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截止目前,全世界古昆虫学者共发表30余篇关于世界木虱次目Psyllidomorpha昆虫化石的文章。共记载12科、64属、123种,分布于14个国家。本文统计了世界已记载的木虱次目的化石名录、地理分布及地质年代,初步总结世界木虱次目昆虫化石的组成特征,提出木虱次目化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2.
描述原褶蚊科Eoptychopteridae Handlirsch,1906化石3新种,华美刻痕原褶蚊Crenoptychoptera decorosa sp.nov.,普通刻痕原褶蚊Crenoptychoptera vulgaris sp.nov.,近刻痕原褶蚊Crenoptychoptera vicina sp.nov..所有标本均采自内蒙古宁城道虎沟中侏罗世九龙山组,模式标本保存在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3.
中国蜚蠊目昆虫化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蜚蠊目昆虫最早出现于中石炭世维斯发早期,是历史渊源最长的昆虫之一.Grabau在20世纪初首次开始对我国蜚蠊目昆虫化石进行研究.到目前为止,中国古昆虫学者先后共发表36篇关于我国蜚蠊目昆虫化石的分类著作,描述鉴定了10科51属169种蜚蠊化石.本文通过列表统计中国已发表定名的蜚蠊化石,分析并探讨了中国蜚蠊化石的特征、存在的问题、研究现状及前景.  相似文献   

4.
回顾了世界革翅目昆虫化石研究进展,整理了已发表的化石物种名录、地层分布及地质年代,探讨了不同地质时期革翅目昆虫化石的主要分类单元以及分布特点。简要介绍了有关革翅目昆虫的分类系统。提出了革翅目昆虫化石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将来研究方向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异翅目化石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28年秉志命名了早白垩世山东莱阳盆地莱阳组的我国第1种异翅目化石昆虫(莱阳中蝽Mesolygaeus laiyangensis)以来,近30篇关于中国异翅目化石昆虫分类论著被发表,共记述我国异翅目化石昆虫22科85种.由于中国该类群化石没有被系统采集与研究,其中一些分类阶元的可靠性存在一定的问题.显然,目前对中国该类群化石昆虫的了解相当有限;大量的工作,甚至是最基础的分类研究亟待开展.  相似文献   

6.
《环境昆虫学报》2013,35(5):650-655
本文详细回顾了双翅目长角亚目极蚊科昆虫化石的研究简史,统计了世界范围内已发表的6属10种名录(7现生种和3化石种);阐述了极蚊科化石的地质历史和其形态学特征,提出了目前该类群昆虫化石研究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综合化石和现生极蚊科昆虫进行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并对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中国双翅目化石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特别是北方诸省的中生代侏罗世到新生代中新世地层保存有大量的双翅目昆虫化石,国内外许多专家都从事过该类群的分类研究工作。迄今为止,我国已知双翅目化石达45科136属共216种。本文试就目前中国双翅目化石的分类情况、产地与地层分布特点、研究成果及其存在问题等方面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长翅目昆虫在地史纪录上可以追溯到早二叠纪,是全变态昆虫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截至目前,29篇关于中国长翅目昆虫化石分类的论著发表,共描述我国长翅目昆虫化石11科28属51种,这些化石分布于从三叠纪到白垩纪的不同地层中.本文通过图表提供了我国已发现的长翅目化石名录并介绍了其分布和年代,回顾了我国长翅目昆虫化石的研究进展,指出了一些分类存在的问题,简要慨述了长翅目中一些科的起源与演化以及长翅目与其它全变态昆虫的关系.我国长翅目化石种类丰富,但在基础分类、系统演化方面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因而许多工作甚至最基础的分类工作亟待开展.  相似文献   

9.
襀翅目化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中国及世界襀翅目化石研究进展,列出已发表的化石种类名录、分布及年代,共19科、85属、225种;襀翅目化石世界分布,但主要集中在前苏联地区,中国仅14种.不同地质年代发现的襀翅目种类、数量和特征不同.本文并简要介绍稚虫食性、系统学、古地理和古生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初步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概述了现生襀翅目稚虫的食性,其通常分为腐食-植食性、肉食性和杂食性;食性不同,其口器结构差异明显.古生物学家根据化石保存的口器结构,利用将今论古、形态功能分析等手段推测襀翅目化石稚虫的食性有腐食-植食性、刮食性、肉食性,以及因化石保存等因素导致的食性不确定.此外,选取热河昆虫群中襀翅目昆虫的优势种类Perlidae的一代表化石稚虫,对其保存的口器形态及其食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推断其食性为捕食性.  相似文献   

11.
详细回顾和综述了世界膜翅目广腰亚目昆虫化石研究简史,列出已发表的化石种类名录、分布及年代,说明了不同地质时期主要广腰亚目化石的分类单元以及分布特点.简要介绍了广腰亚目化石昆虫发展趋势及广腰亚目昆虫群落特征.初步分析了目前该类群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线蛉科是脉翅目中的一个灭绝科,仅发现于中国中侏罗统和蒙古晚侏罗统地层中。线蛉科昆虫脉序独特,为其分类地位的确定以及整个脉翅目翅脉演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此外,线蛉科昆虫前后翅上均具有条带状的斑纹,初步推测这种斑纹在其生存繁衍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可能是导致其灭绝的最直接因素之一。目前线蛉科已发表3属9种,本文对其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并编制了线蛉科化石种检索表,对当时的古环境特征进行了简单推测,初步探讨了翅斑在其生存和灭绝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1923年A.W.Grabau通过对山东省莱阳盆地莱阳组早白垩世昆虫化石的研究,命名了我国第1种鞘翅目化石昆虫(Proteroscarabaeus yeni).此后,中国昆虫化石分类学者先后发表了40余篇关于我国中生代鞘翅目化石昆虫的分类论著,共描述鉴定了182种,涉及35科,137属.这些化石分布于12个省,其中三叠纪11个种,侏罗纪68个种,白垩纪103个种.本文通过图表列举出我国已发现的中生代鞘翅目化石昆虫名录以及它们的分布和年代,总结了国内中生代甲虫化石当前的研究状况,并初步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另外本文还介绍了国外学者对于中国古昆虫学者所建立的4个新科提出的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14.
描述原蝎蛉科化石1新种,优秀云状原蝎蛉Typhothauma excelsa sp.nov.。对新种与模式种做了比较。化石标本采自辽宁省北票市炒米甸村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义县组地层,模式标本保存于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15.
"古翅类"系统发育关系研究进展(昆虫纲,有翅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古翅类的系统发育问题是六足总纲中有争议的热点问题之一。对现存古翅类(孵蝣目 蜻蜒目)与新翅类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有3种主要观点:古翅类(=蜉蝣目 蜻蜒目) 新翅类,蜉蝣目 (蜻蜒目 新翅类),蜻蜒目 (蜉蝣目 新翅类)。第1种观点得到化石、形态和部分基因证据支持,第2种观点得到较多形态特征支持,支持第3种观点的证据较少。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更多昆虫种类、化石以及分子证据的发现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回顾了世界蜉蝣目化石研究简史,列出已发表的化石种类名录、分布及年代,共40科、124属、218种,其中包括中国的8属13种;描述了不同地质时期主要蜉蝣化石的分类单元和分布地区.简要介绍了蜉蝣分类系统及系统发育、稚虫食性、与其它昆虫的关系和古生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本文的第2部分,初步分析了目前该类群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线蛉科是脉翅目中的一个灭绝科,仅发现于中国中侏罗统和蒙古晚侏罗统地层中.线蛉科昆虫脉序独特,为其分类地位的确定以及整个脉翅目翅脉演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此外,线蛉科昆虫前后翅上均具有条带状的斑纹,初步推测这种斑纹在其生存繁衍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可能是导致其灭绝的最直接因素之一.目前线蛉科已发表3属9种,本文对其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并编制了线蛉科化石种检索表,对当时的古环境特征进行了简单推测,初步探讨了翅斑在其生存和灭绝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烧结法是一种常规介形类分析方法,适应于坚硬岩石样品,尤其是碳酸盐岩样品的分析处理,通过试验,本文对烧结法分析介形虫的操作步骤和技术要领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19.
报道迄今仙女蝎蛉科的最古老化石(meropeids)在中国陕西发现.经研究确定1新属1新种:Sinothuama ladinica gen.et sp.,归入仙女蝎蛉科Meropeidae Handlisch,1906.此次这类化石的发现,其意义在于:首次发现迄今世界上仙女蝎蛉科的最古老化石(meropeids),从而打破了俄国学者发现最古老仙女蝎蛉化石在晚三叠世所保持30余年的纪录;并根据从晚三叠世至新生代中仙女蝎蛉化石的不同种类所反映出来的脉序变化特征,推论仙女蝎蛉早期分异于在三叠纪,继承和发展于侏罗纪.化石采自中国陕西铜川地区中三叠统铜川组(Tr2t),时代相当于欧洲标准时代的拉丁尼期(Ladinian st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