幼虫。各蚊种幼虫孳生地的范围是有差别的。致乏库蚊及贫食库蚊范围最广;Uranotaenia bimaculata、othopodomyiaanopheloides、黑足伊蚊的幼虫,只在树洞渍水中发现。 五.各蚊种幼虫间共生情况,已在文中讨论。 六.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黑足伊蚊在傍晚时吸吮人血。 七.将湖南省已肢知蚊虫编为俭索表,以便有关工作人员之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